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回春片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风回春片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组成 4 制法 5 中风回春片的用法用量 6 功能主治 7 中风回春片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处方 73 制法 74 性状 75 鉴别 76 检查 77 含量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4 测定法 78 功能与主治 79 用法与用量 710 注意 711 规格 712 贮藏 713 版本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风回春片 1 拼音

zhòng fēng huí chūn piàn

2 概述

中风回春片为中成药,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版)[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3 组成

丹参、鸡血藤、忍冬藤、川牛膝各100g,地龙(炒)90g,伸筋草、络石藤各60g,木瓜50g,当归(酒制)、川芎(酒制)、桃仁、土鳖虫(炒)、茺蔚子(炒)、威灵仙(酒制)、僵蚕(麸炒)各30g,红花、全蝎各10g,金钱白花蛇6g,蜈蚣5g[1]。

4 制法

以上19味,按照片剂工艺,制成1000片糖衣片[1]。

5 中风回春片的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4~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1]。

6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1]。用于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1]

7 中风回春片药典标准 71 品名

中风回春片

Zhongfeng Huichun Pian

72 处方

酒当归30g、川芎(酒制)30g、红花10g、桃仁30g、丹参100g、鸡血藤100g、忍冬藤100g、络石藤60g、地龙(炒)90g、土鳖虫(炒)30g、伸筋草60g、川牛膝100g、蜈蚣5g、炒茺蔚子30g、全蝎10g、威灵仙(酒制)30g、炒僵蚕30g、木瓜50g、金钱白花蛇6g

73 制法

以上十九味,酒当归、川芎、地龙、土鳖虫、蜈蚣、金钱白花蛇、全蝎、炒僵蚕、丹参各半量,粉碎成细粉,过筛,剩余量与其余红花等十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30(80℃)的稠膏,加入细粉,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或薄膜衣[2],即得。

74 性状

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2],除去包衣后显棕褐色;味苦。

7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肌纤维无色至淡棕色,微波状弯曲,有时呈垂直交错排列(地龙)。体壁碎片无色,表面有极细的菌丝体(炒僵蚕)。体壁碎片**或棕红色,有圆形毛窝,直径8~24μm,可见长短不一的刚毛(土鳖虫)。体壁碎片淡**或**,有网状纹理及圆形毛窝,有时可见棕褐色刚毛(全蝎)。

(2)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研细,加乙酸乙酯25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忍冬藤对照药材2g,加乙酸乙酯2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8: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3)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研细,加70%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加热水15ml使溶解,用稀盐酸调节pH值至2,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对照药材2g,加70%乙醇溶液3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酸(5: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4)取本品20片,除去包衣,研细,加浓氨试液2ml、乙醇50ml,摇匀,静置30分钟,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川芎、当归对照药材各05g,各加浓氨试液2ml、乙醇2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 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主斑点。

76 检查

应符合片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D)。

7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7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1%醋酸溶液(5:9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丹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7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丹参素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50%甲醇溶液制成每1ml含丹参素钠40μg的溶液(相当于每1ml含丹参素36μg),即得。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除去包衣,精密称定,研细,取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溶液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功率300W,频率40kHz),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每片含丹参按丹参素(C9H10O5)计,不得少于045mg。

78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用于痰瘀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口舌歪斜。

7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

710 注意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忌服。

711 规格

(1)薄膜衣片  每片重03g[2]   (2)糖衣片(片芯重03g)

712 贮藏

密封。

713 版本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中络中风 5 中经中风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612 证候分析 613 治法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622 证候分析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 风痰阻络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632 证候分析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4 痰热腑实 641 症状 642 证候分析 643 针灸治疗 65 气虚血瘀 651 症状 652 证候分析 653 方药治疗 654 针灸治疗 66 阴虚风动 661 症状 662 证候分析 663 针灸治疗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672 证候分析 673 治法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7 关于中风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经络的穴位 2 治疗中经络的方剂 3 治疗中经络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中经络 1 拼音

zhòng jīng luò

2 英文参考

apoplexy involving both collateral and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poplexy involving the channels and their collatera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经络为病证名[1]。见《寿世保元·中风》 。中风·中经络(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 and collateral[2])是指病在经络,以口眼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一般无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轻证[3]。分中络、中经[3]。其病在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但见口眼㖞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1]。与中脏腑相对而言,病情较轻[1]。

4 中络中风

中络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ollateral[2])是指邪在于络的中风最轻证[3]。《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病情较中络略重[4]。《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5 中经中风

