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十七帖释文及译文如下:
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马帖
释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王羲之《十七帖》之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丝布衣帖
释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译文: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王羲之《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释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王羲之《十七帖》之服食帖。
释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王羲之《十七帖》之知足下帖
释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
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王羲之《十七帖》之瞻近帖
释文: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没有机会见面问候,感到很遗憾!您家中老少都平安吧。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的到来,不胜欣喜。想必您一定会来,我们相聚畅谈的日子不远了。我想您应该不想住在京城,这里既隐僻,气候又好,所以很高兴您能前来。期待您的回信。
王羲之《十七帖》之天鼠膏帖
释文: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译文:天鼠膏治耳聋不知有效果吗?如果有效果的话,那真是一种好药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朱处仁帖
释文: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
译文:朱处仁现在何处?以前曾收到过他写来的信,信使送往后没有得到答复。现在想借着给你的回信再附寄给他,请你一定转交送达。
王羲之《十七帖》之七十帖
释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勤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译文:今年您刚好70岁了吧?知道您的身体气色都很好,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事了。想您会更加注意保养的。我也是快到60岁的人了,按常理来讲,活到这个年纪也算是很幸运了。但恐怕我们人生的前路也会是越来越短啦!
因此,您这个岁数还想着登汶山,那真不是句简单的话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好等着登山的那一天,不要让它成了句空话。如果这个愿望真能实现,那也可以算是一件奇事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邛竹杖帖
释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
译文:去年夏天,您送来的邛竹杖都收到了。此地有很多 上年纪的老人,我随即把这些手杖都分送给他们了,让他们感受到远在益州的您 对老人的关爱。
王羲之《十七帖》之蜀都帖
释文: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文:看了您的另一封信,蜀地山水的种种奇观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扬雄写的《蜀都赋》和左太冲写的《三都赋》,都不及您在信中的描绘。我早就听说蜀地风光绮丽多姿,现在更令我向往一游。如果能实现,我会告诉您来迎接我,人数并不要多。到时我会通知您。
我真切的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我想您作为蜀地的镇守官员,近期不会调离。在您任职期间,我们能够一起登临游览汶岭,峨眉山,于我们来说也是件不朽的盛事了。一说到这里,我的心就像已经飞到了蜀地,真是太令人神往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盐井帖
释文: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
译文:您那里的盐井、火井,都有吗?您都亲眼见到过吗?我想把这样的奇闻异事介绍给更多的人,请您告诉我。
王羲之《十七帖》之远宦帖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馀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译文: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也多远在各地作官。想必您也惦念着他们,不时要写信问候的吧?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王羲之《十七帖》之旦夕帖
释文: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奕外任,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译文:近来,京中情况清静平和,想到您这次出使回来,当已具备升任州将的条件了。桓公闻信后很是欣慰,并期待您尽快担负起使命。谢无奕 外出继任其兄的职位,数次来信,一切平安无事。谢仁祖过世之后,我日前寻访他的住处,心中有无限的悲酸,难以表达。
王羲之《十七帖》之严君平帖
释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皆有后不?
译文:严君平,司马相如,扬子云,他们都还有后代在成都吗?
