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为什么?
虽然在古代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科技,在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非常不便利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更能看出古人的聪明,从四大发明的问世开始,促进了全球科技的发展,只是在清朝的时候这种特点没有被更好地利用,不然相信我们的古代发明不止会这一点。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是在秦朝科技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反观汉朝,不仅比秦朝繁荣而且科技等方面更是有了质的飞跃,考古学家找到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
造纸术的出现,让古代人们文化传播越来越方便,因为纸张的出现记载也方便了很多,而这一方法的出现也让考古学家们挖掘到许多古代的记载,有利于研究历史。而古代人们的农用,药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乃至古代数学也让我们再次大开眼界,我国最早关于数学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乘法口诀”,这是我国特有的发现。不仅如此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也被我们很好地运用到了现在生活中,而还有一本关于算数的古籍,比《九章算术》还要早。
在江陵的张家山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汉墓群,虽然同样是大的古墓,但是这个汉墓群却和其他墓不一样,其他墓中只能挖掘出很多的青铜器,金银珠宝等,但是这个汉墓群却让考古学家们挖掘除了震惊世界的两本珍贵文物,那就是《引书》和《算数书》,详细研究会发现这两本足以改进世界历史。
《引书》是一本养生之书,是道家的养生之道。书中的许多记载都是如何调理身体和健康生活的,而且在里面还记载着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术和叩齿术。这些记载都让我国的医术比西方先进了很多,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从古代就有了这些详细的记载,怪不得西方国家不敢承认,直呼:这不可能!
还有一本书《算数书》是记载数学的书,它比出现在三国时期的《九章算术》还要早,甚至要比它早九百年,这本书也改进了世界历史,里面记载了关于数学的其他算法,这是属于炎黄子孙的文明,可见在古代虽然没有其他的辅助,我们的先祖们也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新的发明。
这两本书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代文明的先进,这次的发现也让世界文明史有了新的发展。两本不同领域的书都足以体现了我们的古代文明是比西方还要先进的,虽然他们不同意,但这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20世纪40年代,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船只行经此处时,经常被硬物刮伤船底。令行船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硬物竟然是一头“牛”的牛角。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水底不只有“牛”,还有“人”。直到1989年,浸入水中达一千多年后,开元铁牛,也就是黄河大铁牛终于重见天日。
发现铁牛的位置是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 历史 上著名的蒲津桥就位于此处。浸入水底的共有四尊铁牛,每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经过考古学家考证,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
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元末桥毁,久置不用,之后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为什么固定桥索的是黄河大铁牛,而不是其它动物?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民。
古时候哪里像现在有动物园,有网络?想看什么动物就能看什么动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诚踏实的大力士,谁能告诉我们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有什么动物比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更能适应这份职责?
老祖宗那时候认识的动物都在十二生肖里,能进十二生肖的动物都是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据说猫都是后来物种,没能赶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占据了位置。在当时建造任何动物像的时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范畴。因此打造这么大的铁桥拉索,舍铁牛还能选谁?
之所以用大铁牛拉铁索桥,主要原因牛是力的象征。牛安稳、祥和的形象让人看着踏实,可以安定人们的情绪。过桥时,人们看到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心理上顿生一股畏惧感,这时看到两边拉着大铁索的牛,让人顷刻间情绪安定下来,放心过桥。
黄河古道四个大铁牛,是用于稳固铁索桥的铁制桩子而筑的。开元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二年,元末桥毁,久置不用,被人们称为“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 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那么唐人为什么筑铁牛拉铁索呢?这个有几方面原因。
一、牛踏实、稳重而又性情敦厚
牛性情稳重、敦厚、勤恳耐劳,人们心目中的感觉有一种信赖感,对于以牛为形象的铁桩子充满信心。直接的感觉有大力牛拉着呢,没事!放心过桥。
二、在古代阴阳五行中,牛属土,土能克水。
古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土能克制洪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屯”。这大力牛,性情安稳、踏实有力,又五行属土,可以克制洪水,是最可信赖的吉祥物。
三、牛是农耕文化的象征
古代生活都是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代表着农业发展的前景。所以这里的大铁牛就预示着另一层意义,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农业发展,铁索桥也是这样。
综合以上分析,这里用牛拉着大铁索有深远的现实和象征意义。没有什么动物比牛更适合拉铁桥的铁索了。
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民。
其实为什么是牛是千古疑云, 历史 上争议很多,什么牛属土力气大,都是瞎扯蛋,翻阅古籍还有用大象老虎的铁块,后来浮桥建造者吸取古人教训改用铁柱子,这下再也没有人好奇为什么是铁柱子了,凡事要动脑子,多思考,不然我瞎编几句话你们就信了,哈哈哈哈
因为牛脾气总体而言最老实稳重,为人们耕田梨地又不怕辛苦,在农民心里,牛是家里的宝贝,是家里的种田的好帮手,好收获的希望。牛的力气在人们驯养家畜里也是最大的,又乖又忠诚又有力气……
而治理水患最初也是为了保护农田不被洪水淹没,造成粮食绝收,粮食是人类生命的根本,也间接保证这国度政权的稳定。所以古时候,用铁牛治理或者镇压水患。
肯定不能用野生动物,因为不驯服于人类!家畜之类在古代最好的最受重视的就是牛!