中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channel[2])是指邪在于经,较中络略重的中风轻证[3]。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4]。中风证情最轻者[4]。《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㖞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6 中经络的辨证治疗 6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611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症状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5]

612 证候分析

正气不足,气血衰弱,故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得以乘虚人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薄白,脉浮数。[5]

一般说,中络者,病邪较浅,主要症状为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若经络皆受邪者,病情较重,可出现半身不遂。[5]

613 治法

祛风、养血、通络。[5]

614 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大秦艽汤[备注]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黄、茯苓、石膏、川芎、白芍药、独活、黄芩、生地黄、白术、细辛加减。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若呕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备注]指迷茯苓丸(《全生指迷方》):茯苓、枳壳、半夏、风化硝、生姜以通利经络。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5]

62 肝阳暴亢 621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6]

622 证候分析

由于情志所伤,或劳作过度,致使肝阳暴亢。气为血帅,肝阳暴亢,引动瘀血痰浊流窜瘀滞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为肝阳上亢之象。口苦咽干、便秘尿黄及舌脉,亦为肝郁化火之象。[6]

623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曲池、内关、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太冲。

随证配穴:舌强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廉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属于脑”,水沟属督脉,内关属手厥阴经络穴,可开窍醒神,为治疗中风的主穴之一。三阴交既可疏通经络,又可滋肝肾之不足,为标本兼治之穴,亦为治中风主穴之一。太冲平肝潜阳,清泻肝火。曲池、极泉、外关、环跳、阳陵泉疏通经络。

624 肝阳暴亢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处方:天麻10克,生地、赭石、草决明、右决明、丹参各30克,玄参、赤芍、全蝎、僵蚕各10克,牛膝、菊花各20克,蜈蚣2条。

加减:头痛眩晕加蔓荆子;恶心呕吐加竹茹、赭石;便秘加大黄、番泻叶。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

63 风痰阻络

中风·风痰火亢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hyperactivity of windphlegmfire[2])是指风挟痰火,上犯脑神,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风痰瘀阻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phlegmstatic blood[2])是指风痰瘀阻经络,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歪,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中风·痰湿蒙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2])是指痰湿上蒙心神,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神昏,痰鸣,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歪,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31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6]

63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于经络之中,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痰浊瘀血内停,筋脉失于温煦濡养,故见肢体麻木或拘急。痰浊蒙闭清窍,则见头晕目眩。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6]

633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方药治疗

治法:化痰通腑,通络熄风。

处方:半夏10克,橘红15克,茯苓15克,甘草5克,胆星、菖蒲各15克,白术12克。

加减:痰涎壅盛加竹沥、天竺黄;眩晕加钩藤、菊花;舌红烦躁加鲜生地、沙参、麦冬。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

634 风痰阻络型中风的针灸治疗

[6]

治法: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环跳、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足三里、阴陵泉、丰隆。

随证配穴:胸满痞闷、不思饮食者,加中脘、内关。语言不利者,加金津、玉液。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水沟、三阴交、内关已如前所述。足三里、阴陵泉、丰隆相配,健脾利湿化痰。余穴疏通经络。

64 痰热腑实

中风·痰热腑实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excessive fuviscera caused by phlegmheat[2])是指痰热结于胃肠,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歪,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41 症状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6]

642 证候分析

腑气不通,胃肠积热,耗伤津液,则见腹胀便秘、大便干结。热伏于内,脾胃之热熏蒸于上,故见口粘痰多。身热面赤,为阳明热盛之象。舌脉乃为痰热腑实之象。半身不遂等如前所述。[6]

643 针灸治疗

[6]

治法: 通腑清热,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内关、上巨虚、丰隆、天枢、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口干口臭者,加里内庭、劳富。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再配以通便要穴丰隆,共达通腑清热之效。余穴已如前所述。

65 气虚血瘀

中风·气虚血瘀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2])是指气虚血瘀,经脉不畅,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舌歪,舌暗淡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5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6]

652 证候分析

痰浊瘀血流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主动,主煦之,气虚则肢体软弱、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气主化津,又主摄津,气虚不能化水则手足肿胀。气虚不能摄津,则心悸自汗。舌脉为气虚血瘀或气不化津之象。[6]

65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处方:黄芪30~120克,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牛膝各1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肢瘫重加桂枝、杜仲;语蹇加菖蒲、远志;纳呆加砂仁;痰多加瓜蒌、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补阳还五汤等。

654 针灸治疗

[6]

