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祖蚩尤后裔是怎么流落湘西的?
湘西花垣县是苗族聚居地,“古苗河”位于湘西吉首以北,其中上游的峡谷叫做“蚩尤大峡谷”,瀑布飞流,奇峰夹峙,形成一幅梦幻般的锦绣画廊。
相传,古苗河是远古时代华夏民族三大祖先之一苗王蚩尤战败后,率九黎族残部躲避黄帝追杀的地方。
蚩尤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部落首领,以在涿鹿之战中与黄帝交战而闻名。蚩尤在战争中显示的威力,使其成为战争的同义词,后世尊之为战神。
同时,蚩尤也是苗族相传的远祖之一,其活动年代大致与华夏族首领炎帝和黄帝同时。
在《逸周书》、《山海经》中,对蚩尤与黄帝交战的描述则相对客观。在道家经典《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对蚩尤多有同情。
另外,蚩尤与黄帝除了敌对关系外,还可能有过臣属关系,据说黄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属冶炼,辅佐少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则把蚩尤说成黄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战国时代的韩非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更具神话色彩。
根据一些湘西苗族史诗、歌谣、传说,蚩尤是苗族的大祖神,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苗族先民在上古时代本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由于被华夏族所败,被迫迁徙至湘西、贵州和鄂西南等地区。
相对于汉族一般自认炎黄子孙,苗族则持续以蚩尤为祖。苗族有的方言区流传有“格蚩爷老”的传说。“格蚩爷老”意为爷爷、老人,“爷老”是英雄之意。
苗族在每6年或13年举行一次大型祭祖仪式“吃牯藏”时,也要首先祭始祖“姜尤”。还有苗族史诗《榜蚩尤》在民间传唱,歌唱“第一位祖先”香尤公的故事。
苗族都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湘西的苗族祭祀时,须杀猪供奉“剖尤”,并传说“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勇敢善战的领袖。
湘西苗族人有祭“枫神”为病人驱除“鬼疫”的习俗,装扮“枫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这位令人敬畏的“枫神”就是蚩尤的化身,这与《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记载的“蚩尤所弃其桎梏进为枫木”的传说有关。
《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歌中唱词的含义也是把蚩作为苗族的始祖来看待和怀念。湘西、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蚩尤作为著名的人类先祖,为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蚩尤统率的九黎部落联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是一个面对海河而生长起来的部落,是当时三大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部落联盟,物质文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他们借助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源等优越条件,发明了谷物种植,已经开始由采集、渔牧、游牧向农业发展,这是历史和文明的一大进步,是对古代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而谷物种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壮苗等。
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苗”字来给蚩尤的子孙命名为“苗族”。与此同时,他们还能创制较精美的陶器,手工业也开始发展起来。这也是对我国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同时,蚩尤发明了金属冶炼和金属兵器的制造。《世木·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器”。蚩尤不仅是金属冶炼的最早发明者,而且也是金属兵器制造的最早发明者。
《管子·地数》说:蚩尤能以金为兵,制作“剑铠矛戟”。《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铜头铁额”,“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
蚩尤首开青铜金属制造之先河,为我国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冶炼业的出现具有划进代意义,从此,人类开始进入了使用金属工具的时代,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飞跃。
而且,蚩尤是建立法规、实行法制的最早创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我国,蚩尤首创法规,实施刑事法,以肃纲纪。《周书·吕刑》说:“蚩尤对苗民制以刑”,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在记述蚩尤被擒杀后说:“后代圣人著其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
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我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
《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记载:
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
这也说明蚩尤严格实行法制而树立了威严的形象和产生了浓远影响。
同时,郑玄注云:“苗民,谓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变九黎言苗民者。”这也同样说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创者和施行者。
