如何鉴定古书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如何鉴定古书呢?,第1张

  传世书画真伪杂糅,因此对每一个收藏、购买书画的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真伪。书画鉴定的依据除了作品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个人风格外,还有书画作品的印章、题跋、材质等。那么如何从印章上鉴定传世书画的真伪呢?

  俗话说,一字二画三印章,这是鉴定一张书画作品的大致次序。一张书画的往往有许多印章,其中有作者加的印,有收藏者加的收藏印,有鉴赏家加的鉴赏印等。通过这些印章,可以考察书画家的字、号、别号、生年、行次、籍贯、门第、仕途经历、嗜好志趣,还能了解这件书画的流传经过。所以说,印章可为书画鉴定提供重要的辅证。

  唐宋时代的绘画作品上很少见作者盖印,而书画作品上盖印在唐代作品中已较普遍。无、明、清的画家一般者在作品上盖印。书画作品中常见的印章有:

  人名字号印。一个书画家往往有多种人名字号印,如明清画家除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这些都常出现在书画用印中。

  室馆常号印。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把个人起居、游憩、读书、藏画处题上一个堂号,并将堂号入印盖在其所作书画上。

  书画鉴藏印。这种印在宋、元、明、清、现代书画作品上都常见如"子孙保之"印、"子子孙孙永保之"印等。

  观赏印。这种印是观赏者在观赏完书画后在作品上所盖的印。

  记事印。这类印多数与书画家在创作中经历的事情有关。如张大千先生是两次赴黄山,故有"两到黄山绝顶人"印;后来他又去了一个次黄山,故又有"三到黄山绝顶人"印。

  官宦仕途印。这类印多记述作者仕途经历和官职。如唐寅考取南京解元,故有"南京解元"入印。

  门第印。这类印反映作者的籍贯、家庭、乡里、氏族等。如唐寅有一方"吴趋唐寅"印,"吴趋"为古代苏州的一条胡同名,即今苏州吴趋坊。

  行次印。这种印反映者在家庭中兄弟之间的排行。如清代乾隆时期的成亲王永 有一方"皇十一子"印。

  箴言印。即将格言、成语、警句入印。quot;温故而知新"印。

  吉语印。即以吉祥的词语入印。如"子孙世昌"印、"日利"印、"长寿"印等。

  诗文印。有时是一道完整诗,有时是诗句。

  纪年印。表明作者自己生年或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代等。

  此外还有肖形印、宫廷印等。

  从印章固然可以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但是由于书画家谢世后其印章仍可存在,后人可以此来作假,同时印章也可翻刻,所以鉴别印章在鉴定书画中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

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扩展资料:

古籍版本的历史说明:

春秋末战国时编定撰写的经、传、说、记、诸子书等是古籍的上限。下限则一般划到清代末年(这和史的分期有所不同)。

广义的下限是:辛亥革命以后的著作如果在内容或形式上沿袭前此的古籍而并未完全另起炉灶,例如旧体诗文集、对古籍所作的旧式校注之类,一般仍可以划入古籍范围。

 古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而被发现可为文人珍玩的物品。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 收藏 古玩。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古玩收藏知识入门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玩的收藏知识

 一、何谓古玩

 古玩,是古人遗留之物,泛指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而被发现、可为文人珍玩的物品。旧称“骨董” 。有人认为骨董是古代遗产的精华所在,如同肉腐之后留下的骨头,董者,明白、知晓,既明白古人所遗器物的精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骨董是“古铜”的转音,而古铜器往往是文物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器物。明代书中称骨董或古董,是因为“古”和“骨”是同音字,其实是失误,但近现代以来,这两种叫法都被广泛认可,并把古代遗留下来的古物统称为文物; “古玩”则是清乾隆年间出现的称谓,沿用至今。

