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盆讲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聚宝盆讲的是什么,第1张

《聚宝盆》讲述了明朝商人沈万三的传奇经历和致富故事。沈万三来自水乡周庄,祖辈都是穷苦农民,他从小聪明过人,意识到种田不能发家致富,于是决心经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重农轻商,但沈万三毅然开始他的经商之路,并创立了商业神话,最终成为大明首富。本剧主要讲述了沈万三从一穷二白的穷孩子成长为巨商的经历,性格特点鲜明,聪明而不奸诈,为人善良,虽然活跃于商场,却不忘穷人和弱者。

 说到范蠡,许多人想到的标签往往是经商或者是西施。但实际上,范蠡身上还有许多的标签,他不光是凭借着经商致富的商业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和道家学者。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范蠡救子的故事,范蠡的儿子当时杀人犯事,面临着被砍头的风险,这个时候范蠡拿出黄金千两,只为救儿子一命。

 范蠡堪称古代商业鼻祖,非常有经商天赋的他,凭借着自己对经济局势的敏锐嗅觉和聪慧的头脑,很快的成为富甲一方的首富,范蠡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称号叫陶朱公;。

 相传陶朱公有三个儿子,有一天他的二儿子在楚国不小心杀死了一个人,杀人是需要偿命的,然而范蠡毕竟不是寻常之人,他家中有家财万贯,又怎么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去送死呢?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规则放在古代似乎也能够行得通。范蠡为了不让儿子被处死,他想到了自己一个在楚国当官的朋友庄生。于是,范蠡让自己的小儿子带着千两黄金去营救哥哥,可是这个时候大儿子不乐意了,他觉得自己是哥哥,范蠡应该派自己前去才可以。

 面对大儿子的主动请缨,范蠡无奈,只好让大儿子带着黄金和信件前往。庄生收到了范蠡的信件之后,便想办法说服了楚王,让他大赦天下。可是这个时候范蠡的大儿子却想要要回给庄生的千两金子。庄生是个刚正聪明的人,他把金子还给了范蠡大儿子之后,便在楚王面前说,外面纷纷传言,说楚王之所以大赦天下,是为因为收到了范蠡的重金贿赂,楚王听闻庄生这么说,心中自然气愤,最后他先杀死了范蠡的儿子后,才大赦天下。

 当大儿子带着弟弟的尸首回家的时候,范蠡并没有感到意外和吃惊,他说让大儿子去的时候他就料到了会有这样的结果。毕竟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还没有什么钱,所以大儿子对钱比较看重,但若是小儿子去的话,结果就不同了。小儿子对钱没有什么概念,他把钱给了庄生也就不会再想要要回来了,所以如果是小儿子去,说不定还能救二儿子一命。

一、范蠡故事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二、范蠡简介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扩展资料

范蠢的经商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价格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因为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有助于“农末俱利”,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

今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许多经商者,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或是别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经商理论。

为了稳定和鼓励农业生产,现在国家实行了粮棉油预定价格的政策,这无疑是起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实行了最高限价的政策,这样既照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共同发展。

信息,开发产品,优质服务,无不是为了在商战中取胜。在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名牌战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质取胜,达到获利的目标。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范蠡

复国后不久,范蠡便向勾践提出要离开政府去经商的要求,勾践以半国之资来许诺,进而又以范蠡全家人的性命来威胁,都没有能阻挡住范蠡离开勾践的脚步。在范蠡匆匆逃离勾践之前,给好友文种写了一封书信,劝文种也早作打算,那著名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古训,就出自范蠡留给文种的信中。可是文种没有采纳范蠡的意见,而最终被勾践处死。

在几经周折之后,范蠡来到了陶邑,经商很成功,被称为陶朱公,也成为后世富有商人的代名词。

有一天,范蠡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处死。范蠡听到后说:“杀人偿命,理所当然。但据传千金之家,其子可免死于市井。”随之,他让小儿子带上大量的黄金前去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范蠡将黄金装进一个旧坛子里,放在牛车上,让小儿子赶车前去楚国。

临行在即,范蠡的长子却生气地跑过来,因为他听说父亲,让自己最小的弟弟去楚国,而没有让他去,便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之心。他来到范蠡面前,说道:“父亲,我是您的长子,家中出现了此等大事,理应由我出面去营救才是。而如今,您却让不谙世故且从小挥霍成性的三弟去,父亲您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孩子?”说完,就准备拔剑自杀。

范蠡的妻子在一旁见到大儿子的这种举动,也感觉大儿子说得有理,于是劝说范蠡让大儿子前去营救。范蠡见夫人也这样说,只好答应让大儿子前去。范蠡亲笔写了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让他到楚国去求见从前的好友庄生,并叮嘱大儿子道:“到了楚国之后,把礼金和书信一并奉交给庄生前辈。而且,一切事情都要听从庄生前辈的安排,万万不可与他争辩。”大儿子点点头,接过书信,赶着载有黄金的牛车,就去了楚国。

