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第1张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志二十二桓阶 陈群(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

桓阶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任郡功曹。[魏书曰:桓阶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当过管理州郡的官。桓胜当过尚书,在南方很著名。]太守孙坚推举桓阶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父亲去世后返回故乡。恰逢孙坚攻击刘表战死,桓阶冒着危险去见刘表,请求要回孙坚的尸体,刘表被他的义气所感动,就将孙坚的尸体给了他。后来太祖和袁绍在官渡相对峙,刘表带领荆州响应袁绍。桓阶劝长沙太守张羡说:“做事情不用道义为根本,没有不失败的。所以齐桓公带领诸侯尊奉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而护送周王返回都城。现在袁绍违背道义,而刘牧响应他,这是白取祸患的做法。明府您一定想建立功劳,申明大义,要保全幸福,远离祸患,就不应该和他同流合污。”张羡说:“既然这样,那麽我能倾向谁呢”桓阶说:“曹公力量虽然弱小,但他主持正义而起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奉行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谁敢不服从现在如果您带领四郡守护三江,等待曹公到来,做他的内应,不也可以吗”张羡说:“好。”於是带领长沙以及邻近的三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去见太祖。太祖非常高兴。恰逢袁绍和太祖接连交战,太祖的军队不能南下。而刘表加紧攻打张羡,张羡病死。长沙城被攻陷,桓阶於是就躲藏起来。过了很久,刘表徵召他做从事祭酒,打算把妻妹蔡氏嫁给他。桓阶说自己已经结婚,拒绝而不接受,於是藉口有病辞官回家。

太祖平定荆州后,听说是桓阶为张羡出谋划策,很看重他,徵召他做丞相掾主簿,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刚建立时,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还没有确立,而临菑侯曹植受到宠爱 。桓阶多次向太祖说文帝品德优秀,年龄也大,应该立为太子,公开规劝私下进谏,前前后后态度非常诚恳。[魏书说桓阶上谏曰:“当今太子仁义超过所有您所有的子,名声在全国显扬,仁德圣明,不拘常规而合于节义,全天下没有不知道的;而大王您刚才却拿曹植来问臣子我,臣实在感到迷惑不解。”因此太祖知道桓阶专一于恪守正道,更加敬重他。]又毛玠、徐奕因刚强正直,朋友很少,被西曹掾丁仪所反感,丁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帮助才得以保全。桓阶顺应情势扶正挽救,大多是像这样的。升任尚书,掌管选举。曹仁被关羽围困,太祖派遣徐晃援救他,没能解围。太祖打算亲自南征,向大臣们徵求意见 。大臣们都说:“大王不赶快出征,就会失败了。”惟独桓阶说:“大王认为曹仁等人能够判断局势吗”太祖说:“能。”桓阶又说:“大王担心他们二人不能尽力吗”太祖说:“不。”桓阶又说:“既然这样,那麽为什麼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说:“我只是担心敌人太多,徐晃等人形势不利罢了。”桓阶说:“现在曹仁等人处在重重包围中而拼死防守,毫不变心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大王在远处摆出增援接应的声势。处在生命极其危险的境地,一定会有拼死争斗的决心;内心怀着拼死争斗的决心,外面有强大的救兵,大王控制六军来显示自己还有充足的兵力,何必担心失败而要亲自前往呢”太祖认为他的话很对,将军队驻扎在摩陂。贼军於是就撤退了。

文帝登皇帝位后,桓阶升任尚书令,封为高乡亭侯,加授侍中。桓阶得病,文帝亲自去探视,对他说:“我正要把我的儿子托付给您,把天下的命运寄托给您。您要尽力保重!”转封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又赐给桓阶三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桓佑因是嫡长子没有进封,后因病死,又追赠关内侯。后来桓阶病重,文帝派遣使者当即授任太常,桓阶去世,皇帝为他流下眼泪,谧号称贞侯。儿子桓嘉继承爵位。任命桓阶的弟弟桓纂做散骑侍郎,赐给关内侯的爵位。桓嘉娶升迁亭公主,在嘉平年间,以乐安太守的职位和吴国在东关交战,军队被打败,桓嘉战死,谧号称壮侯。儿子桓翊继承爵位。[世说新语曰:桓阶的孙子桓陵,字元徽,晋武帝时代很有名气,官做到荥阳太守去逝。]

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都很有名望。[陈寔字仲弓、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魏书曰:陈寔在当时德行出众,陈纪、陈谌一齐在当时名气很大。陈寔做太丘长时,遭到党锢之事,去了荆山隐居,不论远近的人都尊崇他,以他为师。汉灵帝去世,何进辅朝政时,引荐任用天下的名士,征召陈寔,想让他做参军,他因为老病,于是没有屈节(降低身分相从)去当官,陈谌当了司空掾,很早就去世了。陈纪当过平原相、侍中、大鸿胪,著书几十篇,当时世人称他为陈子。陈寔死时,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一起制作缌麻,行子孙礼。四面八方到的车有几千乘,自太原郭泰等没有不到此的。傅子曰:陈寔死了,天下人都来吊唁,参加他葬礼的有三万人,制缞麻的人有一百多。先贤行状曰:大将军何进遣人来吊祭,谥号叫文范先生。当时,陈寔、陈纪高名一并有名,又配上陈谌,世人称为三君。每次宰相府征召,总是同一时间到,送征召的礼物羊羔大雁的人成群地来,丞掾之类属官一齐来到。豫州百姓都用图画着陈寔、陈纪、陈谌的肖像。]陈群还是个孩子时,陈寔就经常对他的才智感到惊异,他对同族父老说:“这孩子一定会使我们宗族兴盛。”鲁国的孔融才气大,非常高傲,年纪在陈纪、陈群之间,他先和陈纪交友,后又和陈群交友,就改拜陈纪作长辈,陈群因此扬名。刘备掌管豫州时,徵召陈群任别驾。当时陶谦病死,徐州的官绅迎接刘备去掌管本州,刘备打算前往,陈群劝阻刘备说:“袁术还很强大,现在东去徐州,必定会和他相争。吕布如果袭击将军的后方,将军即使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能成功。”刘备还是去了徐州,和袁术交战。吕布果然袭击下邳,派遣军队援助袁术,把刘备军队打得大败,刘备后悔没有采纳陈群的意见。陈群被推举为茂才,授任柘令,他没有就职,跟随陈纪到徐州避难。等到吕布失败,太祖徵召陈群任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人工模、下邳人周逵,太祖徵召他们。陈群退回太祖徵召这二人的教令,认为王模、周逵道德败坏,最终一定会败亡,太祖不肯听从。后来王模、周逵都因为非作歹而被杀,太祖因此向陈群道歉。陈群推荐广陵人陈矫、丹阳人戴乾,太祖都任用了他们。后来吴人反叛,戴乾坚持忠义,为国殉难,陈矫终於成为很有名望的大臣,世人都认为陈群善於识别人。陈群被授任萧、赞、长平令,因父亲去世离开官任。后来任司徒掾时在官员考核中被评为优等,担任治书侍御史,转任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升任为御史中丞。

