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1、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部分: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这是一幅行书作品,作品当中的字错落有致,不管是章法、笔法、结体都是十分优秀的一幅作品。
他的创作背景就是曾经在兰亭举办的一场学术交流会,王羲之就用它来描述当时的场景和内心的想法。这幅作品虽然很杰出,但被李世民带进了昭陵,传世的之后摹本。
2、 王羲之《大唐三藏圣教序》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3、王羲之书法作品《丧乱帖》
在书法与绘画中,方笔与圆笔同许多笔画因素相贯通。圆笔可涉及逆入、中锋、藏锋、提笔、转笔等;方笔可联系切入、侧锋、露锋、顿笔、折笔等。由用笔之方圆,还直接体现出结构、体势之方圆。因此,人们认为方、圆乃运笔之纲领。
4、《姨母帖》
从名字来看就知道,这幅帖子是写给他姨母的,作品总共六行,加起来一共是四十二个字。王羲之和他姨母比较亲,感情比较深厚。
但是有一天,王羲之突然得知姨母的噩耗,内心是万分悲痛,所以就写下了这幅作品。而现在世间所流传的《姨母贴》是武则天的临摹本,原帖还给了唐朝的王方庆,最终就不知去向了。
5、《快雪时晴帖》
这幅作品原本是一封信的内容,全文总共就28个字,他的原帖至今还在,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馆,也是特别珍贵的一件物品。
当时是大学之后的一个晴天,也是王羲之开始隐居的时候,写给张侯的一封信,但是王羲之是一位大书法家,即便是随手一封信,也足够成为一幅出名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他的这种对后世影响很大“正体”,世称“书之圣”。
但王羲之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代表作有:
(1)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丧乱帖:《丧乱范环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羲之书法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双的“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公元303~361),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廙 ,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1]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1]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第一行书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
“天下第二行书”公认为唐朝的颜真卿所写的《祭侄季明文稿》,《祭侄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北宋
扩展资料: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作品有:
《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行书的完全成熟,在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历代书法家无不把它奉为至尊,把它当成临摹学习的范本。除了书法艺术的高超以外,《兰亭序》的文字内容也非常的优美。
《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有:
用笔细腻精湛。《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笔则多取轻顿提收显得干脆利落冲间行笔以中锋为主,疾涩相宜,圆劲骨清又以侧锋取妍,倒锋为主的行笔,宫有美的韵律,给人以生动、活跃和优美的感受。
天下前三行书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书法家的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王羲之《兰亭序》概况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古代风俗,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聚集到水边嬉游,以示用水消除不详,称之为“临水修禊”。
那一日,一众文人骚客聚在一起唱和诗文、饮酒赋诗,写出了不少好作品,合称为《兰亭诗》。大家公推由王羲之写一篇序言,记录当时的情况。王羲之当仁不让,趁着酒劲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一蹴而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此诞生。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
书法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历史悠久,那么流传下来的书法佳作也是数不胜数,名山大川有诗人的题词足迹、江河湖海有他们的踌躇满志。想必任何一位爱好书法的人都对古人的书法情有独钟,就比如说王羲之,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兰亭集序》。
一、王羲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_王氏,相信大家都看过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琅琊榜》,琅琊一词由此了解。他很小的时候就擅长书法。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当时的皇帝去祭祀或者郊游,都让王羲之把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的人把木板削了一层又是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二、代表作《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晋代王羲之以文会友,写下来的书法,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来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当时。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编成一集、作序一篇,记述这一事情,并抒写内心的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三、历史评价
《兰亭集序》虽然是王羲之等人在游山饮酒中所作出的诗词,但是,诗句毕竟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总结以及对人生观念的想法,由此作出的诗句往往令人钦佩的同时又不失人生的实际意义。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变为激情澎湃,再由澎湃变为平静,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诗词中各种对人物、事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对平淡生活的美好向往。
王羲之书法作品代表作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著名代表作
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
王羲之的作品特点
据传王羲之学书自述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_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处见张旭《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晋书》王羲之“善隶书,为古今之冠”。《别传》云:“羲之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其所措意,皆自然万象,无以加也。”
王羲之的什么书
行书。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王羲之行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_,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扩展资料:
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参考资料:
王羲之十大名帖
“中国十大传世名帖”指:三希堂法帖、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赵孟_《前后赤壁赋》、祝允明《草书古诗帖》,现将这些名帖有关情况介绍于后:
1、名帖之冠皇家三希堂法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_《伯远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_《伯远帖》
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晋唐心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华“法书至尊”,它所具有的当时人所不及的技艺境界,即使其后也难的与之比肩者;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达到了登峰造极、臻于完美的境界,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
3、神写天成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颜真卿《祭侄文稿》
苏轼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颜鲁公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他被后世称誉最多的便是《祭侄文稿》。此帖是颜真卿为已侄写的一篇祭文草稿,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这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这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