 二、何种物品属古玩范畴

 按现今古玩收藏的种类来看,属于古玩范畴的有陶器、紫砂、画像砖、瓷器、玉器、珠宝、古典家具、竹木牙角匏器、文房用具、玺印、青铜器、铜镜、古钱币、鎏金佛像、法器、石造像、擦擦佛、唐卡、缂丝、剌乡、漆器、金银器、珐琅器、玻璃器、钟表、照相机、鼻烟壶、奇石、古籍善木、邮口、书法、绘画、“”物品等数十类之多。

 三、如何区分“文物”和“古玩”

 文物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两大类,具体来说,可移动的可分为石器、骨器、牙器、玉器、陶瓷、青铜、铁器、木器、书画、图书、织乡以及其他杂项,不可移动的可分为古建筑、古 文化 遗址、古墓葬、古窑址、古作坊、古战场、摩崖石刻、岩画、雕塑等。除此之外,人们把一些尽管历史时期距今不远,但具有特殊价值的物品也列入文物的保护范围,如 “解放军文物” 、 “红军长征文物” 、 “革命烈士文物”以及““”文物”等等。总之,凡具备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纪念价值的文化遗迹、遗物均属文物,而古玩只指文物中可移动部分,是文物的一部分。

 四、古玩行是什么样的行业

 古玩行业是一项知识性、专业性极强的文化行业。涉足此行业的人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必须经过多年的收藏实践,特别是要经历买与卖的流通过程,经手大量的古董实物,才能逐步掌握和认识古玩。历史上只有皇族、权贵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上流社会” 中儒雅之士有资格置身此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古玩行业中来,古玩行业逐渐平民化。

 五、古玩行业是如何兴起的

 古玩行业的兴盛与古玩市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古玩市场的商号,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根据可考的札记可知,明代中叶就已经兴起;到了清代,其发展更加兴隆,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北京的古玩商,有小摊、挂货摊与古玩铺三种。小摊、挂货滩,并非是古玩专营店。这里指的古玩商号一般是指专门的古玩铺或古玩店。

 六、何谓古玩商会其源起何时

 民国期间,古玩行业有了专门的古玩商会,商会每年选举一次,会长及副会长均具备相当高的眼力,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群众基础。它的主要工作是对外维护本行业的信誉,处理行外、行内经营方面的纠纷,保护会员的权益,召集行内进行交流活动,对愿意公开的古玩在行内封货竞拍交易。如果商会发生有里外勾结挖掘祖坟行为的可将其除名,有违背行规、欺行霸市行为的可停止其会员资格,并公开告示其他会员不与其进行交往和交易。由于商会能够保护经营者的利益,有能力制止行内的歪风邪气,因而得到了会员的拥护和支持。现在古玩界依然存在古玩商会。

 七、古玩行业的交易中需遵循哪些规矩

 古玩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它根据本行业的经营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行规。一是没有退货的规矩。古玩行业是凭借知识和眼力交易的行业,买真买假一般没有退货的规矩。二为交易忌围观。当商店有顾客并与店主交易时,其他人应该暂时回避。三是不能急买争卖。既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买家与卖家讨价还价时,第三者不能介入。四为索赔要实事求是。如果买家损坏商品必须赔偿。金额须按基本行情价格协商。五为同行业忌妄评。买方购买商品以后,基他商店不应对其进行任何评价。六为严格的保密性。同行之间在商品、价位、真伪方面及商家之间的各种信息是相互保密的。七为对外行的界定。凡不与内行打交道、不懂行内基本行话的都视为外行。八为委托交易较灵活。对委托中间人销售商品不予干涉。九为合作互惠共担风险。商定与收藏者之间关系较好。十是看重良好的口碑。如果某商家讲信用,有知识、有眼力,行内均愿与其打交道。

 八、古玩拥有何种魅力,吸引了众多收藏 爱好 者

 第一,古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瓷器为例,它的制作,无论是选料、造型、绘画、烧制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

 第二,真真假假的古玩世界极具诱惑力。在古玩市场上,古玩的真赝问题,始终在挑战着买家的眼力。

 第三,保值增值。古玩除了供人玩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保值增值。第四,体现身价。人们认为,在平时生活中收藏古玩会提高自己的生活品位和情趣。