当时太祖提议恢复肉刑,下令说:“哪裏能得到通晓事理,了解古今的人,让他评议恢复肉刑这件事呢以前陈鸿胪认为死刑比笞刑好,可以显示朝廷的仁爱恩惠,正是说的这件事。御史中丞能申说你父亲的见解吗”陈群回答说:“臣的父亲陈纪认为汉朝废除肉刑而增加笞刑,本来是发自仁慈恻隐之心而死的人更多,这就是所谓名义上减轻而实际上加重了。名义上减轻了,那麽老百姓就更容易犯法,实际上加重了,那麽就会伤害老百姓。《尚书》说:‘希望慎重地使用五刑,以成就三德。,《易经》提到劓、刖、灭趾的刑法,是为了用来辅佐政事、帮助教化,惩治邪恶、停止杀人。况且杀人偿命,合乎古代的制度;至於伤害人体,或者毁坏身体、剪去头发,就不合情理了。如果使用古代的刑法,使*乱的人受宫刑送入蚕室,偷盗的人受刖刑砍掉双脚,那麽就永远没有*乱放荡和穿墙偷窃的丑行了。古代的三千条刑法,虽然不能全都恢复,像以上这几种,是当时人所害怕的,应该先施行。汉朝刑律规定要杀的罪大恶极的犯人,是仁爱所不能给予的,其他涉及死罪的犯人,可以使用肉刑。如果这样做,那麽犯人受到的刑罚和得到的性命就可以相互抵消了。现在用鞭笞致死的刑法代替不杀的肉刑,这是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当时钟繇和陈群的见解相同,王朗和参加议论的人大多认为不能施行肉刑。太祖非常赞同钟繇、陈群的意见,因战事没有停息,考虑到众人的意见,所以恢复肉刑这件事就暂时搁置下来。

陈群转任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在朝中不偏不倚,不分厚薄,仰仗名节道义,不将不合道义的事情强加於人。文帝在东宫为太子时,对他十分敬重,用朋友交往的礼节对待他,常感叹地说:“自从我有了陈群,就像孔子有了颜回,门人对我一天比一天亲近。”等到文帝登魏王位,封陈群为昌武亭侯,转任尚书。制定九品官人的法令,是陈群建议的。文帝登皇帝位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加授侍中,又转任尚书令,晋升为颍乡侯。文帝征讨孙权,到达广陵,派陈群兼任中领军。文帝返回时,授给陈群符节,统领都督水军。回到许昌后,任命陈群做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总领尚书事。文帝病倒在床,陈群和曹真、司马宣王等一同接受遗诏辅佐朝政。明帝继位,进封陈群为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户,加上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和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一同设立官署,自置属官。不久,任司空,仍旧总领尚书书。

这时,明帝刚刚亲理朝政,陈群上疏说:“《诗经》称‘只有效法周文王,万国诸侯才会信服’;又说‘先做妻子的表率,再推广到自己的兄弟,然后才能治理好宗族和国家,。治国的道理也一样,先从近处开始施行,然后才可以在天下普施教化。自从战乱以来,战争没有停息,老百姓不懂得国家教化的根本,恐怕它已经衰败到了极点。陛下正值大魏的兴盛时期,继承太祖、高祖的基业,天下人向往大治的局面,只有推崇德政,施行教化,体恤百姓,那麼老百姓就幸运极了。而臣子们随声附和,是非不分,是国家的大患。如果臣子们不和睦就会形成敌对的集团,形成敌对的集团就会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没有根据地进行诋毁或赞誉,事情的真假就会失实,这不能不严加防备,想办法杜绝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太和年间,曹真上表打算兵分几路讨伐蜀国,从斜谷攻入。陈群认为“太祖以前到阳平攻打张鲁,多收豆子麦子补充军粮,可是张鲁还没攻破,军粮还是不够。现在军粮的筹措既没有依靠,而且斜谷险要,难以进退,运送粮草一定会被敌人劫夺拦截,多留士兵把守要地,就会减少参战的士兵,这不能不深思熟虑”。明帝听从了陈群的意见。曹真又上表要从子午道进攻蜀国。陈群又陈述这样做不合适,并说了关於作战费用的建议。明帝下令把陈群的表章交给曹真,曹真按陈群的建议率领军队出发。恰逢连日下大雨,陈群认为应该诏令曹真返回,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后来明帝的女儿曹淑去世,追封谧号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说:

寿命的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生死是有定数的。所以圣人制定礼制,或者抑制,或者放开,以求适中。孔子对设在防地的父母合葬墓不加修饰,表现出俭朴的风尚,延陵季子将儿子葬在嬴、博之间,远离家乡。圣人一举一动合乎天地的法则,给后世留下楷模,而且人在重大的节操上不能超越礼义的界限,这是由於他们的举动要成为后人师表的缘故。八岁到十一岁的孩子死了,不具备丧葬的礼仪,何况不满月的孩子死了,却要用成人的礼节送葬,加上制作丧服,满朝百官穿上白衣,早晚号哭哀悼,自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而且陛下还要亲自去察看陵墓,亲自参加祭祀路神、抬棺上车的仪式。希望陛下放弃这种无益有害的事情,只需完全听任大臣们送葬,乞求车驾不要出行,这是天下臣民的最大愿望。听说陛下要去摩陂,实际上是到许昌,两宫的上下人员,全都要东去,满朝大小官员,没有不感到奇怪的。有的说这是想藉此避灾,有的说这是想在方便的地方迁移宫室,有的不知道是什麽原因。臣认为吉凶有命数,祸福靠人为,通过迁移求得平安,这也得不到益处。如果一定要迁移避灾,修缮清理金墉城西宫,以及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居住。可不必把整个皇宫的人暴露在旷野裏露宿,不致农忙季节裏荒废损害养蚕务农的大事。而且吴、蜀两地听说这件事,以为是皇帝崩逝。加上迁徙的耗费,不可计数。况且吉士贤人,遇上盛衰的时期,处在安危的境地,都能坚持正道,信从天命,不靠迁徙家室求得安宁,乡邑百姓跟随他们改变了风气,不生恐惧之心。何况帝王是万国的君主,静则天下安定,动则天下纷扰;行踪举动,难道能够轻率吗