到了楚国,大儿子见到庄生,按照父亲的叮嘱。奉交了黄金和书信。庄生看过书信之后,对大儿子嘱咐道:“贤侄,你父亲的书信我已看过,一切事情都交付于我就是。你现在必须赶快回家,不要再继续留在这里。即使你的弟弟已经被放出来了,也不要去问是什么原因。”

但是,大儿子见到庄生家里一贫如洗,心中不免有些生疑。听着庄生对他说的话,只是点头称是。他离开庄生家之后,并没有即刻离开楚国,而是留了下来,想在暗中窥测庄生的行动。

第二天,庄生便进宫觐见楚王,说他夜观天象,对楚国不利,劝说楚王施行仁政,大赦全国。庄生是楚王重要的谋士,楚王对他非常信任和敬重,当即便答应了庄生的提议。次日,便封存国库,准备大施仁政。大儿子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而庄生一直没有动用他送来的黄金,便认为他送来的黄金做了“无用功”。

思来想去,最后他居然找到了庄生家里,对庄生说:“我听说楚王要大赦天下,二弟也就有救了,故而前来向您告辞。”庄生心中自然知道他话中有话,于是便把黄金还给了他。

大儿子见到黄金“完璧归赵”,心中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了。但是,他哪里知道,庄生虽然很穷,但却一直以“廉洁耿直”著称,就连楚王都尊他为师,非常尊重他。对于这些黄金,庄生本来就没有动用的意思,而是准备在事成之后再悉数归还给范蠡。但被大儿子这一番耍弄,庄生感到羞辱难当。于是,他再次觐见楚王,对楚王说:“在下闻听百姓议论,说楚王身边的大臣受了陶邑富翁陶朱公的贿赂,大赦天下只是为了他的儿子,而非为了楚国民众。”听庄生这么说,楚王大怒,当即下令将陶朱公的儿子先行处斩,然后再发大赦令。大儿子只好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邑。

回到家中,母亲及乡亲见状都哀伤不已,唯独范蠡却仰天大笑。他对大儿子说道:“我已经听说了你在楚国的行为,就知道你一定会害死你的弟弟。这并不是你不爱他,而是因为你从小与我一同创业,备尝生活艰辛,所以对钱财舍不得。如果是你的三弟则不会如此,因为他自幼生活富足,从不知钱财的来之不易,所以他能一掷千金。当初,不让你去就是这个原因,如今,你为了钱财而害了弟弟,这也是我早就预料到的,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割据平江,沈万三、顾瑛等当地大富户为求得庇护,都曾献金输粮,以示拥戴朱元璋平定苏州后,对充当敌方经济后盾的富室自然不肯放过他不仅定下重赋,而且要分期分批将他们迁离乡土洪武元年(1368)先迁第一批到临濠(今凤阳),其中就有昆山大族顾瑛在内沈万三眼看不妙,赶紧作出效忠新皇帝的表示这年九月皇帝四十大寿,他与吴江富室莫礼、葛德昭共进厚礼祝寿,结果光禄寺请他们吃了顿饭,没有别的表示于是沈万三再接再厉,措施加码《留青日札》说:“万三、万四率先两浙大户输税万石,仍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可是皇帝反应冷淡:“上命其造廊房,为楹一千六百五十,披甲马军者十,务罄所献金乃已”即是用光拉倒,这点钱没啥稀奇 沈万三上心思了:怎样才能讨好皇帝呢不久他发现所造廊房是筑城苦役犯的临时宿舍,皇帝在修建南京城墙这项大工程所需经费必然相当可观,于是在廊房造毕,沈万三突作惊人之举,上疏自请“助筑都城三之一”(《明史》)这步棋看来没走错,朱元璋终于面露喜色,并向他作出了封官的回报因沈万三已年逾花甲,便任命他长子沈茂为广积库提举,侄孙沈价(沈贵之孙)为户部员外郎,进京供职沈万三也于洪武三年(1370)迁居南京,全力投入筑城工程 有不少记载说,沈万三所筑城墙为“自洪武门至水西门”一段这个说法值得推敲因为朱元璋于1366年下诏“改筑应天城”,第一阶段是拓建新城和造新宫城墙自通济门向东,造到玄武湖东南角的太平门,用了一年时间洪武门是皇城(即紫禁城)的正南门,在1367年就完成了这时沈万三还在周庄,与他无关第二阶段是在原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加以重修和扩建,从通济门南行折向西,再向北绕至玄武湖西北角的神策门(今和平门),另一处从太平门沿湖造到今解放门附近到洪武十年(1377年)除临玄武湖一段外,都城已告完成沈万三承造时间为洪武三年到六年,也即第二阶段的中期,他完成了包括聚宝门(今中华门)、水西门、西水关在内的城西南部工程南京城周长三万四千多米,沈万三承造部分约占四分之一,不足他所承诺的“三之一”为什么因为他给抓起来了!祸由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犒军”事件 沈万三为何没事找事有人说他“恃富”,即是想甩“大款”派头实际上恐非如此当时筑城由工部、应天府和沈万三三方分段包干,砖石等建材由一百多州县供应,并由中军都督府督造每段工程都有期限,误期要追究责任三方中就数沈万三这头难办,因为缺乏权威,遇上坏天气和艰难地段,就容易延误虽有都督府派来的军士们监工,但他招呼不动,要是发“辛苦费”吧,皇帝对捞外快的要活活剥皮,谁敢收受在这种两难情况下,沈万三才提出“犒军”请求,目的很明确,是为争取发奖金合法化另外还有吴晗所说的情况,“检校们三天两头来寻是非”(《朱元璋传》)检校是皇家特务,与其被他们打小报告,不如主动出钱买太平不料惹恼了多疑的皇帝,工程未完,就翻脸了反正抄家后沈万三名下二十亿贯家当都归了皇帝,还用得着你来“助筑”吗 沈万山流放时年约六十六岁,不久客死云南据周庄人说:他的后代曾运尸骨回乡,葬于银子浜下这还算他运气好,如果再活二十年,他的结局就要惨得多了! 答案补充 沈万三,名富;字件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方三的父亲沈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徒至周东(土宅),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答案补充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方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 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日: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方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万三除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外还以龙角贡献,并献有白金二千锭,黄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马十匹,建南京廊庑、酒楼等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不仅如此,沈万三当时被捕时,周庄镇上株连甚多,有尽诛周庄居者之说幸亏镇人徐民望不避斧钺,台御状至京城:才救下周庄全镇老小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周庄镇志卷三冢墓)这次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伯熙)又为田赋坐了牢,伯熙当年就死在牢中,后移葬于周庄杏村这样,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越王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射伤阖闾 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越国。” 兵败被困