有的史料还说,兵器和刑法是蚩尤发明的,后来被黄帝部落集团效法。可见,蚩尤乃是我国古代法制的缔造者。
湘西古苗河是苗族人民的母亲河,两岸山峰耸峙,顺环山腰而建的扶梯木板路向深处前行,一路风景殊绝,有“蚩尤巡疆”、“天兵天将”、“万卷天书”等处,传说这些全是由战神蚩尤及他的部下和女儿幻化而成。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图腾、节庆、婚嫁、饮食、教育、禁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苗族的服饰款式多样,工艺独特,其款式 多达130余种以上,而且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尤其是苗族女装。
其制作工艺有挑花、刺绣、蜡染、织花、镶花等,多用百褶裙式样。
苗族女性原本都是穿裙的,自清代以来湘西、湘西南及黔东少部分地区苗族女性已改穿裤装。
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
二、图腾 提起苗族的图腾,人们首先想到的也许就是枫树。
枫树在湘西的方言中有“妈妈”的意思,因此也可以说枫树是苗族的“母亲树”。
这也反映出苗族先民以枫树为图腾的历史,在湘西永顺县的一个苗家村口,有一棵代代相传的大枫树,这里的人逢年过节都会祭拜这棵枫树。
三、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赶年场、赶清明、樱桃会、跳香会、赶秋、看龙场、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
由于内容太多,我们只介绍其中两个: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赶年场那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异常热闹。
2.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山歌,进行社交活动。
以花垣县和保靖县一些苗寨最为盛行。
四 、苗族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或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
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姻,其缔结方式可分为自主自由式、说合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
五、饮食 苗族大多数地区主食大米或玉米,辅以麦子、高粱、薯类、大豆等,同时糯米食品很受苗族人喜爱。
副食主要有各种蔬菜瓜果以及家禽家畜和鱼。
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里有各种酸菜、腌菜。
苗族喜饮酒,以酒解除疲劳,以酒示敬,以酒祭祖,以酒待客,以酒传情,以酒表喜庆,以酒烘染气氛,有着丰富的情趣盎然的敬酒和饮酒风俗。
六、禁忌: 1不要随便踩别人家的门槛。
2到苗族家里做客不要踩人家的三脚架,不要坐正堂主位(神龛方向)。
3苗寨,土家山寨里不要随便吹口哨(召鬼)。
在蚩尤部落活动过的地方留下了聚居点(后世所谓“城”)、坟冢、祀祠等遗迹的记载,追溯这些遗迹,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动地区,以现其遗裔的线索。
关于蚩尤城的记载,见于(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县。阪泉在今北京市延庆县。 新安县有蚩尤屋场等。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客观存在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
关于蚩尤冢的记载,见于《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关于蚩尤祠的记载,见于《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又,《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张[9])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10]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逸周书·尝麦解》中,有“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语。这里的“宇”释为“边”。于屋则檐边为宇,于国则四垂为宇。意思是说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边垂居住。当时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为中心。《左传2定四年》杜预注:“少昊墟,曲阜也,在鲁城内”。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述异记·卷上》云:“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汉造角[]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依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逮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于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
