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和珅的生平和下场?
和珅(1750-1799),钮祜禄氏,字致斋,满洲正红旗人,由护卫擢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乾隆四十一年后,和珅的官运达到了顶峰,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等一连串令人眼花目眩的头衔,接二连三地往他身上挂。以乾隆死去的那年为断,和珅专横跋扈的日子,长达二十多年。其间虽然不无短暂失意之时,但总的说来,是左右逢源,步步高升,成为乾隆宠臣。后终因大肆贪没,于嘉庆四年(1799)乾隆帝“驾崩”后,被抄家籍产,赐令自尽。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纪晓岚出生于河间府献县崔尔庄。关于他的出生,长久以来就流传着种种神奇的传说。据朱为之写的墓志铭说,在他出生的前夕,“水中夜夜有光怪”,并有一道火光闪入其出生地对云楼,后遂被人们认为他是“灵物化身”。于是“昀”就被作为了他的名字。“昀”即日光的意思,晓岚是他的字。
他本人69岁时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自述:“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阍,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半夜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岁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垂老之言,大概不会虚妄吧。
纪晓岚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关于他少年时非凡的才华,民间有很多故事流传。据说,纪晓岚一日在街上与同伴们玩球,正好太守经过,不巧球误扔进太守的官轿。别的孩子早四处逃散,他居然上前拦轿索球。太守见他憨态可掬,于是说:“我有一联,如果你能对上,就把球还你,否则就归我。”纪昀同意了。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唯汝狡”。纪昀不加思索地答道:“太守二千石,独公……”最后一个字迟迟不说。太守问他“何以不说出末一字?”他回答说:“太守若将球还我,就是‘廉’字;若不还,便是‘贪’了。”太守不禁大笑,自然把球还他了。
纪昀从小就深受父亲影响,也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当然,他自己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加上他自己的聪颖禀赋,其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董邦达是清代皇家画院中继王原祁之后的一代宗匠。名师自然出高徒。乾隆五年(1740),纪昀返乡应童子试。乾隆十二年应乡试,其文章写得词采富丽,才气飞扬,引人入胜。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阿克敦和刘统勋。两人不禁为之拍案称绝,被擢为乡试第一。十九年三月中进士,会试列第22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先后担任山西、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并曾视学福建。纪昀在奔忙于学官和侍奉皇帝期间,每每君臣之间,同僚之间,多有酬唱应答,妙语佳对,不仅赢得广泛赞誉,而且也颇得乾隆帝嘉奖。
宦途生涯多烟云
嘉庆十年(1805)二月十四日,一代鸿儒纪晓岚去世,终年82岁。嘉庆帝曾亲自前往祭奠,并追谥文达。
治学为人“近人情”
纪昀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是乾嘉时期官方学术名副其实的****。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曾这样评论纪昀:“于书无所不通”。但他广博的学问与其通达的为人是相辅相成的。他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其《阅微草堂笔记》便每每以是否通情达理作为评论的标准。《如是我闻》(四)里便说:“圣人通幽明之礼,故能以人情知鬼神之情也;不近人情,又乌知《礼》意哉!”
