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我要超详细那种 越详细分就给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唐朝历史 我要超详细那种 越详细分就给谁,第1张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灭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参见唐朝统一战争)。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有车书本一家等)。内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谏。这时期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宗废掉他们二人,最后立虽仁但无能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时期对外灭了高句丽和百济并打败日本援军。唐朝一度统治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唐高宗在太宗晚年,与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则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前,有两种说法:1、命后宫妃嫔全部削发为尼,于是武氏入感业寺为尼;2、太宗对“武氏一族将代李氏”的谣言深信,于是将朝中及后宫姓武的抓捕,并斩首,因武氏与高宗有私情,高宗将其隐匿在寺院之中以避祸。时高宗的王皇后与萧淑妃内斗,王皇后为了与萧淑妃争宠,主动准许高宗接唐朝前期疆域

  武氏回宫。武氏入宫后,先后使高宗废了王皇后及萧淑妃。在大臣的反对下,高宗立武氏为皇后。高宗健康状况不好,许多政事都交给皇后武氏来处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不久又废中宗为庐陵王,改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业领导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废睿宗僭号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690年-705年),自称圣神皇帝。武后也成为了中国王朝历史上唯一自称皇帝的女人。由于谥号中的“则天”二字,所以近代以来一些学者称其为“武则天”,但这是一个不严谨的称号。 在武周十五年内统治时期,武后为了打击高宗以来的世家大族的权力,所以对以科举进身仕途的官员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儿党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担任重要机务。传统史学家对武后批评,如索元礼、来俊臣和周兴等官员在她的鼓励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监视群臣。武后又常绕过门下省,中书省直接对官员发号施令,开了破坏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内侍张昌宗弟兄和薛怀义等。武后对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使用年号证圣、大足等;这与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贞观、永徽、景云、开元等年号相对。另外武后成了后来唐朝后宫女性争权的效法者。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时期(汉武盛世)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 李隆基

  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时唐朝疆域。

  的唐宪宗登基,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割据藩镇。史称“元和中兴”。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 唐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祟,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 在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武宗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空穴来风,一切都是联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仇士良的阴谋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谢罪。在仇士良的阴谋被挫败后,唐武宗没有乘势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而是将他提升为观军容使,以领神策左、右二军。名义上得到了升迁,实则却被剥夺了对禁军的控制权。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对他的态度,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妙,以退为进,以身体有疾提出了辞职。唐武宗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辞呈,将他改任为内侍监。内侍监没做多久,基于大势已去,无东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对内平定泽潞镇叛乱。在位时期藩镇降服。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武宗重视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为三武灭佛的其中一位称号武字的君主。又称为会昌灭佛。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协助之下继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励精图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杀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时期沙州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 摆脱吐蕃贵族统治的首领,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奏迁于岭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的势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起义,经过黄巢的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起义后,把唐朝的基础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所以宰相与宦官争权不断。黄巢起义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动乱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继位。而朱温与李克用成为唐末的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朱全忠入宫尽诛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不久将唐昭宗杀害。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看不下去了……

1、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2、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3、唐朝时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4、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5、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女性地位明显提高,人们可自由结婚和离婚。

中国历史唐朝简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从618年至907年,历时二百九十年,是中国历史上较长的一次封建王朝。唐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朝的建立,起源于隋朝末年的政治不稳定和民族矛盾。618年,唐太宗李世民夺取了权力,并建立了唐朝。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了军队、推行科举制度、控制豪强等,使唐朝进入了繁荣的时期。唐朝的疆域也在后来广至安南,抵达咸海和贝加尔湖。

唐朝的经济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唐朝时期文化的繁荣更是空前。唐朝时期,新的文化气象开始了,形成了盛唐文化,其中诗歌、绘画、音乐等方面成就最为显著,是唐诗、唐画、唐乐的时期,唐诗的造诣更是拥有举世瞩目的地位。唐朝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名人,如杜甫、白居易、李白等。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也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等级社会也逐渐形成。此外,在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宦官权力泛滥、征辟制等问题不断引发社会变乱,最终导致唐朝的衰落。在755年,安禄山起义爆发,唐玄宗失去了权力,唐朝也开始走向衰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辉煌灿烂的朝代,这段历史充满了无数的传说和故事,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巨大的里程碑,唐朝为后世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你得看怎么算,对很多地区都是采取的羁縻,臣服政策。永徽之治的疆域极盛时期现在那些个斯坦,就是古称的河中地区全是,蒙古和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地区作为室韦部臣服,中南半岛北部,阿富汗大半,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古称建陀罗),除了蒙古和中南这些都统称西域,西域本身有无数的城邦国家,前面提到的巴基斯坦北部建陀罗就是其中之一,都向唐臣服并且给唐人高等国民待遇。所以都可以算作唐的疆域。

