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华佗治病(《三国志》)的翻译啊
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37]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38],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杀君,忍病十岁,寿俱当尽,不足故[39]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痒,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寻差,十年竟死。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40],胸中烦懑[41],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42]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43],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44]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45]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46]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47]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太祖[48]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49],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50],随手而差。
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51],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余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52]有胎。前当生两儿,一儿先出,血出甚多,后儿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53],必燥著[54]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55]。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56],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57],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58],佗恃能厌食事[59],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60]送之。於是传付[61]许狱,考验首服[62]。荀彧[63]请曰:「佗术实工[64],人命所县,宜含宥之[65]。」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66]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67],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68]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69]。」
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70],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痈[71],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余脓血讫,快[72]自养,一月可小起[73],好自将爱[74],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若不得此药,故[75]当死。」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去药,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已故[76]到谯,适值佗见收,��不忍从求。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於死。
广陵吴普、彭城[77]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78]佗治,多所全济[79]。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80]则谷气[81]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82],熊颈鸱顾[83],引挽[84]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85]: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沫[86],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87],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88],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阿善针术。凡医咸言背及胸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89]胸藏针下五六寸,而病辄皆瘳[90]。阿从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91]。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92],言久服去三虫[93],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漆叶处所[94]而有,青黏生於丰、沛、彭城及朝歌云。
说明
本文记载了「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的华佗,因不愿继续为曹操诊疾而惨遭杀害,终其一生的生平事怂。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事例,称赞华佗精湛的医技,如其擅长的二大医技,一是利用针炙疗法治病;二是令病人饮其自创的麻沸散,使之醉后无觉,再行刳割疗疾,具有神效,后被尊为「外科鼻祖」。明‧陈嘉谟《本草蒙荃》引《历代名医图赞》中的一诗云:「魏有华佗,设立疮科」。至於「五禽之戏」则是华佗观察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特徵动作所创立的一套医疗体操,使全身肌肉得以舒展,发汗除疾,并使手脚轻便灵活。
全文叙事简洁,每一段落皆见作者对华佗医技的赞扬,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代神医的肖像。
从前皇帝轩辕氏写成了18卷《黄帝内经》。其中包括《灵枢》九卷,《素问》九卷。后世流传却的只有《素问》罢了。战国时秦越人扁鹊得到小部分,然后写成《难经》,后来的皇甫谧编著了《甲乙》,后来的一家各派的理论,都是从治理开始的。在这期间有的或许已经丢失,不能背后是效法。而周如写的《南阳活人书》,则是以治疗咳嗽‘呕吐著称的,如果按照《灵柩》里说的:新米吃到胃里,与原来的寒气相冲,就会呕吐。合起来比较,则其中道理就可以推断了。比较两书,就会知道两者相差的无异于天和地的差异。只遗憾《灵柩》没能久久流传下来啊,后世不可能在学习研究了。成为医生,,关键在于研习医书,有很多人读了医书都不能成为医生,但是从来没有不读医书就成为大夫的。不去研习医书,又不是医学世家,(这样的大夫)害死人会比锋利无比的刀刃还毒辣。正是这样,古人说:作为子女的不读医书,尤其不孝顺。你本来就不聪明,若从小时候到长大,坚持潜心研究医术,就可以略懂一二。就不要自己随意揣测,多参考著述,在和家里珍藏的古本《灵柩》对比,校阅。增加难字注音解释,修改不妥之处,附在书后,浓缩为24集。这样是好学,钻研的人,代开就明明白白,没有差别。除了已经详细叮嘱申明的以外,准许地方指挥,按照申明的条例掌握运用,选择后审定,全书呈送秘书省国子监。请名医者分别订正修改,再三考证,以免耽误后世,这样做,对后世的好处无穷,功效实在。
当时是11935年五月十五(农历)锦官史族题写
卷十八 技艺
贾魏公做丞相的时候,有一个方士姓许,对人从不称呼名字,无论贵贱都称“我”,当时人们称他为“许我”。他言谈非常有风趣道理,但性情狂傲怪诞,不把公卿贵族放在眼里。贾魏公想要见他,四次派人邀请他,他都不到。又派门人苦苦相邀,许我才来。许我骑着驴子直接要进入丞相客厅,门吏制止他不许进入,门吏说:“这是丞相的厅门,即使是寺丞郎官也要下马。”许我说:“我没有什么要求助于丞相,是丞相邀请我来的,如果是这样,只须我离开罢?”便不下驴而离去。门吏急忙追他,许我不回。门吏将事情经过告诉丞相,丞相又派人道歉并邀请他,但许我终究没有去。魏公感叹说:“许我不过是一个平民,只因为他无所求于人,尚且不能用权势屈服,更何况以道义为己任的人呢!”
