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第1张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在平原上用步兵击败骑兵的只有一个人,明武宗,他在应州与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达延汗大战,以基本的步兵对抗数万蒙古骑兵。明武宗这个从来没打过仗的家伙却是个战术大师,他知道骑兵快马风刀往来如飞,不能拉开战线打,更不能笨到平推。

他先命令王勋所部前出,利诱达延汗进攻,达延汗中计,集中兵力围攻王勋所部,王勋死守,骑兵在面对步兵阵列的时候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步兵的长弓射程远,又有盾牌保护,设立拒马可以让骑兵望而怯步,达延汗只能围但是无法短时间内吃掉王勋所部。

明武宗命令游击时春、辽东左参将萧滓驰援王勋,游击周政、副总兵朱銮、大同右卫参将麻循、平虏城参将高时尾追,调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都勲、庞阴,游击靳英勒兵与诸军在阳和汇合。参将江桓、张晨为后应。张輗、孙镇、陈钰、王勋在应州城南五里寨与蒙古大战,傍晚,蒙古骑兵沿居住山撤退,部分兵力围王勋部。次日清晨大雾,鞑靼撤兵。

王勋、朱銮、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入应州城。十月初五,王勋等出城与鞑靼战于涧子村,萧滓、时春、周政、麻循等部与蒙古骑兵交战。武宗率太监张永、魏彬、张忠,都督朱(江)彬及振杰、王钦、勲英、隆雄,参将郑骠等带兵从阳和来援。

武宗亲自上阵,鞑靼撤兵,明军汇合。日暮扎营。次日鞑靼进攻,武宗指挥诸将抵抗,自辰时战至酉时,鞑靼退兵,十月初七,明军向西,武宗与诸将且战且退,至平虏堡和朔州附近。此时大风,天昏军疲,武宗命王勋及巡抚金都、御史胡瓒向北京报捷。

其实明武宗就是不断地示弱,而且让敌人知道他就在阵中,达延汗受到诱惑,感觉面对数量不占绝对优势的明军而且又有皇帝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像当年土木堡一样大败明军就无法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威,更无法压服其他附属的部落。所以达延汗不得不和明军打最不能打的消耗战。

明军数量虽多但是每次出动都不是太多,轮次作战,不断消耗达延汗的兵力,达延汗的部队是游骑,给养不是太多,不能支持长时间作战,而且达延汗的部队损失很大,先是强攻王勋所部不克,而后多次与明军作战又没有明显的战果。

反观明军,一方面没有太大损失,另一方面士兵处于皇帝御驾亲征的狂热中,每战冲锋在前,达延汗最后占不到便宜,又不断地损兵折将,不得不最后撤走。其实这也是达延汗唯一的选择,明军战线已经建立,无隙可乘,达延汗如果这个时候再不撤走就有被切割包围的危险,这个时候如果达延汗再进攻,就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没有胜算。

尽管明武宗并没有歼灭达延汗主力,但是这一仗却是让达延汗所部损失惨重,而且这一次的劳师远征但却劳而无功也让其名誉扫地,让其丧失了在蒙古各部中的威信,达延汗败战而回之后,很多原本依附于他的部落都趁机反叛,达延汗不得不在之后的很多年都再次去征服其他蒙古部落,本来岌岌可危的明朝边境形势转危为安,战略上还是明军胜利。

导读:历史上的蒙古铁骑,从很早以前,就盘踞在草原边陲,令历代统治者头疼不已,但是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七次深入草原铲除北元残余势力,明成祖朱棣五次征伐蒙古,朱瞻基也跟随过明成祖参与打击蒙古的战争。

一、自小耳濡目染,跟随朱棣打击蒙古势力

朱瞻基从小就聪慧无比,深得朱棣喜爱,据说朱高炽能登上帝位,和他的出类拔萃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桥段是不是有点熟悉,清朝时也有这样的传闻,是乾隆帝深得康熙的喜爱,所以决定传位于他爹雍正。具体这些事情考证在哪里?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朱棣喜爱朱瞻基是无可质疑的。

朱棣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朱瞻基悉心教导,因为喜爱,“太宗巡狩北京及征胡虏,(朱瞻基)皆从”,他受宠爱到什么程度呢,从十一岁开始,朱棣的第一次北巡,就把朱瞻基带在身边,一路考察民情,向他传授帝王之道。

朱瞻基确实当得起宠爱,他在十三岁组建了一支童子军,亲自操练,这一切都看在朱棣眼里,于是册封他为皇太孙,小小年纪的朱瞻基在南京郊区的方山进行军事演习,有板有眼,说明当时的朱瞻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

明成祖朱棣在第二次北征之时,差点失去朱瞻基,令他心有余悸,直到找到朱瞻基才放心下来,明成祖五次征伐中,都可以看到朱瞻基的身影,证明朱瞻基从小就没有少跟蒙古人打交道,他能以少胜多,也是跟随其祖父打仗累积下来的经验。