而如果在远一点,连称臣的属国都算那就没边了,靺鞨,就是今天的东北外东北地区的部落,也全部进贡过。向南最远是当今苏门答腊的三佛齐,向北最远,到过流鬼国。流鬼国应该是在现在的堪察加半岛,不过这个说法实在有点太耸人听闻。

今天,校易搜带来了一篇

是唐代中国古代汉族建立的最大的王朝。其势力范围深入沙漠、东北、西部地区。唐朝宰相杜佑对《通典》年唐朝的范围描述如下:“东至安都督府,西至安西都督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山雨都督府。且南北繁华如汉前,东不如西。”但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描述。唐朝的疆域大小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校易搜认为,领土和势力范围应该分开处理。领土是一个国家可以管理的区域,而势力范围是其军事能力可以控制的区域。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下唐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一、唐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和势力范围

在唐朝的版图上,原本是州县二级行政区划。但是我们还是要区分国家的性质。大陆建立的国家叫“郑州”,其官员受行政管辖。国家也有可能任命当地少数民族***行使管辖权。但无论如何,国家都会有户籍管理,行政管理,税收。另一个位于边境地区的国家叫做吉米州。即墨没有行政管理权,只是把当地少数民族首领的管辖权授予总督。前者属于领地,后者是军事控制下的势力范围。没有军事控制,连势力范围都算不上。

郑州和集美的区别很好区分,但是西南比较特殊。初唐时,大陆统一后,西南、岭南最著名的土姓相继加入,并做了知府。这些集美州分别属于岭南路、江南西路、江南路。这些地方的即墨府和北方的即墨府很不一样。唐朝对这个地方的控制比北方多得多,甚至还有一些行政干预。所以西南地区总体处于自由领地和势力范围的状态。唐代对西南集美地区的控制随着国力的增强而加强,随着国力的减弱而减弱。空区间,岭南、前州控制较强,云南控制基本克制。

唐朝疆域英文版

贵州有50个州。其中臧、燕、庄、崇、郢、居为唐初六国。直到唐玄宗统治时期,他们才沦为几米国。以庐州刺史为首的四州,即周娜、萨寿、兖州、金州,分别是宜丰初年的郑州和集美初年的即墨。然而,郭玮和郭毅,由茅州总督办公室,原来是集美,后来改为郑州。屠、燕、车、项、冉、琼、甘等七国,原是羁绊,后为“右二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前州、剑南等地控制的变化。可以说,西南总督署所辖的即墨地区,是唐朝不稳定的疆域。这里“友敌相恨”“兵戎相见”。唐朝的官员经常派官员进行调整,声称“清人虽远,各归其位”。

总的来说,这些地区在唐玄宗以前处于势力范围和领土的徘徊状态。贵州、四川盆地边缘及岭南周边地区可视为唐朝的疆域,而云南从未纳入疆域。最初云南的羁绊都是以爨氏为代表的政权。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王国,他们无法与唐朝抗衡,只好投降。元朝时,南诏崛起,统一了六大帝国地区。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大的民族政权。这个政权有时投靠唐朝,有时攻击唐朝

唐朝最北是河北路,只要统治今天的河北地区。在山海关之外,唐朝没有设置郑州,而是设置了大量的即墨府。在唐代,东北即墨地区的封爵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名义上授予头衔,没有军事控制。另一种是给地方首领头衔,但由军方控制。前者不是势力范围,只能是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一项政策,后者可以看作是唐朝的势力范围。

中唐地图谭版:唐朝东北无峰。

唐朝东北有富户、契丹、Xi、士威、漠河、三汉等民族。唐初,高句丽强盛,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在朝鲜联合建立新罗,共同进军扶余人建立的高句丽和百济。60年,白芨灭亡,唐朝将建立金雄等五个总督政府的称号授予其他各部。68年,高句丽灭亡,唐朝建立了安东都护府和周颖都督府以控制其领土。然而,契丹和Xi有不同的名字。他们位于西辽河,开始向东突屈服。东突崩溃后,投降了唐朝。他们先后设立了两个即墨都督府,松木都督府和绕勒都督府。杜甫是他们自己部落的首领。