很多人说古代没见过什么动物,胡说,山海经,龙之九子,哪一个不是古人想出来的,赵州桥也是古人的杰作,原来财政紧张,拨款建桥都是很慎重的事情,何况和黄河水患,唯一的原因就是牛就是土,土克水,仅此而已
牛,在上古十二生肖中,名丑,象征劈地圣物。鼠,名子,象征开天。合为:开天劈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道文化里讲,海即是道,道一化三才。黄河似一,天,地,人和为三才。桥合三地之融,彰显了“道用德性”,意在:行道用德。体现了唐道文化的深刻运用。中国桥文化,注重于“行道用德”文化上,它的长,宽,高,都于天文历法吉数相关。故,古人有踏桥风俗。桥便成了横通天堑的梁,也喻“天”。用牛喻地,与人同承,展现了一幅:天时地利人和的吉祥图腾。
而十二生肖中各兽,皆有“名”旨。如:虎,喻“威”,兔喻“道(化三才)”。意境是行威(权)有道。由于兽名旨意不同,牛为地,当然只能用铁牛了。这是中国 历史 上道文化的图腾文化效应,不可以用其它兽代替。否则,就失去了中国 历史 文化发展史上的道文化意境了。
《易经》里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水来土掩” 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
鼠年即将过去,明年就是牛年,预祝2021好年景!!!
十二生肖中“牛”排第二位,而神话故事中,其他属相的动物都对“鼠”能排第一颇有异议,而对牛的排位众生肖神兽们却无异议!
黄河蒲津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铁牛,称为开元铁牛,亦称之为唐代铁牛。铸于唐开元十三年,当时大铁牛的主要作用是来固定蒲津浮桥之用。
开元年间蒲州一带经济发展迅速,当时的蒲州城一跃成为全国六大城郭之一,而蒲津渡之前一直所用的是竹索连舟桥且年久失修,已经承受不起马车辎重、货物的的通过,严重跟不上发展节奏。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听到奏请大笔一挥便批准了重修蒲津桥。
最终修造蒲津桥方案敲定,竹索改为铁索,以四尊庞大铁牛为锁桩。铁牛铸成后分别卧于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建起了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
而大铁牛的 历史 任务就是锁桩,而蒲津桥是连接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元朝时被毁之后曾经荒废过一段时间,明朝时再度被启用,直到黄河改道后彻底沉寂下去。
直到1988年,永济县经过严密的勘察,这四尊大铁牛终于再次重见天日。最大的铁牛有72吨,最小的也有45吨重,这一重要考古成果,引起 社会 的广泛关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活动,而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而牛耕技术和铁器的使用,极大地节省了 社会 劳动力,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 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当时 社会 制度的变革,促使奴隶制 社会 向封建制 社会 制度转变。
牛耕的 历史 更是贯穿整个中国2000多年的 历史 。牛渐渐地便和农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牛文化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每年的立春就有“鞭牛迎春”的传统活动,用来祝愿今年的收成乃至国运的美好愿景。
“鞭春牛”的习俗延续着至今
《周礼·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气。”
《汉书·礼仪志》中说:“立春日,……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草,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
宋朝景佑元年,全国颁行《土牛经》。
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
清康熙《济南府志·岁时》中说:“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之意焉。”
《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
可见,不管是普通的农民还是统治者,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已经和牛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
统治者对牛的重视程度更甚。
唐朝的昌盛毋庸置疑,而开创唐帝国的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了《减用牲牢诏》古代祭祀,牛羊猪三牲叫“太牢”,羊猪叫“少牢”。其中意思就说,国家草创,民生凋敝,需要休 养生 息,而耕牛更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料,要减少祭祀中牛的使用。
而大家知道中国古代帝王改元时都要大赦天下,以显示皇恩浩荡,意思就是差不多的都能无罪释放。而
唐昭宗《改元天复赦文》中明确划定范围,惟十恶五逆,屠牛铸钱,合造毒药,谋故杀人,及持仗行劫,官典犯入已赃,兼以逾滥身名,冒优官囚,及刑狱之内,官吏用情,致成冤滥,不问有赃无赃,并不在原免之限。
“屠牛铸钱”就是字面意思,杀牛造假钱的免谈。可见在唐朝时杀牛已经是重罪了!