明军北伐之路

二、《明史》记载,朱瞻基带领三千精锐部队征伐蒙古万人之师,他利用了喜峰口的地理位置,打了蒙古兵一个措手不及

《明史》记载:丁未,帝自将巡边。九月辛亥,次右门驿。兀良哈寇会州,帝率精卒三千人往击之。己卯,出喜峰口,击寇于宽河,帝亲射其前锋,殪三人。两翼军并发,大破之。寇望见黄龙旆,下马罗拜请降,皆生缚之,斩渠酋。甲子,班师。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朱瞻基确实带兵打过蒙古人,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丁未,朱瞻基率领大军视察边境,结果走至喜峰口时,也许是疲累了,便在右门驿歇将下来,还没有等驻军休整,就听到线报来禀,兀良哈带领部将偷袭入侵明朝边境,这还了得,明明没有找你们麻烦,你倒自己送上门来,许是好久没有战事发生,朱瞻基亲自挑选了三千精锐部队,亲自上阵杀敌。

他经过战前部署,成竹在胸,朱瞻基表示: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强,他们之所以来势凶猛,感觉无可匹敌的样子,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准备,但是同志们,请相信,一切侵略者都是纸老虎,他们并不可怕。而且每次他们能胜利,是因为我不在,现在我在这里镇守,必定吓得他们魂飞魄散,没关系,跟着我有肉吃。

朱瞻基一顿战前总动员,军队里的精锐兵士更是士气高涨,有了老大督战,还有什么可怕的。但是蒙古人煌煌大军,上万人,我们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于是朱瞻基利用喜峰口的狭窄地形,展开了军事部署,不得不说,朱瞻基是很有远见的。在如此狭窄的地理位置下,如果是多人作战,其实是不利于战术发挥的,人一多目标就明显,很不利于突然行动,如果再调来更多的人,反而适得其反,达不到目的,人多未必是好事,打突袭战最大的优势就是出其不意。

从正面战场去和上万人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是特别傻的行为,朱瞻基不会用这种蠢方法,看来从小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他挑选的三千精锐,就是他所说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后面的将领只需要策应支援就可以了。朱瞻基在遵化县挑选了三千精锐,每个骑兵领两匹战马,铠甲勇士立刻出发,诛杀蒙古强盗。

喜峰口地理位置狭长

两天后,朱瞻基就带着三千精锐之师,从喜峰口出发,人不语马不惊,悄悄的来到宽河,虽然此地离蒙古大军只有二十里,还是被流星探马发现,因为朱瞻基带领的军士不多,让敌人误以为是边境巡逻的,以正常思维考虑,谁也不会傻到用这么几个人去打上万蒙古铁骑,兀良哈也是这么想的。

朱瞻基就高明在这里,他掩人耳目,使对方放松警惕,他把兵士分为两路,从两侧夹击蒙古骑兵,这样出其不意的打击使蒙古军队顿时大乱。乱了方寸的蒙古大军一时混乱无比,主力部队也来不及策应增援,中部空虚,被明军的三千骑兵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趁乱之时,朱瞻基阵前开弓,射杀蒙古骑兵前锋三人。

两侧骑兵也射出万点箭雨,把蒙古兵包围在中间,脱身不得。遂后,火器一出,蒙古兵更是兵败如山倒,损失惨重。

朱瞻基部士气大涨,他亲自带领几百骑兵紧追其后,蒙古士兵看到如此阵营,心慌无比,待他们惊魂稍定时,看到招展的**旗帜,心中知道是明朝皇帝御驾亲征,于是纷纷举手投降,朱瞻基缴获了兀良哈骑兵的全部装备辎重,凯旋而归。

第二日,大获全胜的朱瞻基带领将士们来到宽河,斩杀首领枭首示众,以儆效尤。此战后,蒙古部落只要有活口,找到就杀掉,绝不手软。

朱瞻基算是把朱元璋驱逐鞑虏的宗旨贯彻到底了。

三、有祖传习惯,打蒙古。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从来没有对北方蒙古势力手软过,朱元璋为了打击北元残余势力,可以说不遗余力,七次北征,吊打北元。

历史上的蒙古兵勇,可以说是战斗力无比强悍,可是为什么到了明朝就被如此收拾了呢?综合其原因,有三点:

1、他们离开了蒙古草原,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抗一样是马背上成长起来的明太祖。从成吉思汗打到建立大金,当时的战斗力还是极其强悍的,但是一旦离开蒙古,到了富庶之地,加上养尊处优,争斗力就失去了很多。

2、元朝内部也矛盾重重

3、主力军瓦解后,蒙古兵士的战斗力也没有那么强悍了,而明朝就不一样了,从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其战斗力还是不可小觑的。

朱瞻基之所以可以带领三千骑兵打败万人之众的蒙古兵,是因为朱瞻基的军事素养确实出众,他利用地理优势,突袭蒙古兵士,以少数战胜多数,也是极其强悍的。

相信大家只要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有很多蒙古人都是为明军服务的,而且明军当中有大量的蒙古骑兵存在。并且还立下过赫赫战功。很多人肯定都非常好奇吧?为什么蒙古骑兵会在明朝军队里面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因为大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和国家的士兵,只要服从都可以进入大明军队。