唐初的客观地图

高句丽、白芨、契丹、Xi、羁縻等国都都是在唐朝的军事力量下建立的,所以都是唐朝的势力范围。唐朝灭高句丽、百济后,东北没有行政机构。所以唐朝对东北的控制很不稳定。武则天时期,契丹开始反对唐朝,多次出兵攻打颍州。称为“颍州之乱”,标志着契丹脱离了唐朝的控制。新罗此举不断挤压唐朝在朝鲜半岛的势力。60年,新罗吞并百济旧地,之后继续向北推进。到了唐代,安东都督不得不迁到辽东。

安东杜武搬进来了。

在谭栖祥的版图上,广袤的黑龙江省也被纳入中晚唐的版图。这是没有人情味的。唐朝后期,其军队基本撤出辽东,偏远的黑龙江就更不用说了。颍州之乱后,高句丽漠河部逃往辽东,拒绝唐朝册封。97年,漠河在天门岭之战中击败唐军,契丹再次封锁了唐朝与辽东的联系。漠河的首领和首领大吴荣乘机在吉林建国,自称“地震之王”。从各种历史现象来看,这一时期唐军逐渐撤出辽东。公元714年,安东都护府迁至颍州,被安史之乱彻底废除。

与渤海新罗:据辽朝记载,唐末渤海占据辽东。

唐玄宗年间,黑水漠河、渤海和东北石围被封号。他们名义上叫黑水总司令、渤海总司令、石围总司令。所以谭栖祥把这些都纳入了中晚唐的版图。事实上,唐朝的军队已经全部撤出东北,安东的保护者也撤出了内地,唐朝对他们的册封只是一个空名。综上所述,唐高宗时期,东北并未纳入唐朝的行政区划,只有辽东和辽西纳入安东杜甫的势力范围。

第三,唐朝在西北的势力范围和领土。

中国西北是游牧民族的天下。在谭启祥的地图上,整个蒙古高原,西域,中亚,阿富汗等。在唐朝的地图上画画。这种画法是否客观,还是值得探讨的。将中国西北地区编辑成沙漠地区、西部地区、中亚和土霍洛。

大沙漠,即现在的蒙古高原,以戈壁沙漠和阴山山脉为界,分为北部沙漠和南部沙漠。起初,南部沙漠的河套地区也是游牧区,但经过秦汉北魏的长期发展,河套变成了农耕区。唐初,梁在河套建立割据政权。68年,唐太宗灭梁,将土地划归内关。因此,南方沙漠地区的河套也就这样被纳入了唐朝的版图。公元630年,唐朝灭东突,在其境内设立部分羁縻郡,宣布将整个漠南地区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67年,唐太宗灭薛延陀,漠北被纳入势力范围。闫学的延伸是“东至漠河,西至突厥,南至扎奇,北至古龙水”。这里的古伦水是呼伦湖,不是加尔湖。这说明唐朝很可能不知道西伯利亚有贝加尔湖。

顾颉刚画的是唐朝的疆域,浅色部分是势力范围。

西部地区的情况更复杂。唐太宗在位期间,派兵攻占了天山以南的高昌国等地。建立了西域、伊、汀州。这三个州不是集美,是郑州,跟内地很像。省长由中央政府任命,他们通常是兼职的。所以西域东部是唐朝的地盘,也是唐朝统治整个西域和中亚的据点。唐太宗于640年建立的安西都城位于西州。后来,武则天指定汀州为北院的护都。公元648年,唐太宗进一步攻占南天山,建立了秋子、焉耆、于田、疏勒四个军事基地,史称“安西四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据点不是领地,而是势力范围,虽然控制力很强。

唐代谭本西域记

唐高宗时期,与西突厥斯坦的战争进入全面爆发阶段。历史记载西突厥斯坦于657年被灭。事实上,西突厥斯坦直到唐末才被阿拉伯人消灭。历史上,西突厥斯坦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公元648年,阿信道向唐朝投降,他的部将被命名为瑶池都督府。但唐太宗死后,公然发动反唐战争。61年,阿什那霍鲁击败舍奎可汗,自称“夏皮罗可汗”。随后,两个主要的西突厥部落互相争斗。唐朝借此机会进攻西突厥,于657年灭了阿什那胡鲁,其他突厥部暂时接受唐朝总督的称号。此时唐朝的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