治法:补脾益肾,疏通经络。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气海、足三里、肾俞、大椎、环跳、风市、阳陵泉、极泉、曲池、外关。

随证配穴:便溏、纳呆者,加天枢、中脘。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气海、肾俞补益元气,足三里补后天之本以益气行血。若加灸,其效更著。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有助阳止汗的作用。余穴已如前所述。

66 阴虚风动

中风·阴虚动风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 stirring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阴虚风动,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歪,舌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6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6]

662 证候分析

肝肾不足为酿成中风的根本,肝肾之阴不足,则筋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阴虚则阳亢,故见眩晕耳鸣。风从内生,风主动,故手足拘挛或蠕动。虚火内生,内扰神明,故心烦失眠。舌脉亦为阴虚内热之象。[6]

663 针灸治疗

[6]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选穴:以督脉、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水沟、三阴交、肾俞、太溪、神门、大陵、太冲、极泉、曲池、环跳、阳陵泉。

随证配穴:咽干便秘者,加照海、廉泉、天枢。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故以肾俞、太溪补肾阴而治其本。太冲为肝经原穴,可潜降上亢之风阳以治眩晕耳鸣。用心与心包经的原穴神门、大陵调心气,与补肾阴之穴相配可交通心肾而治心烦失眠。余穴已如前所述。

67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中风·风火上扰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upward disturbance of windfire[2])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昏,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3]。

67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症状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5]

672 证候分析

肾阴素亏,肝阳上亢,故平时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少寐多梦。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口眼㖞斜,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脉弦主肝风。弦细而数,舌质红系肝肾阴虚而生内热。若苔腻,脉滑是兼有湿痰。[5]

673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5]

674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所致中风的方药治疗

镇肝熄风汤[备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淮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甘草、龟版加减。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龙骨、牡蛎、龟版、代赭石镇肝潜阳;重用牛膝引血下行;加天麻、钩藤、菊花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5]

68 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半身不遂者取肩髃或极泉、手五里或曲池、外关或内关、合谷或阳池、环跳或居谬、阳陵泉或足三里、解溪或悬钟、昆仑或风市等[7]。

病程日久者,上肢宜配取大椎、肩外俞;下肢宜配取腰阳关、白环俞[7]。也可配刺健侧穴,或加电针[7]。

语涩加廉泉、通里,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轻叩局部[7]。

口眼歪斜取地仓、颊车、合谷、迎香、颧髎、下关等穴[7]。

流涎加承浆、地仓[7]。

7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2][8])为病名[9]。又称卒中[9][7]。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2][8]。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5]。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6]。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5]。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6]。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6]。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6]。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6]

详见中风条。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

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若遭受风邪侵袭,脸部经脉气血容易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

一如往常,蔡先生在起床后,揉一揉惺忪的双眼,走进厕所,随意地瞥见镜内的倦容,打了一个哈欠后,感觉不大对劲,但也说不出哪里怪怪的。等刷完牙,含水漱口,水竟然从左侧嘴角流了出来,他连忙在镜子前挤眉弄眼一番,完了,左眼闭不起来,嘴巴歪向右边,赶紧呼喊太太:「我好像中风了!」

紧急去医院求诊,神经科医师听完蔡先生的叙述,请他配合指令做几个脸部表情,诊断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开立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并帮他排定颜面神经传导检查。

吃了几天药,左脸歪斜的情况似乎没有起色,蔡先生心里开始慌了,向朋友诉苦,朋友以自身亲友的例子,建议他可以接受复健、针灸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那一天,他来到我的门诊,听了他的陈述,我观察了一下他的表情动作,就知道他为何而来。在针灸科门诊,这一类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的病人很常见,正准备要说明时,他紧张地问:「医师,我的脸,是不是中风造成的?」

我解释了颜面神经的来龙去脉,当脸部发生一侧肌肉无力或脸颊不对称,要考虑是颜面神经的问题。颜面神经是第七对脑神经,可控制脸部肌肉动作、调控唾液腺和泪腺分泌、传递舌头前三分之二部分的味觉。最常见的贝尔氏麻痹(Bell's palsy),是一种急性、周边性、原因不明的颜面神经麻痹。每年大约每万人有1~3个案例,临床症状多是单侧脸部的眉毛下垂、眼睛闭合困难、法令纹变浅或消失、向上看时患侧前额无皱纹、患侧嘴角往另一侧歪斜、患侧口角渗漏口水等。

