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类文献的标识符号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古籍类文献的标识符号是,第1张

古籍类文献的标识符号是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是指把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个类别。这种分类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将古代文献进行系统化处理的一种分类方法。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等十五个类别,以儒家经典为主,也收录一些相关著作。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十五个类别,以历史书籍为主,也收录一些地理著作、传记、目录等。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等十五个类别,以哲学、军事、科技著作等为主,也收录一些小说、诗歌等。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包括楚辞、别集、总集等十五个类别,以文学作品为主,也收录一些诗文评论、传记等。

四部分类法的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文献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的,它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全面地涵盖古代文献的各个方面,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同时,由于四部分类法的分类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使得古代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更加方便。

一般情况下,他们根本不需要标点。当然不排除有使用句读的古籍,有句读的大部分是经部书籍。其实句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句读错误,给古籍加错标点所造成的问题比不加标点大多了。话说现在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有出一系列的点校本,可以一阅。其实看多了就会发现有没标点没什么区别,看得懂的人没标点也看得懂,看不懂的人有标点他也看不懂。

引号里的标点符号用法如下:

1 逗号:用于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动词与宾语之间、状语后边、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2 句号:用于陈述句和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

3 问号: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的末尾。

4 叹号:用于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的末尾。

5 冒号:用于称呼语,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等词语,总说性话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以及总括性话语的前边。

6 引号: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和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引号里面如果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7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

8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以及分行列举的各项内容之间。

9 括号:用于行文中注释性的部分。注释某个词语的,直接跟在词语之后;注释句子的,跟在句末标点之后。

10 破折号: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话题突然转变、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事项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11 省略号:用于引文或列举的省略,和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12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之名、刊物名等。

13 着重号:用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下面。

14 间隔号。间隔号主要作用是用以表示某些少数民族人名或某些外国人的名字和姓氏之间的分界,月份和日期间的分界,书名和篇目之间的分界,诗体、词牌与题目的分界,朝代和人名间的分界等。

15 书名号。书名号没什么太多的复杂用法,一般就是用于书籍、文章、报刊、杂志、影视、戏剧、歌曲以及法规、条例等名称。由于标示的需要,还有一种单书名号,用于在书名号里面。

16 专名号。专名号表示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一般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

WPS 句号落到了下一行怎么办,图文告诉你怎么解决

我们在编辑文档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自己很揪心,领导也觉得不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全文选择后,右键点击“段落”选项,然后点击上方的“换行和分页”选项。

进入页面后勾选“允许标点溢出边界”“按中文习惯控制首尾字符”两个选项就可以了

到此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我们要首先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中文在头一开始就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古籍没有标点符号。其实标点符号的流行,也就是近两三百年的事。

那么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在心头升起这样一种疑问,“没有标点符号,古人怎么读文章?”

古人采用“句读”的读书方法。

古人读书的时候,第一件要搞懂的事情就是“句读(judou)”。句读就是读古文的方式,俗称“断句”。在《三字经》里对学生就有明确的要求:“明句读”。《师说》里也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的句子。

就好像很多人一辈子都《红楼梦》每一次都能读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一本书,却每次都能读到同一个意思。这也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接受”句读“读书法的锻炼结果。

”句读“的读书方法究竟为何物?

句读的断句方法在汉代以前的古书,多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表示感叹、疑问等语气就交给了专属的语气词。比如“知”、“乎”、“者”、“也”、“焉”等。

汉代之后的古文,由于大量引用的句式减少,格式更加灵活。则通过“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意思;抓住关键中心;理清脉络,点断句子;最后通读。”这种方法来读。

其实在活字印刷术出来之后,明清时期的古文刻本,开始用“句读”标注。也就是说一句话没有说完,那么在字的后面都要加上一个“、”。当一句话说完了之后,在旁边画上“。”。这就是我国最初标点符号的起源。

在古代不明句读是要闹出笑话的。

古人因为不明句读的笑话,最常被引用的也就是“下雨天留客”了。

说的是有个人去朋友家玩儿,不巧下起了雨,客人回不去,那么就只能留在房子主人家。可是房子主人却不欢迎人留下,于是就写了“下雨天留客 天留人不留”这几个字。想让客人看到字知趣而退。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客人非常聪明,拿起笔在这句话上加了几个标点,改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就安心的留了下来。一句话因为拆解方式的不同,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这句话也作为句读重要性的经典案例广为流传。

标点、段落、章节的出现:

说完了“句读”这种读书方法,我们再探求一下标点符号的推广。因为不光是中文,英文、法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再头一开始也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标点符号的产生其实是一种商业行为的结果。在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这个时候书籍大量印刷,变成了一种商品。

但是很快问题出现了:书很难读,很难被大众轻松接受并广泛购买。为了使读书更简单,欧洲市场发明创造了标点,并在全球广泛应用。

演化到后来,分段和章节也出现了。这使得普罗大众读书效率倍增。因为在最开始,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虽然听起来骇人听闻,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本书,不光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甚至章节也没有。那读起来想必是异常艰辛的。

古籍类文献的标识符号是

古籍类文献的标识符号是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是指把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个类别。这种分类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