 九、何谓收藏

 收,即收获、聚集的意思。藏,意为隐藏、储藏。 “收藏”一词本身可有两个含义,一为收聚贮存,指一种活动;而另一个含义指收藏之物,即收藏品。古代的人收藏古玩往往具有多种意义:或以此消遣娱乐;或以此积攒钱财;或以此行贿受贿;或以此为救急 方法 。明清两代不仅官吏,文人也如此,大多有狂热的古玩收藏爱好者。

 十、收藏意识源于何时,是如何发展的

 在中国,收藏意识的萌芽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但真正称得上古玩收藏的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衍于当代。唐代明古器之藏、古器之好己见端倪。宋代是中国收藏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时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收藏种类之多,己臻大观。上至徽宗对于书画的痴迷,下至赵明诚对《金石录》的用心,都显示了文人对于古玩品鉴的一种精致。明清两朝,复唐宋之风,官廷对前代金石、瓷玉、书画的搜集,带动了民间收藏之风大起,收藏繁华景象,可谓空前绝后。 20 世纪初,古玩业又一度繁荣,至现在成了房地产、股票之后的一大投资 热点 ,其收藏范围和收藏规模比起前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十一、涉足古玩收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古玩收藏爱好者必须具备“五有” 。有识,刚入门的收藏者要多听行家的评价,多研究相关资讯、对古玩的年代、材质、工艺、流派、真假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鉴赏和识别。有闲,收藏古玩是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终形成个人的藏品风格,因此收藏者必须要充足的时间,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有但、俗话说, “古玩无价” ,保值增值的古玩大多都是珍品,价位偏高。这就要求购藏者有超前意识,有足够的胆量;若遇珍宝,一定要有魄力。有缘,一件让人爱不释手的古玩珍品,往往可遇不可求;这就要求购藏者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多与古玩市场的摊主交朋友,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有钱,工薪阶层的收藏爱好者大多资金有限,不妨每月固定拨出一笔经费,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收藏的档次和成功率,并采取“以藏养藏” 的方式,随时纳精汰次,变没钱为“有钱” 。

 十二、如何选择收藏对象

 首先是收藏动物,如果收藏动机主要是商业投资,那么,收藏者可选择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或有潜在经济利益的物品作为收藏对象,通过对这类物品的收藏和待价而洁,以达到自己的收藏目的。其次是财力。收藏活动是一项耗费金钱的活动。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些收藏是很难持久下去的。第三是精力、时间和身体状况。收藏需要充沛的精力,须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冒险的精神。第四是收藏兴趣。收藏兴趣是收藏的内动力,选择自己的收藏对象,也要从本人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第一,地下文物和出土文物属于国家所有。第二,不可移动文物中,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一律属于国家所有。第三,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分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筹收藏、保管的文化。第四,国家征集、购买的文化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给国家的文物。征集是指国家作为特殊的民事主体出资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征购、收集传世文物或近现代文物的行为。购买是指国家作为一般民事主体以向卖主支付一定的价款而获得文物所有权的一种形式。征集与购买的区别在于,购买是按值议价、照价付款;征集则是由国家给予征集者一定的金钱奖励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十三、集体或私人所有的文物是指什么

 在可移动文物中,只有祖传文物和依法取得的文物可以由集体或私人拥有。出土文物和国有馆藏文物不得由集体或者私人拥有。祖传文物过去一直称为传世文物,是指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继续归该个人所有或者传承给其继承人的文物。 “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 是指通过《文物法》规定的方式取得的文物。例如依法接受赠与或者遗赠的文物,依法从文物商店或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的文物,以个人合法拥有的文物与他人交换获得的文物等。

古董鉴定的目的

 古董鉴定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辨别真伪,判断时代、产地和质量优劣,揭示历代古董的内 涵及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人类的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同时还起到保护祖国文物,提高 人们艺术修养等作用,从而使其在现代人类社会中发挥积极功效。