4、雪堂余韵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苏轼《黄州寒食帖》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明星,在文学和书画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一生仕途崎岖,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于“东坡雪堂”写就了光彪史册的《黄州寒食帖》。此帖不仅是苏轼平生最得意的作品,被称为“苏书第一”,大书法家鲜于枢还把它誉为继《兰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5、临池模范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中华楷书中登峰造极之作。此帖笔力苍劲古茂。用墨淡而不浓,秃疾书,转折自如,上下脉络映带清昕,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6、狂僧醉笔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
怀素时人谓之“醉僧”,为有唐一代草书宗师。《续书断》将其书法列为妙品。《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杰出代表。通篇狂草,笔笔中锋,上下呼应急风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一气贯之的情景。全篇洋洋洒洒,如龙蛇竟走,激电奔雷,不一而足,为中华草书不二至宝。
7、至美至真天下第一美帖—米芾《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
北宋时蜀地出产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娟,名为蜀素。有人将一段织有乌丝栏的蜀素裱成长卷,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写。但蜀素的纹路滞涩,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因此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北宋元佑三年,米芾得见此段蜀素,一挥而就,在上面题自作诗八首。笔笔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美不胜收。从些《蜀素帖》名扬天下,成为历代墨林至宝。
8、天下一人艺术皇帝绝世墨宝—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
9、俊彩星驰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_《前后赤壁赋》
赵孟_《前后赤壁赋》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不朽名篇,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传世名帖,两者若能合一,更显弥足珍贵。赵孟_书苏轼《赤壁赋》便是这样一件难得佳构。一位宋代文坛翘楚,一位元代书法宗师,两人跨越二百余年在这卷千古名帖中神思交触。该帖用笔圆润遒劲,尽得魏晋风流;与苏轼文章意境妙然天成,珠联璧合。
10、草圣遗风书法奇才草书极品—祝允明《草书古诗帖》
祝允明《草书古诗帖》
在明代的文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四大才子”中,祝允明被世人公认最具文人特质。《草书古诗帖》便是祝允明晚年竭平生感悟所书,是祝氏草书杰作。此帖得欧体之骨、颜体之雄、褚字之秀、虞字之腴,加之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些帖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是唐宋以后难得一见的草书极品。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大书法家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罩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到321-379年)代表作《兰亭集序》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篇序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它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什么关系呢?
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兰亭在当时的会稽郡境内,会稽郡的治所在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就位于山阴郊区。兰亭一带山明水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游览的地方。后来兰亭的建筑虽有所变更,但至今仍是绍兴的一大名胜。王羲之这次与其他名士来到这里是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到这里呢?原来古代在这一天要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人们为了驱除邪恶和疾病而举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之所以选在河边,是因为水可以洗涤污秽,去灾防病。为了庆贺灾病的消除,人们便在河边宴饮,宴饮的时候让酒杯在河中随波逐流,流至哪一位的面前停住,这位便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吟诗唱曲,以增雅兴。
公元前353年的这次在兰亭的修禊活动之所以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乐道,主要就是由于王羲之为参加修禊的人们了一篇集序。这篇序言从内容看既写景又写情,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感触;更主要的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序文写得龙飞凤舞,气魄豪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当时的最佳境界。全文324个字,字字清晰。文中共有20个之字,各有风彩,绝无雷同之处。因此,这篇序文被后世视为珍宝。
吸收与独创
王羲之在东晋时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写兰亭序时只有32岁。一个刚过30岁的人在书法上能有很高的造诣和他自幼便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的家族在东晋时是个名门大族。在这个大家族中,和王羲之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有好几个。当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想替自己的女儿选择一个女婿,就派自己的门生来到王家去观察。那几个年轻人听到郗家来人选婿,着实地打扮番,并摆出一副斯文的样子,令人看了反而感到肉麻。当时在王府中,惟有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东床,毫不在乎地埋头而食,神态极其自然。来人把看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郗鉴作了汇报,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这个年轻人正是王羲之。后世人们把“东床选婿”或“东床快婿”作为成语,形容找到称心如意的女婿。后来郗鉴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郗璿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有的署名王羲之的书笺实际上是郗璿的代笔。
王羲之年轻时的书法水平赶不上当时的名家庾翼和郗愔,可是到了王羲之晚年,别人对他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庾翼曾给王羲之写信说:“当初我曾保存有10张张芝写的草书,我认为它是我看到过的最佳作品。可是在西晋末年过江南渡时遗失了,自己非常惋惜,觉得再也看不到佳作了。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你写给我哥哥的信,你的书法已达到焕若神明的地步,使我仿佛又看见最好的作品了。”可见,活到老学到老,才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被人们当作珍宝竞相收藏。人们说他的书法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山阴县的一位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对鹅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就专门养了与小群鹅。当王羲之路经道观看见这群鹅时非常喜爱,想买回去,道士说:“您只要替我抄一份道教经书,我就以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完后笼鹅而归,甚是高兴。有一个卖竹扇的老婆婆,在街上叫卖。王羲之路过这里,就在每把竹扇上写了几个字,对老婆婆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扇子,每把一百钱。”果然,路过的行人竞相购买,不一会儿扇子就卖光了。
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很钻研书法,其中以王献之的成就最大。在王献之七、八岁时,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王毒草之站在他的背后,猛然从他的背后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可见王献之用力的专注。后世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本文2023-10-20 17:38: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