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如治法天纪,清阳不升,则升其阳;治法地理,浊阴不降,则降其浊;天有五*六气,伤人则先入皮毛,治宜速,否则病伤筋脉——六腑——五脏。等待入五脏则半死了,提示早治的法则。风湿伤筋,燥胜风湿;风寒伤筋,辛胜风寒(如羌活胜湿汤);热伤气,寒胜热(如白虎汤);湿伤肉,酸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如用牛膝木瓜治风湿)等提示用药法则;阳热里结、阴寒里结,同有腹满症,不预通下则危。里结症在老年人多见到此症,共同特点是阴亏,圣人治以专精神,精神内守,邪不可乾,提示养生法则。结尾:“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更完全是很明显的法则提示。本文的中心是“法则”,但不容易引起读者注意。今特指出,读者进行归纳可以明了。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阴阳应象大论 创作年代 :战国时期 作品体裁 :散文 作者 :不详 作品出处 :《黄帝内经》 出处与篇名解,本章要点,原文,注释,译文,作者争议, 出处与篇名解 篇名解 阴阳是我国哲学的一对范畴,由自然界实指之事物演变而来。作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阴阳主要代表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用以说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之间及其内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古人认为,阴阳的运动变化,决定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是自然界的总规律。象,指形象、征象。应象,吴昆《素问吴注》:“应乎天象,而配乎阴阳五行也。”“阴阳应象”,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四时五行阴阳的消长变化,其象相应的意思。正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云:“此篇以天地之阴阳,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其象相应。” 由于本篇的内容,是取法于自然界阴阳五行之气的运动,以论人体脏腑阴阳五行之气变化的道理,因此以“阴阳应象”名篇。正如张志聪《素问集注》所云:“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中篇名冠以“大论”的,除有关运气学说的七篇外,只有“四气调神”和本篇。至于本篇之所以称大论,可能是由于本篇内容既阐明了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运用,又论证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更重要的是阐发了人与自然相通应的关系,其内容丰富广泛,是《内经》中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至为重要而有较为完整的一篇,故称“大论”。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本章要点 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说明治则、法则,即如何取法于阴阳。 原文 黄帝 曰:阴阳者,天地之道①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②,生杀之本始③,神明之府④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⑤,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⑥,热胜则肿,燥胜则乾,寒胜则浮⑦,湿胜则濡泻⑧。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⑨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⑩,各从其经,气穴⑪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⑫,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⑬,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岐伯 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⑭,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⑮,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⑯,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悲。悲伤肺,喜胜悲,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⑱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⑲,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⑳,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②①,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②②,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②③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②④,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②⑤,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 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腻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⑪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⑫溪谷属骨:肉之小会为溪,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溪谷相连的骨节。 ⑬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⑭玄:指自然界深远微妙的化生力量。 ⑮握:指抽搐握拳,是肝主筋病变时的表现。 ⑯哕:即干呕。 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右行,阳左行,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所以说阳从左右是阴阳的道路。 ⑱能始:能与“胎”通假,能始,本始,根源的意思。 ⑲喘粗为之俯仰:喘粗即呼吸困难的意思;喘粗为之俯仰,意思就是指因呼吸困难而前俯后仰。 ⑳烦冤:即心胸烦乱之义。 ②①七损八益:词句往往应结合上下文来注解。从出土文物文献来讲,七损,指房事中损伤人体精气的七种情况;八益,指房事对人体精气有益的八种情况。其实结合上下文来看,“七损八益”似乎是指人寿。下文有:“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那么年七十······年八十······年九十呢?没有说。所以知七损八殪久长寿。实际情况是年六十,阴痿,气大衰;年七十同龄人损失了许多(人生七十古来稀);年八十死亡率更高所剩无几;年九十可算长寿(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态,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众人呢,“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治已病,治未病”,总法则是“调理阴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注解供学者参考。 ②②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 ②③傍:即依靠,这里意思是效法、按照。 ②④见微得过:微,指病初发之征兆;过,指疾病所在;见微得过,就是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的意思。 ②⑤观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一说权衡规矩是用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其实因古文是竹简传承久远,而损坏、散乱,经整理“善诊者先别阴阳·····以诊则不失,以治则无过矣”如下文:“善诊者先别阴阳,察色按脉,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审清浊,而知部分;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以诊则不失,以治则无过矣”。因此“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应该理解为:注重遵照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规则,而能明确诊断。 