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对古籍整理 做了哪些工作
整理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先秦散文·孟子·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原文鉴赏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①,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②:“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③。”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④,捆屦⑤,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⑥,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⑦。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⑧,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於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⑨,以铁耕乎⑩”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1)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12),有小人之事(1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15),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16)。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7),瀹济漯而注诸海(18),决汝汉(19),排淮泗而注之江(20),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人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21),树艺五谷(22);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23),使契为司徒(24),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25):“劳之来之(26),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27)。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28)’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29)。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於中国(30)。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31)!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32),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33),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34)。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35),皓皓乎不可尚已(36)。’今也南蛮��舌之人(37),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38),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39),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40),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41),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42),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43),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①神农: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古籍中常与伏羲、燧人并称为“三皇”。相传,神农曾制作农具,教民从事农业生产,又曾尝百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多托古代圣贤以自重,当时重农学派便标榜自己奉行神农之言。许行:农家代表人物,生平不详。 ②踵:至,亲自到。 ③廛:居住之所。氓:居住效野的百姓。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处居室而成为(滕国)的百姓。 ④褐:粗麻布短衣。 ⑤捆:敲打的意思。编草鞋或麻鞋时要一边编织一边敲打使之平整牢固。屦(ju音巨):草鞋。 ⑥陈良:楚国的儒士。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认为陈良就是《韩非子·显学篇》中的仲良氏之儒。 ⑦饔餮(sun音孙):熟食。饔:早餐。餮:晚餐。这里做动词用,意思是自己做饭食。 ⑧厉:病,害。 ⑨釜:金属制的锅。甑:古代做饭用的瓦器。爨(cuan音篡):烧火做饭。 ⑩铁:指铁制的农具。 (11)舍:即“什么”,相当于今日方言“啥”,意思是什么东西。一切东西之类。宫中:即家中。古时住所无论贵贱都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之处。 (12)大人:近似“君子”的含义,指有地位、有权势、有道德的人。 (13)小人:与“大人”相对而言,指劳动者、卑贱者。 (14)率:引导。路:指奔走道路,无时休息。 (15)逼:危害。 (16)敷:遍,布。 (17)九河:相传古代黄河自孟津以北,分为九条河道。据《尔雅·释水》,九河之名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 、钩盘、鬲津。 (18)瀹(yue):疏导。济:水名,出自河南济源西,东流入海。漯(ta):水名,在山东省朝城县境。 (19)决:开凿。汝:水名,在河南。汉:水名,源出陕西。 (20)排:排除阻塞。淮泗:皆为水名。淮:由河南经安徽入江苏。泗:源出山东。“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句,古今争论最多,因为据邹汉勋、肖穆等人考证,除汉水外,汝、淮、泗都不入江。不过孟子在此是申述禹治水之功,不必拘泥于字面。 (21)后稷:姓姬,名弃,相传为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22)树艺:种植,即栽培。五谷:稻、黍、稷、麦、菽之合称。 (23)有:同“又”。 (24)契(xie):人名,姓子,相传为殷朝的祖先。 (25)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的意思,勋,指功劳。 (26)劳之来之:劝勉,慰劳。(27)皋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 (28)“孔子曰”诸句:可能引自《论语·泰伯》,文字上有出入。荡荡乎:广远无边的样子。名:称许,称赞。与:相干,参与。 (29)亦:作副词,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30)中国:指中原地区。 (31)倍:背,背叛。 (32)治任;准备行装。治:整治,收拾。任:负担,指行李。 (33)场:指坟场、坟地。 (34)强:勉强。(3 5⑤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七、八月,实为夏历五、六月。秋阳实际上是夏天的太阳。暴:同“曝”,晒。 (36)皓皓(hao音浩):光亮洁白的样子。 (37)鴃(jue音决):伯劳鸟。��舌,指说话快而难懂,如同鸟语。 (38)膺:击退,抵御。这二句见于《诗经·鲁颂·閟宫》。 (39)市贾不贰:市场上的价格一致。贾:通“价”。 (40)五尺之童:指小孩子。古代尺短,五尺只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 (41)倍:一倍。蓰(xi):五倍。 (42)比:次。整齐一致的意思。 (43)巨屦:指制作粗糙的鞋。小屦:指制作精致的鞋。
今译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来到腺国,登门求见滕文公说:“我这个来自远方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能到到一处住宅,当您的百姓。”
膝文公便拨给他住宅。