而开头所说的类似于十二生肖中的牛的,便是牛文化其中之一。
十二生肖中的丑牛,为什么会是丑牛呢?
有两种说法
一,生肖牛与十二地支的第二位“丑”相对应,所以排在第二位,称为“丑牛”。而根据属牛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以将生肖牛分为乙丑牛、丁丑牛、己丑牛、辛丑牛、癸丑牛。
二,我们知道牛自古以来对农业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喂好牛也是农民伯伯的大事。在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远古时候人们便以牛为图腾。
《山海经》中记载:炎帝为牛首人身,实际上,其部落是以牛为图腾。
《史记》记载:炎帝“起于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领。他生活在原始 社会 仰韶文化阶段的早期。
远古,炎帝率领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着大河游牧渔猎,后来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他以牛舌的嗅觉尝草,以牛眼的敏感识谷,以牛的气力移山倒海、造田兴农。
牛渐渐地便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从秦代时候已有祭牛神的风俗。
到了近代,牛的意义更加深刻,鲁迅《自嘲》中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出现了孺子精神。
孺子牛,典出《左传》:齐景公很爱幼子,曾口中衔绳,假作牛,让幼子牵着嬉戏。而鲁迅用此典故来把自己比作,愿意为广大人民,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奉献。
大家开始喜欢牛了么?
古时候哪里像现在有动物园,有网络?想看什么动物就能看什么动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诚踏实的大力士,谁能告诉我们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有什么动物比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更能适应这份职责?老祖宗那时候认识的动物都在十二生肖里,能进十二生肖的动物都是当时人们最熟悉的动物,据说猫都是后来物种,没能赶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占据了位置。在当时建造任何动物像的时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范畴。因此打造这么大的铁桥拉索,舍铁牛还能选谁?
随着二里头等先商遗址的出土,有关《史记》所载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争论也日益热烈。尽管这种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但就争论水平来说,这些年来并无大的提高。除了某些技术环节之外,正方和反方仍然是各说各话,全无任何思想交流可言,更不用说能够说服对方了。这实在是有点悲哀的。
我一直是坚定的二里头=夏理论的支持者。最近一段时期来,我因为工作的原因,去了几趟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趁工作之余前往几个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有幸和当地的研究人员就这一问题略作交流,结果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固有思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了什么惊人的新发现,获得了什么关键证据,而是方法问题。
这场争论的根源不在证据,而在方法,在思维模式。夏朝有无争论的正反两方都不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问题和百年前商的问题简单地等同起来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学术界发现之前,国际上也曾经怀疑过商朝的存在。结果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发现了殷墟,商朝的存在就成了无人可以怀疑的事实。夏朝的证明应该也是这样:发现文物——发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的记载。夏朝的证实过程难道会与此有什么不同吗?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会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绝大多数人(包括不久前的我)可能错了。
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夏朝和商朝之间的区别,远远大于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区别。
而且,国际和国内学界对夏朝的质疑,与他们的前辈对商朝的质疑貌似相同,性质却很不一样。
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虽然极少被提起),正是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殷墟甲骨文根本就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甲骨文已经被破译了一千余字,其中没有一个字可以被确定为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未被破译的甲骨文是夏,但是未受广泛支持。就目前已经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说,不仅没有夏字,也没有冬字。只有春和秋两字。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先秦中国编年史书为什么经常叫《春秋》——甲骨文里没有夏和 冬两个字,说明商朝人只有春和秋两个季节,每个季节6个月,两个季节就是一年。不仅商朝人如此,和他们同时期、同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此纬度区间内,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两个季度足够了。不热不冷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1个月专门设季度。
当然,也有人认为商朝人有四季,但不用春夏秋冬表示,而是用另外的字,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汤,也叫汤武王,在甲骨文或其他古籍中也被叫做大乙、天乙、咸、唐、成汤、成唐、烈祖等等。
在甲骨文里,汤武王根本就不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最多也就是一个发扬光大的中兴之君,类似于清朝的乾隆。
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从此得到各地诸侯的尊奉吗?