唐朝的相对疆域

唐朝对漠北和西域游牧部落的控制非常薄弱。甚至西突厥地区的大部分部落都处于被官方授予势力范围的时期,更不用说领地了。武则天时期,东突厥和西突厥都公开反击唐朝。62年,东突复辟,唐朝的势力范围从漠北消失。直到745年,回纥汗国取代了东突。回纥汗国虽然接受了唐朝都城的称号,但只是名义上的,没有任何控制。公元662年,西域胡夫郡的首领韩石背叛了唐朝。从此,天山以北地区摆脱了唐朝的控制。

至于吐火罗被纳入唐朝版图,更是荒谬。61年,阿拉伯帝国消灭了波斯帝国。波斯王子逃到土霍,向唐朝求援。他被授予“波斯公爵夫人”的称号。唐朝谭启祥的疆域被精心标注在波斯的一个角落:波斯总督官邸。然而,在这个“总督”上任之前,阿拉伯人于664年占领了吐蕃,随后波斯王子逃往长安。此后,“波斯王”和“波斯总督”都住在长安。所以唐朝的势力范围在到达吐蕃之前就被阿拉伯人占领了。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在中亚,当时生活着大月氏“昭武九”的后裔。他们曾经被西突厥斯坦控制。六十七年后,这些小国获得了唐朝的称号,成为名义上的诸侯。于是,谭栖祥把唐朝的版图划到了咸海。但是唐朝从来没有派军队来过这里。阿拉伯人灭波斯帝国后,后来又出兵征服“昭武九姓”。到了元朝,唐军开始在塔什干与阿拉伯军抗衡。70年,阿军在塔罗斯战役中击败唐军,阿军开始进入西域。好在后来吐蕃强大了,阻碍了阿拉伯的进一步东扩。

安史之乱后,唐军开始从西域撤退,吐蕃占领河西走廊,阻断了西域与内地的交通。随后几十年,安溪四镇逐渐被吐蕃吞并。公元790年,安西四镇全部沦陷,唐朝军队全部撤出西域。

一般来说,唐朝全盛时期的疆域约为500万平方公里,如果算上势力范围,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这个峰值数据维持的时间很短,也就是几十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范围消失,疆域约400万平方公里。

  唐德宗时期唐朝的疆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以西的西亚一带,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至北冰洋以下一带,总面积达1251万平方公里,具体疆域图如下:

       

  唐德宗李适(kuò),天宝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他是肃宗的长孙、代宗的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在位26年,享寿64岁。谥号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德宗放弃了以往的观念。在执政后期,德宗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税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唐朝行政区划的简介:

  唐朝行政区划,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较长时期内,唐朝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但是“道”的实际权限相互间差异很大,变革繁多,而且其基础往往是节度使的实际权力膨胀,所以这一体系常被称为“虚三级”。而且唐朝疆域经历了显著的扩张到鼎盛到缩减的过程,后期逐渐趋向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行政区划的记载已经非常不完整。但是唐初始设的“道”的概念,仍然影响了之后的宋朝,并成为“路”的原形。

  唐朝还将部分比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示与一般州的区别。同时,与府并列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但是都督府由于都督权力太大,在设立后又撤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唐朝还按照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所有的州(府、郡)和县分级,其中州最多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共七等,县则分为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各级行政区按照级别的不同,其官吏级别、人数等建制都有所不同。

  划分:

  1、道

  627年(贞观元年),唐太宗为省并州、郡,主要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这10道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和岭南。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由10道变15道,山南分置为东、西二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经玄宗改置,诸道的范围渐成定制。

  太宗初设各道大致范围:

  关内:大致相当于今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皮内蒙古河套等地。

  河南:大致相当于今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 北的地区。

  河东:大致相当于今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河北:大致相当于今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山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陇右:大致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淮南:大致相当于今安徽、江苏二省淮水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江南: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 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 州东北部的地区。

  剑南:大致相当于今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岭南:大致相当于今 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玄宗时增设的几个道大致范围:

  江南东道:今浙江、福建二省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西道:今江西、湖南二省,安徽南部.湖北东部长江以南地区。

