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衣功效与作用,蝉衣功效与作用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蝉衣功效与作用,蝉衣功效与作用功,第1张

  熟宣是属于宣纸的一种。矾水加工过的宣纸都叫熟宣。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纸名。生宣纸经上矾、涂色、洒金、印花、涂蜡、洒云母等,就制成了“熟宣”,又叫“素宣”、“矾宣”、“加工宣”。其特点是不洇水,宜于绘制工笔画,能经得住层层皴染,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它的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不适宜作水墨写意画。熟宣也有用蛋青或豆浆制过的。其品种较多,有“槟榔”、“珊瑚”、“煮锤”、“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蜡笺”、“金花罗纹”、“翠绿虎皮”、“鹅黄虎皮”、“玛瑙虎皮”、“桃红虎皮”等多种。唐代名贵一时的“澄心堂纸”、“薛涛笺”和“金花笺”,即是在生宣纸上用重矾加工制成的“熟宣”。

《医醇剩义》卷四:羚羊角汤处方羚羊角6克龟版24克生地18克白芍3克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24克(打碎)功能主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醇剩义》卷四《圣济总录》卷七:羚羊角汤处方羚羊角1两半(镑),防己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半,侧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五加皮2两,磁石(生杵碎)8两,干姜1两半(炮),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薏苡仁2两,防风半两(去叉),芎半两,秦艽半两(去苗土),甘草(炙)半两。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功能主治风亸曳,及瘫缓不随。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夜1次。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圣济总录》卷八十七:羚羊角汤别名羚羊角饮处方羚羊角屑1分,犀角屑1分,人参1分,防风1分(去叉),甘草1分(炙,锉),柴胡1分(去苗),桔梗1分(炒),白茯苓1分(去黑皮),半夏(汤浸7遍,焙)1分,黄耆1分半(锉),知母(焙)1分半,升麻半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风劳困劣,不思饮食,及大病后羸瘦不食。或虚劳潮热不食,及伤寒后不下食。用法用量羚羊角饮(原书卷八十八)。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圣济总录》卷一○二:羚羊角汤处方羚羊角屑3两,防风2两(去叉),芍药2两,蕤仁2两(去皮),麦门冬2两(去心,焙),地骨皮2两,决明子2两(微炒),甘草(炙)2两,茯神(去木)3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胎赤眼久不愈,昏暗漠漠,瞳仁胀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羚羊角汤处方羚羊角(镑)3两,伏龙肝5两,熟艾(炒)1两,地榆2两(去土),牛膝2两(去苗,酒浸,焙),牡丹(去心)2两,芍药(锉)4两,阿胶(炒令燥)1两,柏叶3两(炙),大蓟根3两,鸡苏叶

详见百科词条:羚羊角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56:28 共980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角弓反张为症状名 。指因背部肌肉抽搐而导致身体向后挺仰,状如弯弓的表现,是全身剧烈抽搐时的身体姿态 。因项背强直,使身体向后反折如角弓状,故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邪伤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角弓者,由邪入诸阳经故也。”多见于痉,破伤风等病证。参见痉、破伤风条。痉又称痓。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有虚实二证。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虚证以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等。破伤风又名伤痉、金疮痉、金疮中风痉。多因风邪侵入破伤或疮口所致。初起四肢无力、头痛、两腮酸痛、口噤、颈部转动不灵、发热发冷,进而面肌痉挛,呈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甚则全身肌紧张,角弓反张,频频发作,最后语言、吞咽、呼吸均困难,甚或窒息而死。治法初宜祛风定痉,服玉真散或五虎追风散,或脱凡散(蝉衣30g,研极细末)热黄酒送下,取微汗。外治宜清创、扩创及敷玉真散。后期当祛风、解毒、镇痉,用木萸散加减,并配合针灸。或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详见百科词条:角弓反张 [ 最后修订于2015/12/24 10:46:30 共6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腑中风 4 中脏中风 5 中脏腑的辨证治疗 51 闭证 511 中风闭证的针灸治疗 512 阳闭 5121 阳闭的症状 5122 证候分析 5123 治法 5124 阳闭的方药治疗 5125 风火闭窍 51251 风火闭窍的症状 51252 证候分析 51253 风火闭窍的针灸治疗 5126 痰火闭窍 51261 痰火闭窍的症状 51262 证候分析 51263 痰火闭窍的针灸治疗 5127 痰火瘀闭 513 阴闭 5131 阴闭的症状 5132 证候分析 5133 阴闭的治法 5134 阴闭的方药治疗 5135 痰湿蒙窍 51351 痰湿蒙窍的症状 51352 证候分析 51353 痰湿蒙窍的针灸治疗 5136 痰浊瘀闭证 52 脱证 521 中风脱证的症状 522 证候分析 523 治法 524 中风脱证的方药治疗 5241 方一 5242 方二 525 中风脱证的针灸治疗 5251 方一 5252 方二 6 关于中风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中腑脏的方剂 2 古籍中的中腑脏 1 拼音

zhòng fǔ zàng

2 概述

中风·中脏腑(apoplexy involving zang and fuviscera[1])是指病在脏腑,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多有神志改变为主要表现的中风证候[1]。分中腑中风、中脏中风[2]。