很遗憾,甲骨文卜辞对汤武王的歌功颂德不少,但就是没提到他曾经打败过桀,推翻过夏。甲骨文里不仅没有夏这个字,也没有桀这个字,甚至连可以怀疑的对象都不存在。
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厘定中国历史的话,自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神圣的、伟大的、千年一系的——商朝。
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 (帝俊)开始,绵延1300年左右,也就是大约从公元前2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从公元前16世纪才开始。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
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向来是广受推崇的学风,我没有本事小心求证,只能在这篇小文的结尾作一大胆假设:
大禹死后,他的事业迅速瓦解,各个邦国虽然在文化和经济上仍相当近似(与春秋时期相仿),但在政治上却各行其是,而商人更日益强大。商王上甲微攻灭有易氏之后,已成为黄河流域的头号霸主,汤武王更是在短期内吞并了大量邦国(《诗经》所谓昆吾夏桀同日亡),将商朝推向鼎盛。但是,夏人并未被征服,一部分西迁陕西,成为周人,另一部分北上山西、河北和内蒙,成为商朝的劲敌土方,与商朝形成了南北朝的关系。
因此,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因为他们只承认大禹的领导地位,一位君主总不能算是一朝),在商朝谈论夏朝属于叛国行为,在土方谈论商朝也是如此。武丁战胜土方之后,周人不得不接受商朝的统治,但仍然不时地反弹,最终联合各个反商势力将商朝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讲,历时13个世纪之久的殷商天下,或许始终笼罩在它不愿承认和谈论的夏朝阴影里。
归根结底,夏朝究竟是有,还是没有,恐怕并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主要是一个政治立场问题。
人,毕竟天生就是政治动物。
但是,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
从帝喾(帝俊)开始,直到汤武王为止,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王:子契(玄王)、后土(后比王还要高一个级别)、王亥、王恒、上甲(微),等等。
反之,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则直到周文王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时才敢称王。这就证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史记》等古籍也并未说过商人曾经臣服于夏朝。
商人曾经臣服于大禹,倒是确有其事,甲骨文里也多次出现禹字,顾老教授据说还因此讲过大禹是条虫(这个传说大概是瞎编的,顾的原话是说禹字和虫有关,并进而推论出当时流行虫/蛇崇拜等等,这倒是很明显)。
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呢?