蚩尤遗裔见于载籍者,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俨]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12]。《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发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还应当注意到,如同汉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样,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现出多元性。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农氏和蚩尤(农部落)与“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关系而外,黄帝之裔缙云氏、颛顼之裔驩头也都分别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 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发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庙”的千古之谜,同时解释并确认了“苗王庙”所供的祖像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发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14]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按语言大致分是三种,湘西方言苗族,黔东方言苗族和川黔滇方言苗族。
其中也可以细分。
湘西方言(东部方言)苗族自称果雄,旧时称红苗,因为女性会穿红色百褶裙,男性在腰间系红丝带,清朝时期,受到满族服饰的影响现在没有这种服饰了。湘西方言内部分为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东部土语苗族居住在湘西州古丈、泸溪两县以及吉首市的东部,他们的服饰特征是挑花,以几何图案为主,无论衣服、头帕还是围兜上都有挑花的花纹,少银饰;西部土语分布较广,湘西州花垣县、凤凰县、保靖县、龙山县、吉首市西部、怀化麻阳、新晃、贵州松桃县、重庆东南部以及湖北宣恩县是主要分布地区。西部土语苗族服饰颜色以深蓝、黑色为主,上面有刺绣的花纹,以花鸟为主,银饰较多,特别是凤凰、松桃的苗族,银饰繁盛,不输黔东南苗族。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自称木、嘎闹、孟等,旧时称九股黑苗,分布于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州以及广西融水县、湖南怀化靖州等地。黔东苗族的语言差别不大,放慢语速基本都能交流,广西融水苗族除外。黔东苗族支系多,服饰不下两百种,且银饰繁多,目前各媒体、旅游胜地中的苗族银饰和服装样式大多来自黔东苗族。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数量最多,按语言可分为三个群体。第一个是川黔滇次方言群体,这是西部方言苗族的主力,自称“蒙”,旧时所称的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歪梳苗等都属于这个群体,广泛分布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云南全境、广西西部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地,后又因战争迁至美国、法国、澳洲等地,其中云南文山的影响力最大。这个次方言群体的语言互通性其实非常高,从贵州毕节到云南文山再到美国明州,三地的苗族只要习惯了对方的发音是可以交流的,不存在某些人说语言差异很大,老挝一代的苗族发明了拉丁字母书写的苗文,后带到欧美,使用的范围很广泛。
第二个是滇东北次方言群体,旧称大花苗,主要分布在乌蒙山地区,贵州毕节、云南东部昆明、昭通一带,自称“阿卯”,主要信仰基督教,有专门用来书写苗语圣经的苗文,字母符号比较特别,称为伯格里苗文。
第三个族群可以称为“麻山苗族”群体,包含了多个次方言群体。虽然他们的苗语划入西部方言,但实际上既像西部方言又像中部方言,正好分布在过度地带上,比如贵州的贵阳市、黔南州、安顺等地,自称接近“蒙”。西部方言苗族的银饰随着分布地越往西越少。
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支系:
在湖南怀化东部、邵阳和广西龙胜一带的苗族
苗语口音操东部苗语西部方言吉首音。
花垣苗语口音参考
1花垣音(又称吉卫音,花垣大部分乡镇使用)
2保靖音(长乐乡使用)
3凤凰音(雅酉镇使用)
4吉首音(董马库乡、排碧乡、排料乡使用) 董马库乡属苗族聚集乡,风俗禁忌同县内其他苗族地区大致相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
忌踩三脚架 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 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 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忌吹口哨 苗族风俗认为吹口哨是招鬼。
忌带未满月婴儿去别人家, 乘坐他人车辆。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 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家一夫多妻。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 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主要有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尤其以赶秋节最为隆重。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是湘西花垣、凤凰、吉首及贵州松桃地区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之日举行。董马库乡一直是花垣县苗族传统节日传统举办地。
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公”和“秋婆”,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立秋日那天,当地群众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结伴成群,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来到赶秋的集上,欢聚在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流,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