王羲之《十七帖》之胡毋从妹帖
释文:胡毋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勿勿。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
译文:嫁到胡毋家的从妹平安,她一直居住在永兴,离这里约七十里地。我担任本地官职,政务处理的很不顺利,心绪不佳。您说的让女仆带来的信,至今还未收到。
王羲之《十七帖》之儿女帖
释文: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我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同母所生。他们大多已经结婚成家,只有小儿子尚未娶妻。等他完婚后,我就可以放心去你那边游玩了。现在我的孙辈和外孙辈共有十六个孩子,足以让我感到眼前欣慰了。您对我家的情意很盛,所以把这些情况一一都告诉给你。
王羲之《十七帖》之谯周帖
释文:云谯周有孙秀,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
译文:听说谯周的孙子谯秀,品行高洁,不愿为官,不知他现在居住何处?是否真如人们盛赞的那样超凡脱俗,啸傲山林?真是令人向往之至,详情还望告之。
王羲之《十七帖》之讲堂帖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
译文:听说蜀地有汉代留下的讲堂,不知道是汉时哪一代建造的?还听说讲堂的墙壁上画有三皇五帝以来的圣贤人物,极其精妙,很值得观赏。你那里有水平高超的画师吗?我想把这些画临摹下来,行不行?请来信告知。
王羲之《十七帖》之诸从帖
释文: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译文:诸位堂兄弟之间常有书信来往,大都平安。只有修载远在外面当官,音讯较少,很是挂念。司州王胡之因病不能赴任,于公于私都是憾事。据您所说,大家对现今时局议论纷纷,我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各位的问询,请您代为致意,我就不再一一回复了。
王羲之《十七帖》之成都帖
释文: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一一示,为欲广异闻。
译文:以前在建康曾经见到诸葛显,问他不少蜀国的事情。据他说成都的城池,房屋,楼阁等,还都是秦将司马错当蜀地郡守时建造的,悠久的历史遗迹令人感叹。不知道是否如此?您再来信的时候给讲述一下,我在这里可以多了解到一些蜀地的异闻趣事。
王羲之《十七帖》之旃罽帖
释文:得足下旃罽、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译文:您送来的毛织物,胡桃,和两种药材,都已经收到了。非常感谢您的关照。戎盐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药物,是服食丹药所必须的。您是知道服食丹药的好处的,我的内弟方回对此很不以为然。人常说:“知音难觅”,真是这样的。我们无缘相见,很遗憾!别人对服食的不理解,就付之一笑吧。
王羲之《十七帖》之药草帖
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
译文:你所需要的这类药草,可来信告诉我,我会寄送给你。
王羲之《十七帖》之青李来禽帖
释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译文: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四种果树的种子,寄来的时候,最好装在布袋里,密封起来的种子大多不会发芽。
王羲之《十七帖》之胡桃帖
释文: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译文:您来信说的几个树种,都很好!可以把这些种子寄过来,种一种。你曾经寄来的胡桃种子都已经成活了。去官闲居后,我特别喜欢种果树,是我现在的一大乐事。所以写信告诉您,您送来的这些种子,真是莫大的惠赠。
王羲之《十七帖》之清晏帖
释文: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
译文:得知您那里清静平安,年景丰收,还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特产,向来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好地方。而且山川雄奇秀美,怎么能不好好的游览一番呢?
王羲之《十七帖》之虞安吉帖
释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僚。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
译文:我曾经与虞安吉共事过,所以常想到他。现在他任职殿中将军。前不久他来过我这里,说起他与您是中表亲,他不在乎自己年纪大,很想到您那里做您的下属。我认为他的能力可以担任一个小郡的郡守,不知您是否愿意招收他?特致此函。
《十七帖》草书教科书: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十七帖》是刻本。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十七帖》单独成“帖”,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草书教科书。
“苏公书法自颜行,犹谓蔡公居第一。”2016年5月15日的夜晚是属于书法名迹的夜晚。曾巩《局事帖》被拍出了18亿的高价,算上市后的佣金和手续费,最后的成交价格为207亿元。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这幅书法作品到底有何稀奇之处,竟然能排出如此高的价钱呢?