似乎根本没什么出息,始终被商人压过一头。
从《史记·夏本纪》就可以看出,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说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说他的后裔。四百年内他们就干过这点事,而且怎么看怎么像编造的,因为它和《商本纪》的情节太相似了:
夏启建立夏朝之后,夏朝总共出过3件大事,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二件事可以合并为一件,它与有易氏杀害商王亥,尔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的协助下攻灭有易氏(极可能就是《尚书》里所谓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类似,甚至连时代也基本相同(公元前19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似乎有许多细节,可是又都与商纣亡国的故事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劳,然后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几个坏蛋,诸侯甲劝谏被害,诸侯乙先被囚禁,然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而败,都城不守,战争就结束了,王朝就更迭了。除了个别细节之外,它们一模一样。
难道一个绵延了四百多年的王朝,就留下了这么点历史故事吗?甚至民间传说也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说大禹的。看来,就连古代的说书人和听众也对夏朝没什么兴趣。
另外,殷墟也不是商朝的开始,而是只代表着商朝的晚期。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经多次迁都,而安阳殷墟是其中最后一个都城。
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因为商朝在公元前16世纪以前就存在着。这也是几十年来最被怀疑的一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是另一个方国,例如传说灭夏的有穷氏部族的城镇。
总而言之,按照甲骨文的记载,夏朝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不被商朝人承认,而只被周人承认的。按照《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才从山西西南部迁徙到陕西去自立山头了。周人对夏人感情深厚,倒并不意外。
有夏禹,无夏朝,这似乎很难以理解。如果说少康、夏桀等夏朝君主都是后人凭空编造的,似乎更难以接受。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
古籍说夏朝虽亡,但其核心部族并未衰亡。一部分人跟着夏桀流放到鸣条,另一部分人跟随王子獯粥北上,其后代就是匈奴。商朝武功赫赫,对外扩张不断,不会和这两支夏人的后裔失去联系,特别是此后日益强大的匈奴人。许多证据都显示,夏朝其实也没有在公元前16世纪灭亡,而只是转移了阵地。不少考古学家都怀疑,夏朝的后裔便是商朝的劲敌土方,也就是《诗经》中所谓夏禹开创的下土方。直到武丁时期,土方对黄河流域的威胁才基本上被消除。
真正的学者毕竟是非常严谨的,和我交流的几位老先生便是如此,他们严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所以虽然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却不肯把它们写下来。
实际上,反对将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称为文字的主要反对意见并非来自国外,而是来自他们。也许再过几十年,下一代中国历史和考古大师们考证起来会比较大胆一点?
在通向抗日流亡的路上,一个雨夜,静默中的林徽因夫妇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小提琴声。循着声音而去,原来是一群穿着空军军服的少年,他们都是空军航校的学生,即将毕业上场杀敌。
流亡路上他们和林徽因夫妇互相扶持。每个周末,这群少年都会到林家作客。他们把林徽因叫"长姐″,总是围着林徽因诉说理想和乡愁。因为他们的家乡都己陷落,他们就把林徽因夫妇当作自己的"荣誉家长"。并把林徽因夫妇的名字登记在学校的家长名册上。
林徽因突然有了这样一群弟弟,非常开心。夫妇作为"荣誉家长″参加了这群孩子的毕业典礼。
然而,战事正酣,孩子们没有一个活下来,都牺牲在长空,一张张最灿烂的笑脸消失了。而他们的遗物又不断地寄到他们的"荣誉家长″手中。每一次接到遗物,林徽因都放声大哭。
这时候的林徽因己身患重病,贫病交加。由支气管炎引发的肺炎折磨着他。她的美国好友屡次邀请她到美国治病和教学,林徽因都断然拒绝。她说 :"我们的祖国正处危难中,我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她,要死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她对儿女们说, "爸妈不怕死,更不怕日本人"。 对于日本人的多次工作邀约和稿约,林徽因嗤之以鼻。
这就是林徽因,民国最美的天使和最硬的骨头。在日本人逼近北京之际,林徽因和梁思成毅然放弃北京宽敞舒服的四合院,携着简单的行囊,带着林母和一双儿女,追随国民政府的脚步,走向了大后方的流亡之路。
一:刚烈才女的宋人风骨
林徽因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曾任民国司法总长,"五四运动"就是林长民和梁启超点燃的。她的叔父林觉民和林尹民,是黄花岗72烈士之一,我们中学教科书上的《与妻书》就是林觉民所作。