他的几十个门徒,都穿着粗麻布短衣,靠打草鞋编席子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扛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说:“听说大王实行圣人之政,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他以前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个贤明的君主;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懂得真正的道理。贤明的君主应该跟百姓一道耕种来维持生活,自己动手做饭又管理国家。如今滕国有粮仓财库,这是损害百姓来奉养自己,怎能算是贤君呢”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是亲手种了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许先生一定是亲手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回答说:“不是的!许先生只穿粗麻布短衣。”
孟子问:“许先生戴帽子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样的帽子”
回答说:“戴白绸帽。”
孟子问:“他自己亲手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
回答说:“因为会影响种庄稼。”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
回答说:“是的。”
孟子问:“是他亲手制作的吗”
回答说:“不是的。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农夫用粮食换取炊具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瓦匠铁匠也用自己制作的器具来换取粮食,难道就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亲自烧窑炼铁,什么东西都从自己家中取用呢为什么要不断地和各种工匠进行交易呢许先生为什么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工作本来就不可能一面耕种一面去干啊。”
孟子说:“那么,难道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面耕种一面去干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一个人生之所需,各种工匠的产品都是必备的,如果必定要自己制造出来才用,这是驱赶天下的人疲于奔命啊。所以说,有的人操劳心思,有的人耗费力气;操劳心思的人治理别人,劳动力气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供养别人,治理人的人被别人供养。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
“在尧的时代,天下还没有安宁,洪水纵横流溢,泛滥成灾,野草树木繁茂丛生,野禽猛兽滋生成群,五谷没有收成,禽兽危害人类,中原大地到处是兽蹄鸟迹。尧为此忧虑,便选拔舜来负责治理。舜派伯益掌管火政,伯益使用烈火将山野沼泽的草木烧毁,于是鸟兽都逃跑躲藏起来。大禹又疏通了九条河流,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大海,开掘了汝水、汉水,疏浚了淮水、泗水,使它们注入长江,从此中原地区才能够耕种灌溉,人民才有饭吃。在那个时候,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回去,即使他想种庄稼,办得到吗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百姓才能生长养育。做人有一定的规范,如果吃饱、穿暖、住得舒适而缺乏教育,那就和禽兽差不多了。圣人又为此忧虑,便派契担任司徒,用人伦道德来教导百姓,——父子之间有血缘之亲,君臣之间有尊卑之礼,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真诚之信。尧说:‘要劝勉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再进一步因势利导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圣人为百姓如此担忧,自己哪里有闲暇去种庄稼呢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才当作自己的忧虑。至于把一百亩地耕种得不好当作自己的忧虑,那就是农夫了。把钱财分给别人叫恩惠,把为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忠厚,替天下百姓物色到贤才叫仁爱。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选荐贤才却很困难。孔子说过:‘伟大啊,尧这位君主!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德行)广阔无边啊,人们不知怎样来赞美他!舜真是一位好君主啊,他的功绩无比崇高,虽然拥有天下,却好象与自己无关(并不以此为荣耀)。’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是无所用心吗只不过没有用在种庄稼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风俗来教化蛮夷,却没有听说过用蛮夷的风俗来改变中原。陈良,本来是在楚国出生的,他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到中原来学习。北方的读书人还没有能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向他学习了数十年,他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守墓三年,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去,去子贡那里作揖告别,相对痛哭,都泣不成声,然后才归家。子贡又回来,在墓地盖了房子,独自又住了三年,然后才肯归家。过了些时候,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的相貌跟孔子近似,便想要象侍奉孔子一样的侍奉他,勉强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孔子的品德好比用江、汉之水洗涤过,用夏天的太阳曝晒过,光明洁白得无以复加,(谁能跟孔子相比呢)’如今许行这个说话象鸟一样怪腔怪调的南蛮之人,指责先圣前贤的学说,你竟然背叛了你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多么不同啊。我听说过(小鸟)飞出那幽暗的深谷迁往高大的树木上,却没有听说过离开高大树木而飞进幽暗山谷的。《鲁颂》中说:‘应该攻击戎狄,应该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荆蛮狄夷,你却要向他学习,也算是越变越坏了。”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就可以做到市场上物价一致,城市中没有人弄虚作假,即使是让儿童去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棉布丝绸长短相同,价钱一样;麻线丝绵轻重相同,价钱一样;谷米多少相同,价钱一样;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贵贱不同,是由物品的质量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要使它们的价格整齐划一,那是扰乱天下。制作粗糙的鞋和精工细作的鞋都是一个价钱,人家难道肯干听从许先生的主张,不过是让人们纷纷伙同起来弄虚作假而已,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集评 清·赵承谟:心中有此一段妙理且不说出,先从他衣食日用、一身不能兼为者层层诘问,令无可回护躲闪,然后随机驳倒。(《孟子文评》)
清·牛运震:八问参差离奇。《管子》问篇,《战国策》中诘辩文字俱似此。写一狡猾犯人,机警问官,两下机锋如画。(《孟子论文》)
清·王介山:“此是一篇大落墨文字,汪洋浩瀚,踔厉雄奇,真是前无古后无今,后世大家能得其似者,独昌黎耳。(《孟子读法附记》)
清·吴闿生:此乃大片段文字,一气盘旋到底,淋漓恣放,最见孟子伟岸气象。自篇首至“恶得贤”乃是设案,先将原委叙明,以下便可任情排击,无所瞻徇。自“孟子曰”至“不可耕且为也”,诘难陈相,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势至迅急,却是尽力盘旋;“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一句始将主意逼出,精神毕见。……“尧之时”以下连接数大段皆难并耕之说,气势如重山复岭排迭压下,又如江潮海浪复沓并至,不可抵御;而云雷鳞介珍怪之属咸没于其中。(《孟子文法读本》)