明帝不肯听从他的劝告。

青龙年间,营建宫室,使老百姓错过了农作时节。陈群上疏说:“禹继承唐尧、虞舜的盛世。仍然住简陋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何况现在是在战乱以后,老百姓人口极少,和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不超过那时的一个大郡。[臣松之考证:汉书地理志说:元始二年,天下户口数最多,汝南郡是个大郡,有三十多万户。那么文帝、景帝的时候不能像这个时侯多了。又查证晋太康三年有关地理的记载,晋朝户数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户不可能占一半。拿这个来说明,魏即使开始承受了时势政局动乱,比起晋朝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别。长文这翻话,因此是说得太过分严重。]加上边境有战事,将士很辛苦,如果发生水灾、旱灾的祸患,就会成为国家极为忧虑的事情。况且吴国、蜀国没有消灭,国家不得安宁。应该趁他们没有出兵进犯,讲习武事,鼓励农耕,做好准备来对付他们。现在放弃这当务之急而先营建宫室,臣担心老百姓会更加困苦,将靠什麽来对付敌人以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修建了很多传舍,耗费大量人力,太祖知道他这样做是使老百姓疲惫。现在我们魏国役使民力,也正是吴国、蜀国所希望的。这是关系安危的重要事情,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明帝回答说:“建立王业和营造宫室,也应该同时完成。消灭吴、蜀贼寇以后,只应当结束防御,难道能再兴起劳役吗因此您的职责,和萧何监督建造未央宫差不多。”陈群又说:“以前汉高祖只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以后,宫室都烧毁了,因此萧何修建武库、太仓,这都是那时急需办的重要事情,然而汉高祖还是指责修建得太壮观华丽了。现在吴、蜀二虏还没平定,实在不该和古代相同。[孙盛曰:按照周礼,天子的宫室,有斫蹐[砍削磨光]之规定。但是质朴与华美的之装饰,随着时代一起变化。汉承接了周、秦之弊害,应当推崇简约之风俗,而谴责装饰宫室,向后继者显示奢侈。这正是汉武帝修了千门万户的缘故,真是原来的不能再有所增加说法吗?况且魏国正有对付吴、蜀之困难,四海正受到涂炭之艰辛,而引用萧何之有过失建议,将其作为好的规定,难道不是在正确的道理上疑在辨别得失时糊涂吗?致使百代君主,都在奢俭上迷惑,这是为什么呢。诗云:“(白圭上面有了污点,还可以把它打磨干净;)人的语言要是有了错误,那就难办了啦!”这是说这个吧!]人想要做的,没有不说个理由的,况且您是天子,没有谁敢於违抗。以前想拆掉武库,说是不能不拆掉;后来又想建造武库,说是不能不建造。如果一定要营建宫室,自然不是臣下的言辞就能使您改变主意的;如果稍稍留神,卓越不凡地回心转意,也不是臣下所做得到的。汉明帝打算修建德阳殿,钟离意劝阻,汉明帝立刻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才又修建它;大殿完工后,汉明帝对大臣们说:‘钟离尚书要是还在,就不能建成这个大殿了。,帝王岂能害怕一个臣子,这是为了百姓。现在臣却不能使陛下稍稍留意倾听臣的意见,比起钟离意差得远了。”明帝於是减少了宫室的营建。

起初,在太祖还健在时,刘虞因弟弟和魏讽谋反获罪,应当处死。陈群向太祖为刘废说情,太祖说:“刘虞,是有名望的大臣,我也想赦免他 。”於是恢复了刘虞的职位。刘虞非常感激陈群,陈群说:“议论刑罚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情;况且赦免你是明主的意图,我知道什麽呢”他心胸坦荡开阔,不自夸,都像是这样的。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谧号称靖侯。儿子陈泰继承爵位。明帝追思陈群的功德,分出陈群的食邑,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魏书曰:陈群前后多次秘密上言得失,每次上书封事章奏,马上就削毁他的草稿,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议论的人有的讥讽陈群占着官位拱手沉默无所事事,正始年间皇上下诏编撰群臣的上书奏章,将作为名臣奏议,当朝士人才见到陈群所谏之事,都叹息不己。袁子曰:有人说“前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见到君主的不是,就勃然发怒正色触犯君主,与别人说话话语没有不说的,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作为帝王的臣下,办事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吗!”答曰:“这可以叫做正直之人,忠诚那我不知道了。仁爱的人爱护他人。对君主施行的话又叫作忠,对于亲人施行叫作孝。忠与孝,他们本来就是一体的。所以有仁爱的人,君主和亲人有过失了,上谏内容而没有不提的,重复再三去求,不得已才说的,不忍心宣扬。现在的人臣,见到人主的过失,直接谴责他的不是而传播宣扬他的不好,可以称得直士,未必称得上忠臣。前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与人谈论一天,也不曾尝说人主的不是;上书超过几十次但外人不知道 。陈群就是君子所谓的长者吧。”]