纪昀论文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务取持平”的批评原则,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诗文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在他看来,“人生境遇不同,寄托务异,心灵浚发,其变无穷”(《瀛奎律髓刊误序》),所以,其是非得失,不可简单处理。他能比较公允地评价李清、钱谦益等人,对于文学史上各种流派也能够比较客观地加以评价。
另外,纪昀身为汉学大家,却没有一点门户之见。他最反对文人结社,而强调学术独立。他在《耳溪诗集序》中就曾说:“余天性孤峭,雅不喜文社诗坛互相标榜。第念文章之患,莫大乎门户。……朋党之见,君子病焉。”纪昀对出自性灵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都是充分肯定的。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在清高宗亲自主持下广泛展开。经刘统勋举荐,纪昀和陆锡熊出任总纂官。在纂修《四库全书》期间,纪昀曾得到过乾隆帝的许多赏赐,但也遇到很多麻烦。一次,乾隆帝发现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有引李清、钱谦益诸说未经删削者”,而这部书当初是纪昀亲自校理的。于是龙颜大怒,专谕诘责纪昀:“何以并未删去?”令其速“删改换篇”,并“自行赔写”。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发现大量讹误,乾隆帝又“令纪昀、陆锡熊两人一体分赔”。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六日,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缮告成。纪昀为此专门写了《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后收入《四库全书》卷首。全文条分缕析,词采飞扬,富丽精湛,被称为“集中第一篇大文字”。第二部《四库全书》完成于次年十一月,第三部完成于四十八年十一月,第四部完成于四十九年十一月。这即是内四阁《四库全书》。这四部全书当时分藏于大内(紫金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承德)文津阁及盛京(沈阳)故宫文溯阁。历史战火把文源阁的那一部化为了灰烬,其他三部现分别见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南三阁《四库全书》后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同样由于历史战火的原因,扬州、镇江的那两部皆付之一炬,现仅杭州的那部尚残缺不全地存于浙江省图书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纪昀又殚十年之力,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当时各纂修官每校阅一种书籍,便要撰写一篇提要,最后由纪昀、陆锡熊笔削考校、再三润饰。陆锡熊死得较早,主要工作是纪昀完成的。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视为纪昀学术文化思想的代表性文献。当时的大学者朱�在《纪晓岚墓志铭》中就说:“公馆书局,笔削考核,一手删定为《全书总目》”(《知足斋文集》卷六);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亦云:“公一生精力,萃于《提要》一书”;张维屏《听松庐文钞》亦称:“文达一生精力,具见于《四库全书提要》,又何必更著书!”
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功不可没。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达3503种,79337卷,存目达6783种。其中有380多种佚书是经过众多学者长期搜集失而复得的珍品。还有不少书籍,经过艰苦的考订而恢复了原貌。郦道元的《水经注》,便是经戴震精心研究而使长期混淆的“经”与“注”得以区别开来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颇有思想学术价值,介绍著录与存目书籍,写明作者名姓、所处时代、该书要旨和基本评价,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目录学著作。清人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曾这样评价《四库提要》:“窃谓自汉以后薄录之书,无论官撰私著,凡卷第之繁富,门类之允当,考证之精审,议论之公平,莫有过于是编。”积平生精力研读《四库提要》的余嘉锡亦全面肯定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嘉(庆)、道(光)以后,通儒辈出,莫不资其津逮,奉作指南,功既巨矣,用亦弘矣。”(《四库提要辩证·序录》)
但由于《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一种官方行为,编纂指导思想受政治目的所左右,所以著录的书籍并非兼收并蓄,而有着严格的取舍标准。这在《四库全书》卷首的《圣谕》中说得很清楚。他们在对古代书籍进行辑佚、校勘、考辨等整理的同时,也在干着对不利于清朝的一些书籍进行销毁、删削或改易的不光彩勾当;在钩沉、辑佚、保存古籍的同时,也在破坏、摧残文化。其结果,不仅使许多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遭到摒弃,而且使收录的一部分书籍尤其是宋元以后的许多具有异端色彩的书籍失去了原貌。从此意义上说,也是一次文化浩劫。如对明代李贽的言论,清政府就不仅把他的著作列为焚毁书目,而且直斥李贽“非圣无法,敢为异端”,“为小人无忌惮之尤”。(《四库提要》卷五十史部·别史类存目《藏书》提要)再如对屈大均等那些强烈抵触清朝人的作品,自然尽在销毁之列;至于偶有一二语伤触清朝而又气节凛然的明代遗民作品,则稍加“酌改”即为我所用。(《清高宗实录》卷1095)其政治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据官方上报的数字统计,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销毁、抽毁的书目多达2600多种,其实际情况恐怕还不止这个数字。
阅微草堂度晚年