总案 本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其主要内容是孟子对当时重农学派的批驳,反映了当时各种学派的不同主张。
许行是农家,强调绝对的自给自足,到滕国后有门徒数十人,而且原来信奉儒学的陈相见到许行后“尽弃其学而学焉。”可见这一学派在当时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许行之强调绝对的自给自足,要求君主“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治”,可能是由于不满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兼并和对人民的掠夺。但是这种主张显然是不切实际,有碍于社会生产进步。
孟子在文章中先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要求谈起,指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阐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及必要性,宣传自己的政见,并且批评陈相背弃师尊的行为。最后又批驳了许行关于一切物品同量皆同价的观点,指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产品质量不同,价格自然也应当不同;如果象许行那样硬要把它们拉平,是违背天理物情的。
在这里,孟子抓住对方观点的要害,层层深入,步步进攻,咄咄逼人,充分揭露了许行之说的荒谬,鞭辟入里。
过山农家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一说张继)创作的一首访问山农的六言绝句。全诗二十四字,作者按照走访的顺序,依次摄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四个镜头,层次清晰地再现了饶有兴味的访问经历。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入微地表现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以及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格调明朗,节奏轻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品名称
过山农家
作品别名
山家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六言绝句
作者
顾况(一作张继)
作品原文
过山农家⑴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⑵,却喜晒谷天晴。[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过山农家:一本题为“山家”,说为张继所作。过:拜访,访问。
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焙:用微火烘。[2]
白话译文
走上板桥,只听桥下泉水叮咚。日过正午,茅草房前公鸡啼鸣,不要责怪烘茶冒出青烟,应当庆幸晒谷正逢晴天。[2]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六言绝句一体,整个唐代作者寥寥,作品很少。顾况的这首六言绝句质朴清淡、萧散自然,写出了地道的农家本色。
首句“板桥人渡泉声”,截取了行途中的一景。当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他。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便颇有气氛地烘托出了山行的环境。“人渡泉声”,看似无理,却真切地表达了人渡板桥时满耳泉声淙淙的独特感受。“泉声”的“声”字,写活了泉水,反衬出山间的幽静。这一句写出农家附近的环境,暗点“过”字。“人渡”的“人”,实即诗人自己,写来却似画外观己,抒情的主体好像融入客体,成为景物的一部分了。短短一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仿佛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时那种心旷神怡之情。
从首句到次句,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跳跃。“茅檐日午鸡鸣”,是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鸡鸣并不新奇,但安排在这句诗中,却使深山中的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茅檐陋舍,乃“山农家”本色;日午鸡鸣,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静的,却更透出了山村农家特有的悠然宁静。这句中的六个字,依次构成三组情事,与首句中按同样方式构成的三组情事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的特点。在音节上,又正好构成两字一顿的三个“音步”。由于采用这种句子结构和下平声八庚韵的韵脚,读起来特别富于节奏感,而且音节响亮。
前两句可以说是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两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诗中有画,这画便是仿佛能听到泉声的有声画。后一幅“茅檐日午鸡鸣”,正写“到山农家”。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这里写日午鸡鸣的闲静,正是为了反托闲静后面的忙碌。从表现手法说,这句是以动衬静;从内容的暗示性说,则是以表面的闲静暗写繁忙。故而到了三四两句,笔触便自然接到山农家的劳作上来。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诗人到山农家的前几天,这里连日阴雨,茶叶有些返潮,割下的谷子也无法曝晒;来的这天,雨后初晴,全家正忙着趁晴焙茶、晒谷。屋子里因为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如此本色的语言,质朴的人物,与前面所描绘的清幽环境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朴素、真淳的生活美。而首句“泉声”暗示雨后,次句“鸡鸣”逗引天晴,更使前后幅贯通密合,浑然一体。通过“板桥”、“泉声”表现了“山”:既有板桥,下必有溪;溪流有声,其为山溪无疑。
前两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而第三句是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笔法的改变是为了突出山农的形象,作者在“焙茶烟暗”之前,加上“莫嗔”二字,便在展现劳动场景的同时,写出了山农的感情。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反映了他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的本色。“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继“莫嗔”之后,第四句又用“却喜”二字再一次表现了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为全诗的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的一笔。
六言绝句,由于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字明显分为三顿,因此天然趋于对偶骈俪,趋于工致整饬,绝大多数对起对结,语言较为工丽。顾况的这首六言绝虽也采取对起对结格式,但由于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进行白描,前后幅句式又有变化,读来丝毫不感单调、板滞,而是显得相当轻快自然、清新朴素,诗的风格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如果按司空图的《诗品》归类,这首诗似属于“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的“自然”一品。作者像是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3][4]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64
[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0-281
[3] 顾况《过山农家》赏析.中国国学网.2007-11-19 [引用日期2012-12-06]
[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4-665
本文2023-08-03 18:08:1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