蔡先生追问:「我父亲中风的时候,脸也歪了,我的脸真的不是中风造成的吗?」

(示意图,非文中个案。来源:shutterstock) 面瘫古名「中风」 和现代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我递了一面镜子给他,请他眼睛向上看,并解释:「 颜面神经麻痹可分为周边型与中枢型两种,中枢型的原因多是脑中风,周边型是病毒感染造成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周边型患者不会有脑中风半身感觉或运动异常的症状,而且周边型的不会有抬头纹,你的抬头纹不见了,所以是周边型颜面神经麻痹,这一类疾病好发于季节交替之际,尤其是免疫力低落的人,容易感染病毒,特别容易发生。 」

颜面神经麻痹在中医称作「面瘫」,古时候认为脸部肌肉的无力歪斜与风邪侵袭人体有关,称之为中风,仅是表达症状来得很急、很突然,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脑中风不完全一样。

古籍有一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当人体正气不足,再遭受风邪侵袭,容易造成脸部经脉气血阻滞,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作。哪些人容易正气不足?多发生在长期劳累、工作过于忙碌、常熬夜作息不规律的人身上。

听完解释,蔡先生又问:「那我要吃什么,可以比较快好?」

他的问题显示了民众的通病,用吃东西来治病,我再说明这一类疾病来自于正气不足,也就是免疫力的低落,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息。

「可以的话,至少要休养1周,如果要快一点好转,请放下你手边的工作,调整生活步调,尽早配合复健、针灸治疗。」一般来说,8~9成的病患可以在2个月内逐渐恢复,少数比较严重,或者年纪较大、糖尿病的病患,复原时间可能会拖得比较久。

蔡先生听完,满意地开始每周2~3次针灸治疗,调整工作、生活作息,随着左脸肌肉歪斜逐渐好转,让他比较愿意和别人面对面交谈互动,1个月后,他带着两侧对称的笑容,向我握手道谢。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孙茂峰)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类中风之一·中寒 5 寒邪直中三阴·中寒 6 中焦虚寒·中寒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寒的穴位 2 治疗中寒的方剂 3 治疗中寒的中成药 4 中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中寒 1 拼音

zhōng hán

2 英文参考

attacked by cold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ld of middle warm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ld strok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中寒为病证名[1]。

1类中风之一;2寒邪直中三阴;3中焦虚寒。

4 类中风之一·中寒

中寒为类中风之一[1]。又名寒中[1]。《证治要诀·诸中门》:“中寒之证,人身体强直,口噤不语,或四肢战抖,或洒洒恶寒,或翕翕发热,或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为寒毒所中。”寒中由于暴中寒邪所致[2]。《医宗必读·类中风》:“寒中,身体强直,口噤不语,四肢战掉,卒然眩晕,身无汗者,此寒毒所中也。”治宜温里散寒[2]。用姜附汤或附子麻黄汤加减[2]。重证先用苏合香丸以开其闭[2]。

5 寒邪直中三阴·中寒

中寒指寒邪直中三阴[1]。《症因脉治》卷一:“其人真阳素虚,阴寒内盛,……一得外寒,则直中三阴,而为中寒之症矣。”症见恶寒身蜷,手足厥冷,遍身疼痛,面如刀刮,口吐冷涎,下利,无热,不渴,小便清白等[1]。治宜散寒、温阳为主[1]。选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汤、白通汤、四逆汤等方[1]。《古今医鉴·中寒》:“如寒中太阴,则中脘疼痛,宜理中汤,或加霍香正气散同服;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附子理中汤。”“寒中少阴,则脐腹疼痛,宜五积散加吴茱萸;寒甚脉沉细,手足冷者,四逆汤加吴茱萸。”“寒中厥阴,则少腹疼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甚者倍附子。”

6 中焦虚寒·中寒

中寒指中焦虚寒[1]。由于阳气不足,脾胃功能衰退而出现腹痛喜按、畏寒肢冷、口淡泛恶、食少、便溏等症[1]。

7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古拜散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古拜散 1 拼音

gǔ bài sǎn

2 处方

荆芥穗。

3 功能主治

产后受风,筋脉引急,或发搐搦,或昏愦不省人事,或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渊。

4 古拜散的用法用量

《医学心悟》本方用法:有火者,用陈茶调下。

5 摘录

《医学心悟》卷五

古籍中的古拜散 《明医指掌》:[卷九妇人科]产后六

产后中风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急,手足螈者,举轻古拜散。产后血大损,经络空虚,劳碌太早,风邪乘虚而入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五产后门]中风

