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典籍有哪些
论 语--第一部语录体典籍
昭明文选--第一部诗文选集
玉台新咏--第一部专录妇女题材作的诗集
徐霞客洲记--古代游记第一书
古 诗 源--唐前诗歌最佳选本
古文观止--华夏文章第一选本
颜氏家训--古代家训第一书
诗 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挂 枝 儿--明代民歌第一书
夹 竹 桃--明代作家创作民歌第一书
品 鉴 部
文心雕龙--古代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诗 品--现存在第一部诗歌评论专著
六一诗话--古代第一部诗话体著作
随园诗话--清代影响最大的诗话
小 说 部
三国演义--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儒林外史--古代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水 浒 传--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京本通俗小说--现存最早的宋人话本集
西 游 记--古代神话小说第一书
晏子孙春秋--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红 楼 梦--古代长篇小说第一书
锦 香 亭--第一美女传
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第一书
希 夷 梦--中国第一部演述梦幻故事的长篇小说
三遂平妖传--古代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
再 生 缘--古代弹词第一书
瑶 华 传--古代第一部以狐妖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镜 花 缘--古代长篇杂家小说第一书
岐 路 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
野叟曝言--古代第一部绝妙小说
杂 俎部
水 经 注--集魏晋南北朝地理学大成之巨著
天工开物--古代科技第一书
洛阳伽蓝记--第一部详细记载佛教寺院的文史名著
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家庭经济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名著
折狱龟鉴--现存惟一一部古代决狱名著;孤本法学经典
黄帝内经--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
金 刚 经--南禅宗主要经典;传世最早有年代可考的印刷品
六祖坛经--祥宗南宗第一经典
山 海 经--古今语怪之祖;小说之最古者
太上感应篇--一部在旧中国影响巨大的宣示因果报应的迷信书籍
孝 经--古代第一部专言孝道的著作
帝 范--古代帝王诫子第一书
考 工 记--先秦科技第一书
永乐大典卦书集萃--古代最为深入人心的卦书总汇
笔 记 部
搜 神 记--古代志怪笔记第一书
世说新语--古代志人笔记第一书
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的坐标:笔记杂史的第一书
智 囊--第一部辑录古人智慧言行的书籍
容斋随笔--宋人笔记第一书
浮生六记--古代文学史上罕见的以抒情散文笔法写作的自叙传
笑林广记--华厦笑话第一书
史 传 部
史 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战 国 策--第一部国别体史料汇编
汉 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国 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资治通鉴--现存现模和影响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左 传--第一部记事详细的史书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落拼音名TiěLuò别名生铁落、铁落花、铁屑、铁蛾、铁叶、煅铁落来源为打铁时因外层氧化而打落的细铁屑,或铁工厂锻铁时的副产品铁屑。原形态全国各地。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Fe3O4)。性味辛,平。功能主治平肝镇惊。主治惊吓。癫痫:煅铁落醋淬3钱,水煎服。小儿丹毒:铁落研末,猪油调外敷。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铁落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唐本草》:铁落是煅家烧铁赤沸,砧上煅之,皮甲落者也,《甲乙》子卷阳厥条言之。夫诸铁疗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浆用之,若以浆为铁落,钢生之汁,复谓何等。落是铁皮滋液,黑于余铁。陶谓可以染皂,云是铁浆,误矣。拼音名TiěLuò英文名ironchippings(havefallenonthegroundwhenfeiron)别名生铁洛、生铁落、铁液、铁屎、铁屑、铁花、铁蛾来源药材基源: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gite原形态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等,或为粗至细粒的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表面或氧化、水化为红黑、褐黑色调;风化严重者,附有水赤铁矿、褐铁矿被膜。条痕黑色。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性脆,相对密度4952。具强磁性,碎块可被手磁铁吸著,或块体本身可吸引铁针等铁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形成于多种内力地质作用,可与多种铁镁硅酸盐矿物及石英等氧化物共存,前者不如磁铁矿抗风化而易呈现为风化小孔。古代入药的著名产地多是硅卡巖型铁矿区,今则包括各种成因类型铁矿区的磁铁矿。资源分布:主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亦有产出。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细碎屑。铁灰色或棕褐色;条痕铁灰色。不透明。体重,质坚硬。气微,味淡。化学成份主含四氧