曾巩是出生于1019年9月30日的著名书法家,并且为官公正廉洁,受到了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他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慧的孩子,能够达到过目不忘的境界。看书的时候专心致志,丝毫不被外界的事物所打扰,人们都说这孩子长大之后一定会成大器。1057年,曾巩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了仕途。1059年他当上了参军,1060-1069年间,曾巩一直都在修订古籍。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孤品读本,这个过程也是它汲取知识,丰富自我的过程。
1069年之后,曾巩被外放到了岳州当通判。在他当官的时候,他一直都鼓励农民生产,并且采取非常利民的方式减轻农民的负担。除此之外,他还兴修水利,修建了一些有利于农时和农业活动的基础设施。
《局事帖》是1081年曾巩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诲论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的124个字,可是却在文字里流露了作者苦闷,纠结,忧郁而又彷徨的心情。他不知道如何向别人倾诉排解,只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告知有人自己当下的情形。这封信里投入了他太多的感慨和将近大半辈子漂泊的人生经历,所以曾巩在书写的时候也不自觉的带入了最真实的情感。曾巩一心为民为国家为社稷,可是仕途却不顺,怀才不遇是他内心愤懑最大的原因。
《局事帖》排列整齐中又带着几分疏狂和不甘,笔画勾连之间尽显力道。但是粗犷的字体之间也可以窥见秀丽的影子,颇有几分颜筋柳骨的意味在内。曾巩本身的书法造诣就不熟,哪怕是他用来日常记事的文字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别提这副倾注了他心血承载了他情感的书信了。所以这幅书法作品能够拍出如此高价也就不难理解了,从字数上来算,每一个字都价值167万元,这消息传出去之后,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感慨:“别跟我说法拉利有多值钱,它也就只值一个字的钱”
“珊珊媚骨吴兴体,书法由来见性真。”曾巩虽然仕途不顺,可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非常的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局事帖》之所以如此让人着迷,不仅仅是书法作品本身拥有非常迷人的魅力,而是这幅书法作品中蕴含了他极为真挚的情感。后人在读到这幅字上的内容的时候,还是会被当时曾巩的处境所感染,并且与他产生共鸣,共情共鸣才是这幅作品最大的价值。
这件书法作品是唐朝怀素的论书帖。
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頫、项元汴等人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法帖释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亦(亦,一说作“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书法评析
风格
从艺术风格上看,《论书帖》不同于怀素其他如《自叙帖》、《食鱼帖》等用“古瘦”和“半无墨”的毛笔创作的笔意连绵不绝、体势险绝诡奇、极度夸张浪漫的狂草之作,笔下明显洋溢出东晋王羲之恬淡平和的风神气息。此帖运笔悠然自得,意气平和,应规入矩,精谨而纯熟。其每作一字,起落分明,虽无纵横捭阖之势,但由于擅长驾驭中锋,故能做到笔势圆融婉转、飞动轻灵,骨气深稳,血肉丰润。虽偶作牵连映带,但亦无拖沓之嫌。笔墨流宕处,英姿勃发,气象超然。其结构以平正恒定基调,疏密聚散之间,显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寓婀娜”的风致。
“四箴”是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根据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录》卷五《克治》载:“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作品以乌丝界栏,楷法紧结遒丽,具唐人法度,又不过分甜润,是沈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此帖曾经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将其“赏溥杰”,遂被携出皇宫。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所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对此事有所记载。1965年由故宫博物院出资购回。
释文:
程子视箴
心兮本虚,应物无迹;
操之有要,视为之则。
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白话译文:
一个人的心原本是清净虚空的,顺应事物的变化而不留痕迹;
守住本心的要领,就是以看为原则。
如果一开始就看不清楚的话,内心就要迁移,本心就会受蒙蔽。
不合礼的不要看,将其遏制于心外,以使心境得到安宁。
约束克制自己再履行礼数,久而久之心志就能够专一了。
2、 程子听箴
程子听箴
人有秉彝,本乎天性;
知诱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觉,知止有定;
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白话译文:
人有美好的禀性,本来就是天生具备的。
知觉(或心)受到外物的诱惑,就会失去其正见。
卓然而事先能够察觉,就知道应该在哪里停止而有定向。
抵御抛弃邪念而保持心志专一,不合礼法的无稽之言不要听。
3、 程子言箴
程子言箴
人心之动,因言以宣;
发禁躁妄,内斯静专。
矧是枢机,兴戎出好;
吉凶荣辱,惟其所召。
伤易则诞,伤烦则支;
已肆物忤,出悖来违。
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白话译文:
人心的动摇是从语言开始的;
平息躁动和妄念,内心就可以专注和宁静。
说话是关键,一句话没说好,就会引起战争。语言能够引起战争,也能带来和平;
吉凶荣辱,往往是从一个人的说话所招致。
说话过于简单,就显得很荒诞,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说得过于繁杂,又显得支离破碎,使别人半天不得要领。