  黔中道:今贵州全部及其与四川、湖南、广西接壤之地,湖北西南端。

  山南东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东为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将原山南道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东境作为分界线划分,以西为山南西道。

  京畿道:分关内道长安附近诸州增设京畿道。

  都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诸州增设都畿道。[8]

  唐道下辖府、州,府、州下领县。639年(贞观十三年),10道统领府、州358,县1551;开元末年(740年),15道统领府、州328,县1573。此时,唐朝的疆域已超过汉武帝全盛时期。京畿道北部都畿道河南道河北道南部河北道北部山南东道 山南西道陇右道东部陇右道西部(安西都护府)河东道北方各道

  2、府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不但有唐太宗新开的“道”,还有唐玄宗新开的“府”。最早设府是在713年(开元元年),玄宗升国都雍州为京兆府,升陪都洛州为河南府。以后,设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为唐朝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单位。综观唐代诸府大致可分为三类:

  (1)诸京都(包括陆续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驻跸之地改置为府,以示不同于常州,如并州改置为太原府,荆州改置为江陵府。终唐之世,此类府有10个:京兆府(原雍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河南府(原洛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太原府、江陵府。

  (2)在内地重要地区置都督府。都督制起自曹魏,当初专理军事,不涉民政;晋始兼任刺史;北周时改都督为总管;627年(唐武德七年)改称都督,兼理军民,都督府始成行政区划之一级,如扬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710年(景云初年),唐有都督府24,分辖国内各州,惟畿内诸州不隶。但不久即以权重而废。

  (3)边地置都护府。都护之名起自西汉,当时在西域设有都护。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始设安西都护府,其后渐次增置,至唐中宗时共有6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

  3、节度使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711年(景云二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唐玄宗开元和天宝之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它们都分布于边地。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制被滥用于内地,使这种原为边关的军事制度变成为内地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而且大者连州十数,小者亦兼三、四。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756—761年(唐肃宗时)节度使已有44;又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所载,在806—820年(宪宗元和年间)唐全国有节度使47。所以唐初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此时(安史之乱后)已徒有虚名了。

  纵观唐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行政区划沿革史中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太宗创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唐睿宗又把节度使变成正式建制;使唐代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成为三级制,主要是道—府(州)—县。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由于道已为虚设,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公元前618年,隋炀帝死,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但此时天下群雄割据,唐朝还完全没有统一。

隋末农民起义图

公元前623年,唐朝平定各路豪杰,统一中原。

公元626元,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帝位于李世民,称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改元贞观。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唐地图

唐高宗时期(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高宗即位以后,颇有所作为,非常重视解决农民的问题。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唐高宗时期唐朝疆域

唐朝时期最大区域

武则天时期(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名武曌,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并发明了曌(zhao)字。废唐,改国号为周,这一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武氏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皆复旧制,恢复以神都为东都。

唐中宗时期(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李显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在位期间,重用韦氏,立韦氏为皇后,破格追封韦后之父亲为王,并让韦后参预朝政;交结武氏,将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封上官婉儿为昭容。教她专掌制命,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掌握生杀大权。其子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在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睿宗年间,追谥节愍太子。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两年,称太上皇四年。嗣圣元年(684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皇嗣,后复封为相王,参与神龙政变。景云元年(710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他宠信妹妹太平公主,致使公主干政,与太子李隆基争权。先天元年(712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

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疆域图

唐少帝(唐殇帝)李重茂。710年5月中宗猝死,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由韦太后临朝称制。李重茂即位后不足一个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当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为首的政治女性。

唐玄宗时期: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

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自此,唐朝无法摆脱各地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玄宗前期疆域图

安史之乱

唐肃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与玄宗、杨贵妃仓皇逃往成都,行经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并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马嵬民众拦阻玄宗请留,玄宗不从,李亨留下,同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即位,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60万军队围攻相州,讨伐安庆绪。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郭子仪、李光弼战功最多,威信最高,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所以不设主帅,只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统帅大军、总揽全局。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无法对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自此,唐朝进入了宦官专权的顽疾。

唐代宗李豫:在位时期,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代宗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急剧变化的历史年代,当时唐王朝轻历着三大转折,一是由统一的中央集权走向分裂割据,二是阶级矛盾由缓和逐步走向激化,三是唐帝国对周边诸族由主动进攻走向被动挨打。