译文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于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查。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积聚而上升,就成为天;阴气凝聚而下降,就成为地。阴的性质为静,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下陷,如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浊阴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就会生发泄泻。 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形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生长收藏以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形色突变。喜怒如不节制,寒暑如不依例,就有伤害生命的危险。因此,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感受的寒气太多了,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季感受的风气太多了,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太多了,到了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圣人,讲到人体形态,辨别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结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都有它一定的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岐伯答:东方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在天是五气里的风,在地是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则为筋,在五脏中则为肝,在五色中则为苍,在五音中则为角,在五声中则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中则为握,在七窍中则为目,在五味中则为酸,在情志中则为怒。怒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能生火,火气生苦味,苦味养心,心生血,血养脾,心气与舌相关联。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征,在五声为笑,在人体情志变动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上为喜。过喜伤心气,但恐能抑制喜;热伤气,但寒水能抑制热;苦味伤气,但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使土气生长,土生甘,甘养脾气,脾滋养肌肉,肌肉强壮使肺气充实,脾气与口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干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伤脾,但怒气能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但风气能抑制湿气;过食甘味伤肌肉,但酸味能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使金气旺盛,金生辛味,辛养肺,肺气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滋生肾水,肺气与鼻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伤肺,但喜能抑制忧;热伤皮毛,但寒能抑制热;辛味伤皮毛,但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气,水气能生咸味,咸味能养肾气,肾气能长骨髓,骨髓又能养肝,肾气与耳相关联。它的变化在天为五气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上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伤肾,但思能抑制恐;寒伤血,但燥能抑制寒;咸伤血,但甘味能抑制咸味。 因此说,天地使万物有上下之分,阴阳使血气有男女之别。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阴阳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所以说,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黄帝说:人该怎样取法于阴阳呢? 岐伯答: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俯仰反侧汗不出,热不散,牙齿干燥,心里烦闷,若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经得起冬天,而经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屡屡寒战,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感腹部胀满,就是死症。经得起夏天,而经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的机转啊! 黄帝问:那么,怎样才能使阴阳得以调和呢?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不懂的人,就衰老。同样都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洞察一般规律;愚蠢的人,却看到的仅是个别。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轻体壮。即使身体本已衰老,也可以焕发青春;本来就强壮的人,就更强壮了。所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以恬静为快乐,在清虚的环境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就无穷尽,与天地同寿。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气在西北方是不充分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耳聪目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充盈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是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是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所以同样是感受了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地有五方的。因此,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那些贤明之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的阴阳来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不符合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 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假使病邪已经侵入到五脏,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假使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真看清了哪些病是轻微,哪些病是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并听其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因而知道疾病生于哪一脏腑;诊察尺肤的滑涩和寸口脉的浮沉,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但追本求源,还是由于在诊断上没有错误。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刺法就可治愈,若在邪气盛时,就需要等邪气稍退再去治疗。病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病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愈的时候,则要巩固之,防其复发;形体羸弱的,应设法温暖其气;精气不足的,应补以其有形的味。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如冒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展太重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阴阳,来决定用剂的柔刚,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作者争议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序,

