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茵陈四逆汤简介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处方干姜45克甘草(炙)60克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茵陈180克功能主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用法用量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摘录《卫生宝鉴·补遗》《伤寒微旨论》卷下方名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用法用量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作4服。制备方法上为末。各家论述《医方考》:此阴证发黄也。阴寒盛于下,则戴阳于上,故上体见阳证, 见阴证;阴盛于下,故见阴脉之沉迟,兼阴证之四逆;阳戴于上,故见阳证之发黄,上体之自汗也。茵陈,治黄之要药,故无分寒热而用之;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之要品也,故有阴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姜、附发于上焦阳盛之区,而下部阴寒之分反不及也。附注加味姜附汤(《寿世保远》卷三)、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
详见百科词条:茵陈四逆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04:08 共5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兰室秘藏》卷下:人参益气汤处方黄耆4克生甘草人参各15克白芍药9克柴胡75克炙甘草升麻各6克五味子140个制法上药嚼咀,分作四服。功能主治治热伤元气,两手指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卧。用法用量每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摘录《兰室秘藏》卷下《卫生宝鉴》卷二十四组成黄耆5分,人参3分,黄柏(去皮)3分,升麻3分,柴胡3分,白芍药3分,当归2分,白术2分,炙甘草2分,陈皮3分,生甘草2分。功效补气,益水,清热。主治过汗亡阳变证。虚而瘛搐。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都为1服。水2盏半,先浸两时辰,煎至1盏,去滓热服,早食后、午饭前各1服。临床应用伤湿过汗:中山王知府次子薛里,因戏水,衣服尽湿,其母责之。至晚,觉精神昏愦,怠情嗜卧。次日,病头痛身热,腿脚沉重。一女医用和解散发之,闭户塞牖,覆以重衾,以致苦热不胜禁,遂发狂言,欲去其衾。明日,寻衣撮空,又以承气汤下之,下后语言渐不出,四肢不能收持,有时项强,手足瘛疭,搐急而挛,目左视而白睛多,口唇肌肉蠕动,饮食减少,形体羸瘦。命予治之。具说前由。予详之,盖伤湿而失于过汗也。今盛暑之时,大发其汗,汗多则亡阳,百脉行涩,故三焦之气,不能上荣心肺,心火旺而肺气焦。夺汗无血,今发汗过多,气血俱衰,筋无所养,其病为痉。脾热则肌肉蠕动。气欲竭,热留于脾,故四肢不用。此伤湿过汗而成坏证明矣。当治时之热,益水之原救其逆,补上升生发之气。以人参益气汤治之,投之3日后,语声渐出,少能行步,四肢柔和,食饮渐进,至秋而愈。各家论述《内经》曰:热*所胜,治以甘寒,以酸收之。人参、黄耆之甘温,补其不足之气而缓其急搐,故以为君;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生甘草甘微寒,黄柏苦辛寒以救肾水而生津液,故以为臣;当归辛温和血脉,橘皮苦辛,白术苦甘,炙甘草甘温,益脾胃,进饮食,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之酸微寒,以收耗散之气而补肺金,故以为佐;升麻、柴
详见百科词条:人参益气汤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9:17 共8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大定风珠记载于《温病条辨》卷三,其组成为鸡子黄2个、阿胶9g、生白芍18g、生龟板12g、干地黄18g、麻仁6g、五味子6g、生牡蛎12g、麦冬18g、鳖甲12g、炙甘草12g,具有滋阴熄风之功效,滋阴养液,柔肝熄风。主治阴虚动风证。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的常用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的抽搐症、锌缺乏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放疗后舌萎缩等属于阴虚动风者。
大定风珠为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方。
该方剂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对温病后期“脉气虚弱,时时欲脱”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对各种重症传染病并发脑功能障碍、心脏及循环功能障碍,特别是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休克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各种温病后期病情均较重,所以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特别是强心、抗休克、纠正脱水酸中毒、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等抢救是十分必要的;本方剂应用时还应结合有效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
详见百科词条:大定风珠 [ 最后修订于2018/12/26 11:11:44 共892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引言:随着疫情在各国肆虐,中国的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对中医药也越来越关注。于是去医院很多人考虑的也不是西医,而是中医。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中医药方,很多人表示并不理解,有人网友问道制符片、干姜和炙甘草是张仲景的方子吗?