《阅微草堂笔记》是继《聊斋志异》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有重要影响的文言小说集。由于纪昀当时特殊的身份,加之为人通达、学识渊博而诙谐,另外他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追录见闻、忆及即书”(《滦阳消夏录序》)的写实手法,所以艺术风格独特。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包括《滦阳消夏录》6卷、《如是我闻》4卷、《槐西杂志》4卷、《姑妄听之》4卷、《滦阳续录》6卷。该书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该书是纪晓岚十年心血的结晶,又是纪晓岚晚年心灵世界的反映,也从某一个侧面显现出清代中期纷繁复杂的时代文化风貌。该书的取材,一是来自于纪晓岚本人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二是来自于他人提供或转述的材料。小说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从文人学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几乎无所不包。丰富的生活素材,为作家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书中有些怪异奇谲的故事,虽然充满了因果报应、祸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但也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清中叶的某些人生实相,并触及到当时某些社会弊端,不仅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而且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思想倾向。
《阅微草堂笔记》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如官吏的营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卑鄙下流。诸如此类,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如《滦阳消夏录》(六)第十则,作者就借山中“鬼隐士”之口,生动地描绘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间世道,充满了相互倾轧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场的黑暗腐朽。《滦阳消夏录》卷四则写“有两塾师临村居,皆以道学自任”。在公开场合,他们“剖析理欲,严词正色,如对圣贤”,暗里却互相勾结,丧尽天良,谋夺寡妇田产。
另外,《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不少篇章揭示了处于社会下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及悲惨境遇。作为乾隆皇帝的一个文学侍臣,纪晓岚虽缺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但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滦阳续录》(五)就讲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沧州有个董华,家里穷得无立锥之地,以卖药卜卦为生,“一母一妻,以缝纫浣濯佐之,犹日不举火。”适逢这年又发生了大饥荒,更使董家雪上加霜,全家人奄奄待毙。无奈之下,董华只好“鬻妇以求活”。在这则故事里,作者对那名“万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没有丝毫的指责之意,反添几分同情和理解,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阅微草堂笔记》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有“过于议论”之嫌,“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讽喻性的故事还是颇为生动风趣的,甚至能给人以启发和教益。《如是我闻》卷三写一“相见辙讲学”的翰林官员,别人也以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没想到,他也竟会因没有及时接受来宾的送礼而“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人物表里不一的个性特征和心灵世界,着实让人难以忘怀。另外诸如《姑妄听之》卷二“河中寻兽”之类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纪昀虽把《阅微草堂笔记》视为“消遣岁月”(《滦阳消夏录序》)的一部闲书,甚至也很难与《聊斋志异》相媲美,但它不蹈旧辙,自成一家,风格独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纪晓岚治学为人皆讲求宽容,表现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就说他“其处世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
……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
王府井不是和珅家,和珅府是现在的恭王府。
和珅府邸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和珅府邸,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欣,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中文名:王府井大街
英文名:Wangfujing Street
王府井商业街
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商业区
王府井大街
北京一条著名的商业街
西单
观光胜地
王府井小吃街
专营北京及各地小吃纪念品工艺品
东郊市场
什刹海
aaaa级
大栅栏商业街
南锣鼓巷
住宅
秀水街
与长城、故宫相齐名的中国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购物市场
烟袋斜街
文化宗教
皇城根遗址公园
名胜古迹
雍和宫
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八大胡同
烟花柳巷的代名词
后海
什刹海
798艺术区
地坛公园
aaaa级
新东安市场
北京大型购物场所
北京美食街
以美食闻名的街道
恭王府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天安门
北京故宫城门、中国国家象征
王府井大街 长沙王府井 西单 王府宠妾
名称由来
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便改称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灭亡了以后,王府也随之荒废了,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清光绪、宣统年间,这里开始繁华,街的两旁出现了许多摊贩和店铺,还有一个“官厅”,成为当地有名的一个市区。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绘制《北京详图》时,就把这条街分成三段:北街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由于有一眼甜水井(井址在大街的西侧,现今的大甜水井胡同)而称王府井大街了。后来,逐渐用王府井称呼整条街了。
和国库收入比一比
乾隆朝是清朝国库最盈余的时候,乾隆末年,国库年收入是多少呢?7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和珅的家财相当于当时国库收入的10多倍。和珅为官20多年,这样算的话,他每年要将国家收入的将近一半归为己有。
和财赋丰盈的康熙朝比,更夸张,康熙六十一年,户部存银不过800余万两,和珅这8亿是多少倍?