陈泰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授任散骑侍郎。正始年间,转任游击将军,任并州刺史,加授振威将军,授给符节,任护匈奴中郎将,安抚夷族百姓,很有威望和恩惠。京城有很多达官贵人寄来钱财,托付陈泰购买奴婢,陈泰把钱财都挂在墙上,不启封,等到他被徵召入京任尚书时,将这些钱财全都归还。嘉平初年,代替郭淮任雍州刺史,加授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带领人马依托麴山修筑了两座城,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把守这两座城,聚集羌胡的人质等侵扰边境各郡。征西将军郭淮和陈泰商议抵御敌人的办法,陈泰说:“麴城虽然坚固,但离蜀国遥远,路途艰险,必须运送粮草。羌夷担忧姜维加给他们的劳役,一定不肯归附他。现在包围攻取这两座城,可以刀不沾血地拿下来;虽然他们有救兵增援,但山路险阻,不是行军作战的地方。”郭淮听从了陈泰的计策,派遣陈泰带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人进军包围这两座城,截断敌人运粮的道路和城外的流水。句安等人挑战,陈泰也不答应应战,城裏的将士陷入困境,靠分配少量粮食和积聚雪水来拖延时间。姜维果然前来救援,从牛头山进军,和陈泰相对峙。陈泰说:“兵法贵在不用交战就使敌人屈服。现在截断牛头山,使姜维失去退路,他就会成为我们的俘虏。”下令各军各自坚守营垒,不要和敌人交战,又派遣使者告诉郭淮,打算自己南渡白水,沿着河边向东,让郭淮直奔牛头山,截断他的退路,这样可以一并打败姜维,不仅仅是句安等人而已。郭淮赞同他的计策,带领各军前进驻扎在洮水。姜维害怕,逃跑了,句安等人孤立无援,於是全都投降。

郭淮去世,陈泰代替他任征西将军,持符节统领雍州、凉州各军事。后年,雍州刺史王经禀告陈泰,说姜维、夏侯霸打算分三路向祁山、石营、金城进攻,要求进军为翅,派凉州的军队到袍罕,讨蜀护军向祁山进军。陈泰估计贼人的兵力一直不能分为三路,而且兵力忌讳分散,凉州的军队不宜越境作战,就答覆王经说:“要弄清敌人的确切消息,知道他们的去向,等到我们东西两面的军队会合后才能进军。”当时姜维等人带领几万人马到达枹罕,直扑狄道。陈泰下令王经进驻狄道,等大军到后,再商议攻打敌人的办法。陈泰进军陈仓。恰逢王经带领的各军在故关和贼人交战失利,王经便渡过洮水。陈泰认为王经不能坚守狄道,一定有其他变故,就同时派遣五营军队先向前进军,陈泰带领各军随后跟进。王经已经和姜维交战,被打得大败,只得带领一万多人退守狄道城,其余的入都逃散了 。姜维乘胜包围了狄道。陈泰驻扎在上邽,分兵把守要地,又日夜向前推进。邓艾、胡奋、王秘也到达了,陈泰便和邓艾、王秘等分为三军,进军到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精兵在西边战败,贼军士气很旺盛,乘胜的军队不可抵挡,而将军带领乌合之众,跟在战败的军队后面,将士们丧失了斗志,陇右动荡不安。古人有这样的话:‘蝮蛇咬了手,壮士就砍掉自己的手腕。’《孙子兵法》说:‘军队有时不去进攻,地方有时不用把守。,这是在小的方面有损失而在大的方面得到保全的缘故。现在陇右的灾难,比毒蛇还要过分,狄道这地方,不只是不能把守的问题。姜维的军队,这是我们应该避开的锋芒。不如分割险要防守,观察敌人的破绽,等待敌人疲惫,然后再进军救援,这才是获胜的计策。”陈泰说:“姜维带领轻装的军队深入我方,正想和我们在野外交锋,以求一战取胜。王经应该加固壁垒,挫败敌人的锐气。现在就和他们交战,致使贼人的计策得逞,打败了王经,把他围困在狄道。如果姜维凭藉取胜的威势,进军向东,占据梁阳储存的粮食,派出士兵收纳降卒,招引羌、胡部族,又向东争夺关、陇,向四郡传送声讨的文告,这正是我们所忌讳的。可是姜维带领取胜的军队,在高城下遭受挫折,我方锐气正盛的士兵,尽力拼命作战,攻守的事态已经改变,客主的位置已有不同。兵书说‘修治大盾牌和攻城的战车,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筑起土山要三个月以后才能完工’。这确实不是轻兵深入,凭姜维的诡计所能仓猝办到的。姜维孤军深入,粮食供应不上,这是我们迅速进军打败敌人的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是必然的形势。洮水环绕在外,姜维等处在裏面,现在我们占据高处,依仗有利形势,进逼敌人的要害,他们必定不战而逃。敌寇不可放纵,包围不可持久,你们怎麽说出这样的话”於是进军越过高城岭,隐密行进,夜间到达狄道城东南方的高山上,燃起许多烽火,鸣响战鼓号角。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救兵到来,都振奋欢跃起来。姜维起初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自军队从陇西出发时,陈泰认为山道深险,估计贼人必定设下埋伏。陈泰假装要经由南道,姜维果然布置埋伏了三天。[臣松之案:此传说“认为魏国的救兵应等到大军会合后才出发,可是现在听说救兵已经到了,认为发生了意料不及的变化,是对方预先策划好的计谋,全军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惧。”,此处说救兵到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如果不知道救兵到了,那为什么在深险的地方设伏兵才三天?设置埋伏在那等候,那就不是不知道了。此处语句就说不通了。]陈泰使军队镇静,隐密行进,突然出现在狄道的南面。姜维於是沿山很快赶来,陈泰和他交战,姜维后退撤走。凉州的军队从金城以南到达沃干阪。陈泰和王经秘密约定日期,将要一同攻向敌人的退路,姜维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狄道城中的将士得以出城。王经感叹地说:“粮食已维持不到十天了,如果在这关键时刻得不到接应,全城的人都会被屠杀,一个州就会沦陷丧失了。”陈泰慰劳将士,先后将他们调遣返回,另派军队镇守,同时修治城墙壁垒,然后返回驻守上邦。

太长了,应该留个邮箱才行。

1描写水母的诗句有哪些

1、水母总随虾,只为元无目。——近现代·马一浮《晚钟》

释义:水母总是跟随着虾,只是因为头上没有眼睛。

2、山君行有伥,水母食依虾。——近现代·马一浮《野兴二首》

释义:老虎行动迷茫不知所措,水母吃着周围的虾。

3、水母脆鸣牙,章举悬疣密。——宋·刘子翚《食蛎房》

释义:水母吃起来清脆爽口,章鱼悬挂起来触角密集。

4、水母浮还没,风鸳出复藏。——明·懒庵禅师《有渡》

释义:水母浮起来又沉下去,水鸟出现了,又赶紧藏起来。

5、就中水母为最蠢,以虾作眼资汲引。——宋·许及之《德久送沙噀信笔为谢》

释义:其中水母是最蠢笨的,把虾当作眼睛,引导方向。

2有哪些描写水母的句子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

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1726)《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

