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什么?,第1张

一词多义:

1、有:

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

故君子有不战(要么)。

2、于: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从)。

管夷吾举于士(从)。

孙叔敖举于海(从)。

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困于心衡于虑(在)。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3、国:

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

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城墙。

今义:城市。

2、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池。

创作背景:

孟子出生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孟子三章八上翻译如下: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

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作品介绍:

《孟子三章》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

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的《公孙丑下》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译注》中杨伯峻先生对《孟子》的字音词义、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及生僻字、破读和易生歧义和晦涩费解的词句作了详细的注解和考证,杨伯峻先生对全书每一个字都进行了严谨的考究,并译为白话文,对入门学者帮助极大。

孟子是儒门亚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寡人之于国也》等,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论”等对后世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三章分别为《⽣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

1、⽣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3、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孟子三章注释: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得兼:同时获得。

3苟得:苟且取得。

4患:祸患,灾难。

5辟:通“避”,躲避。

6如使:假如,假使。

7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8勿丧:不丢掉。

9蹴:用脚踢。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11奉:侍奉。

12本心:天性,天良,指“舍生取义”。

一词多义:   

1、戒    

戒之曰(告诫) 。   

必敬必戒(谨慎)。    

2、之    

往之女家(动词,到)。    

妾妇之道(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   

古今异意: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        

今义:诚实。        

2、父命之。        

古义:教导,训诲。        

今义:命令。        

3、丈夫之冠也。        

古义:成年男子。        

今义:女子的配偶。        

孟子三章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什么?

一词多义:1、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故君子有不战(要么)。2、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从)。管夷吾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