一门忠烈的林徽因,也把这种爱国情愫注入到亲属的信仰中。他的弟妹和小姑都曾冲锋在抗日救亡的最前沿。三弟林恒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军警毒打和关押;小姑梁思懿作为燕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也因参加救亡运动差点惨遭毒手。
日本人不断邀约林徽因夫妇出来做事,日伪的《联合亚洲先驱报》向林徽因约稿,并提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稿费。林徽因断然拒绝。
北京显然不能久留,林徽因一家决定开始流亡,奔向完全陌生的大后方。
一路颠沛流离的林徽因,身体受到极大摧残。本来寻常的支气管炎,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硬拖成肺病,落下了病根。剧烈的咳嗽没日没夜,使她失去了 人形 。
此时,梁思成也遭到了疾病的袭击,由扁桃体脓毒引发的牙周炎,使得梁启超不得不拔掉了满嘴牙齿。
在流亡的中途长沙,林徽因一家又遭到空袭,死里逃生。梁启超抱着女儿、林徽因抱着儿子从寓所向外狂奔。轰炸形成的气浪把林徽因母子冲到半空。
1938年1月,林徽因一家抵达昆明,与好友张兆和、沈从文、金岳霖等人会合。林家开始有了短暂的笑声。然而,林徽因夫妇没有片刻停留,又开始了学术上的艰苦创作。
贫穷又开始袭击他们。孩子们穷得没鞋穿,除了冬天,其他时间都不得不打赤脚。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两盏菜油灯,一盏给梁启超写作,一盏给孩子做作业。黑暗中的林徽因一边不停咳嗽,一边协助梁启超写作,查阅《二十四史》中的资料,并对作品作出修订。
这对中国建筑学的开山鼻祖,他们写的作品就是中国建筑学史上的巨著《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版)等。在《营造法式》一书中,他们用现代工程图共同绘制了宋代建筑法,并对晦涩的术语加以注释。病中的林徽因半躺在床上,一边剧烈咳嗽,一边翻阅古籍,为作品补充、润色和修改。
为了补贴家用,林徽因拖着病体到云南大学给学生补英语课。梁启超也没闲着,他忍受着扁桃体炎引发的脊背剧痛重组了营造学社。营造学社的一批学员刘致平、刘敦桢、陈明达等人开始与林徽因夫妇重新集在了一起,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
1941年,林徽因最疼爱的三弟、空中上尉林恒在一次同日本军机的作战中壮烈殉国,林徽因悲痛欲绝,在写给三弟林恒的悼亡诗《笑三弟恒》中,林徽因这样说:
二:以德报怨保护奈良
日本建筑学界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中国没有唐代木质建筑,只有日本奈良保有唐式木质建筑珍品。
如何反击这一说法?关健是中国学界对建筑学很陌生,更不懂其价值。 梁思成夫妇毕业于美国宾州法尼亚建筑学院,从学院毕业后,林徽因又到耶鲁大学进修美术。 可以说,梁林二人是中国建筑学上的栋梁之才。所以,反击日本建筑学界的任务只能交给林梁二人了。
几十年来,林徽因夫妇实地勘察了数千处古建筑,写下了数十篇论文和跋。考察之路极为艰辛,特别是对林徽因这样的大**来说。那时的交通条件非常糟糕,古建筑又多在险阻处。林徽因不知道磨破了多少双鞋,脚底也不知磨起了多少水泡。有时候,洞窟中的蝙蝠翅膀会拍到林徽因的脸上,蝙蝠的屎臭更让人寸步难行。
终于,林徽因夫妇有了他们一生中最重要最骄傲的发现: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狠狠地打了日本人的脸。
该寺建立于公元857年,即唐大中十一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朝木质建筑。寺内建筑艺术之华美,集魏齐唐宋风格于一体,保留了唐石经幢、金建文殊殿、壁画饰带等等无数艺术珍宝。被梁思成称之为中国第一国宝。
林徽因兴奋异常,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确实震动了日本学界。但更震动日本学界的是,二战中,梁思成向美国军方建议不要轰炸奈良古城,从而保护了这座古都。我们知道,林徽因的二弟是在抗击日寇中牺牲的…
结语
建国后的林徽因肺病已经极其严重,但仍拖着病体,开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型以及国徽的设计。
刚烈的她为了保护北京古城墙,怒斥北京市长吴晗。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带着病体,用沙哑激动的声调高声说:"你是 历史 学家,你该懂,别人不懂也就算了。拆掉的古董再修复就是假古董,你们将来会后悔的!″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敢支持她,因为拆古城墙是上面的意思。上面放话说,"建筑学家为北京城墙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帽子扣得很大,孱弱的林徽因嘴唇发抖,一个人无助地颤栗。考古学家郭沬若公开批评林徽因,并表示支持对古城墙的拆除。
八百年 历史 的古建筑几乎拆光,留给今人的是泣血的叹息。林徽因也因此彻底病倒。
林徽因夫妇曾力保日本奈良古城,如今,祖国的古城也没保住,他们心中的痛楚可想而知。
1955年4月1日,天才建筑学家、当代最美丽的女人之一林徽因先生与世长辞,留给世人的印象只有柔美,却忘却了她的刚烈。
世间再无林徽因…
九层妖塔在小说《鬼吹灯》中,它也被无数次地提及。许多人对于九层妖塔的印象是恐怖而神秘的,很多人认为所谓的九层妖塔根本不存在,实际上九层妖塔不仅存在于现实之中,而且它还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
九层妖塔分布于青海热水乡的一个特大古墓中,它又被称为血渭一号大墓。在1996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就曾在当地发现了这一古墓。