建房房屋方法的书叫做《木经》,有人说是喻皓所著。所有的房屋分为三部分:从梁以上的是上部分,地面以上的是中间部分,台基是下部分。梁有多长,那么所造的房屋屋脊也应该相应有多高,以此来确定椽子等构件的尺寸。比如梁是八尺长,那么屋脊就应是三尺五寸,这是造厅堂的法则,这称之为上部分。厅堂的柱子有多高,那么厅堂的基础也应造多高,以此来确定椽子等构件的尺寸。比如柱子高一丈一尺,那么台阶应该是四尺五寸。至于承重的斗拱和椽子、斜枋都有规定的法则,这就是中间部分。台阶分陡坡、中坡和缓坡三等,皇官中台阶的坡度以御辇抬法的不同作为区分的标准,抬辇从下面上台阶,前竿的人双臂伸直下垂,后竿的人双臂向上举直,这样的坡度为峻道。抬前竿的人平肘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慢道;抬前竿的人垂着手抬,抬后竿的人平肩抬,这是平道。这里所说的便是下部分。《木经》分为三卷。近年来对土木工程要求更加严格完善,旧《木经》不大适合了,没有人去重新编写,这也是优秀工匠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啊!
审视方位地形,丈量高低及距离远近,被算学家称为“■术”。■宇是一个象形字,如同用绳去画直线用的墨斗。推究天体的运行,以及推算节气塑望变化,被称为“缀术”。意思是说不能用外部的形态来考察研究它们,只是用算术缀连起来计算。北齐祖亘写有《缀术》二卷。
算术中求物体体积的方法,比如刍萌、刍童、方池、冥谷、堑堵、鳖臑、圆锥、阳马等,各种物体的形状都齐备了,只没有隙积这一种算法。古代的算法,凡是算物体的体积,有立方体,是指六个面都是正方的物体,它的计算方法是把一条边自乘二次便求得了。有堑墙,是说如土墙一样的形状的物体,两个墙面是倾斜的,两头的面是直立的。它的截面积的算法是把上、下底面的宽相加,除以2,作为截面的宽,用直高与它相乘就得。再将直高作为股,用上底面的宽减去下底面的宽,得到的差数除以2作为勾,用勾股定理算出弦,便是它的斜边长。有刍童,是说形状如倒扣在地上的斗,四个侧面都是斜面。它的计算方法是:把上底面的长乘以2,加上下底面的长,再把上底面的宽乘它,把下底面的长乘以2,加上底面的长,再用下底面的宽乘它;加上这二项,用高乘它们,再取它的六分之一,便得到了它的体积。“隙积”是说体积有空隙的堆垛体,像垒起来的棋子、分层建造的土坛和酒店里堆起的酒坛一类的东西。虽然像倒扣的斗,四个侧面都是斜的,但是由于边缘有残缺和空隙的地方,若用“刍童法”计算,得出的数字往往比实际的数要少。我想出了一种算法;用刍童法算出它的上位、下位,另外列出它的下底宽,减去上底宽,将这一差数乘以高,取其六分之一,并入前面的数目就可以了。(如果有堆垛的酒坛子,顶上层长、宽都是两只坛子,最底层长、宽都是12只坛子,一层层相互错开垛好。先从顶上层数起,数到有12只坛子的地方,恰好是11层。用刍童法来计算,把上层的长乘以2得4,加下层的长得16,用上层的宽来乘它,得32。又用下层的长乘以2得24,加以上层长得26,用下层的宽来乘以它,得312。上、下两位相加,得344,乘以高得3784。另外将下层的宽12减去上层的宽,得10,与高相乘,得110。加上前面的数字得3894。取它的六分之一,得649。这便是酒坛子的数目。运用刍童法算出的是“实方”的体积,运用隙积法算出的是截剩部分拼合成的体积,可以算出多余的体积。)丈量土地的方法,方、圆、曲、直的都有了,但是没有会圆的算法。凡是圆形土地,既能够拆开它,又必须让它合起来能够恢复圆形。古代的算法仅用“中破圆法”拆开来计算,它的误差有达到三倍的。我另外发明了一种拆开、会合的方法;设置一块圆形的土地,用它的直径的一半作为弦;再以半径减掉所割下的弧形的高,它们的差数作为股。弦、股各自平方,用弦的平方减去股的平方,它们的差数开平方作为勾,再乘以2,便是割下的弧形田的弦长。再割一块田,它的算法也是这样,将总的弧长减去已割部分的弧长,便是再割田的弧长了。