详见百科词条:铁落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55:22 共1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西汉时期就有了西瓜,但是当时不叫西瓜,叫做寒瓜。
中国自西汉时起开设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上通道,自非洲大陆起,途经斯里兰卡及南洋诸岛,最终从福建沿海登陆。在西汉时期,西瓜正是沿着这条线路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才有资格享用西瓜。不过,当时西瓜的还不叫西瓜。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曾描述过一种奇特的瓜,“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名字叫寒瓜。
西瓜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南宋,至于为什么叫西瓜,有人认为,在唐代西瓜经丝绸之路从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
扩展资料:
在中国,“西瓜”这个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胡峤所著《陷虏记》一书,胡峤原本是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的书记,跟随萧翰进入契丹,后来萧翰被杀,胡峤无法归国,成为俘虏,在契丹呆了七年才回到中原,回来以后,根据在契丹的见闻写成《陷虏记》一书,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书里所提到的契丹破回纥,在时间上也能得到对应:924年,辽太祖出征西域高昌回纥,史称“契丹破回纥”。
胡峤回到中原是953年,当时西瓜已被引入契丹三十多年。
不过,胡峤在契丹尝鲜吃到了西瓜,并不等于西瓜在五代就被引入中国。从五代到北宋,各类史籍中都未有关于西瓜的记载,宋朝经济发达,如果此时西瓜已被引入开始种植,应当能见于书籍记录。
西瓜真正传入中原地区,被大规模种植,是在南宋时期,那时距离第一个吃瓜群众胡峤已有将近两百年。
人民网-古人把西瓜叫“寒瓜” 西汉时自非洲传入中国
《中医大辞典》·丝瓜根丝瓜根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来源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的根。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功在活血,通络,清热,解毒。1治偏头痛,鼻炎,鼻窦炎,喉风肿痛,肠风下血,痔漏,脱肛。煎服:15~30g。2治腰痛,烧存性研末,酒送服;乳腺炎,水煎兑酒服。3治疮疖,蛇咬伤。捣敷。《全国中草药汇编》·丝瓜根拼音名Sī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cylindrica(L)Roem的根。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鼻炎,副鼻窦炎。用法用量05~1两。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丝瓜根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拼音名SīGuāGēn英文名RootofLuffa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和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uffacylindrica(L)RoemLuffaacutangula(L)Roxb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原形态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
详见百科词条:丝瓜根 [ 最后修订于2016/1/28 17:24:57 共156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史记
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庄子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孟子
孟子与孔子被后人合称孔孟。《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荀子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由荀子及其弟子所著,旨在总结先秦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都是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山海经
《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出处大青始载于《别录》,《新修本草》、《本草图经》等古代本草均有记载。在形态描述方面,仍推《纲目》与《植物名实图考》的记述较为详细。《纲目》云:"大青,处处有之。高二三尺,茎圆,叶长三四寸,面青背紫,对节而生。八月开小花,红色成簇,结青实,大如椒颗,九月色赤。"《植物名实图考》云:"今江西、湖南山坡多有之。叶长四五寸,开五瓣圆紫花,结实生青熟黑,唯实成时,花瓣尚在,宛似托盘…&helli拼音名DàQīnɡ别名大青叶、臭大青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青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edendrumcwtophyllumTurcz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段晒干。原形态大青,灌木或小乔木,高110m。