大明军队里不仅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还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国士兵。。。甚至还有日本士兵!首先,古代人并未形成明确的民族国家意识;

其实,古代人的民族观是不同于现代人的,虽然古代也有一定的民族概念,但并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浓厚而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意识。因为,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和认同,实际上是自近代以来(主要是19至20世纪期间),欧洲在主导世界时,对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的一种实践结果。

因此,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这种现象,其实也并不难解析,也并非不合理。

其次,那么为何蒙古人要加入明军推翻自己同族的政权蒙元呢?

蒙古人和汉人的融合;自蒙元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后,蒙古族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也遵循孔孟之道,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所以,元代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对蒙汉之分的观念并没那么强烈,甚至有部分人更加亲近汉文化和汉族。因此,他们自然也就不排斥汉族势力和政权。

底层的蒙古人其实同样饱受元末暴政的压迫,他们也想推翻元朝;虽然元朝采取的是民分四等之策,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蒙古人则是第一等人,为元朝的国族。虽然,蒙古人在元朝的一些政令和律令中,享有一定的特权。但真正享受特权的,其实还只是少数的元朝统治贵族。

而到了元朝末年,很多底层的蒙古人,实际上跟各族底层人民一样,都时刻饱受着元朝统治贵族的压迫。很多破产的底层蒙古人甚至还会沦落到卖身为奴的地步,而且有些蒙古贵族更是会将自己手中的蒙古属民,转卖给汉族的大地主为奴。所以,在元末,不少蒙古人也同样对元朝的统治十分憎恨。

朱元璋对蒙古士兵很宽容和友好;虽然朱元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旗号,但对于蒙古士兵和蒙古人,他还是比较宽容的,并没有加以压迫和区别对待。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很多苦难的底层蒙古人看来,朱元璋的明朝比残酷的元朝要好,他们自然也就不抗拒加入明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也成功的招安了不少蒙古人。在明军的队伍里,也有部分蒙古族将领,而蒙古族士兵更是多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朵颜三卫这支强悍的蒙古铁骑。

明朝京军三大营是哪三营?

京军三大营,明代永乐前期在京师建立的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的总称。是不同于卫所编制的驻京部队,由朝廷直接指挥,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任务。后由于廉改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三大营旧制,但改三千营为神枢营,改世军制为募军制。曹吉祥所统率的京军三大营,是太祖遗留下来的五军营、三千营,与成祖所创立的神机营。

五军营

所谓五军营,原本是五军都督府所统辖的全国军队之中的捍卫京师的部分,共有四十八个卫。成祖增加了二十四个卫,共为七十二卫,人数相当庞大,不仅足以捍卫京师,而且成了征讨北元的主力。

五军营是骑兵和步兵的混合体。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为中军、左军、左掖军、右掖军、右哨军,这支部队是从各个地方调上来的精锐部队,担任攻击的主力。宣宗讨伐汉王朱高煦与兀良哈,也倚靠这五军营的精锐。

三千营

三千营的兵员,在原则上仅有三干人,与五军营不成比例,然而由于开始之时全为从北元来降的蒙古兵,其后所增补的也都是民间丁壮,无恶疾过犯者,因此而作战能力颇强。它在平时的任务是充任皇帝的仪仗队,与巡逻京城。

三千营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骑兵组成的。也就是说,三千营实际上是以雇佣兵为主的。组建三千营时,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的,当然后来随着部队的发展,实际人数当不止三千人,三千营与五军营不同,它下属全部都是骑兵,这支骑兵部队人数虽然不多,却是明军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在战争中主要担任突击的角色。

神机营

神机营是明军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铳后期又添置火绳。神机营担负着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主管操练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兵,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

神机营与明初创编的卫所驻军的编制不同,其最高编制级别为营,营编提督内臣2人、武官2人、掌号头官2人;营下编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军,各设坐营内臣1人、武臣1人,除中军下领四司外,其余各领三司;每司设监枪内臣1人、把司官1人、把牌官2人。营专习神枪、神炮。

稍后,又得都督谭广马5000匹,称五千下营,附于神机营,设官如神机营以下各军,营下编四司,每司设把司官2人。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英宗把团营废了,宪宗把它恢复,由十营而扩充为十二营,称为奋武营、耀武营、练武营、显武营、敢勇营。

永乐八年(1410),分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称五军营。除统领在京卫所外,还统领每年从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各都司轮番到京师操练的兵士十六万人。三千营以边外降丁组成,分为五司。神机营专用火器。

京师京营又称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

蒙古骑兵真的无敌吗蒙古骑兵到底有多厉害在平原上用步兵击败骑兵的只有一个人,明武宗,他在应州与装备精良骁勇善战的达延汗大战,以基本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