(假如有一块圆形田,直径是十步,想·201·让割出的弧形高二步,就用圆的半径五步作为弦,五步的平方等于25,用半径减掉弧形的高二步,将它们的差数三步作为股,平方得九。用它来减弦的数25,得16,开平方得四,这便是勾,再乘以二就得弧的弦长。将圆弧的高二步自乘,得数为四,再乘以二得八,退上一位为四尺,用圆的直径相除。现在圆的直径是十,已经满了整十数,不除退上一位也可以。只需要将四尺加入弧弦长,便得出圆弧的弧长,共为八步四尺。再割一块田,也依据这种方法。如果圆弧的直径是20步,要计算弧长,就应该折半,这便是所说的要用圆弧直径来除它。)这两类方法都是涉及精微的算法,是古书里没有涉及到的,所以随意记录在这里。
“蹙融”或称为“蹙戎”,《汉书》称它为“格五”。虽然规定了只用数粒棋子来同走一道,但技艺也有高低之分。徐德占精干此道,以至于没有敌手。他的下法是以己方常常要富裕,而致使敌手于险境。虽然知道他的下法是如此,但终于没有人能胜过他。
我的大哥很会射箭,自己会做弓。他做的弓有六个好处。一是弓形体小而强度高,其二是弓易开而有力,三是久用弓力也不减弱,第四是天气冷热不同,而弓力不变,第五是开弓时弦声清脆而坚实,第六是一开弓,弓体就正,没有偏扭现象,凡是弓,弓体轻巧就容易拉开,而且使用寿命长,只是担忧弓的强度不高;要想使弓强度提高,妙处在筋的处理上。凡是一尺长的筋,干了以后就缩短一半;用胶汤浸润又极力梳直,又可以恢复到一尺长,然后再用的话,它的弹力已经没有了,不能再伸弛。再揉制做弓用的材料,向开弓相反的方向弯曲,然后才绕上筋和角,这两种方法都是用来处置筋的。凡是弓节短的,弓就易拉开而无力,弓节长的,弓就硬而且难开,如果弓节恰好的话,弓就易开而有力,而且弦声清脆而坚实。一般的弓或在天寒时刚开始用来射,弓就硬而难拉开,而用久了,或在天热的时候,弓就会变得软而乏力,不能发箭,这就是胶造成的毛病。大凡弓上的胶要涂得薄一些,而筋要尽量泡透,弓的强弱是依凭筋的强弱而不依恁胶的厚薄,只有这样,才能使弓久用而力不乏,天气寒热始终一致。弓能正的原因,是因为所用的材料,选择材料的方法是要依据材料的纹路,其纹理不经过矫正就直的,在开弓时就不会偏。这是做弓的人应当知道的道理。
据小说记载:唐朝僧人一行曾算过围棋时可能下出不同局面的总数,一共有多少局,他都算出来了。我也曾经考虑过,这当然容易。但棋局数目太大,不是用现在的大数名称可以表达出来的。现在我大略说一下,如果棋盘是两路见方,就有四个用子位置,可以变化出81种棋局。是三路见方,有九个用子位置,可以变化出:39=19683局;是方四路,有16个用子位置,可以变化出:316=430,6721局;方五路,有25个用子位置,可以变化出:325=8472,8860,9443局。(根据古法,十万为亿,十亿为兆,万兆为稊。而算家以万万为一亿,万万亿为一兆,万万兆为核。我们现在只是用算家的计算方法来计数。)方六路,有36个用子位置,可以变化出:336=15,0094,6352,9699,9121局。七路以上布局的,变化的局数无法计下来,如果将棋盘361路的变局全记下的话,大概要连写52个万字才是局的大致数字。(52个万,那么最后一个万字表示万局,第二个万字是万万局,第三个万字是万亿局,第四个万字是兆局,第五个万字是万兆局,第六个万字是万万兆局,万万兆称为一垓,第七个万字是垓局,第八个万字为万万垓局,第九个字是万亿万万垓局,再住上就没有大数名词好用了。连接52次万倍相乘后所得的积数就是棋局总数的大概。这里只给出第一位的数字,其余的数字都略而不讲。)计算的方法是:先考虑一个点,它可以有三种情况。或放黑子,或放白子,或空着不放子。从它出发,不论横直,每增加一个点,就多乘一个3;一直增加到全盘361点,每次都多乘一个3,就得到棋局的总数了。另一种算法是:先算出沿边一行的棋局数,这个数称为基本数。一行共19个点,共得1162261467局。每加算一行,就用这个基本数乘一次,乘尽19行,也得到上段所讲的棋局总数。