以酒服名如圣散,云药下可立待应效。陈氏方名举卿古拜散,萧存敬方,用古老钱煎汤服,名一捻金。王贶《指

《女科指要》:[卷一经候门]鼻衄

)制为散,茅根汤下三钱(古方荆芥一味炒即名举轻古拜散)。风热伤于营分致蕴热内迫而血动于经,故衄血而

《评注产科心法》:[下集产后门]产后发痉

之恶候。若非十全大补加附子,将何以救之?或先用古拜散配归芎服之,再服大补汤,自可成功。《薛氏案》与

《评注产科心法》:[下集产后门]产后身痛

手厥阴心包经·手心主手心主即手厥阴心包经。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又称心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肺手太阴之脉……行少阴、心主之前。”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手厥阴心包经中冲的别名·手心主手心主为经穴别名,即中冲。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王冰注。中冲为经穴名(ZhōngchōngPC9)。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昏迷,舌强肿痛,热病,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头痛,肘痛,掌热,热病心烦,身热如火,晕厥,惊风,脑出血,癔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舌炎,结膜炎等。中冲穴的别名手心主(《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王冰注

详见百科词条:手心主 [ 最后修订于2017/1/30 14:31:53 共301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国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加上长期吸烟、肥胖、不爱运动、天天吃山珍海味、喝酒等原因,导致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所有家庭的重担,其中,脑卒中是最危险的,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这「 ”三高”意味着脑卒中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家庭负担都是非常大的威胁。即使家里人发现得及时,许多老人也遗留下了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的严重问题,需要子女、护工照顾日常饮食。 中风老人 脑卒中用中医来说,就是中风。中医认为,中风是由内风导致的,老年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比如暴怒的时候,就特别容易伤肝,导致肝阳暴亢,气火上浮,压迫血液上涌,最终导致脑部出血。 或是平时喜欢吃肉喝酒,肥肉、酒精都是湿热之品,过食则湿热积聚在身体里,阻碍脾胃气机健运,湿气多则生痰,痰热引动肝风,一旦向上侵犯头颅,也会导致中风。 据千金要方记载: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又有针灸大成记载:中风不遂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及时苏醒免灾厄。 不仅仅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古籍记载特别多,现代的临床观察也发现,针灸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尤其是偏瘫方面效果是目前所有治疗方法里最好的,许多医生都认同一点,就是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越早,效果越好。 针灸 为什么针灸能够治疗中风偏瘫呢? 这是因为针灸是在身体的经络腧穴里选择对病情有益的穴位,通过疏通经络的气血,来达到滋养经络、肢体、脏腑的气血,疏通偏瘫一侧肢体的经气的作用。长期坚持,则身体里经气畅通,气血充足,尤其是偏瘫一侧,因为气血阻滞不通导致无法运动、感觉不灵敏的,都可以在气血畅通之后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 在中风早期就积极进行针灸治疗的病人,大多数病人的偏瘫、不能说话、流口水、嘴歪等症状都能明显好转,更快恢复。 当然,针灸治疗一般是需要1-3个月的时间的,需要病人和病人家属的坚持和配合,不要轻易放弃。平时在家里护理中风老人时,也要注意下面这4点。 1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家人可以帮老人 肌肉,带老人做一些曲腿、伸腿、曲肘、伸肘、活动手指的动作,甚至扶着椅子练习站立行走,都可以。注意要循序渐进,不要心急。 2小心褥疮、尿路感染和肺炎。 3个小时左右就要给老人家翻身,擦洗,拍背, 下面也要加垫塑料圈等。 3鼓励和陪伴。 鼓励陪伴 4补充营养。 饮食营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杜仲饮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杜仲饮 1 拼音

dù zhòng yǐn

2 处方

杜仲(去粗皮,炙,锉)1两半,芎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

3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4 功能主治

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

5 杜仲饮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汗出慎外风。

6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八

古籍中的杜仲饮 《跌打秘方》:论各伤主方

者香附饮或五加皮饮。伤后胁者用象胆煎。伤腰者用杜仲饮。打伤扑心者用九龙饮。伤头者用羌活饮。伤手者用

《普济方》:[卷九十七诸风门]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附论)

)甘草(炙一两)上咀。每服三钱匕。有汗出为效。杜仲饮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

《圣济总录》:[卷第八]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

汤退去皮尖双仁同捣。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饮方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一两)附子(炮裂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补肾第八]通明丸

菀五味子苁蓉甘草阿胶杜仲远志茯苓天雄(各半斤)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食上饮若酒服十丸,日三,加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杜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