传统节日主要节目有锥牛、秋千、刀梯、苗鼓、舞狮、武术、杂技、演戏、散棋、扑克、篮球等等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苗语称“弄涅”。由苗老司主持, 四个手执梭镖枪的枪手在他的指挥下将圈在将军柱上的神牛锥杀,再由他做法送魂升天。该活动主要流行于湖南花垣、凤凰、湖北恩施、贵州雷山等地, 是一种传统祭祀活动,在人类学范畴中属于 “年度仪式”的一种,但又同时具备一定的“生命危机仪式”性质,是一个由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复杂仪式体系,它以祈求平安与祭祀先祖为目的,在长时段的发展中吸收了各种的文化因素与“神话素”最终形成这样一 个具备巫师、行动与表象成份的完整集体现象——巫术。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苗语称“求侗”。每当赶年场或重大节日都有勇士表演。相传民族英雄吴八月打响反清第一炮就是利用“刀梯会”聚集苗民起义的。上刀梯时,表演者身着民族服装,赤脚光膀,双手抓住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的刀刃,双脚睬在刀刃上步步登高。爬上三十六把横档刀,领头人在刀梯顶上吹响海螺,下面勇士接踵而上,一个个神态自然,如走平梯。刀梯器材,立一根高十米以上的木杆,杆上凿眼安插钢刀,钢刀长一尺五寸,刀背厚O点五到一厘米,刀刃锋锐。安装时,加闩固紧,以防摇动。一尺一梯,共三十六梯。桩杆四周拉线固紧,即可攀登。关于上刀梯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苗山出现了一个兴风作浪的妖怪。一位叫石巴贵的青年,自告奋勇为民除害。百姓们有的提公鸡,有的扛供桌,簇拥着身带三十六把钢刀的巴贵来到一座山上。巴贵将钢刀全钉在一株古树上,一步一步攀上树顶,站在树尖舞动手中降妖鞭,吹响大海螺。与此同时,树下百姓点燃鞭炮和铁铳,敲起响具,终于把妖怪吓跑了。为纪念石巴贵为民除害,上刀梯活动世代流传下来。解放后,上刀梯经过改革,弃其封建迷信糟粕,保留了精华之处。那些有深厚武功基础的苗族小伙子每逢热闹场面都要参加表演。上刀梯之前必须运足气力,气贯涌泉和劳宫,节节向上攀登。
八人秋即八人秋千,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 1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传说,以前有个苦孩子叫“苦人”,从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猎时,看见天上飞着一只叼着绣花鞋的岩鹰,苦八岖把岩鹰射了下来。他想,做绣花准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着水车的样子做了一个八人秋,送给了调秋会,好在调秋会上找绣花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做绣花准的花妹,苦八岖 向花妹讲了射绣花鞋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花妹的爱慕,他俩结成了 终身伴侣。从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赶秋节上不可缺少的活动。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模仿动物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根据其表演人数不同,可分为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女子单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边,同时起舞。凤凰县就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进门之前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拟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属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摹拟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巧 ,舞姿非常轻盈敏捷,情绪激昂。此舞既可化妆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拟猴儿状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胜。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妇女两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进行伴奏,或敲包包锣与大锣进行伴奏。舞蹈者根据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等等。男子单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边伴奏,另一人击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紧奏鲜明。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这种鼓舞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苗族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在湘西花垣地区尤为流行,2006年花垣县已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气势刚烈,步法稳健,招法多变,劲力突出,发招狠绝的特点。苗族武术 源远流长。苗拳中的“蚩尤拳”据传诞生于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以前的蚩尤时代。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武术主要项目有拳术、气功、耍棍、甩连枷、扔流行陀等。