原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

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

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天地之象分,阴阳之侯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昭彰”的大意是:天地之像,阴阳之候,是(人)病变地缘由,(如果熟悉掌握了其中的微妙变化)就能明辨疾病的生死。不用苦思冥想迹象就显现出来了,就像冥冥之中有契约与之谋和一样。

1 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 《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叶适 《醉乐亭记》:“ 永嘉 多大山,在州西者独细而秀,十数步内辄自为拱揖,高不孤耸,下亦凝止,阴阳附从,向背以情。” 2 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 《史记·天官书》:“行南北河,以阴阳言,旱水兵丧。” 张守节 正义:“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阴,则水、兵;南河以阳,则旱、丧也。” 3 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 《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阴阳不和,五谷踊贵。”《红楼梦》第三一回:“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 4 天地。 《礼记·郊特牲》:“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阴阳和而万物得。” 孔颖达 疏:“和,犹合也,得谓各得其所也,若礼乐由于天地,天地与之和合则万物得其所也。” 孙希旦 集解:“乐由天作,故属乎阳;礼由地制,故属乎阴,阴阳和则万物得,礼乐和则万事顺。” 唐玄宗 《春晚宴两相学士探得风字》:“阴阳调历象,礼乐报玄穹。” 宋 范成大 《民病春疫作诗悯之》:“阴阳何者强作孽,天地岂其真不仁?”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黑漫漫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遁。” 5 日月。 唐 杜甫 《阁夜》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宋苏辙 《冬至日》诗:“阴阳升降自相催,齿发谁教老不回?” 6 昼夜。 《礼记·祭义》:“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 孔颖达 疏:“阴谓夜也,阳谓昼也。夏则阳长而阴短,冬则阳短而阴长,是阴阳长短。”《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韦昭 注:“阴阳分布,日夜同也。滞,蛰虫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发声。’” 汉 扬雄 《太玄·攡》:“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 7 寒暑。 《楚辞·九辩》:“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 王逸 注:“寒往暑来,难追逐也。” 唐 柳宗元 《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 8 春夏和秋冬。 《文选·古诗<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李善 注:“《神农本草》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9 雷电与雨雪。 《谷梁传·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震,雷也;电,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数也。八日之间,再有大变,阴阳错行,故谨而日之也。” 范宁 注:“ 刘向 云:雷未可以出,电未可以见,雷电既以出见,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也。雷电,阳也;雨雪,阴也。雷出非其时者,是阳不能闭阴,阴气纵逸而将为害也。” 10 君臣。 《楚辞·九章·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王逸 注:“阴,臣也。阳,君也。” 洪兴祖 补注:“阴阳易位,言君弱而臣强也。” 11 夫妇。 《礼记·郊特牲》:“玄冕齐戒,鬼神阴阳也。” 孔颖达 疏:“‘鬼神阴阳也’者,阴阳谓夫妇也。着祭服而齐戒亲迎,是敬此夫妇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阴阳也’。” 12 男女。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天地生植·阴阳》:“《春秋内事》曰:‘ 伏羲氏 定天地,分阴阳。’” 明 归有光 《贞女论》:“阴阳配偶,天地之大义也。” 明 程羽文 《鸳鸯牒》:“不知世人阴阳之契,有缱绻司总统,其长官号氤氲大使,冥数当合者,须鸳鸯牒下乃成。” 13 指男女之生殖器。 《明律·斗殴》:“若断人舌及毁败人阴阳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将犯人财产一半断付被伤笃疾之人养赡。” 14 律吕。 《周礼·春官·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按阳为律,阴为吕。 汉 贾谊 《新书·六术》:“声音之道以六为首,以阴阳之节为度……是以声音之器十二钟,钟当一月,其六钟阴声,六钟阳声。” 15 奇偶。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七岁之阳也,八岁之阴也,七八十五,阴阳之数备。” 16 动静。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阴阳,以观其诚。” 卢辩 注:“阴主静,阳主动,考其阴阳者,察其动静也。” 17 开合。 《后汉书·班固传上》:“张千门而立万户,顺阴阳以开阖。” 李贤 注:“《前书》曰, 建章宫 度为千门万户。合谓之阴,开谓之阳。《易》曰:‘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 18 依违向背。 《东周列国志》第七二回:“ 郑 阴阳 晋 楚 之间,其心不定,非一日矣。”《明史·忠义传五·鲁世仁》:“ 洛阳 则 际遇 , 汝宁 则 沉万登 , 南阳 则 刘洪起 兄弟,各拥众数万,而诸小寨悉归之。或附贼,或受朝命,阴阳观望。” 19 人间和阴间。 唐 唐晅 妻 张氏 《答夫诗》之一:“阴阳徒自隔,聚散两难心。”题解:“ 晋昌 唐晅 ,娶姑女 张氏 ,颇有令德。 开元 十八年, 晅 入 洛 ,妻卒于 卫南庄 。后数岁,得归,追感陈迹,赋诗悲吟,忽见 张氏 前来…… 晅 以诗赠 张氏 ,氏亦裂带题诗以答。” 20 死生,生杀。 《楚辞·九歌·大司命》:“乘清气兮御阴阳。” 王逸 注:“阴主杀,阳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气,御持万民死生之命也。” 21 古代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后汉书·张衡传》:“ 衡 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筭。” 唐 韩愈 《襄阳卢丞墓志铭》:“阴阳星历,近世儒莫学。” 22 指负责研究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学问的人。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景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碁诸待诏三十二人。”23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术。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原来叫 刘修德 ,当年作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24指擅长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术的人。《西游记》第二三回:“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请将阴阳 徐先生 来写了七单。” 康濯 《春种秋收·三面宝镜》:“﹝ 王老殿 ﹞早年间当过看地脉说风水的阴阳先生,人们也管他叫‘阴阳’。”25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览》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谯郡 胡馥之 ,娶妇 李氏 ,十馀年无子,而妇卒。哭恸,云:‘竟无遗体,遂丧,此酷何深!’妇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见就,依平生时阴阳,当为君生一男。’语毕还卧。”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它们分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阴阳衍化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而给予不同名称。例如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手)内侧前缘(太阴)而与肺相属的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行于下肢(足)外侧后缘(太阳)而与膀胱相属的经脉。