3 中腑中风

中腑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fuviscera[1])是指邪入于腑,以突然昏倒,苏醒后可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困难,或伴有大小便不通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重证[2]。

4 中脏中风

中脏中风(apoplexy involving zangviscera[1])是指邪入于脏,以突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为常见症的较中腑略重的中风最重证[2]。病在脏腑。症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㖞语涩等[3]。

5 中脏腑的辨证治疗

根据正邪情况,中脏腑有闭证和脱证两类[3]。均为危重重证,治法不同,所以必须分辨清楚,以便正确进行临床救治。[4]

闭证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急宜祛邪[3]。症状兼见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等[3]。此为气火冲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所致[3]。

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属虚证;急宜扶正[3]。症状兼见目合口张、手撒遗尿、肢冷脉细弱等,此为真气衰微,元阳暴脱所致[3]。

临床以闭证较多见,脱证较少见。但是,闭证与脱证并可互相转化,又可同时并见。闭证治不及时或误治,或正不胜邪,可转为脱证。脱证经过治疗,正气渐复,症状逐渐消失,亦可有好转之机。所以,在闭脱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闭、脱二证互见的证候。因而在治疗时要随时掌握标本缓急和扶正祛邪的原则。一般情况下,闭证以开闭祛邪,治标为主;脱证以固脱扶正,治本为主。闭脱互见者,要权衡主次,标本兼顾。闭证如出现脱证症状,是病情转重的趋势,在祛邪的同时,应注意扶正。[4]

51 闭证

中风闭证(apoplexy with blocking syndrome[1])是指邪入营血内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1]。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4]

511 中风闭证的针灸治疗

治疗闭证,可同时配合针灸疗法,收效更快[4]。

闭证取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等穴为主[3]。牙关紧闭加颊车、下关;舌强不语加哑门、廉泉[3]。

512 阳闭 5121 阳闭的症状

除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4]。

5122 证候分析

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即《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篇》所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风火痰热之邪,内闭经络,故见面赤、身热、口噤、手握、气粗、口臭、便闭、苔黄腻,脉弦滑数等。[4]

5123 治法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4]

5124 阳闭的方药治疗

先灌服(或用鼻饲法)局方至宝丹[备注]至宝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朱砂、麝香、安息香、金银箔、犀角、牛黄、琥珀、雄黄、玳瑁、龙脑或安宫牛黄丸[备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以辛凉透窍;并用羚羊角汤[备注]羚羊角汤(《医醇賸义》):羚羊角、龟版、生地、丹皮、白芍、柴胡、薄荷、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方中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配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龟版、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丹皮、生地凉血清热。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4]

5125 风火闭窍

中风·风火闭窍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windfire blocking orifices[1])是指风火上扰,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斜,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舌红,脉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2]。

51251 风火闭窍的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5]

51252 证候分析

肝阳暴亢,阳升风动,气血上逆蒙闭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故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火上亢,气血逆乱,闭阻经络,故见面红目赤[5]、两目斜视或直视、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或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舌脉亦为风火逆闭之象。

51253 风火闭窍的针灸治疗

[5]

治法:开窍醒神,清肝熄风。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处方:水沟、十宣、内关、风池、太冲

随证配穴:抽搐甚者,加合谷、阳陵泉。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针内关可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太冲、风池可清肝熄风。

5126 痰火闭窍

中风·痰火闭窍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blocking orifices[1])是指痰火互结,蒙蔽清窍,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眼斜,鼻鼾痰鸣,面红目赤,躁扰不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2]。

51261 痰火闭窍的症状

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5]

51262 证候分析

痰湿内蕴,郁而化火,痰火上蒙清窍,故见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为痰火上扰心神所致。痰火闭阻经络,则出现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舌脉及便秘身热亦皆为痰火之象。[5]

51263 痰火闭窍的针灸治疗

[5]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清热。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水沟、十宣、内关、丰隆、天突。

随证配穴:尿闭者,加中极、合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水沟、内关已如前所述。十宣既可通关开窍,亦可泻热。脾为生痰之源,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以蠲化痰浊,通便清热;配天突可增强豁痰之效。