古董鉴定的内容

 1 辨伪:即鉴定这件古董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古董粉彩人物瓶

 ,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古董的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古董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 其它 窑口制作的。

第一章

歌谣神话与中国文学的起源

歌谣

1概念:从字义上看,“歌”与“谣” 曾是两种说唱形式

《诗经·魏风·园有桃》 :“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汉《毛诗诂训传》)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汉《韩诗章句》)

2性质:歌谣属于民间文学,等同于民歌。

3特点:话语的通俗性;内容的叙事性;传播的娱乐性。

4意义:文学发生学看,文学创作源于民间、歌谣是文学最初始的形式。

5歌谣的实存形式:最早《吕氏春秋》,还有《礼记》《山海经》《海南子》

神话

1来源:“神话”一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英语myth 一词,来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人叫mythos,意思是叙述诸神的故事。

2西方“神话”的三个特点:初始性;神性;真理性

3中国通行的神话定义: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近现代的学者,把西方的myth概念拿过来,用“神”字与“话”字结合,把

中国的历史传说、神仙故事、志怪故事等等叫做“神话”。

4深化实存形式:不是早期的文学形式到战国中后期才产生。

5故事:伏羲女娲、盘古。主要保存于《山海经》

《山海经》(作者 年代 内容 意义)

1、年代:约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

2、评价:《山海经》在清代以前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奇异故事的地理著作。在“五四”

以后,被当作是中国神话的经典作品。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怎样看待中国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不发达论、低级论)

˙神话历史化(删削与改造):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把天神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他的发展谱系。(黄帝四面、黄帝三百年)

˙神话伦理化:神话在儒家手中被修改成合乎伦理的说教。神化人物失去其本来面

目。(黄帝和蚩尤、蚩尤旗)

˙神话仙话化(宗教化)(西王母的仙化)

˙中国“神”的抽象性:中国的神是“无位格神”,西方人的神是“位格神”

˙中国人生的世俗性:胡适和鲁迅观点

第二章

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自然分期

殷、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两宋、元、明、清

三古说(袁行霈)

˙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诗经(上古文学的经典)

1《诗经》不仅是“诗”,且是“经”(永恒性和真理性)。

2影响:中国历代的诗人都从《诗经》那里获得观念的启蒙和诗歌的灵感,并运用《诗

经》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表达自己。

3六义(或称“六诗”):《周礼》把“风、雅、颂、赋、比、兴”称为“六诗”

4雅颂体诗:

˙从形式上讲,“颂”是在宗庙祭祀等重大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颂”字的本义是祭祀的仪式,所以“颂”通“容”也就是祭祀的样子。

颂体诗是祭祀时歌颂先王丰功伟绩以赞美当朝统治者的赞美诗。

˙从形式上说:“雅”是在中央和地方各种政治活动仪式上演奏的乐歌。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 焉。”

雅诗是道德教化之用。

˙“雅颂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自古至今都是文人创

作的核心,是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

5风体诗

˙什么是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风的物化之功就是“风化”。

˙“风体诗”的价值:“化下”; “刺上”。

˙反映感情“温柔敦厚”“温柔敦厚”就是思想情感中正,不偏不倚。

˙性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界普遍认为风体诗是民歌。

˙语言:句式整齐,用词典雅。

风的性质是名歌还是贵族文学?

风体诗是反映统治阶层贵族生活和思想情感的诗,是周代政府官员通过搜集或创作献给天子的诗,以让天子了解各诸侯国的风气、风尚,并通过风气、风尚了解各诸侯国的治理情况,其作用在于劝谏天子,补察时政。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队中国文学的影响:

˙从表达方式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比兴”的审美价值。

˙从文学的价值追求上说,风体诗奠定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文学创作理念

˙风体诗影响了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现实(现世) 性。

˙中国文化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世生活的关注,对人生现世价值的赞

美。诗人们强烈关注社会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国文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具有一种