乾隆晚年虽然昏庸,但并不是好打发的主,和珅能在他眼皮子底下贪成这样,有些离谱,不太可信。
从权力逻辑角度讲,历朝历代都有将猪养肥了再宰的权谋游戏,和珅的家产要是到了这个程度,那就不是把猪养肥了的概念,而是弄了个无底洞出来,这不符合权力逻辑。
其实从《清实录》与其他正史、档案的记载来看,和珅家珍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宝、珠玉、古玩字画,这部分财产难以估计,民间8亿的说法主要是对这一部分的漫天开价。除开这一部分,能够实打实估价的现金、土地、房屋等,折合成现金也就在一两千万白银之间。
和当时地位显赫的亲王、郡王、权贵比一比
能折合成现金的一两千万,跟8亿比较,这数字看上去不大,其实已经世所罕见,相当惊人了。
有清一朝,被抄家者如鳌拜、明珠、年羹尧等,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再举个例子,简仪亲王德沛,在乾隆十三年嗣王位时,当获知邸库中存有数万两银子时,心中已是十分恐惧,认为这是祸根,连忙决定把部分存银分给府中一些人,其余的赶紧用来修建宅院、亭台楼阁。
再来看看嘉庆朝以富有著称的成亲王永瑆,他有多少家产呢?邸府中的存银不过80万两。
和珅8亿,太离谱了。
比较可靠的数据来源是官书与清朝档案,其中有关和珅家产的记载大体一致,可以相互印证。
民间曾流传的《查抄和珅家产清单》,由于相互传抄,以讹传讹的可能性很大,可信度不高。
和珅家产最终都到了哪些人的腰包里?
和珅家产被籍没后,全部被嘉庆以朝廷的名义接管。
金、银、制钱等在内的现金绝大部分被送到了户部大库和内务府广储司银库。
所有珠宝玉器、金银器皿、首饰、字画、书籍、古玩、铜器、锡器、皮张、绸缎、布匹、瓷器、家具以及衣物鞋帽等,除一少部分由嘉庆赏给了王公大臣、公主及御前侍卫和太监外,另外一小部分在崇文门税关和热河等地变卖成现金,交广储司银库外,绝大多数直接归内务府接收,成了嘉庆的私有财富,因此民间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和珅在京城的住宅、别墅,除留了一部分给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居住外,大部分赏给了几个亲王、郡王。
具体如下:和珅住宅的前所以及祠堂、马圈等赏给了乾隆第十七子,嘉庆的亲弟弟,庆郡王永璘;和珅住宅的后所仍留给固伦和孝公主使用;和珅的老宅仍赏给和珅弟弟和琳之子丰绅宜绵居住;和珅在海淀的别墅花园西段赏给了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东段赏给了成亲王永瑆。
另外,和珅家众多当铺也被赏了或收归朝廷所有。
永庆当赏给了永璇;庆余当赏给了永璘;恒兴当赏给了奕纯;恒庆当赏给了永琅。
现在的恭王府最早就是和珅的家,但是和珅被抄家后,这个地方并不一直是恭王府,中间还有一段历史,我来叙述一下。
晚年的乾隆帝对和珅很信任、恩宠,并将自己的女儿十公主赐婚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和珅受宠,累任高官,其宅第自然也不会差。他修建宅第的时间,大约在乾隆四十一年任军机大臣之后。因为在完成于乾隆初年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并没有标明此地有大型宅第,只是一大片民房。
和珅所建宅第现在已经无法描绘了,据说恭王府中“锡晋斋(旧名庆颐堂)”、“葆光室”、“嘉乐堂”等名称和建筑在和珅时期就有了。应该说,和珅所建宅第为恭王府打下了基础,其规模和豪华程度不亚于后来的恭王府。
乾隆皇帝驾崩后,和珅被定二十大罪状,抄家夺职,赐自尽而死。其中罪状之一就是,所盖楠木房屋僭制,仿照宁寿宫之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还有一个罪状是,和珅竟动用步军统领巡捕营千余人为其私宅供役。和珅之宅,其造价之高,装修之华丽,佣人之多,可见一斑。
和珅死了之后,其宅赐给了嘉庆皇帝的兄弟庆郡王永璘。
永璘为乾隆皇帝第十七子,与嘉庆皇帝是同母弟兄。乾隆五十四年封贝勒,嘉庆四年正月封惠郡王,不久改封庆郡王。三月和珅死,其宅赐予庆郡王。嘉庆二十五年晋封亲王,不久即薨。庆亲王在清代一共封袭了五次。
1永璘,高宗十七子。嘉庆四年封庆郡王,二十五年晋庆亲王,寻薨,谥号僖。