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清道光十九年(1839)《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

其他古籍中还有:“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对其出现时期说:“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无物矣。”

根据已查到的资料,可以肯定我国对桃花水母的认识至少早于欧美各国270多年。

3关于蝴蝶的爱情诗句

李白在《长干行》的诗中,也有一句:“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杜甫诗《曲江二首》中写道:“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靖蜒款款飞”。

将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觅食、交配、产卵和蜻蜓点水产卵,一触即飞之状,描绘得栩栩如生。北宋谢逸在《蝴蝶》中描述到:“狂随柳絮有时见,舞人梨花何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分别描述菜白蝶在白色的梨花中飞舞和黄粉蝶喜在**的油菜花中飞舞的情景……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第二联,大抵说往事如烟) 《春夕旅怀》崔涂(唐)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此诗用清丽的语言,工整的格律,把惜春,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骄儿诗》李商隐 欲争蛱蝶轻,未谢柳絮疾。(写少年活泼飞奔追蝴蝶抓柳絮) 《杂诗之八》(晋)张协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闽越衣文,胡马愿度燕。

土风安所归,由来有固然。《和主薄季哲怨情》(南朝)谢眺 花丛乱数蝶,风帘入双燕。

《春感诗》(唐)李白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古意二首》(之二) (南朝)梁武帝 飞飞双蛱蝶,低低两差池。

《曲江二首》(之二) (唐)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伴莫相违。[水调歌头](泛湘江) (宋)张孝祥 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

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思佳客] (宋)吴文英 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

《晚日后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 岸柳垂长叶,窗桃落细跗。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

《答外》刘令娴(女)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满江红·点火樱桃》(南宋)辛充疾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希望王师北定思念故乡) 《青陵台》(唐)李商隐 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绮莫霞,莫讶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李义山诗集》《咏蝴蝶》(北宋)谢逸 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晚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

(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号谢胡蝶,《豫章诗话》 ) 《荆南竹枝词·咏梁祝》(清)史承豫 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双双蝴蝶又飞来。

宁波梁祝墓上,宜兴祝英台读书处,常有蝶聚,当地设“双蝶节”于农历三月一日 (祝英台生日) 《江行》(唐朝)鱼玄机 大江横抱武昌斜,鹦鹉洲前万户家。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后二句,极言江上春色迷人,虽在梦寐之中,亦觉情思摇漾。空灵隽妙,传神语外。

《晴景》(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咏蛱蝶》梁简文帝 复此从凤蝶,双双花上飞;寄语相知者,同心终莫违。咏英台化蝶句 (宋)薛秀宣 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商隐四首 其一 孤蝶小绯徊,翩翾粉翅开。

并应伤皎洁,频近雪中来。其二 叶叶复翻翻,斜桥对侧门。

芦花惟有白,柳絮可能温。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

年年芳物尽,来别败兰荪。其三 初来小苑中,稍与琐围通。

远恐芳尘断,轻忧艳雪融。只知防灏露,不觉送尖风。

回首双飞燕,乘时入绮栊。其四 飞来绣户阴,穿过画楼深。

重傅秦台粉,轻涂汉殿金。相兼唯柳絮,所提是花心。

可要凌孤客,邀为子夜吟?转尾连环诗 清·佚名 古代回文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以奇趣著称,有多种形式。这里介绍两首与蝴蝶相关的回文诗。

转尾连环 清·佚名 春晴喜鹊噪前津 鹊噪前津柳媚新 津柳媚新花恋蝶 新花恋蝶去来频 频来去蝶恋花新 蝶恋花新媚柳津 新媚柳津前噪鹊 津前噪鹊喜晴春 注:[津:渡口] [柳媚:柳树婀娜多姿的妩媚样子] “转尾连环”是回文诗体的一种,由十六字首尾连成环形,可左右旋读各得七绝一首。读法:第一句从“春”字起左旋,后三句均从前一句的第四字读起。

右旋读法同左旋读法,至左旋读法第一字止。

4描写水母的句子~十字以下

水生浮游刺丝胞动物。

贾宝玉说过,“女儿是水做的”。如同女儿的水母体内含水98%以上,是个标准的“水袋”。“水袋”结构“设计”简单、精巧,仅由内外两胚层组成,中间是中胶层。但其运动方式却很先进,原理像火箭的喷气发动机。欲行动时,内外两胚层快速收缩,将体内的水向后喷出便可前进。更难得的是,水母的升降比潜水艇毫不逊色,而且自带“一氧化碳发生器”——一种特殊的腺体。海面平静时,腺体生产的一氧化碳迅速充满身体,水母徐徐漂浮上升;遇到敌人时,又会迅速放气,高速下潜,灵活自如。水母的触手上还带有一种“听石”,那是一种高灵敏度“次声波传感器”。大风暴即将来临时,“听石”会提前十几个小时感知海面上海浪和空气震动产生的次声波,水母便很快从海面上消失,隐蔽到深水中。

5关于海的爱情诗

她喜欢海,喜欢海的平静,喜欢海的安宁,

每个蒙蒙亮的清早,她都陪在海边。

她喜欢这样依偎在海边静静的坐着,

喜欢海风轻轻吹拂长发的感觉,

喜欢抓一把细沙反复的从左手掠过右手,

又从右手掠过左手。

她喜欢守在海边,守住海的宁静

早晨的海风柔柔的,暖暖的,

带着缕缕海的韵味,海的韵味,

让海边的她也显得格外宜人

天边出现缕缕曙光,

白色变成**,

**又变成彩色,

给安睡的海姑娘带上靓丽的光环,

不知道什么时候,

风开始调皮起来,

不停地冲击海面,

毫不留情地摇醒了海甜美的梦。

整个海面碧波涌动,

风与水的交融,

海面上激起簇簇白浪。

那白浪,

动情地点缀在这宽阔的海面上,

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像鱼儿翻飞,像海鸥低翔,

又像海豚戏水,鼓起白浪朵朵。

那情那景,让人遐想无边。

不是么?