又一种算法是:将基本数相乘,(得135851717672992089局,这是两行共38点变化出来的局数。)把这个数布列在筹算盘的上位,下位也列这个数,用下位数乘上位数,再乘以下位数;把结果布列在上位,下位也布列它,用下位数乘上位数,再乘以下位数;再用基本数乘一次;也得到前段所讲的总数。求棋局总数有许多种方法,只有这种方法最快捷。(只须五次运算就得出361个点所变化出的棋局总数。)棋盘上可能布置出的局面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这个数目已经包括尽可能有的局面了。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爱好踢毬,因踢毬使身体辛劳,便寻找类似子踢毬而又不使身体辛劳的游戏,于是做弹棋的游戏。”我观察弹棋这种游戏与踢毬全不类似,倒与“击踘”类似,我疑心是传写错误的缘故。唐代薛嵩爱好踢毬,刘刚劝阻他说:“让人快乐的游戏很多,有什么必要冒着危险寻求片刻之欢呢?”此处也为“击踘”,《唐书》错误地把它说成是“蹴踘”。弹棋这种游戏现在的人很少玩,有一卷棋谱,大约是唐代人所作。它的棋盘二尺见方,中心高耸如同倒扣的盂盆,最高处为一小壶,四角微微隆起。现在大名府开元寺佛殿上有一张石棋盘,也是唐代所制的,李商隐诗句说:“玉·205作弹棋局,中心最不平。”说的是弹棋盘中心高,白居易有诗句说:“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长斜”是说从角上斜着弹过去,一发过半局。今天的棋谱中仍然有这种方法,柳宗元谈棋时说用24棋,指的就是这种游戏。《汉书注》记载:“两人对局,白黑子各六枚。”与柳宗元所说的略有出入。如下棋,古局用17道,合289道,黑白棋各150,也同后来的下法不一致。
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求一”、“上驱”、“塔因”“重因”等等。这些简捷算法都离不开乘除。但是“增成”法则稍为不同,它全不用乘除,只须移多补少就成了。例如,用9除,就在下一位加上本位数字的一成;用8除,就在下一位加上本位数字的两成就行了。只是在进行这种运算的时候要一位一位的算,如果位数少,就比较简捷,但位数多时,则反而繁复,不如普通的乘除法那样普遍适用。不过,计算方法不妨多学。实际计算时,不要墨守成法,哪种方法简捷就用哪种方法,如果一种方法用起来觉得繁复,就换另一种方法。这才是一般的原则。
用木板刻印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运用。自从五代冯瀛王开始用木板刻印五经,以后的经典书籍,都用木板刻印。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的技术。方法是用胶泥来刻制活字,活字的厚度薄得象铜钱边缘,每个字做成一个印,然后用火把它杀硬。印刷前先准备一块铁板,在这铁板上面铺上松香、蜡和纸灰调和成的药。要印刷时,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在铁板里将字密密的排上,排满以后,拿到火上烘烤,等到药物有点熔化,用一块平板在活字上面一按,整板字面就能平得象磨刀石那样。如果只印两三本书,这种方法不算简便,如果印上几十、几百以至几千本,那就非常快速。通常是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在印刷,另一块板则另外排字,这板才印完,第二版已准备妥当,轮流使用,转眼间就印好了。每个字都有几个印,例如“之”、“也”等字,每个字有20多个印,以便准备一板内有重复的字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用纸贴上标签,按每个韵为一类,放在木格里保存。如果碰上不常见到的字平时没有准备好的,可以马上刻制,用草火来烧它使它变坚硬,转眼间就做成,不用木头来做字印的原由,是因为本纹有疏有密,沾上水以后就会凹凸不平,而且和药物粘连在一起,不容易取下。不如用胶泥制的好,用完把字板放在火里烤一下,让药物熔化,用手拂去后,字印就落下来了,一点也不会沾污。毕升死后,他的活字传到了我的子侄们手里,到现在还珍贵地保存着。