舞狮是苗族地区最盛行,苗族群众最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若逢正月玩年、“四月八”、“赶秋”、“上刀梯”、“椎牛”等,各寨的后生们要舞狮子来参加。随着简洁明快的锣鼓点子,一只只纹彩斑斓、威风凛凛,怒目相视的狮子或闪或扑,或趴或跃,忽面扬蹄嘶鸣,忽而龀牙裂嘴,从四面八方赶到“出闹势”(苗语称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叫出门热)的地方。苗族的舞狮活动流传很久,相传苗家古代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狩猎是他们十分重要的生产活动。有一次,一位老猎户带领青年猎手上山打猎,在密林中遇上一群猛虎凶猛地向猎手们扑来,箭射完了,火药打光了,只有用短刀或徒手同猛虎相拼。在这十分危急的关头,突然从林中跳出一对狮子,几个纵跳翻扑,鸣声如雷。猛虎有的被咬死了,有的带伤逃走了,雄狮救下了苗家猎人,不送了张狮皮,嘱今后遇到猛虎和妖魔,披着狮皮,学着他们腾跳、怒吼,自会消灾免难。从此苗家人视狮子为神物。平时逢喜庆节日,那些体强力壮的青年人,穿上自制的狮子皮,学着狮子的翻腾跳跃,嘶鸣怒吼,串乡走寨,表示驱妖除怪,祝贺节日幸福,苗家安乐。现在舞的狮子是苗民自己扎的,狮子头用石灰纸浆压模,并用彩笔画上鼻子眼睛,下嘴唇可以上下活动,狮身的皮毛,则是用苗家自织的各色花布和染色的苎麻编织而成。舞狮时,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要 “宝”,还要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队伍配合,在前面的是十对、八对甚至二、三十对的苗族短打“武装”。他们手持棍、刀、棒、枪等各种器械,在前头开路,边走边表演苗族武功的各种招势,动作整齐划一,气势威武庄严。跟着的就是耍“宝”武士,他们舒展优美的动作举“宝”引狮出山。跟着狮子后面的是戴着面具,手持大蒲扇的“罗汉”,不时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十分惹人喜爱。最后是锣、鼓、钹、唢呐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那明快悠悠的交响乐,绕山转水可传数里。在花垣苗家,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一听到熟悉的乐曲,便知道:“狮子来了。”这是和汉族以及其他地方苗族所不同的地方。
舞龙,苗族人称为“舞融”。相传苗族始祖“普戒”是龙人,故苗人自认为是龙的传人。现今花垣苗族崇龙、敬龙仍是一个普遍的思想观念,所以视龙为吉祥、富贵的神物。每逢喜庆,往往选择龙日龙时,修房建墓必须选龙脉龙地,屋梁桥柱,无不雕龙画凤。舞龙也是花垣苗族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舞龙”一般在正月初三到十五,有时大的节庆也举行“舞龙”活动。龙头是用竹蔑扎成,糊上各色彩纸,画好龙眼,做好龙须。龙身是细蔑扎在的圆筒形,再用苗家的机织连成长长的龙身,在布上画上龙鳞。苗家的龙分黄、白、花三色,以三三九节起底,三九二十七节为最长。苗族舞龙要组织四五十人,先要有三、四对彩灯开路,继而是扎制的鱼虾、蚌、蝴等,象征着巨龙出宫,鱼类相伴,耍龙领头人手续一颗大红球开道,在锣鼓号角声中,巨龙摇头摆尾,穿山过林,走乡串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舞龙”是一项运动量较大的运动。体力较弱的人还真难以担负起舞龙的重任。龙头一摆动,龙身的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要按照“龙出洞”、“龙观景”、“龙转身”、“龙抱柱”、“龙抢宝”、“龙戏水”、“龙归海”等套路,变换队形,你追我赶,时而仰身侧翻,时而旋转起跳。舞完一场龙,苗家后生们往往一个个都大汗淋漓。“舞龙”舞到正月十三到十五,就要“烧龙”。这一天成百上千的观众事先准备好了花炮和土制火药,将火药放进三四尺长的竹筒里,待龙绕场起舞时,就开始点燃引线,火药花和鞭炮花直对龙身喷去。而“要龙”的勇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体魄、技艺和勇敢精神,有的脱下外衣,光着膀子,面对燃烧着的花炮和火药,随着龙头摆动按照套足翻腾跳跃,来往穿插。这时,“耍龙”人也要点燃预先备好放在龙头、龙尾的火炮筒,龙在翻舞中喷出朵朵烟花,时上时下,时弯时卷,整个场上一遍零海火花。“耍龙”的青年门,随着龙身的滚动,发出阵阵的吆喝声,此起彼应。在场内场外一片欢笑声中,苗家热热闹闹地“送龙归海”,结束了一年一度的“耍年龙”活动。
篮球,为外来体育运动,篮球运动约上个世纪50年代传入后,很快受到苗区很多年轻人热爱并追捧,成为苗区最热门的一项体育运动。董马库每逢苗历节日都会举办篮球比赛,届时吸引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上百支球队赶来参加比赛,三个球场同时比赛,往往要赛至3-5日后才能决出冠军,球场上拼搏厮杀十分激烈。
山棋,下山棋,是苗族人民的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在苗寨,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会下山棋,成为他们歇脚休息的最好娱乐。赶场天在路边、在溪旁、在山坳歇担时,苗族人们喜欢随手拾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一“”形,两人蹲下来就可拉开战幕。对弈时,你放一草,我下一石;我隔断你的子,你拆除我的“锤”。
2013年2月17日,董马库乡卧大召村举办了中国首届“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巴代文化学会组织了128人的苗师(巴代雄)队伍和189人的客师(巴代杂)队伍参加了此次祭祀仪式活动,来自花垣、吉首、保靖、古丈、凤凰、泸溪等县市50多个苗寨约4万苗族同胞齐聚欢度艺术节。节庆节目分表演类和比赛类共36项,分为文艺表演、舞龙舞狮、苗鼓舞、上刀梯、椎牛、苗歌6个赛区进行;其中椎牛仪式从13日开始到17日共进行24场,每天的法事各不相同;800名苗族青年男女参加了古老的跳鼓舞。这是花垣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苗族巴代文化艺术节,全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艺术。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
黔东方言地区一部分苗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凯里市和黄平县、雷山县、丹寨县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开头,男生以“嗲(dia)”开头。而剑河县的父子连名制还要在其后加上苗姓,名前姓后。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动植物命名。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凤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
扩展资料:
苗族的饮食习俗: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
人祖蚩尤后裔是怎么流落湘西的?
本文2023-10-20 15:19: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