有时,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就在于它能正确地图解人世间朴素的真理,

也正在于它能更好地演绎

现实中一切美丽的故事。

她微笑着,

静静的看海,

海开始欢腾,

海离她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海不断的亲吻她的脚丫,

这份冰凉的感觉让她知道海来到她的身边,

她没有躲避,没有惊慌,

她依然安静的等待着,

等待着海的侵袭。

海开始强悍起来,

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着,

浪花越来越大,

几乎要把她吞没。

突然,

一只大手把她从沙滩上拽起,

飞奔着跑向岸边。

“你要干什么?”

6描写水母的优美句子

描写“水母”的优美句子: 当水母一起运动时,就像一个个热气球膨胀起来,一伸一缩漫无目的的游。

又好像是一个个仙女在小河里游泳,美丽极了。水母是透明的,身体映着杯盖的**很是漂亮。

它有着一个半圆的,小巧玲珑的“头”,别看它小,水母的所有器官都在里面:中胶层、消化循环腔、胃皮层、嘴、肛门,都在它的“头”里,看来水母虽小“五脏”俱全。在水族馆里,丝丝缠绕的月形水母伴随着阵阵海浪翩翩起舞,如同宫殿般的仙子一般惹人怜爱。

我从刘公岛买回来了六只小水母。它们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触须长,有的触须短。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没有嘴、没有手脚、没有头脑、没有眼睛、没有鼻子,触须上都有毛。这六只小水母有的爱玩,有的爱睡,如同一个个穿了隐身服的长腿小蘑菇。

因为太小了,所以它的触须较短,别看它短,上面可是长有毒刺的,每一根触须就犹如一把毒剑,它就像是一名拿着利剑的勇士,时刻准备刺向它的敌人,不过水母不是用剑打仗而是捕食的。养水母的杯子里有许多小黑点,那是水母爱吃的微小生物——小磷虾,每几个抱成一团才有芝麻粒那么大。

水母的食量很小,一次只吃一丁点儿,水中的生物已经够它吃一辈子了,它进食时总是先用触须“粘住”食物,再用嘴吸入,每当这时,它总会摆动触须,像是在为能吃到美味的食物庆祝呢!在左海的海底世界,我看见了一把把游动的小伞——水母。我看见的水母有红的,蓝的,白的,还有黑的,大多数都是白的,有的好大好大,估计有4厘米长,有的好小好小,估计只有2厘米。

我在书中看到水母会蜇人,可是这么可爱又有趣的动物为什么会蜇人呢?对了,我忘记说了,它可爱嘛,是因为它好像一个小绒球;它有趣嘛,是因为有一只突然不动了,可能是在休息。它四脚朝天,好像一个花瓶,花瓶里的花都争着向外长。

也许水母真的是自然界中真正的霸主。一只巨大的水母滑过你的身边。

水母在海中拖曳着长度可以超过30米的触须,捕捉任何可能在它前进路线上的猎物。这是南极水母。

这种优雅的生物飘浮在靠近海平面的南极水域中。它的身体最大可以达到直径1米多。

水母既没有血液也没有大脑,主要由满是胶状物质的神经细胞来协助它在海中的航行。水母的触须上遍布着一种特殊的细胞,它可以向受害者射出“小箭” ,足以让一个人动弹不得的毒液去麻痹它。

虽然水母的结构很简单,但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六亿年了,而且没有什么改变。

来历: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测,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另外一种说法,学者闻一多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1939年,中日战争烽火正燃之际,重庆文艺界抗敌协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议定每年端午节屈原逝世之日为诗人节。

在江南地带,端午节是一个潮湿酷热的季节,这时百种毒虫开始滋生,古代医学角度,要吃雄黄酒来避疫病。

名称来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1]。《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习俗

粽子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在家门前悬钟馗像、挂艾蒿和艾草(艾叶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家人给孩子手腕缠绕五彩丝线,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条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

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钟馗捉鬼,用以镇宅驱邪。

挂艾叶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殷尧藩《端午日》诗云:“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梅尧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诗云:“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

赛龙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以纪念屈原。(其实古代竞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阳也有,后来才以端午为主)

吃粽子: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现在全国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

饮雄黄酒:在长江流域地区盛行。

吃馏米:在部分晋语地区盛行,馏米即黄米(黍)蒸制的米饭。

游百病:在贵州地区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写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窗上,或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这一传统民俗现已基本绝迹。

立蛋:如在正午时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

1 兜率院记文言文翻译,谢谢

古代的治国有常道,百姓有固定产业。至于祝除毛发,禁止弃冠环带大衣,不安抚;末加

来机盎。,至于其他器械,水土的东西,那时节经营,都没有从实践,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都不为其所当然,而说这种方法能为人的祸福的人,质的在圣人没有啊。它开始从汉、魏,传着他的话的浸润四周,到现在更为旺盛。百里的地方,为他的门徒的人,少几千人,多达一万以上,宫殿房屋百十,大致弯墙深屋,文衣精食,车马的华,封君不一样。古代百里的国家,封君一人,然而,力几乎不轻易得到足够的。现在土地方圆百里,经过封君的数百个,飞奇钩货因病人民,人们往往 而为途中瘦的。因此研究教信让,为什么就得走了?而全国像这样的,因为几乎宫几人吗?有关部门经常禁锢百货的利益,细如蓬芒,一个没有差错,我我认为他的辛苦了。而至于佛塔,人虽然耗费如此,都置之不理,反倾府空藏而放弃与他,难道不知道他不是古代的制度吗?抑制认识不可这样就保存了吗?我不能放弃的。

分宁县郭内外,名为宫的一百八十余所,兜率院在治西边十里,他们只是更相继全力以奢侈的事情。他的建筑兴起端原,有城市人黄学校所作记录,他的后院主持某,又研究其中的缘故而大的。宫殿中严,斋宫住宿小屋厨房氵的房,分布在两个序,厩园仓,以坚持以秘密,资本是用来供养的东西,没有一个去求取。对他的事而来请记的人,他只是省怀了。

唉!你的方法,四方奔走依附集的人,ぅぅ施施,从来没有停止了。我没有力量来抗拒的人,只有超然于心,并选取其中特别严厉的,是说因和他。他让门徒,知道自己的享受好处多,而女人已经病重,并且将告诉有关部门,而知道到底怎么样了?