淮南人卫朴,精通历法,是唐代僧人一行之类的人物。《春秋》上记载了36次日食,用各种历法去验算,精密的不过算出二十六七次,只有一行算出29次,而卫朴却测得35次。只有庄公18年的一次日食,在现在和过去推算日食的方法都算不出,怀疑是以前的史书记载错了。从夏朝仲康五年癸已岁到熙宁六年癸丑岁,总共3201年,书上记载的日食记录,共475次,用各种历法考核验证,虽然各有得失,而以卫朴推算出来的为最多。卫朴能不用算筹来推算日月食,只用口算乘除,也不会有一点差错。凡是“大历”都有一大堆数字,卫朴让别人在他耳边读一遍,就能背出来,而“傍通历”更是倒背如流。曾经叫人抄写历书,写完后叫人在耳旁读给他听,有差错一个算码的,读到那里,他就说:“这里错了某字”,他精确到了这种地步。对大数目的乘除,用不着对位,就能迅速地运算,一般人的眼睛跟也跟不上。有人故意移动一个算筹,卫朴用手上下摸一遍,摸到移动的地方,马上就能拔正。熙宁中卫朴主修《奉元历》,因为没有天文观测记录,所以他的才能没有完会发挥出来,《奉元历》的准确程度只达到六七成,但是已经比其他的历法都精密了。
中医学上用艾绒治病,每次燃烧一个艾炷叫做“一壮”,是以强壮的人为标准的。医书上所说的灸多少“壮”,强壮的人应当按照这个数字,而老年、小孩或瘦弱的人,要酌量减少。
四个人分两方下围棋,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人一定胜取。那便是,让我方棋术较差的人在对方能手之前,要求他只管急攻,并且先攻击对方非救不可的地方,使对方较强的人受到牵制,无暇顾全大局。再让我方棋术较好的人去与对方技术较差的人作战。这就是虞卿斗马的方法。
西北的戎人用羊来占卜,被称为“跋焦”,巫师称为“厮战”。用艾火烧羊的胯骨,观察它的裂纹,称为“死跋焦”。这种方法是:裂纹的上部为神明,接近脊椎处为坐位,坐位就是主位,靠近旁边之处为客位。根据戎人的习俗,居室的正房,通常留下中央的一间房,用来供奉鬼神,人不敢居住,称为神明,主人就坐在它的旁边。用这种方法来预算主客胜负。还有先对谷物施加咒语,用带咒语的谷物喂羊,羊吃了这种谷物,就会自己摇头,于是杀了看它的五脏,这被称为“生跋焦”,这些占卜的言辞极灵验,琐细的事都能言中。土人对“生跋焦”尤其感到神奇。
钱氏在统治两浙的时候,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修到二、三层时,钱帅登上它,嫌木塔摇动,工匠说:“还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如此。”于是在上面铺了瓦,但是塔依旧和当初没有铺瓦时那样晃动。无可奈何之际,工匠悄悄地让妻子见喻皓的妻子,并赠送了金钗,寻问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每层铺上木板后,再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遵照喻皓所说的,塔就稳定了。因为钉板上下紧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联如同箱子一样的严实,人踩在塔板上,六面都用了力,相互扶持,塔自然不会摇晃了。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医生说的人的须发、眉毛都是属于毛类,但它们所从属的五脏又各不相同,所以有老了胡须白而眉毛头发却不白的人,有头发白而胡须眉毛不白的人,这都是从属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各有所偏重的缘故。一般是头发属于心,承受火气的影响,所以生于上;胡须属于肾,承受水气的影响,所以生于下;眉毛属于肝,所以生于两侧。男子肾气外行,上为胡须,下为外生殖器官,因为女子、太监没有男性生殖器,所以也就没有胡须,而头发眉毛则和男子一样,所以知道它不属于肾。