所谓的九层妖塔,其实就古代吐谷浑公室的一个古墓群,吐谷浑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它曾长期活跃在青藏高原上,唐朝的时候,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曾领兵作乱,唐太宗为了西北边疆的安全,遂遣大将李靖率军灭亡吐谷浑。千百年来,吐谷浑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因为其年代久远,所以它便被传得神乎其神。
吐谷浑王墓就是所谓的九层妖塔,吐谷浑汗国灭亡后,藏族民众后来迁移到该地。因为这个王墓过于偏僻或神秘,所以当地都认为这是妖魔鬼怪的集中地,久而久之,吐谷浑王墓就被传成了九层妖塔。
九层妖塔就是吐谷浑王墓,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可能它就是灵异与神秘的存在,但在考古学家眼中,九层妖塔却为重要的考古学遗址。自从1996年开掘以来,九层妖塔就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地区,考古学家甚至也多次到该地进行挖掘。
2017年11月的时候,九层妖塔的文物曾被大量挖掘盗窃,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国家为了追缴这一部分文物,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因为有盗窃事件的发生,国家开始派出考古学家专门对该进行保护性挖掘。当时,在挖到第二层的时候,考古学家就发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古籍。这其中不仅包括所谓牛羊牲畜的残骸,还有保存完整的丝织品。这些新出土的文物都价值不菲,他们每一件都堪称是无价之宝。
既然九层妖塔有这么多的文物,考古学家为什么则没有继续挖掘下去?其实,虽然九层妖塔之中存在着大量的文物,但其自身的挖掘难度却非常大。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很容易会造成一些文物的损伤。另外,由于缺乏应有的保存技术,最终也导致了新挖掘出来的文物氧化,其实说到这里,跟秦始皇陵至今没有继续挖掘的原因有相似之处。为了保护这块地区,考古学家们只好在挖到第七层的时候就停止挖掘。
有很多人传言,说九层妖塔不敢继续发掘,跟古墓中的某种野兽有关,在小说《鬼吹灯》中,九层妖塔是神秘的存在,它甚至被描绘成了灵异的集合地。其实,这完全是无中生有。作者只是根据这种传说才构造了神话一般的故事。所谓的九层妖塔,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灵异。相反,它只是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之所以在挖到第七层就停止挖掘,完全是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并非所谓骇人听闻的灵异事件。
吐谷浑王墓没有所谓灵异的事件,它只是经过当地人无中生有的传述,才令无数的人觉得深不可测,目前,这里依然驻扎着考古学家。另外,吐谷浑汗国本来就是一个神秘的王国,因为它距离我们时间很远,且其王室公墓特殊的构造,千百年来才令无数的人望而生畏。既然吐谷浑王墓的考古工作已经展开,所以所谓灵异和神秘的故事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湖南里耶古城遗迹,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有36000个,上面记载了秦朝发生的一些事情,上面还发现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对于我国历史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先后灭了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三公九卿来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建立郡县制;修建了万里长城,修建了历史上第一条公路”秦直道“;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当然他也有不好的地方,像焚书坑儒等等,不过他的功远远大于过,永世流传。
陕西西安让我们认识了秦朝,里耶古城遗迹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秦朝,里耶古城遗迹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的龙山县,在2002年,考古学家们在一口古井里面发现了秦朝的竹简,数量有36000个。
这竹简上有十万多字,记录了秦始皇时期的许多事情,更重要的是,在竹简上面,发现了那时候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九九乘法口诀”。
对于九九乘法口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于它的历史,是很少人去了解的,之前大家一致认为九九乘法口诀是西方1600年前发现的,但是这个竹简的出现,让我们发现原来在更早之前的中国就有了九九乘法口诀,而且上面还有关于分数的一些运算。
这一重大的发现让我们又抬高了我们的头,对于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非常了不起啊!
汉墓出土2本失传古籍,本本改写世界历史,西方专家:这不可能!为什么?
本文2023-10-20 14:37: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