现实感悟的深刻性。

6《周南·关雎》——风之始(《诗经》第一首

作用:中国古人认为这是一首教化人情感中正的诗 。

孔子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毛诗序》“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宛,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1定义: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即有音乐的歌词。

2特点:传统词“以富为美”、“以艳为美”、“以柔为美”,是“艳科”、“小道”。

3李煜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人间词话》)(士大夫之词)

元杂剧

˙体制特点:“四折一楔子”

˙关汉卿《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王实甫《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间波折的爱情故事

白朴《梧桐雨》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清传奇:“南洪北孔”,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明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

西厢系列(中古文学的经典)

西厢三幻

1“一幻”——唐传奇《莺莺传》(《会真记》)

梗概:大家闺秀与士子的爱情悲剧(悲剧根源:唐代门阀制度、科举制度、婚姻制度)

2“二幻”——董解元《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

是说唱文学

张生:专情、软弱; 莺莺:“临危惟是哭泣而已”

3三幻——王实甫《西厢记》

王实甫借鉴了《西厢记诸宫调》改负心人张生为痴情种的写法,将崔、张故事由一个

始乱终弃的悲剧改为青年男女的自主婚姻战胜封建礼教的喜剧,成为爱情的经典。

西厢故事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结合朝代)?

˙科举——中国文人的爱与恨

˙男女之情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愫,也是人之本性的一种体现。

˙儒家文化中的爱情:“发乎情,止乎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

˙《莺莺传》——始乱终弃

体现了唐代文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他们对于情爱、婚姻和功名的矛

盾心理。 (重功名轻爱情的真实写照)

˙《董西厢》——“从古到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

这既是市民文人的情爱理想,其实也是人类普遍的爱情婚姻愿望,体现了金代新

兴文士阶层对传统门阀婚姻观念的否定,对新的门户观念和美满婚姻标准的肯定。

˙《王西厢》——“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以情反礼”,体现了元代文人在特定处境下重爱情轻功名的心态。体现了市井阶

层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对“情”、“欲”的高度赞美。

˙西厢系列故事经历了唐——宋——金——元的变化,涵盖了小说、说唱、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体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人对于功名、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情与理的矛盾,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小说

1概念:“小说”一词的最早出处: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通“悬”, “令”

通“名”,“县令”,即“高名”。全句意谓:粉饰浅识小语来求取高名,那就与

通晓大道理者相差太远了。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东汉初年

2古代小说特殊性:琐屑,短小的“短书”、补史、实录; 小说在中国文化中被轻

视 ,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新人士把小说作为政治工具。

晚明思潮(近古文学之基础)

1时间:通常指的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四代。

2主张:正当欧洲进行文艺复兴之际,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松弛,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萌动,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中国也渐渐地兴起了一股重个体、崇自我的社会思潮。它弘扬主体意识,追求个性解放,主张人的自由,强调人的尊严,肯定人的欲望。人们习惯把这一时代出现的心学思潮及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形成的重个体、崇自我的文学思潮统称为晚明思潮。

3代表人物:“天生我大胆”——李贽(“童心说”)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性灵说”)

徐渭 张岱 冯梦龙

4代表作品:《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小说)、《牡丹亭》、

《长生殿》、《桃花扇》、《红楼梦》、《镜花缘》、《儒林外史》……

《红楼梦》(近古文学的经典)

1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为曹雪芹。但《红楼梦》中的贾府不能等同于曹

家,贾宝玉也不能等同于曹雪芹。

2评价:《红楼梦》不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传记,也不是隐藏某一迷案的谜语大全。它是

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其中既有作者家族历史与个人遭际的影子(或

许其他家族),也有艺术的虚构。是一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3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悲剧。其悲剧的内涵,延伸到了人生的方方面

面。大体而言,包涵了女儿悲剧(情的悲剧)和家族悲剧。二重悲剧结合,形

成囊括一切的人生悲剧。《红楼梦》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皆

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宝黛的爱情悲剧、婚姻悲剧,贾、史、王、薛“好

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人生悲剧的哲理意蕴:人生如梦,人生若苦,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4对上古、中古文学的继承与超越:

˙文备众体: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文言文体与叙事白话文体,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

《红楼梦》的诗史结合,主人公形象的诗性气质,情节内容的诗性氛围,

环境景物的诗性特征(大观园)。

˙古典小说顶峰(题材、人物、结构、主题)

˙美学突破:化中和之美为彻头彻尾的悲剧之美

˙思想启蒙:男尊女卑、二元对立的道德评判、传统人生价值观、对爱情婚姻的追求……

˙王国维:《红楼梦》可谓悲剧之中的悲剧也。

怎样理解《红楼梦》是作为一部小说的?

第三章

中国文学的母题

母题

1定义:母题既指在神话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人类精神现象,也指从故事情节中

简化抽离出来的、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的、甚至只剩下一个基本动作或一个

基本名词,它必须带有普遍存在并且广泛推广意义的文本中的最小元素。

2特点:母题是不变的、有限的,但通过母题却可以创造出干变万化、无比丰富的艺

术世界。在一般文学类型中,一部分作品的构成不是一个母题可以做到的, 它

往往需要很多个母题,相互作用而成。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 持

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 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3叙事文学母题:战争、复仇、忠诚等,甚至是某些人物,情节单元,动作或魔术器物等。

4抒情文学母题: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一定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落花”、“明月”、“逝水”等。

5中国文学的主要母体故事:霸王别姬,孟姜女,赵贞女型,人妖相恋,才子佳人,

“三顾茅庐”,动物报恩等

6中国文学的主要人类精神母体:伤逝,怀古,不遇,伤春,悲秋,漂泊,隐逸,复仇。

主题

˙定义:主题是从作品的题材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带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观点、倾向。

原型

˙定义:原型是一种 “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

《霸王别姬》母题

˙项羽——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英雄气概,儿女柔情。

˙意义:1英雄与美人(失败的英雄、多情的英雄)

2爱与死亡

3补白与重说的故事空间

复仇母题

˙存在形式:1血亲复仇:伍子胥复仇、项羽等

2侠义复仇:聂政毁容、荆轲刺秦等

3痴心女子复仇:美迪亚

4鬼神复仇:《霍小玉传》、《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

5家族与阶级复仇:《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文化内涵:复仇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中国先秦时期原始的复仇天性经过儒家伦理的系统加工,逐渐定型化、稳固化,并成为个体对于家庭、家族的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伦理使命。复仇在中国古代社会既是一种需要法律打击的犯罪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为道德所推崇的高尚行为。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赞许复仇行为,复仇现象在各个朝代一直延续了下来。中国文学中的复仇母题往往以忠孝人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常)为旨归,又与善恶对立的道德模式结合起来,因此普遍受到推重。复仇母题成为文学家偏爱的一大素材,广泛存在于古今文学、影视剧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则主要为了维护自我之尊严。

怀古母题

˙ 定义:怀古往往指诗人追忆历史人物的某种悲剧性遭遇与悲剧性结局时引发出的感伤悲哀的情感体验。

˙存在形式:1、怀古诗

2、历史剧

3、讲史平话与历史小说

˙代码:地域代码(金陵,长安,咸阳,赤壁……) 朝代代码(春秋吴国,六朝,安史之乱)人物代码(夏桀商纣,陈后主李后主,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诸葛亮)

˙怀古母题的文化内涵:

1、历史的感伤:中国的历史是王朝更迭的“周期律”循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兴亡,盛衰,留给文人(特别是身处易代之际的文人)太多感慨与思考。怀古母题就是这一历史印记在文学中的遗留。

2、强烈的史学意识与政治意识:中国古代特有的史官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强烈的史学意识。 史学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写史不仅是不忘本,还有资治、劝惩、借古鉴今等作用。