2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翻译

游大慧寺记

清刘大櫆

原文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于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名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阜,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殆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注释

1、这篇文章主旨不在记游,而在讽世。文章借大慧寺之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讥剌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虽托讽于古,并未明指时事,也还是切中时弊的。此文后半纯系议论,笔力遒劲,推理严密,极有说服力。大慧寺,即大佛寺,明朝正德八年(1513)建,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魏公村。其大悲殿内原有五丈高的大铜佛一尊,日伪时期被日军毁掉,现有大佛系木胎砺粉描彩,为解放后补制。现大悲殿内仍保存着原来的二十八诸天(佛之护法)及彩色工笔连环画等。作者刘大櫆(1698—1780),清代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雍正(清世宗年号,1723—1735年)时两举副贡生。乾隆(清高宗年号,1736—1795年)时应博学鸿词科,未就。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去官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他性格豪放,善言谈,喜饮酒,好吟诗。虽蹇于仕途,但不以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

2、薄:迫近。

3、卜葬:选择葬地。卜:选择。

4、浮屠:这里指僧人。“浮居”亦作“浮图”。

5、公辅:指朝中大臣。

6、西直门:旧北京城西北城门。高梁:即高梁河。《清一统志》:“高梁河在西直门外半里,自昌平州沙涧东东南流,经高梁店,又东南流入都城积水潭。……上有高梁桥。”

7、宛平:旧县名,为明、清顺天府治所在地,辖区在京城以西,1952年并入北京市。

8、恬(tiàn):即桧树,一种柏叶松身树。表:树梢。

9、正德:明武宗年号(1506-1521)。张雄:司礼监太监,受到明武宗宠爱,与张忠、张锐恣肆用事,号称“三张”。

10、阜:小山。

11、震泽:江苏省吴江县旧名震泽。舆致:车载而至。

12、李东阳:明朝诗人,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湖南茶陵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3、世宗:即朱厚熜,明嘉靖皇帝。

14、患得患失:《论语·阳货》:“鄙夫可与事君也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患:忧虑。

3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答案

《游大慧寺记》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西北行三里许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B、高出松栝之表 表:树梢

C、下视平地殆数仞 殆:大概

D、原其初 原:原来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B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C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D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6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都是宦官选择的安葬之地,为了守墓又修建的大寺。

B大慧寺左建佑圣观,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这与当时的皇帝世宗崇尚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C大慧寺的西边有许多坟墓,高大雄伟的石人石兽夹杂在坟前,都是司礼太监张雄家族亲人的坟墓。

D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明大学士李东阳竟为太监所挟为其撰写碑文一事,讽刺官场患得患失,阿附权势之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译: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官的推举,而是属于自己得来的,又担心什么呢?

(2)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译文:我自己能够自得其乐,又为什么再与那些宦官亲近呢?

4 文言文 菜园院殿记 曾巩

菜园院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籍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即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庆、明、杰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期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扌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渐,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5 以人为镜文言文

《以人为镜》文言文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

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

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子欲以妻其子叔玉。

戊辰 ,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

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已为你解答,希望能帮到你, 回答不易 如果满意,

请采纳我的答案,谢谢。还可以轻轻点个赞哦,谢谢!

6 陶宗仪的《南村缀耕录》的文言文的翻译

聂以道在江右一邑任官,贤良的母亲推却拾来的遗失的钞票一天有一村民早上出去卖菜,途中拾得十五锭至元钞回到家里拿给母亲其母生气的说:难不成是你盗来欺骗我的?就算有遗失,也不过是三两张而已,哪里有一束的道理呢?更何况我们家从来没有遇到这种事,灾祸很快就要来了!你立刻去送还失主,不要牵累到我们呀!

(母亲)再三地劝说,她的儿子还是不听母亲说:如果真这样,我必须去告诉官府

儿子说:拾到的东西,送还给什么人呢?

母亲说:只要在原来拾到东西的地方等候,一定有失主来寻找的儿子于是遵照母亲的话带失物前往一会儿,果然见到有寻钞的人那个村民本来心地淳朴质直,竟然没有问那人丢了多少钱就把钞票还给那人了旁边围观的人都叫那人分点钱给村民作为赏励,失主反说:我原来是三十锭钞,现在只有一半,哪有赏他的道理?"于是争吵起来,最后吵到衙门聂以道细问村民,他的话可信又暗地里传来他母亲审问,证词一致,于是让他们两个各自陈说,失主确实失了三十锭,拾得者确实是拾得十五锭文状在官后,但却告诉失主说:这不是你丢失的钞票,一定是上天恩赐给这位贤良的母亲用来养老的如果是三十锭,就是你的钞票你到别处去寻找吧

于是就把那些钞票给那俩母子,听到这件事的人都拍手叫好

7 文言文翻译:田赞善谏

翻译:

田赞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去拜见荆王。荆王说:“先生的衣服,为什么这样破旧呢?”田赞回答道:“衣服又有比这个更破旧的。”荆王说:“ 你能说给我听听吗?”田赞说:“铠甲比这个更破旧。”荆王说:“ 这怎么说呢?”田赞回答说:“ 冬天穿着它很冷,夏天穿着它很热,没有比铠甲更坏的衣服了。我田赞也很贫穷,所以衣服很破旧。现在您大王是一国之主,没有人能跟你的富贵相当,然而你喜欢把铠甲给百姓穿(意思是好战),我不赞成这样做,或许这是为了行仁义吗?穿铠甲的事情实际上就是打仗的事情。砍断人家的脖子,剖挖人家的肚子,毁坏别人的城池,杀死人家的父子,那些名声又很不光彩,或许这是为了行实际吗?如果你考虑加害别人的话,别人也会考虑加害于你;如果你考虑危害别人,别人也考虑危害于你。实际上这很不安宁,这两种情况我认为大王都是不应该采取的。”荆王没什么可以用来回答了,田赞的反战主张虽然没有广泛地实行,但可以说他是很能够阐述自己的主张的啊!