幼枝黄褐色,被短柔毛,髓坚实,白色。单叶对生;叶柄长158cm;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620cm,宽39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两面无毛或沿叶脉疏生短柔毛,背面常有腺点;侧脉610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长1016cm,宽2025cm,具线形苞片,长37mm;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粉红色,外面被黄褐色短绒毛和不明显的腺点;花冠白色,花冠管细长,长约1cm,先端5裂,裂片卵形,长约5mm;雄蕊4,与花柱同伸出花冠外。果实球形或倒卵形,直径510mm,绿色,成熟时蓝紫色,宿萼红色;花、果期6月至翌年2月。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平原,路旁。丘陵。山地林下或溪谷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性状性状鉴别:叶微皱折,有的将叶及幼枝切成小段。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细长卵圆形,长520cm,宽39cm;全缘,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上面棕**、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面色较浅;叶柄长158cm;纸质
详见百科词条:大青 [ 最后修订于2009/12/7 23:57:33 共208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在中华民族的艺术领域中,尤其是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各种艺术,都有一种互相关联的现象,尽管它们的外形和用途不同,表现方法和所用工具也不尽相同,但那些不同门类艺术的艺术气息和趣味,也就是所表达的民族性格的特点,在神髓上却有相通之处,譬如建筑与服装,都以宽博严肃为基调;桌椅陈设,都以方整对称为基调;乃至文学语言上竟自出现世界各族语言都不曾有的四六排偶大篇作品等等,这是汉民族文化中特别讲求的对称美。因而,对称的要求贯穿于大部分这种文化艺术。具体到书法和绘画,更具有某些独特的内在的关联。譬如中国绘画,一直不是要求“逼真”,甚至是要求“避真”的。描绘人物只用单线条,并不借助阴影,面颊上加上几道线,性格就特别突出,所谓“传神”。“传神”一词,在绘画领域中也并不专指人像写真,它也常被用在画其他物像上,如“为山水传神”、“为花鸟传神”等。不难理解,用这个词,主要是指摆脱物像的一切细节,而要抓住它们的整体要点。所以许多“写意”的人物,并没有被观者误为猫狗;一抹远山,也没有被观者误为纸上的湿痕。尤可注意的,画树干、花头、山峦、衣褶,宁许它不尽相似,但不许它的笔触瘫软。久而久之,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出现以后,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与欣赏就成了主旨,至于物象描绘的形似与工拙并不再计较。而书法则是视觉艺术中形式最为简捷、抽象的艺术门类。看来仅仅是书字的结构、笔画以及行间字距的章法,其实在汉字的产生、发展和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早已成了“束括万殊,裁成一相”的独特艺术形象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可以认为是中国艺术普遍要求“避真”的极诣表现。正因如此,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就必然会发生更为内在的深刻的关联。
评论书画的人,常举“书画同源”这一理由,固然源是同的,但眼前的两项艺术,却是都处在流的阶段中。同源是几千年前的事,怎么几千年后,还都仍在源头不动,而称兄道弟呢?已如前面所述,乃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各种艺术中共同的民族性格特点所致,更是因为书法与绘画始终在强调和强化笔墨的表现,而必然存在着趋同、融合的内在因素。正如早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的“书画用笔同法”。因此,在这两种艺术的创作者和观赏者心目中,它们是同样能满足民族审美的东西,至于表达出的形式和用以表达的方法如何,都退为次要的了。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有了中国绘画这种画法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竟自与描绘物象的绘画不但相提并论,还密不可分地成为姐妹艺术品种,称为“书画”。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书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尤其是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民族所独创的艺术奇葩。这一民族艺术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的学术思想、各种民族艺术间的交融,以及因之形成的某些带有共性的艺术风格、特征、特点和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概括而言,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所产生的艺术结晶之一。它在古代既已对世界东方的国家、民族产生过深远影响,在近、现代中更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而远播世界西方各国。正因为中国书画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种物化见证,因此它们的全部历史遗存,就成了中华民族全部珍贵文物的组成部分。
本文2023-08-04 22:40: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