˙中国文学中的怀古母题不是单纯记载历史,而是借历史事实表达历史兴亡、王朝盛衰、物是人非等沧桑感慨,以表达其政治意识与人生感慨。

第四章

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

中国文学的本原

˙“本”:《说文》“本,木下也。”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 “本”或“本根”的性质决定了“末”的性质。

荀子:“本末相顺,始终相应。”(《荀子·礼论》)

˙“原”:《说文》: 原,水泉本也。“原”是“源”的决定因素。

˙中国古人把“本原”二字连用,表示一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文学的本原是“礼乐文化”中的“乐”。

˙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诗是乐语的一种形式。

礼乐文化

˙在周代以前,“礼乐”是一个带有鲜明原始宗教色彩的概念。

˙礼:“礼”(“礼”)是祭神用的器具。

商代礼乐文化既具有原始宗教的神圣性,又具有王权垄断的世俗性,也就是政教合一。周朝统治者借用了“礼”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制度和人伦规范,弱化神权,强化王权,这就是“周礼”。

˙“礼”就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和人的等级规范。是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强制。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等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或者叫根本属性。周公制定的“礼”,就是对人的等级的区别。因此必须制定“礼”来规定人的行为规范,建立是非标准。

˙中国文学的本原是“乐”

˙通过“乐”来教化人的心灵,使强制性的“礼”,变成人的道德要求,从内心里确认“礼”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从形式上讲,周乐是边唱边舞的一种形式。

˙从意义上讲,“乐”是教化人心的一种方式。

˙因为“乐”可以与政通,与伦理通。 通过“乐”,可以察知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可以知道一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一个社会治理的好坏。

˙“乐”的作用:通过“乐”诉诸内心,诉诸情感的教化作用,强制性的“礼”,就变成了内在的“义”。人们对“礼”的遵从就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要求,整个社会就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六诗”的本义进一步说明:中国文学在本原上,就是一种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文本。中国的诗是用来表达严肃庄重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是进行政治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

文学主体精神

˙概念:文学精神就是以文学为载体,从中抽绎出来的有关文学的观念、思想意蕴、审美理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文体风范,以及创造主体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人格力量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是实用主义的文学观。中国文学的本原决定中国文学之观念,文学观念决定文学之精神。

˙周作人将中国文学划分为“言志”和“载道”

言志

1内涵:《说文解字》“志,意也,从心之声。”“心有所之为志。”

2内容:诗人之志、民族价值理想之志(传统儒家伦理之志 )建功立业之志,驰骋沙场之志,救国济民之志,忠君报国之志,忧愤伤生之志,归隐田园之志,精神清洁之志,逸情之志(出世之志)等等。

˙就个人承担的民族国家责任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为民请命之志或建功立业之志。

˙就个体生命意义而言,诗言志就是要言个人的生命情志,追求个体的生命自由。

˙边塞诗——建功立业、拯时济世的进取精神

˙田园诗——宁静悠远的隐逸情怀

3李白—诗仙

儒生 仙翁 侠客

李白集天才的诗人、游侠、隐士、道人、策士等于一身,兼有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入世之志:“济苍生,安社稷”政治理想;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以姜子牙、诸葛亮、谢安自许。

出世之志:人生如梦,及时行乐。(对自由人生、独立人格的向往)

4杜甫

奉儒守官的家学、抒忠君忧国之志、悯时爱民之志、个人情性之志。

载道

1发展沿革

˙孔门师教

孔子谈诗(政治与伦理教化作用)

董仲舒(在汉代,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被看成文学的惟一功能与最高旨趣。)

孔门诗教观的集中体现——《毛诗序》

˙唐宋古文运动

唐韩愈“文以明道”(道的核心是“仁义”)

以儒家思想作文学的人格修养。

宋代理学家力求使文学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

2“道”本指天道,后来主要指儒家政治教化思想、伦理道德。

˙文以载道主要两点:一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即所谓兴礼义、察民情、振王道;

