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举中国古代著名中医
1、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著《扁鹊内经》、《外经》早佚。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因此被称为“脉学之宗”。
2、张仲景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
3、叶桂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
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
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故也知薛雪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李时珍
字东璧,又名李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
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核核 1 拼音
hé hé
2 注解
核核 真诚可信之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火形之人……手少 核然。”
古籍中的核核 《灵枢识》:[卷五]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栝栝、正直之态。如木体之挺直也。火形之人(止)核核然甲乙无似于赤帝其为人七字。核核、作窍窍。(简案
《类经》:[四卷藏象类]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秋冬。(阳王春夏而畏水也。)秋冬感而病生,手少 核然。(手少阴,心火经也。火不耐于秋冬,故秋冬生病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八]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 核然。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
《医经原旨》:[卷一]脏象下第三秋冬,(阳王春夏而畏水也。)秋冬感而病生,手少 核然,(手少阴,心火经也。火不耐于秋冬,故秋冬生病
《形色外诊简摩》:[卷上形诊生形类]二十五人篇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真脾脉 1 拼音
zhēn pí mài
2 注解
真脾脉 脉学名词。即脾的真脏脉。其脉象弱软无力,节律失常而无柔和胃气,为脾气败绝的危候。《素问·玉机真藏论》:“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古籍中的真脾脉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真脏脉形素问》、《甲乙》揣作搏,循作指。《甲乙》此段在真脾脉一段下。注黄为脾色,袁刻为作色。)真脾脉至,弱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总论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长夏胃
《医经原旨》:[卷二]脉色下第四
脏也。黑本水色,兼黄不泽者,土克水也,故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弱而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三]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二]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股胫 1 拼音
gǔ jìng
2 注解
股胫 解剖部位名。大腿和小腿。《灵枢·厥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泺,烦心头痛。”
古籍中的股胫 《灵枢识》:[卷六]痈疽篇第八十一玉篇。、同。故张志以为菱。然据外台马注为是。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止)三十日死矣巢源。上胫字作阳股。胫
《医经原旨》:[卷六疾病第十四]痈疽升,煮取三升,俱折数类此。,音陵。、翘同。)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相合。)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寒复内余者。太阳寒水之客气入于内。而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白者可治。(太阴,尻尾前是也。)〔《灵》〕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色,痈肿内薄于骨。不急治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五]至真要大论清朝名医有:许思文、李茂盛、王三祝、叶天士、薛生白等等。
1许思文
许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歙北许村人,他幼读轩黄之书,克承家传,立志济世活人。成年后,长期行医于长淮之间,是一个能使染上霍乱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医。
2李茂盛
李莪华(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东寿光侯镇李家官庄人,后定居于寿光九巷。生于清康熙末世,自幼无意仕途而立志为民造福。随父精研岐黄之术,医术精湛,尤长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医德高尚,口碑留芳于民间。
李莪华先生凭高尚的医德、精妙的医术行医民间,不知救活了多少濒临死亡的伤病者,所以他名垂千古,迄今人们还怀念他,尊之为神仙,世代祭祀,香火不绝。
李莪华生前曾著《临床验方》一册,四方传抄,远及邻县,惜今已散佚无存。
3叶天士
叶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叶桂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县,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4薛生白
薛生白,别名雪;字生白,号一瓢,以字行。清代吴县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岁。与叶天士同时而齐名。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薛雪一生为人,豪迈而复淡泊,年九十岁卒。
故也知薛生白并非专一业医者,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5王三祝
王三祝(1798——1882年),字道馨,号贞一子,安宁区孔家崖真乐庄人。清代兰州名医、诗人。
13岁中秀才,熟读四书五经,此后,废举业而致医道,以行医为生。他为人豪爽,重义气,轻财物,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乡里敬如父母。
王不仅是著名的中医,而且是爱祖国、爱家乡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先后著有《达雅堂诗》、《验方集》等数卷。
他一生笃信理学,以理为贵,倡孔孟之“正学”,以“仁”为本。一生清贫,为人耿直,不求权贵,勤于著述,医术精,医德高尚,深受后人推崇。
参考资料-薛生白
-叶天士
-王三祝
-李茂盛
-许思文
例举中国古代著名中医
本文2023-10-20 17:32: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