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汉族的古代语言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时期
直到现在,还没有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定下公认明显的划分界线。一般都以“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为分水岭。古代汉语可以细分为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
文字
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
字体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语法
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词汇使用
汉语没有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的词性变化,她直接利用别的词性的词汇来活用(这只是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不是说,中国古代汉语有这些概念)。比如名词动用,动词名词化,动词形容词化等。
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音韵
在周朝之前,中国境内没有统一的音韵 。随著周朝国力日增,各地的音韵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为标准,称为雅言。尔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词分类的著作。“尔”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
主要是时代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语境的差异。每一个词语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都有特定的指称对象,同样一个词语,时代环境、语言环境不同,它所承载的内涵、意义是差异极大的。
第二,时代的差异还表现在语言文字的变迁。新文化运动是一个语言的分水岭。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提倡文学改良,文学革命,白话文作为一种符合现代精神的文字载体在短短几年之间便为全国所接受。中国传统的古文具有模糊性、笼统性,而现代文则追求语言的清晰化。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
1.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A 系联《诗经》入韵字。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B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C 系联谐声系统。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研究上古声母的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是谐声字,并参照古籍异文,古籍注音和声训。
A 谐声字。造字时代,谐声字的声符相同,其声母也相同,由此可以推知上古声母的大致情况。如:悲B,绯F;篷P,逢F等,有相同的声符,可以知道它们的声母是相同的。
B 古籍异文,指同一语音,同一概念的字在古籍中的写法不同,如:
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说之。
陈骈贵齐。
田骈就是陈骈,可见上古时代,田与陈同音。
C 古籍注音。如〖说文〗中云:冲----读若动,表明两字同音,声母当然也相同。
D 声训
古人用同音字的近音字来注音的一种方法。
冬,终也,物终成也。
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
二、上古韵部研究
自宋代就有人进行研究,如郑庠分为六部,但不够科学。清代顾炎武正式把古韵分为十部,奠定了古韵分部的基础。后来,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十七部,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王力分为三十部。
三、上古声母的研究
上古声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它是从清代钱大昕开始的。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古无轻唇音。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说:“凡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古读‘负’,如‘背’----古读‘附’如‘部’。”如:
异文:
伏羲----庖羲
扶服----匍匐
封域----邦域
汾水之阳,又作盆水之阳。
谐声字:
非 辈; 方 旁; 奉 棒。
方言:
蚊。负父之命,注作:“负音佩。”方言中多说“负债”为 “背债”。
现代闽方言里就无唇齿音{F},厦门话里把“房”读为[ ]。
2.古无舌上音
《十驾斋养新录》有“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中古的舌上音“知彻澄”是从上古的端透定中分化出来的。“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如:直读为特,竹读为笃,陈读为田。又如:
厦门话里,陈读为[TIN]
3.娘日归泥说
由章炳麟提出。认为中古的娘日两纽归入泥母。
谐声字:而(日纽)---耐(泥纽)
涅(日纽)---泥(泥纽)
章炳麟,黄侃,曾运乾,钱玄同,周祖谟等人都对上古声母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提出了古声母三十二个的说法。
四、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至今还无定论。顾炎武、江永等认为古四声一贯,实际上认为古无声调。黄侃认为上古有平、入两调。段玉裁认为上古有平上入三声,孔广森认为有平上去三声,王念孙认为有平上去入四声。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A 清阴浊阳。
清:帮方松精书-------阴平。
浊:平崇船如狂------阳平。
B 浊上归去。
并奉象善旱-----去声。
C 去声不变。
D 入派三声。
全浊:渤族集舌-----阳平。
次浊:密袜纳-----去声。
全清,次清----平上去。
五、反切以前的标音法
1.譬况
描写某字发音的情貌和方法。用的术语有“急气”“缓气”“长言”“短言”。
2.读若
用近音字来标音。如:
莠读若酉(淮南子)
3.直音。用同音字来注音。
郦食其:服虔注:音历异基。
直音虽好,但有时找不到同音的字,于是产生了反切。清人陈澧说:“古人音书,但曰读若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则其法又穷,孙叔然始为反语,认二字为一字,而其用不穷,此古人所不及也。”
4.反切
六、古音通假
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在古代的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就是通假。古音通假实际上就是写别字,由于 先秦时代对文字的使用没有规范,这种别字得到了社会的认承,就成了通假字。东汉训诂学家郑玄作了如下解释:“其始书之也,仑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种情况和写别字类似,但又和写别字不同,因为它产生以后,别人跟着仿效,相沿成习,就成了合法的了。今天的别字则是不合法的。
通假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同音通假:古音的声母和韵母相同。
辩 辨(借字在前,本字在后)两字古音同属并母元部。辩字,本义在巧言,假为辨。
言伪而辩。(礼记王制)本义
两 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
直 特 两字同属定母职部。直的本义为不弯曲,假借为特。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
2.近音通假;有如下几种情况,声母相同,韵母相近;韵母相同,声母相近;声母,韵母都相近。
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时,是。(时,禅母之部。是,禅母支部)时的本义是季,假借为“是”。
韵母相同,声母相近;
被,披。(被,并母歌部。披,滂母歌部)。被的本义为被子,假借为“披”。如:操吴戈兮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声母,韵母相近;
阙,掘。(阙,溪母月部。掘,群母物部)。阙的本义为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阁楼。假为掘,如:“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不明古音通假,难免望文生训,误解古书的原意。如,八月剥枣。“剥”通“扑”,扑打的意义。“归孔子豚”,“归”通假借为“馈”,不是归还。
古代汉语:汉族的古代语言
本文2023-10-20 16:05: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