唐德宗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罢其所领副元帅等职,让他的部将李怀光、常谦光、浑瑊等分领节度使。在位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收间架、茶叶等杂税,导致民怨日深。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显示了对高级官员的不完全信任。李适在遭受削藩的挫折以后,特别是由于引发了"奉天之难",他对藩镇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在遭遇"泾师之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李适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开始仍用宦官。崇信卢杞,不仅使颜真卿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一直到贞元年间,他又宠任奸臣裴延龄掌管财政,裴延龄为人奸诈,欺君罔上,为了迎合李适的贪欲,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

唐顺宗李诵: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在位仅仅八个月。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次年李诵驾崩。: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李纯在位时,勤勉政事,力图中兴,从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李纯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一些藩镇。经过削藩,藩镇势力暂时有所削弱。后期重用宦官;信仙好佛,想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食丹药,服药后变得性情暴烈,动甄对身边的宦官责打,诛杀。最后被宦官陈弘志所杀。

宪宗在对藩镇作战时,开始起用宦官监军。肃,代时只是让宦官掌管禁军,但还未让其出师作战。宪宗开了个不好的例子。从宪宗身后的历史看。宪宗时期,是唐朝解决宦官问题的最好时机。后面的皇帝不是有心无力(文宗,宣宗),有力无心(武宗),再就是根本不闻不问的(穆宗,敬宗)。最后一直到宦官和唐王朝同归于尽。

唐穆宗李恒:即位后,喜欢宴会游玩,不以国事为意。亲信佞庸,疏远忠臣,削弱军力,法制无章。又加征两税与榷茶,增加百姓负担。朝中牛李党争日炽,朝外幽州、相州、镇州兵变继起,朱克融、王庭凑扰乱定、蔚、贝等州。河朔再失,藩镇割据加剧,府藏尽竭。长庆元年(821),与吐蕃议和,立《长庆会盟碑》。次年,击毬致病,不理朝政。宦官王守澄与宰相李逢吉相勾结,专制国事,势倾朝野,政治更加腐败。后服金丹致死。

藩镇割据

牛李党争

唐敬宗李湛:在位2年,为宦官谋杀,终年18岁。即位后,奢侈荒*。沉迷马球,喜欢半夜在宫中捉狐狸。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结权臣李逢吉,排斥异己,败坏纲纪。导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动攻入宫廷的事件。后为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

唐文宗李昂:在位14年,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文宗在位期间,颇思图治,遣散宫女三千人,裁汰官员一千二百余人。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后起用李训、郑注等人,意欲铲除宦官。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暗中策划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门客探听出来,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唐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死。太和九年(835年),文宗终于杀死王守澄。王守澄死后仅一个月,李训引诱仇士良等宦官往左金吾卫衙中取石榴树上的"甘露",企图将其一举消灭,但事情败露,导致仇士良等宦官大肆屠杀朝官一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事后,文宗更被宦官钳制,对当值学士周墀慨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汉献帝,不禁凄然泪下。周墀听了也伏地流涕。

唐文宗

唐武宗,本名李瀍,后改名炎:位七年,对内打击藩镇和佛教,对外击败回鹘,加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唐宣宗,李忱: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欢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把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宣宗时期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军事胜利之一。宣宗时期是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唐懿宗李漼:游宴无度、沉湎酒色,以致政治腐败,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亦导致大中之治的成果消失。他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

唐僖宗李儇:12岁即位,是整个唐朝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在位15年。期间爆发了黄巢起义,最终平息起义。

唐昭宗李晔:昭宗为了扭转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局面,处心积虑,制订出一套适应形势的统治方略。 并且实行了平定四川与河东李克用的战争,但是结果却与当初设想的大相径庭。用兵四川虽然最终消灭了田令孜,但是却最终失去了西川,让王建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河东之役虽然确实削弱了李克用,但是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中央禁军折损大半。朱温则坐收渔翁之利。从此朱温的实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昭宗间接上帮助朱温成为了中原霸主,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此后唐昭宗一直受制于李茂贞与朱温。被朱文所杀。

唐哀帝李柷:哀帝被时为天下兵马元帅、梁王的朱全忠及其亲信逼迫,把皇位"禅让"给了朱全忠,于是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就此灭亡。后被朱温毒死。

唐朝历代帝王

唐朝历史 我要超详细那种 越详细分就给谁

  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