医生的医术,如果不是从心里理解,而只是依赖书本,是不会使医术达到很高的水平的。例如苍术和白术等能激发触动石钟乳的作用。根据《乳石论》说:“服了石钟乳,就永远不能再服术。”五石散一类的散剂以石钟乳为主,又用术来疗理,这本是极为相反的事,我不明白这是什么原理。我向老年的医生请教,都讲不出其中道理。根据《乳石论》说:“矿物性药物的性质虽然温热,而体质沉重,必须当它们相互发生作用时,其药性才能发散出来”。照这样的话,服石多了的话肯定会自己起作用,如若再用其他的药刺激它,其药性就会发散得更厉害了。在五石散中掺入了许多种药,用石钟乳的很少,势必不能自己起作用而需要用其它的药物来刺激它的药性。比如火小,一定要用鼓风的方法使火旺起来;火很旺,若再鼓风就反而有害,这是一般的常识。所以孙思邈说:“五石散是大猛急毒,宁可吃有大毒的野葛,也不要吃五石散。遇到这一药方就必须烧掉它,不要让它成为人类的祸害。”又说:“人不服食乳石,诸事都不好,乳石在体内,万事安宁。只是不可吃‘五石散’”。因为五石散集合了诸药中那些不好的特性,集中起来使用,所以发作得又猛又急。古人在处方时大致如此,也不是这本书能讲清楚的。何况医药书上有许多是不真实和杂乱的东西,比如《神农本草》是最古老的书,里面的错误特别的多,做医生的不可不知。
我有一个同族的侄子长期服用川芎,医生郑叔熊见到了就说:“川芎不可长久服食,久服大多会使人突然死亡。”后来我的同族侄子果然无病而突然死亡。另外,我的亲家朝廷命官张于通的妻子,因患脑风头痛,服食川芎很久,也是突然死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另外,我曾经患过腰部沉重疼痛的病,久坐之后,起来走路时要艰难的缓步走十几步才能正常行走,有个下级军官见到我说:“你是否有用苦参洁齿的习惯?”我那时因牙病用苦参擦牙已几年了。他说:“这就是患腰痛病的原因。苦参的药气渗入到牙齿里,而这种药的气伤肾,长期用它擦牙,会使人腰部沉重。”后来太常寺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擦牙,时间久了也得腰病。从此之后,我们全都不用苦参擦牙,腰病也都好了。这些都是医书上没有记载过的。
世上临摹字帖的人,大多会被其笔的走势而牵制,失去了原字的韵味。应当横行临摹,完全不去管点画,只是按照旧的笔迹运笔,然后才能极尽它的妙理。
古人用散笔写隶书,称为散隶。近年蔡谟又用散笔写草书,称为“散草”,或者称为“飞草”。他的方法都出自于飞白,也能自成一家。
四明僧人奉真,是高明的医生。夭章阁侍制许元作江淮发运使,回京向皇上奏报漕运劳绩,正要迸官奏对,而他的儿子患急病,闭着眼睛不吃东西,忧愁欲死,已有一夜时间了。请奉真来诊视,奉真说:“脾已经完全散失了功能不可医治,明日就会死。”许元说:“看他的病势,就知他不可救治,但我现在正有事必须入朝当面奏对,能否延长几天期限呢?”奉真说:“这样似乎还可以,虽然他的各种内脏功能已经衰竭,但只有肝脏过于旺盛。脾脏被肝脏所克,脾气必定先失,任何一脏丧去功能就会死。如果立刻疏泻肝气,让肝气衰减,那么脾就能稍许缓解,可以延长三天时间,三天过后就没有办法了。”于是下了药,到了晚上病人就张开眼睛,又稍许喝了点粥,第二天渐渐苏醒能吃些饭了。许元很高兴,奉真笑着说:“这不值得高兴,不过肝气暂时舒缓罢了,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三天过后,许元的儿子果然死了。
