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要看一些什么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自学中医要看一些什么书,第1张

你要是只是单纯爱好,没有一个中医环境,说不了太深的。

中医学习陈修园曾说过白天临证,晚上读书?

只读书不临床学不了太好的。

而且中医书大多晦涩难懂,没有几年你是钻不进去的。

如果只是感兴趣看看教科书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即可。

如果是大爱中医的话,就得从头学,先背东西,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必须全部背会,这得一年时间吧。

然后黄帝内经得熟读,伤寒金匮的重要条文也得背诵。

中医的头几年真的就是背背背,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哲学

此类所有的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有电子版,基本上需要找或者需要看的大概几万册中医书籍其内都有

他不像西医那样凡事都有清晰的数据指标可以参考,更多的是通过经验去把线索联通从而发现问题,再对症下药。

而这个过程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如果你是想中医入门,首先是培养自己能在中医这个知识领域沉淀下来的兴趣。

那这里比较好的书籍推荐就是梁冬与徐文兵老师的《对话黄帝内经》

整套书看完,你就会对中医大大体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此书的笔锋比较通俗易懂,不会像某些中医书籍老是喜欢故弄玄虚,弄得自己的文章好像字字珠玑深不可测要细细玩味的感觉。

很多想了解中医的人看到那种文体就会很自然的望而却步。

所以对于初学入门中医的你,想更好的吸收了解,可通过阅读完整套书籍,你便基本了解你想往中医的那个细分领域去学习了解,再一步步沉淀学习。

我觉得要不是真爱中医的人。闯不过头几年的。

所有的中医书籍都在图中右下角,包括所有的中医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目录:

《问中医几度秋凉》

《零起点学中医》《黄帝内经说什么》 (以下五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黄帝内经·天年》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金匮真言》《黄帝内经·异法方直》《求医不如求已合集》《名老中医之路》《中医入门到精通》《一百天学开中药方(中医百日通丛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入门》《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知要白话解》《医学衷中参西录(套装共3册)》

中医针灸

《古典针负入门》《针灸师承录》《阎润荟针灸临床60年经验精粹》《一针疗法》《针灸学》《常用针灸100六》《董氏针灸注疏》《针灸推拿一学就会》《中国针灸治疗学(第2版)》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合注》《神农本草经译注难经译注》《本草问答》

伤寒杂病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伤寒论校注》《全注全译伤寒论》《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孙曼之伤寒论讲稿》《黄元御读伤寒:伤寒悬解、伤寒说意》《注解伤寒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来苏集》柯韵伯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经方沙龙》《经方使用手册》《中医十大类方》《经方实验录》

中医名家名著

《扶阳讲记》金要略》《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论》《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法圆通》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林改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张仲景50味药证》《赵绍琴医学全集》《诊家正眼:四言脉诀白话解》《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李时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柴浩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苏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胡希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黄坚白》《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廖寞阶》《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马新云》《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邢子亨》《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杨继苏》《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张子琳》《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赵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周次清》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难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

《汤头歌》《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湿热条辨》《温疫论》《温热论》《温热赘言》

《温热经纬》《脉经》《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

《肘后备急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医宗金鉴》《小儿药证直诀》《景岳全书》

《证治准绳》《银海精微》

《幼幼集成》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 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突然、反复发作喘: 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69、‘腹痛’始见于《内经》。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医林改错》序

王清任(1768-1831),字勋臣,河北省玉田县人,世居玉田县鸭鸿桥。曾做过武库生,后至北京行医,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的名医。

王清任的主要著作为《医林改错》,这是一部几百年来令医学界争论不休的书。书中主要阐述了两个方面的观点。其一便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他曾在瘟疫流行的灾区观察未掩埋的儿童尸体300多例,逐一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绘制了大量的脏腑图。他认为前世许多医书的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主要表明了他对人体气血的一个特殊的认识。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张序

医,仁术也。乃或术而不仁,则贪医足以误世;或仁而无术,则庸医足以杀人。古云不服药为中医,盖诚虑乎医之仁术难兼也,至于稍读方书,即行市道,全无仁术,奚以医为?余来粤数年,目击此辈甚众,辄有慨乎其中。每遇救急良方,不惜捐赀购送。今放癸丑四月,适闻佛山友人有幼子患症,医以风药投之,竟至四肢抽搐,口眼歪斜,命垂旦夕,忽得一良方,一剂稍愈,三服霍然。又有人患半身不遂者十余年,得一良方,行走如故。余甚奇之,再四访求,始知二方皆出自《医林改错》一书。遍求得之,历试多验。因于公余沉潜反复,颇悟其旨。窃叹此书之作,直翻千百年旧案,正其谬误,决其瑕疵,为希世之宝也,岂非术之精而仁之至哉!余不忍秘藏,立刊布以公于世。使今人得悉脏腑经络之实,而免受庸医之误。亦不负王勋臣先生数十年济世之苦心矣。愿同志君子勿视为寻常善书,幸甚!幸甚!