二是文学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即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中国是宗法人伦社会,其结构模式是家国同构,因此,政治与伦理道德水乳交融,不可分割。在文学精神上,虽然唐以前更重视政治,唐以后更重视道德,但政治道德往往合二为一。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琵琶记》、《赵氏孤儿》……

˙《琵琶记》(高明)——传奇之祖

《琵琶记》的教化观——“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赵氏孤儿》体现的政治道德主题——体现了传统的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舍生取义

的伦理精神以及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舍身取义的伦理精神——赵氏家族被尊为“报主的忠良”,“忠孝的公卿”;而屠贾则被定位为“蠹国的奸臣”,“损害忠

良”,“挠乱朝纲”的“奸贼”。赵武的复仇具有为民除奸的意义。

4载道观之评价:“载道” 是中外优秀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

了文学的发展。(《三国演义》的“拥刘贬曹”《水浒传》的“忠义”)

˙西方文学也关注文学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价值。

˙中国文学将政治和道德教化作用视为文学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文学的发展。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必背知识点如下:

一、初民的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

2“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3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4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5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二、上古神话传说

1神话的基本特性: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2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隋及初唐时期(武则天执政时期之前 684 年)草书书迹遗留下来 的不多。不多的主要原因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书家不重视而不写 或写得不怎么好(与唐中晚期的草书比)而没有流传下来。

为了叙述和阅读方便,从唐朝写经谈起。唐·敦煌草书墨迹《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因明入正理论后疏》 合卷。长 13964 厘米,高约 29 厘米,奘门大德净眼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卷首朽蚀,故《因明入正理论略抄》缺首题和著者名号,现存 446 行,计 12478 字。《因明入正理论后疏》为 508 行,计 13364 字。通卷由无名氏书手以独草体写成。一 个写卷里有两篇文章,分别是关于‘因明入正理论’理论的阐述 和解释。文意深奥,与本文主旨无关,不赘述。

《因明入正理论略抄》开始部分。

《因明入正理论后疏》开始部分

经考证(从教义、教义历史、纸张质量等方面)此写卷书写于贞观年间,或以后几年,但一定是初唐时期。

局部

此卷书风质朴、古雅、有章草遗韵,草法以章草为主,今草为辅。用笔内(扌厌),线条中含、瘦硬,转折处多用转,圆弧形笔画 多呈曲折之势。此书风、用笔习惯、线条特征多承王献之。

初唐时期的行草书都尚 王献之,(苏涣诗句‘亚相指当时的副宰相书 翰凌献之’;再,沈尹默《二王法书管窥》中有详细的考证)就 连唐太宗李世民的书风也袭小王书风。

在唐太宗有意‘崇拜王羲之、贬低王献之’的影响下,出现了继承王羲之草书一脉的代表性之作——孙过庭的《书谱》。

孙过庭的草书卷《书谱》有明确记年‘垂拱二或三年’(公 元 687 年前后,武则天执政时期,初唐与盛唐的分水岭),书风 完全是王羲之血脉,用笔外拓,多用折,线条一拓之下,无曲折 势。

从以上两件作品书风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唐朝草 书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个大转变——由之前尚王献之转变到 尚王羲之。

那么在回过来看《出师颂》

《出师颂》局部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 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章草书体,与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只是若干个笔画相 近)。故被定为隋人书。整体书风规整、 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拙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 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线条中含、廋硬、紧密,骨气凛 凛,用笔内(扌厌),转折处多转,草法遵循章草规范,少加变动。

再来看另一件传为隋·智永书《千字文》,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现已毁),纸本,册装。计二 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后有 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 人疑为唐人临本。笔者认为是唐人临本。宋米芾《海岳名言》评 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此件作品已无隋时 的用笔习惯,外拓用笔,线条变得圆润,气韵秀丽,没有了古拙 感(与‘出师颂’比)。所以小编认为是初唐至盛唐时期的临作。梁 平 梁平书法馆

如何鉴定古书呢?

  传世书画真伪杂糅,因此对每一个收藏、购买书画的人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真伪。书画鉴定的依据除了作品的时代风貌和作者的个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