原文,按文天祥《金匮歌》序:《金匮歌》者,乡前辈王君良叔之秘医方也。初,良叔以儒者涉猎医书,不欲以一家名。一日,遇病数十辈同一证,医者曰:此证阴也,其用某药无疑。数人者骈死,医者犹不变。良叔曰:是证其必有他合,少更之,遂服阳证药,自是皆更生焉。良叔冤前者之死也,遂发念取诸医书,研精探索,如其为学,然久之无不通贯,察证辨脉,造神入妙,如庖丁解牛,伛偻承蜩。
翻译过来大概是:良叔替前几个人的死抱屈,所以就发奋研读各种医书,细细探索研究,按他这样做学问,那么时间长了就没有不知道通晓的。 (个人翻译,能力有限,可能不到位)
拼音: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释: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形容人。
示例:世传养生术,~,行而效者谁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近义词:左图右史、浩如烟海、汗牛塞屋韦编三绝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典故: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对《春秋》有独到研究,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为《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自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金要略方论序言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共有十六卷,但现在世上只流传着ㄍ伤赛论》十卷,杂病没有在书中见到,或者只在其他医家的方书中记载《伤实杂病论》治疗杂病的一二个方子。翰林学子王洙在翰院中,发现了已经被虫蛀了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是伤寒的诊治方法,中卷是杂病的诊治方法,下卷是上卷和中卷用到的方剂,以及妇科病的诊治方法。于是他抄录下来,并在文士之间传抄,流传范围并不广泛。当他们将书中所载的病证与患者的病证一致的方剂治病时,效果很好。然而这本书中有的方证记载了证候、症状却有治疗方剂,有的方证有治疗方剂却没有记载证候、症状,临床用于治病救人还不完善。国家召集有学识的大臣校订医书,我孙奇先参与校订了《伤寒论》,接着又校订了《金匮玉函经》。现在又来校订这本书,仍然将每首方剂列在相应证候下的格式,便于在紧急情况时使用。又搜集了散在于各家医书中的医方,附在各篇的末尾,用来扩充仲景的治疗方法。因为书中引用《伤寒论》的条文大多比较简略,所以只取从杂病开始,到饮食禁忌为止的部分,总共二十五篇,除去重复的内容,一共有二百六十二首方剂,编成上、中、下三卷,依然叫《金匮方论》。我孙奇曾读过从《魏志 华佗传》其记载:“华佗拿出一卷书说:这本书可以用来治病救人。”然而我在看过他治病的医案,觉得治病的方法大多都很奇怪,不符合先贤圣人经典的论述。我认为能够来治病救人的书应当是仲景的著作。多么伟大啊!炎帝、神农时的智慧,传承到我们这个繁荣昌盛的时代。敬贺皇上继承大统,抚养教育百姓,颁布发行方书,救济人民疾苦,使祥和之气充盈满溢,这样天下万物都能和乐安详。
太子右赞善大臣高保衡
尚书都官员外郎臣孙奇
尚书司封郎中兼任秘阁校理臣林亿
等人呈献给皇上
谁有华佗治病(《三国志》)的翻译啊
本文2023-10-20 15:19: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