咸丰癸丑仲夏顺天张润坡识

刘序

丁未之秋,寄迹吴门。适同乡焦子浚文来,手执脏腑全图,乃勋臣王先生《医林改错》之稿也。脏腑图汉魏以来,医家所习见,何异乎尔?异乎勋臣先生所绘之图与古人殊也。脏腑人人皆同,勋臣背古以传图,得毋炫奇立异乎?曰:否,不然也。古人之图传其误,勋臣之图传其信。天下物理之是非,闻虚而见实,寡见独虚,多见为实。古人窃诸刑余之一犯,勋臣得诸亲见之百人。集数十载之精神,考正乎数千年之遗误。譬诸清夜钟鸣,当头棒喝,梦梦者皆为之唤醒焉。医书汗牛充栋,岂尽可征。然非善读书者,独具只眼,终为古人所牢笼,而潜受其欺。孟子曰:吾于武城取二三策。武城周书也,孟子周人也,当代之书,独且不可尽信,况远者乎!是书绘图文说,定方救逆,理精识卓,绝后空前。可为黄帝之功臣,即可为长沙之畏友。抑又闻之,叶氏《指南》有久病入络之说。徐氏非之,不知入络即血瘀也。今勋臣痛快言之,而《指南》入络之说益明。坊友汪子维之见而悦之,开雕梨枣,以公诸世,斯真能刊录善书者也。是为序。

道光戊申中秋日上元后学小窗氏刘必荣识

知非子序

余读勋臣先生《医林改错》一书,而叹天下事,有人力为之者,有天意成之者,先生是书,功莫大于图绘脏腑诸形。其所以能绘诸形者,则由于亲见,其所以得亲见者,则由于稻地镇之一游也。此岂非天假之缘,而使数千载之误,由先生而正之哉!惟隔膜一事,留心三十年,未能查验的确。又得恒敬公确示一切,而后脏腑诸形,得以昭晰无疑,此非有无意玉成其间哉!至先生立方医疾,大抵皆以约治博。上卷著五十种血瘀之症,以三方治之。下卷论半身不遂,以一方治之。并审出未病以前四十种气虚之形症,非细心何能至此。论吐泻转筋,治分攻补两途,方由试验中来;论小儿抽风非中风,以大补元气一方治之;以不能言之儿,查出二十种气虚之形症,平素细心,不同可知;论痘非胎毒、痘浆非血化,以六方治古人不治之六十种逆痘,颇有效者。先生之书,大抵补前人之未及,而在气虚血瘀之症为多,今特揭诸篇首。

知非子书

自序

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记脏腑之书也。其中当尚有不实不尽之处,后人倘遇机会,亲见脏腑,精察增补,抑又幸矣!记脏腑后,兼记数症,不过示人以规矩,令人知外感内伤,伤人何物;有余不足,是何形状。至篇中文义多粗浅者,因业医者学问有浅深也;前后语句多覆重者,恐心粗者前后不互证也。如半身不遂内有四十种气亏之症,小儿抽风门有二十种气亏之症,如遇杂症,必于六十种内互考参观,庶免谬误。望阅是书者,须详审焉。

玉田王清任书。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血府逐瘀汤》—— 非瘀血致病切勿轻尝!

血府逐瘀汤,是一张十分奇妙的方子,对于此方也有多位中医名家给出过注解和应用经验,但很多时候,医案和注解的太多了,反倒没人关注于方药本身的出处和古籍讲解了。导致很多不是因为瘀血而致病的朋友,在网络查找资料后,便盲目的服用此方,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王清任:“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很多人在解方时,猜测血府的位置,以及功效等等。其实,原方作者已在其书内清楚给出“血府”的位置及说明,后人又何必妄自猜度。而其“血府”便是横隔之上,主动脉静脉交汇之处,此处瘀血的确会引起很多奇怪的症状,甚至会牵连心肺。

《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桃仁四钱 红花三钱 枳壳二饯 赤芍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一钱 桔梗一钱半 川芎一栈半 牛膝三饯

此方大队的活血,破血药物,附加少量的行气药物,以“气行则血行”之理。如确实是由于瘀血致病,效果明确,两三天即可病愈七八。如果由于其他问题而导致出现某些类似淤血的症状,万不可滥用此方,而很多未清楚诊断而推荐使用此方半月甚至整月的医生,犹如杀人。

《医林改错》

查患头痛者,无表症,无里症,无气虚、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剂而愈。

气血如环无端,行于全身肌表,身体的任何问题,都会引起气血的运行不畅。而有时,就会出现类似淤血的症状,比如气虚而血不行,也就是所谓的气滞而引起的瘀血,比如痰饮阻气导致的瘀血,甚至积食,感冒,肺炎等等都会出现胸部的症状,很多时候十分类似瘀血导致的病情。

而很多朋友,按着自己的情况到网络查证,按照所谓的舌下络脉法,青筋法,等等人云亦云的诊断方法,不停的对号入座,误以为自己瘀血致病。便盲目服用此方,损血耗气而不自知。

原方作者首条便说明,无表证,即外感。无里证,即伤食。无气虚,无痰饮。方可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说到滥用血府逐瘀汤的副作用,最明显的就是其强大的活血和破血效果,以上这几位网友出现的药后情况,便是由此而引起。

由我个人的治疗经验来看,大部分使用此方的都是女性较多,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或者情绪比较压抑的,心肺区明显呼吸不畅的居多。而这种情况,大部分是由于本身血虚,而又心事比较复杂,影响了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心肺区整体压力过大,而引起的类似瘀血的症状。

其他诸如肝肾虚弱,气血虚弱,脾胃消化不良,逆气上冲,等等,如果并非心胸瘀血而导致的,一般不能使用血府逐瘀汤。

这里有个误区,很多中药都有此情况,比如血府逐瘀汤,在最初服用的时候,一定会感觉到心肺区的舒畅感。而误以为方药对证无误,但长久下来,损肝伤血,而且还会有略微的气虚症状。而停药后,因为并没有治疗到根源的问题,原来的症状又慢慢的恢复了。

我帮助过的几个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这里提醒各位,切勿根据症状对号入座。脉证合参方可用药。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自学中医要看一些什么书

你要是只是单纯爱好,没有一个中医环境,说不了太深的。中医学习陈修园曾说过白天临证,晚上读书?只读书不临床学不了太好的。而且中医书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