1 阴阳古代文化常识

阴阳古代文化常识 1高考历史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比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

这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属于天文历法,因为古代使用干支纪念法,当然现在仍在使用,十二生肖就是和十二地支对应的。

(很不幸的是现代很多小人拿此来算命欺骗老百姓)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什么是五行 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记载,五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是金、木、水、火、土,而它们之间也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中医五行相生相克图 五脏:木性为肝脏;火性为心脏;土性为脾脏;金性为肺脏;水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相克 五行相冲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根据宇宙的磁场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产生了植物(木)再经由太阳(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陆地(土)再从陆地中去发现了铁的矿物质(金)尔后从铁矿中提炼成铁器做成盆子来取水。

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环状态。 又 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树(木),用大树的根来拱固土质大雨来时才不会土质流失(土),大雨会造成水灾就必需用土来筑墙保卫家园(水),古时家园的门口都要摆个大水缸下雨时备水以备火灾可灭火(火),为保卫家园及家中煮饭生火必需有刀枪斧头器具所以要提炼顽铁(金), 生火需要用锯子斧头来劈材(木),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间的万物产生之后,虽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 ,如水会使树木生长,也会使土质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来克土,这就是自然的循环状态。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天干地支tiān'gāndìzhī 天干地支产生于汉代,它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农历的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辞源”里说,“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1]——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早在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根据《五行大义》中记载,干支是大挠创制的。

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

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地支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数字般的单纯,而。

2中国古代各种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

《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

《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

《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3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4古代文化常识知多少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5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的综合性学习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分类,各家学派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有物质与精神两分法;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分法;还有物质、社会、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这些划分尽管层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类创造文化的发展进程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划分的,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学习研究。中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应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来划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因此,教学时应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再探讨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将课文中零散的知识归类成系统,建立知识链条。二是教师们在传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三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打开思路,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

