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感恩老师的名人事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5收藏

关于中国古代感恩老师的名人事例,第1张

故事一:

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王维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并邀请王老师到科学院工作。1980年,华罗庚又专程回故乡看望陈涉师母。当陈涉师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维克先生的重要译注但丁《神曲》签上自己的名字赠给华罗庚时,华罗庚紧紧地握着师母的手,十分动情地说:“谢谢!谢谢!这是王老师的心血啊!

故事二:

尊敬师长终身思慕,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故事三: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故事四: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假寐。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杨、游,故一惊:“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时节正是冬季很冷的时候,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感谢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之恩。

故事五: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故事六: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扩展资料

关于感恩的谚语:

1、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

5、吃水不忘挖井人。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灵里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没有大自然谁也活不下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对太阳的“感恩”,那是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得一无所有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

“感恩”是一种钦佩。这种钦佩应该是从我们血管里喷涌出的一种钦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

“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地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自然而然地,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参考资料:

:感恩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汉武帝便是一位尊师有礼的贤君。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载,有一天,汉武帝到东郡巡视,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之后, 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便使得天下大化。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那么,有些在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称呼和古代是表示同样的意思吗?

博士

如今的博士通常指的是拥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人。然而在古代,早有博士一词。博士在古代是个官名。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为“文学博士”等。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

如今的助教有助理教师的意思。然而在古代,助教指的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篇一

 1圣人无常师。——韩愈

 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3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6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7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0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篇二

 1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韩愈

 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

 5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6为学莫重于尊师。

 7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8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9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10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广潜书》

 篇三

 1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2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3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6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7师者,人之模范也。——杨雄

 8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9、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10、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如果学生打骂老师,是要坐牢,甚至斩首示众。

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概述三纲五常,

中国古代最牛五位老师

No5 韩愈

  韩愈是河南南阳(今河南盂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所处的唐中后朝,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为了扭转“不以师传为荣而以求师为耻”的轻师道的粗俗风气,韩愈多次担任教育官职,提出不少教育主张。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我们可以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可以说韩愈为后世的教师明确了教师的职能所在。

  非著名学生:李蟠

  No4

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在著名的《劝学》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强调“学”的重要性。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著名学生:蒙恬、李斯、韩非

  No3

鬼谷子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在清溪隐居着一位世外奇人,据说他一生只下过一次山。此人虽然终年在深山峡谷之中采药修道,未曾直接涉足红尘半步,看似超然于世外,但他却对山下的世事了若指掌。

  他足不出户,但他却有能力把天下运筹于深山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举手抬足,足可惊天动地,并培养出了四个牛气冲天的学生。假如没有这位名师和他的四位高徒的精彩表演,春秋战国的历史将会黯然失色,诸子百家的争鸣也会索然乏味!

  这位神秘的世外奇人就是鬼谷子,他原名王诩,号玄嶶子,他是横跨多学科多门派的旷世奇才。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兵圣,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道教则将他与老子同列,尊他为王禅师。

  著名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

  No2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如果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毫不为过。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

  著名学生:七十二贤

  No1

7岁小屁孩儿项橐(tu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两部史籍为证,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另一个是《战国策》中记载的“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呢?

  孔子在鲁国讲学时,第一次遇到了项橐。当时,项橐在马路上用小石头围了个圈,里面用薄石板盖了间小屋。项橐玩得正高兴时,忽然从西南驿道上来了一辆马车,上面坐着孔子,后面跟着一些弟子。驾车便是那个“人死冠不免”的子路,他嘴里不断地喊:“驾!驾!”猛然看见项橐蹲在马路中间玩,就大声吆喝:“闪开!闪开!”项橐若无其事,照样玩他的。子路满脸怒气,下车伸手要揍项橐,被孔子制止。孔子下车问:“你这小孩怎么不让路?”项橐说:“城躲马?还是马躲城?”

孔子一时语塞,弟子们也哑口无言。最后,孔子他们只好绕“城”而过。

  第二天一早,孔子便跟弟子去找项橐。这时,有群鹅掌池塘嘎嘎叫着戏水。项橐就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么大?”孔子说:“因为他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青蛙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孔子又支支语语了。项橐诚恳的说:

“人们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论钢常,是无所不知道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我讲清楚呢?”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项橐死后,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关于中国古代感恩老师的名人事例

故事一:1947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看望王维克老师。全国解放后,华罗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几次亲自到王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