8 游华山记文言文翻译

《游玉华山记》宋张缗 由宜君县西南行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者,玉华也。

其南曰野火谷,有石常燃,望之如爨烟,而莫知其所自也。野火之西曰凤皇谷,则唐置宫之故地也。

今其尺垣只瓦无有存者,过而览之,但见野田荒草而榛荆也。其西曰珊瑚谷,盖尝有别殿在焉。

珊瑚之北曰兰芝谷,昔太宗诏沙门玄奘者译经于此,其始曰肃成殿,后废而为寺云。中有石岩崭然有成,下有凿室,可容数十人,有泉悬焉,势若飞雨;有松十八,环其侧,皆生石上,高可十寻,端如植笔。

其西且南有崖曰驻銮,其始入也,双壁屹然,如削石而成,既至其处,若视瓮。侧有泉飞而下,如悬布,如喷珠,其名曰水帘。

稍北,有崖与泉,亦若是而差小焉。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余与六人者来游,乃相与坐石荫松,听泉而饮之。

已而,览故宫以徘徊,问遗事于田老。方嚣然不欲归,而余与六人者,或有官守,或以事牵,其势不可久留,既宿而遂去。

然而,相视有不足之色。余为之言曰:夫山林泉石之乐,奇伟之游,常在乎穷僻之处,而去人迹甚远,故必为野僧方士与夫幽潜之人所据而有也。

然幽潜之人知好之而力不足以营之,惟佛老之说可以动人,故其徒常独有力,而危亭广厦,眺览之娱,莫不为其所先也。夫以有唐之盛,穷天下之富,建宫于此,随而废没,而杜甫乃其时人,过之且有悲伤之感,至或形于歌诗。

独寺僧之徒,更相传而不息,迄于今而尚存,则虽天下之力,亦有屈于此欤?以太宗之贤,致治之美,宜其愈久而弥传也;今问诸遗老,无所称道。而彼玄奘者,特一浮屠耳;然说者至为荒怪难知之语,以增大其事。

岂人之情常乐于放僻,而易忘于中正哉?又岂物之盛衰废兴亦各有时,而此特其盛时也欤?斯可为之叹息也。若夫太宗之贤,天下之力,犹不能长有此也,则吾曹可以一寓目而足矣,又何必以不久留为恨哉。

然荒崖穷谷之崎危,废宫颓址之萧条,虽累岁月,未尝有一二人游焉,而余与六人者同时而来,亦可谓之盛哉!六人者:余兄子坚、弟山径,与太原石继和公美,河东郎几康伯,温陵陈说君豫,西河冀上之冠卿也。壬申,荧阳张缗记。

译文 由宜君县向西南走四十里,有山夹道而来,这就是玉华山。山的南面叫野火谷,那里有常年燃烧的山石,远远望上去(山上)如同有炊烟,但没有人知道它来自哪里。

野火谷的西面叫凤凰谷,就是唐朝建造宫殿的旧地。现在连一小段墙一片瓦也没有保存下来,经过那儿看,只见都是野田荒草,长满了荆棘。

凤凰谷的西面叫珊瑚谷,大概曾经有正殿以外的宫殿在那儿。珊瑚谷的北面叫兰芝谷。

兰芝谷的中间有块高而险峻的天然岩石,下面有人工开凿的石室,可容纳数十人,有瀑布从高处垂落,就像从天而降的大雨;有十八棵松树环绕在岩石的周围,松树都生长在石头上,差不多有十八丈高,端正得像立着的笔。它的西南方向有石崖叫驻銮,我们刚进去的时候,看到双壁高耸直立,如同削石而成,到了那个地方一看,就像看到瓮一样。

旁边有泉水飞泻而下,有的像悬挂的瀑布,有的像喷洒的珍珠,它的名字叫水帘。稍微向北,有崖与泉,也像这样只是规模稍小点。

治平三年夏五月丁巳日,我和六个人一同来游玩,就一起坐在松树遮蔽下的石上,听泉声并品饮泉水。不久,游览前代的宫殿而流连忘返,向田间老人询问旧事。

兴致很浓闹嚷嚷的不想回去,但我与这六人,有的居官守职 ,有的因为有事牵制,那情势不能久留,就住了一夜离开了。但是,大家互相瞅着都有不满足的神色。

我对他们说:欣赏山林泉石的乐趣,奇特壮美的景观,经常在那些荒远偏僻、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因为人迹罕至,所以一定被云游的和尚、求仙的术士以及隐士一类人占据并享有。但是隐士知道这些地方优美并喜欢它们,而他们的能力不足以经营这些地方,只有佛教和道教的学说、教义足以打动人心,所以他们的信徒经常独来独往并且有勇力,因而这些耸立的亭子、宽广的大厦(的建造),登高览胜的快乐(的享受),没有不被他们抢先的。

凭借唐朝的强盛,耗尽天下的财富,在此修造宫殿,随后就废弃湮没了,而杜甫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经过那儿尚且有悲伤之感,以致用诗歌表现出来。唯独寺里的和尚这类人,交替相传而不停息,直到现在还留存下来,(这样看来)即使拥有整个天下力量的帝王,也有不如这些和尚的地方么?凭借唐太宗的贤能,使国家达到太平盛世的美好境况,(他的事迹)应该时间过得越长而流传得越久;现在向老人询问太宗的政绩与往事,却没有听到什么赞扬的话。

而玄奘只是一个和尚罢了,但是讲述玄奘故事的人甚至用荒诞怪异的话,来夸大他的事。难道喜欢放诞偏邪是人之常情,而容易忘记中正之道吗?又难道事物的盛衰兴废也各有它的时运,而这段岁月只是佛教的兴盛时代么?这真值得为此叹息啊。

像唐太宗这样贤能,拥有天下的能力,尚且不能长期拥有这些,那么我们这些人可以看一眼就满足了,又何必因为不能长久地留在这儿而遗憾呢?但是荒凉幽深险峻的崖谷,废弃倒塌萧条的宫殿遗址,虽然过了很多年,没有一两人来这里游玩,而我与六人同时而来,也可称得上是盛事了。

9 喜雨亭记文言文翻译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

裴注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二十二翻译

三国志卷二十二魏志二十二桓阶 陈群(子)泰 陈矫 徐宣 卫臻 卢毓桓阶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任郡功曹。[魏书曰:桓阶的祖父桓超,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