《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是由清代摸金校尉创作而成的,十六字辨别是:天、地、人、鬼、神、佛、魔、畜、慑、镇、遁、物、化、阴、阳、空。这本书本记录的是阴阳风水学的常识,有兴味的冤家即刻跟星座屋小编和学习一下吧! 天 这一局部次要是星学,也就是在风水术中占很大比重的天星风水,地分吉凶,星有善恶,看风水寻龙脉讲的就是上观天星、下审地脉。 地 风水术的主体是相形度地,小道龙行自有真,星峰磊落是龙身,经过解读大地上山水河道的走向情势,判别龙脉的来去止伏,观取“龙、砂、穴、水”,这就是地字篇的内容。 人 风水有阴阳宅之说,阴宅是坟场,是为死者预备的,而阳宅是活人的寓所,关于阳宅的抉择,一样也有极深的风水实践,又称“八宅明镜”之术。 鬼 望文生义,幽冥之说为鬼,这一篇次要是解说古墓客人的状况。例如尸首和棺椁的摆放,殉葬者与陪葬品的地位,长明灯、永生烛的意味性等等,但凡墓中与死者有间接关联地,多在此卷之中。 神 自古以来,盼望身后成仙,并沉浸此道之人数不胜数,尸解成仙的事件在风水中多有记录。同情势理气味息相干,若何在仙人穴中尸解羽化是这一篇的次要内容,不外就好像是“屠龙之术”,在大少数的状况下,“仙人穴中羽化眠”只是一套不切实际的充实实践罢了。 佛 风水实践体系宏大冗杂,摸金校尉所善于的风水秘术,都是以《易》为总纲,属于道家一脉,而其他的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的风水实践,当然兴许在那些宗教中并不称其为风水。然而其实质都是一样地。佛字一卷记录的是禅宗风水。 魔 吉星之下无不吉,凶星之下凶所存,况是凶龙不入穴。只是闲行引身过。魔字篇中的内容,主说地脉天星之恶兆,使人远避地劫天祸,这是专门讲风水中凶狠征兆的一篇。 风水知识 畜 贤人有云,禽兽之流,不行以与之为伍,山水地貌都是大天然的巧夺天工,有些奇山异石,天然造化天生百兽状态,这在风水中也大有名堂。举个例子来说,比方山体似牛,便有卧牛、眠牛、耕牛、屠牛、望月牛之分,姿势情势不同,吉凶各异,这一篇次要说的是风水构成的畜形。 慑 分金定穴的精要内容,此术古称“观盘辨局之术”,不需求罗盘和金针的配合,便可精准无误地确认风水中的龙、砂、穴、水、向。是寻觅古墓方位最重要的环节。 镇 风水一道,个中最忌“煞”形,镇字卷次要记录着若何镇煞、避煞,不外镇字篇中,讲的最多的反而是“避”,而非“镇”,也不失为洁身居家风水自好之道。 遁 古墓中的机关规划,殉葬沟的地位,能够经过高空封土、明楼之类的构造,推算出古坟场宫的轮廓方位等细节。最次要的当然是解说机关潜伏,有很深的易理蕴藏在里边,如不通晓五行生克的变动,也难以窥得个中门径。 物 &nb风水学sp; 古有天气地运、天运地气之说,地运有推移,而天气从之;天运有旋转公司风水,地气而应之,天然环境的变动,招致风水情势的扭转,在山水之中的所有灵性之物,会因为风水善恶的微小转变,而产生异变,假如清浊阴阳混杂将产生一些十分可骇的事物,不合常理者,谓之妖,物字篇是形容由于风水而产生的妖异景象。 化 化者乃变动之化,地师们眼中最困难的改风水,小者改流派,大者变格式。古风水一道中,不主张工钱“改动”风水情势。宇宙有大关合,山水有真性格,其气其运,安可妄动?“化”字卷是被模金校尉视为忌讳的一卷,但面临一些是经过扭转格式营建风聊风水水宝地的古墓,“化”字卷便是它的克星。 阳 此阴阳非阴阳术之阴阳,单纯从风水角度来说的阴阳,实际上就是“情势”,看失去的为阳,看不到的为阴,在风水一道中,什么是看失去的?一座山一条河出现出的地形,便是看失去的,阳字卷是讲“形”的一卷。 阴 看失去的为阳,众人不见之形为阴,作甚不见之形?一座山一条河的地形,所蕴涵着的气与运,以及这种气与运出现出的势态,这都是间接用肉眼看不到的肉体气质,阴字卷是讲“势”的一卷。 空 大象有形,大音稀声,风水秘术的最高境界,没有任何一个字的一篇,按部就班研习到最初,小道已证,天然能意会“空风水摆件”之卷“造化之内、天人合一”的究极奥秘地点。(完)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41 定位 42 取法 43 穴位解剖 44 特异性 45 功效与作用 46 主治病症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472 灸法 48 配伍 49 文献摘要 410 研究进展 5 申脉穴·阴阳蹻四穴 51 标准定位 52 取法 53 穴位解剖 54 特异性 55 功效与作用 56 主治病症 57 刺灸法 571 刺法 572 灸法 58 配伍 59 文献摘要 510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阴阳蹻四穴 1 拼音

yīn yáng qiāo sì xué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mài BL6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阴阳蹻四穴即阴蹻脉的照海穴,阳蹻脉的申脉穴,左右共4穴[1][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4 照海穴·阴阳蹻四穴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3]。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4]。属足少阴肾经[3]。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3][5]。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3]。

41 定位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5]。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4]。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4]。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3]

42 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3]。正坐垂足取穴[3]。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43 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3]。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4]。

44 特异性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蹻脉。

45 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3]。

滋阴清热,调经止痛。

46 主治病症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3]。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3]。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4]。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3]。

直刺03~05寸[4]。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踝部。

472 灸法

可灸[3]。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48 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49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410 研究进展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3]。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3]。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3]。

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

阴阳应象大论详细资料大全

《阴阳应象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