2绵愍,永璘第三子。嘉庆二十五年袭庆亲王,道光十六年薨,谥号良。
3奕彩,仪亲王永璇孙,绵愍嗣子。道光十七年袭庆亲王,二十二年革退,回本支。
4绵悌,永璘第五子。以镇国将军于道光二十二年奉永璘祀, 二十九年卒。咸丰二年追封贝子。
5奕劻,永璘第六子绵性之第一子、绵悌嗣子。道光三十年袭辅国将军。咸丰二年封贝子,十年晋贝勒。同治十一年加郡王衔。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三十四年以亲王世袭。民国年间薨,谥号密。
永璘从嘉庆四年得到和珅的宅第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只是按照郡王府制进行了调整。另外,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还住在府里,庆王府也只能占用一半。嘉庆二十五年,永璘升为亲王,但不久就薨了。而和孝公主却死于道光三年,在永璘死后三年才得到全部王府。也就是说,这座被永璘仰慕已久的宅第,他生前只享用了一半。据《啸亭杂录》记载,永璘少时不喜读书,却喜欢音乐,并每每到民间去听俗曲,乾隆皇帝不大喜欢他。但他天性直厚,为人善良。乾隆末年,众兄弟都想着怎么当皇帝时,他却说,即使皇帝多得像雨点一样,也不能落到我的头上。我只求诸位兄弟可怜我,到时把和珅的宅第赐给我就满足了。作为皇子之一的永璘,他把能够得到和珅的宅第当作自已的一大愿望,足以说明其宅第的华贵。
永璘之后,其子孙绵愍、奕彩袭为庆亲王,绵悌袭为镇国将军,奕劻袭为辅国将军。道光三十年奕䜣被封为恭亲王,咸丰二年分府,将庆亲王府赐给了他,是为恭亲王府。
这时,身为辅国将军的奕劻也只好迁出,住进了大学士琦善故宅。当奕劻于光绪十年晋封为庆郡王时,此宅也就成为新的庆王府了,庆亲王新府在今定府大街路北。
总结和珅死后,嘉庆四年到道光三年,和珅家是一分为二,一半是庆亲王府,一半是和孝公主府,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也在这一半内居住,并于嘉庆十五年逝于此。道光三年到咸丰二年为庆亲王的后代居住。
咸丰二年到民国初年一直是恭王府。奕䜣的孙子溥伟将王府抵押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恭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开始搬迁腾退,直到腾退完毕。
除了府邸、花园之外,在恭王府外围还有属于府中的地亩与宅园。前海西街南侧有一处马圈,原来是和珅家的园子。民国后成为达仁堂乐家的房产。郭沫若先生搬到这里,直到逝世。
和珅是满洲人,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个时候没有满族这么一个概念,叫满洲人,和珅是满洲人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父亲常保袭职后,由于常保堂叔啊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追叙军功,常保受赠一等去骑尉。至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常保中正平和,为官清廉,在京待的极少,多征战戍边在外,为国而少顾家,因此家里没有什么产业,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于福建,和珅家境陷于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岁,与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亲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泽孤雁,披风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来和睦、相依为命,更有家人刘全多方奔走照应,兄弟二人虽若荒山竹笋,饱受风吹雨打,但却更见茁壮成长。
本文2023-08-04 22:48: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