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兵历马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追而围之。

勾践被困会稽,叹气说:“吾终於此乎?”文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

屈辱求和

越国向吴国求和,夫差不许。勾践听从大夫文种意见,以美女宝器献于吴国太宰伯,伯向吴王夫差求情,伍子胥劝阻,夫差不听,赦免越国,罢兵回国。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卧薪尝胆

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

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

今寡人(指勾践)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白:如今我无能,只能号召大家繁衍增加我国人口。

他下令:壮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妻子;姑娘十七岁不出嫁,其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不娶,其父母要判刑。

孕妇临产,要及时向 报告,由 派去医生照顾生产。

生男孩,赏酒两壶,狗一条;生女孩,赏酒两壶,猪一头;如果一胎生了三个孩子, 派给奶妈,一胎生两个孩子者,由 提供口粮。

嫡子为国捐躯,免其家三年徭役;庶子死,免其家三月的徭役,要求和埋葬嫡子一样的规制安葬。

孤老、寡妇、患病者、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他们的孩子由 收养。对于知名人士, 提供整洁的住房,分给漂亮的衣服和充裕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忠。

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乘虚而入

前482年,吴王夫差

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越王于是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勾践乘机伐吴,击败吴军,杀吴太子( 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吴王夫差紧急回国,越国自觉无力灭吴,迫使吴国求和。

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详见:笠泽之战),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灭吴称霸

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本想把吴王夫差流放甬东(今舟山一带),给他百户人家,让他住在那里。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听(伍)子胥之言,让自己陷到这个地步。”于是自杀而死。越王灭掉吴国,杀死了太宰伯,因为他不忠于主上,然后引兵归国。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兔死狗烹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说范蠡隐居于“陶”(此地四通八达,为天下中心),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曾经三掷千金于天下。

史籍记载

《左传》

《国语》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越春秋》

历史评价

司马迁:“①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至于今诸夏艾安。及苗裔勾践,苦身焦思,终灭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

“②越祖少康,至于允常。其子始霸,与吴争。李之役,阖闾见伤。会稽之耻,句践欲当。种诱以利,蠡悉其良。折节下士,致胆思尝。卒复雠寇,遂殄大邦。”

王朗:“句践欲广其御儿之疆,馘夫差於姑苏,故亦约其身以及家,俭其家以施国,用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取威中国,定霸华夏。”

轶事典故 成语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wò xīn cháng dǎn)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原意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tù sǐ gǒu pēng),出 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意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鸟尽弓藏

鸟尽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原意指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shí nián shēng jù shí nián jiào xùn),出自《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对联

有志者,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前一勾讲得是项羽,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成了上将军。后一勾讲的是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报了会稽之耻。

越王勾践剑 介绍

越王勾践有一把绝世兵刃——越王勾践剑。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

出土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薪(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扩展资料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夫差为报仇雪恨,养精蓄锐,誓取越国。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灭吴国称霸,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参考资料越王勾践——

聚宝盆讲的是什么

《聚宝盆》讲述了明朝商人沈万三的传奇经历和致富故事。沈万三来自水乡周庄,祖辈都是穷苦农民,他从小聪明过人,意识到种田不能发家致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