说话太放肆多半与事理相违背。说出一些违背天道的话,应对你的往往也是一些违背天道的话。即发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不符合天道,不符合礼的话,就不要去说。这是训教之言啊。
4、 程子动箴
程子动箴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
志士励行,守之于为。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
造次克念,战兢自持;
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白话译文:
哲人都知道那些很玄妙的、很精妙的、很精深的道理,因为他们有缜密的、深刻的思考;
有志之士激励自己的行为、磨砺自己的品行,以守为原则。
顺理而做,就会从容而宽裕。如果依从私欲,就会使自己面临危险;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颠沛流离之际,都能保持一份善念,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把持住自己,能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习惯和性情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品性。习惯成自然,就可以步入圣贤的境界了
独怜幽草涧边生书法作品如下:
释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简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王羲之书法作品:《十七帖》、《初月帖》、《上虞帖》。
1、《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十七帖,宋拓本,邢侗、汤焕、徐守和、潘宁、陈撰、梁同书、王文治、吴照、潘奕隽、颜培瑚、孔广陶等跋或题签,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
2、《兰亭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3、《上虞帖》:又名《夜来腹痛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一幅草书书法作品。纸本,草书,纵235厘米,横26厘米,7行共58字。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王羲之人物评价
王羲之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行书书法家。他写的《兰亭集序》被视作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09年亚洲周刊的调查显示,在当前现存的和未被发觉的书法作品中《兰亭集序》收购价值排名世界第一。
王羲之本人家世显赫,世代簪缨,自己做到将军,史称“王右军”,为人性情豪爽,潇洒俊逸,学富五车,论相貌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最令人称奇的是他那一笔惊为天人的行书,中国两千年书法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梁武帝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精湛造诣和妙趣天成曾先后给予高度评价,梁武帝赞之为“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以上内容参考-《兰亭集序》-《十七帖》
舍得书法是由当代实力派书法家史诗所写,这幅四尺对开书法作品行书《舍得》,释文:舍得。舍得舍得,有舍必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知此理者乃人生大智慧也。
此作品书写的从容不迫,书风浑厚劲健,以清畅温雅的艺术风格保证了字里行间的虚灵之气,清而纯、静而雅,以从容不迫、抒情婉约的风格和情调,此作品意趣盎然,笔划之间尽显淡然韵致,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艺术品味。极具投资收藏价值,可悬挂在书房、办公室、茶室等地,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极佳。
史诗,号“清畅园主”,1960年出生于包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集雅斋签约书法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成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入编《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当代书法名人大辞典》等多部典籍。其数幅作品作为外交国礼赠送外宾,多次应邀出国举办展览,多幅作品出国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画廊、企业家和知名人士收藏。
他曾是内蒙古地区装帧设计界公认的“大腕”,后来凭借着他对书法的爱好和执着,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先生的书法工作室。在1992年,三十出头的史诗又凭借着他的努力和天赋,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并成为内蒙古最年轻的中书协会员。
这个来自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怀揣着艺术梦想,连续斩断后路并善于绝处逢生的史诗,留下了许多神奇的创业故事,他近几年的书法成绩引起了社会的赞誉,并被国内书法界的前辈誉为草原“黑骏马”。
楷书主要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神军策碑》、《玄秘塔碑》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小楷中钟绍京的《灵飞经》我觉得也很不错;行书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子侄文》,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原文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释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本文2023-10-20 14:29: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