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流经龙门石窟的文明之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0收藏

伊河,流经龙门石窟的文明之流,第1张

#春日生活打卡季#

伊河是一条两百六十多公里的河流,汇入洛河后再汇入黄河,古称鸾水,《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都对其有所记载。

这条河流,因为流经龙门石窟风景区,而加倍受人关注。

在龙门石窟风景区,可以乘坐游船欣赏伊河的两岸风光,不仅石窟古迹增辉,而且山林风光添景。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游览方式,轻松有趣,可以尽情拍照或看风景。

跨越伊河的桥梁则联系了两岸,人可在桥上看东流之水,吟诗唱歌,忆岁月朝朝,感时光匆匆……

伊河与洛河是河洛文化的时光纽带,是华夏文明的厚重承载!

在这里游览,若是上网查查资料或听听导游讲解,一定会了解很多这里的知识点,感叹华夏文明的伟大!

伊河之水是流入黄河的,悠悠岁月,这条河唱着欢歌,陪伴着我们!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各股势力交互迭代,作为新生力量的鲜卑族在这个时期控制了北方大范围的地域,北魏孝文帝年幼时执政,此时实际政权掌握在冯太后手中,作为北燕皇族的汉族女子冯太后的为人处世对孝文帝拓跋宏产生了巨大的人生影响。

孝文帝亲政后认识到如果要巩固皇权,必须学习汉族执政的长处,与汉族融在一起才能长治久安。

于是北魏拓跋宏排除众异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这么做就是为了摆脱偏居北方的形势,深入推行汉化政策。龙门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就在北魏。并为了保证迁都及汉化的彻底贯彻执行,制定了严厉的制度,甚至死后也不得葬回北方,必须葬在洛阳附近。

鲜卑贵族以信仰佛教为主,在早期的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营造云岗石窟。至孝文帝拓跋宏亲政,为统一中华,改革旧制,故迁都中原腹地洛阳,经过改革,改汉姓,讲汉语,穿汉服,通婚汉民族,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融合了中华民族大团结,一个全新的汉文化在九州腹地洛阳诞生了,这种信仰不仅在大同营造了云岗石窟,也在在洛阳开始营造龙门石窟,并且在大同与洛阳之间官方,民间也营造了不少石窟,比较著名的有南涅水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等。这个新生的汉族影响了后世大统一的隋唐皇族,唐大宗李世民曾言,"我们李氏家族流淌着鲜卑独孤先祖的血统。"

孝文帝营造龙门石窟一方面是彻底汉化并融入汉族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作为非汉族执政所必须的亲和民众的行为,不论孝文帝出于何种考虑,总之为大同,为洛阳,为中国留下了璀璨的石窟宝库。

说到正解,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这里依山傍水,原名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改龙门,故龙门石窟又名伊阙石窟。

石窟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点睛之笔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城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龙门口。龙门山分为两山东西对峙,伊水中流,形成一座天然石阙,从远处观望像龙门一般,春秋战国时就有“阙塞”之称。

经典解读

伊水西岸山势陡峭,从北魏迁都洛阳起开凿佛教石刻,历经隋唐等七个朝代400多年的大规模营造,长达一公里,共有石窟佛龛(kān)2100多个,造像97300余尊,佛塔39座,题记、碑碣(jié)等3600多件作品,是我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中有代表性的石窟有古阳洞、以雄伟富丽着称的宾阳洞、以古代药方石刻着称的药方洞、洞壁满刻15000尊佛像的万佛洞等。石刻造像大的仅耳朵就长达19米,而小的身高才2厘米。飞天石刻散布在各窟之中,有的腾云驾雾、自由翱翔,有的手捧果品、凌空飞舞,有的奏乐高歌、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其造像题记与书法质朴古拙,“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石窟,属于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主佛卢舍那高1714米,面容饱满丰腴,修眉长目,嘴角微略带微笑,目光安祥、宁静;两旁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的雕像,高度大部分在10米以上。弟子迦叶持重严谨,阿难虔诚温顺;普贤、文殊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显得雍容华贵、端庄矜持;护法天王身穿铠甲,手托宝塔,威风凛凛;力士赤膊袒胸,蹙(cù)眉怒目、刚健威武。有记载称武则天当年曾亲率朝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龙门石窟的历史: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的艺术价值

龙门石窟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龙门石窟碑刻题记2860余品,有古碑林之称。代表作:“龙门二十品”、龙门双璧(褚遂良《伊阙佛龛碑》、宋真宗《龙门铭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龙门石窟可以看到北魏朝代的力士。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其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大多已褪色。

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雕刻的卢舍那大佛、孝文帝为冯太后凿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李泰为长孙皇后造宾阳南洞、韦贵妃凿敬善寺、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外国人开窟造像,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龙门石窟的特点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的龙门山上。它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那么,龙门石窟是谁开凿出来的呢?

根据历史记载,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致力于推动鲜卑族的汉化进程,其中包括迁都洛阳和开凿龙门石窟等重要举措。

龙门石窟的开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历经多个朝代的不断扩建和雕刻。除了北魏之外,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等朝代都曾大规模地进行营造和雕刻,持续了长达400余年之久。

以上内容参考-龙门石窟

伊河,流经龙门石窟的文明之流

#春日生活打卡季# 伊河是一条两百六十多公里的河流,汇入洛河后再汇入黄河,古称鸾水,《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都对其有所记载。这条...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