5127 痰火瘀闭

中风·痰火瘀闭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caused by phlegmfire stasis and blocade[1])是指痰火瘀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2]。

513 阴闭 5131 阴闭的症状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4]

5132 证候分析

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症。痰湿属阴,故静卧不烦,痰湿阻滞阳气,不得温煦,故四肢不温,面白唇暗。苔白腻,脉沉滑缓等均为湿痰内盛之象。[4]

5133 阴闭的治法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4]

5134 阴闭的方药治疗

急用苏合香丸[备注]苏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朱砂、诃子、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荜拨、苏合香油、熏陆香、冰片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温开透窍,并用涤痰汤[备注]涤痰汤(《严氏济生方》):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煎服。方中以半夏、橘红、茯苓、竹茹燥湿化痰;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枳实降气以利风痰下行。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4]

5135 痰湿蒙窍

中风·痰湿蒙窍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clouding orifices[1])是指痰湿蒙蔽清窍,以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暗淡,苔白腻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2]。

51351 痰湿蒙窍的症状

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5]

51352 证候分析

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故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痰湿属阴,阻滞阳气,肢体不得温煦,故面色晦垢、四肢逆冷。痰涎涌盛、舌脉,均为痰湿内盛之象。[5]

51353 痰湿蒙窍的针灸治疗

[5]

治法:开窍醒神,豁痰熄风。

选穴:以督脉、手厥阴心包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水沟、十宣、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丰隆、气海。

随证配穴:排痰不爽者,加天突。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十宣点刺出血。气海、足三里可针灸并用。

方义:督脉“入于脑”,水沟属督脉,刺之可开窍醒神。十宣放血为急救常用之法,可通调十二经脉气血以开关通窍。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为心之外卫,既可代心受邪,又可代君行令,心主神明,故针内关可调神开窍,使心神复明。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可健运脾胃,以温化痰浊。再加丰隆可增强豁痰之功。气海可温通阳气以治四肢不温,又可助脾胃之气而化痰。

5136 痰浊瘀闭证

中风·痰浊瘀闭证(apoplexy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 and static blood[1])是指痰浊瘀闭,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淡,苔白腻,脉滑沉等为常见症的中风闭证证候[2]。

52 脱证 521 中风脱证的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瞳神散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气息短促,手撒肢冷,汗多肤凉,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紫或舌痿,脉散细弱或脉微欲绝。[4][5]

522 证候分析

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呼吸低微,多汗不止,四肢厥冷,脉散细弱而微、气息短促、舌紫、或微、苔白腻等均是 欲绝,阳气暴脱之征。[4][5]

523 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4]

524 中风脱证的方药治疗 5241 方一

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备注]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合生脉散[备注]生脉散(《鲁急千金要方》):人参、麦冬、五味子。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逆。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以敛汗固脱。[4]

5242 方二

处方:人参10~15克,附子10~15克。

用法:急煎汤灌服或鼻饲。

常用成方: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

疗效:上述四型,共治疗2203例,基本痊愈680例,显效746例,有效692例,无效及死亡85例,总有效率为961%。

525 中风脱证的针灸治疗 5251 方一

脱证取神阙、关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壮灸[3]。虚汗不尽加阴郄;虚阳浮越者重灸命门、气海俞、肾俞等穴[3]。

5252 方二

[5]

治法:回阳固脱。

选穴:以任脉、督脉穴为主。取关元、神阙、足三里、水沟、内关。

随证配穴:烦躁不安者,加四神聪。

刺灸方法:以大艾炷灸关元、神阙,无问壮数,以危候转轻为佳,足三里可针灸并施。水沟、内关平补平泻法。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且又联系命门之真阳,故为阴中有阳之穴;神阙位于脐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故取任脉的关元、神阙两穴重灸,以回阳救逆而救虚脱。足三里可益气养血。水沟、内关开窍醒神。

6 关于中风

中风(zhòng众)(apoplexy[1][6])为病名[7]。又称卒中[7][3]。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是指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1][6]。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4]。

中风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5]。患者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4]。中风患者多在中年以上[5]。发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症状[5]。

中风属于脑血管病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5]。

针灸对中风疗效满意,近年研究证实针灸不仅擅治中风后遗症,且在急性期也有卓效。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肺衰竭及消化道大出血者,应进行综合治疗,及时抢救。[5]

蝉衣功效与作用,蝉衣功效与作用功

  熟宣是属于宣纸的一种。矾水加工过的宣纸都叫熟宣。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  纸名。生宣纸经上矾、涂色、洒金、印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