一、该药方是不是张仲景的方子?其实单就从药方来说,目前没有明确的古文典籍证明这个药方是张仲景的·。但是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里每一个药草他们的作用和他们合合在一起的效果。相信医院有他自己的考量,所以各种药物开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为了患者而着想。所以在中医药时面对不懂的中医药可以配合医生的诊治,或者选择问问自己的朋友和医生,这些药材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增长一下自己的见识。
二、研究中医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更是有非常久的历史渊源。对于中医药很多外国友人也来华进行拜访学习,但是都不太理解,只有中国才能将中医药发展的非常好。随着目前人们对中医药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都想要深入的了解一下中医药。其实中医药的性质非常简单,它只是将大自然的各种草药的性质综合在一起,然后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性质相生相克进行治疗疾病。没必要忽视中医药,也没必要把中医药神学化。
三、中药和西药究竟哪个更好?面对中医药的肆虐,很多传统使用西药的人都发生了疑问,中医药和西药到底哪一个好?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无论是中医药还是西药各有各的好处,中药治根,西药治标。但是中西结合才能够又快又有效的治疗疾病。而目前在医药方面中西结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相信最后在中药和西药的结合下,医疗技术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中药材甘草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主要治疗一种与呼吸疾病有关系的疾病,其中灸甘草的功效就很大,大家想知道更多的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吗?先在我就给大家讲讲灸甘草的功效以及它的副作用,希望大家对它有更加深的认识。
一、灸甘草的功效
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如下,炙甘草以生甘草用蜂蜜炒至可以有很好的养生效果,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是可以对人体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抗炎及抗变态反应有作用,对抗肿瘤和止痛有作用,对抗惊厥、止痛有作用,灸甘草补气作用补血有作用等等,甘草经炒后其功效更有利于吸收,还可以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做成四君子汤,对人体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药理作用。
灸甘草可以滋阴养生,早在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就记载着甘草“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甘草中可以帮助治疗阴血不足起到补阴益气的效果!
灸甘草还可以起到补血的效果,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灸甘草的补血效果可以跟红枣相媲美并且在补血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益气复脉效果,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对于心律不齐、心跳过缓等等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以上都是关于灸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灸甘草的副作用
灸甘草的副作用如下,过量的使用甘草会导致血压升高、身体越来越疲劳、头痛脑胀、肌肉软而无力、男性睾丸酮水平降低等症状发生,所以要适当的使用,不要过量了。长期的使用甘草还有可能引起异常的体重增加,所以要短期使用。孕妇忌用甘草,临床发现孕妇过度的使用甘草会引起大量出血,严重会引发早产发生,孕妇在用于各种药物都要严格一些。灸甘草中含有甘草酸激素,如果此种激素过高的话会阻碍钠的排泄,使钾从尿液中排出,最终致使肌肉损伤及血压升高。钾的流失也会导致保水,造成水肿。以上都是灸甘草的副作用,请大家务必注意。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射干散处方射干30克赤芍药30克川升麻60克杏仁4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牛蒡子30克枫香30克葛根60克(锉)麻黄30克(去根、节)甘草60克(炙微赤,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疏风宣肺,凉血解毒。治风毒上攻,咽喉肿痛,水浆不下。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射干散处方射干天竺黄(研)马牙消(研)各30克犀角屑玄参川升麻白矾白药黄药炙甘草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小弹子大。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治热毒上攻,悬痈肿痛,咽喉不利,胸中烦热。用法用量不拘时,以绵裹1丸,含化咽津。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圣惠》卷七十八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川升麻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主治产后伤寒,经数日后,胸中妨闷,喉咽噎塞,不能饮食。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三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紫菀(洗去苗土)半两,桂心半两,半夏半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1分(炙微赤,锉)。主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搅令匀,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八十九方名射干散组成射干1分,川升麻1分,百合1分,木通(锉)1分,桔梗(去芦头)1分,甘草(炙微赤,锉)1分,马牙消半两。主治小儿脾肺壅热,咽喉肿痛痹。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散。《圣惠》卷六十四方名射干散别名射干饮组成射干2两,商陆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以上3味捣罗为末),赤小豆3合,麻子2
详见百科词条:射干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6:39:52 共35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5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至深**,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至深**,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法: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炼蜜25千克。
炙甘草的传奇故事
炙甘草是我国中医药学中最常用到的药材之一,关于炙甘草还有这样一些传说故事。明代陆粲在《庚巳编》中记载:一天早晨,刚走进御药房的御医盛寅,突感到头痛、眩晕,随即昏倒不省人事。由于病症来得十分突然,众人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一位民间医生得知此事后,自荐为盛寅治病,随手取出中药炙甘草煎成浓汤后命人为盛寅服下。没多久,盛寅竟真的苏醒了,御医们颇感惊奇,纷纷讨教其中奥义。民间医生解释道:没吃早饭进了药房的盛御医,胃气虚弱,所以未能抵御药房中的药气薰蒸,中了诸药之毒,故而昏倒。因此,他服下炙甘草水后便苏醒了。
有一位老爷子,八十多岁,他说最近这个心老是跳几下停一下,有时候跳两三下停一下,有时候跳六七下停一下,以为得了什么大病,惶惶不可终日。
这老爷子说的这种现象现在的很多人都有,这病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血不足了。
心脏是靠血养着的,心血不足,就是心脏里的血少了,心脏在缺血的情况下工作,就像人在没有吃饱饭的情况下干活,最容易疲劳,所以才会偷懒,跳几下停一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张仲景就创立了一个方子,专门治疗这种疾病,叫炙甘草汤。西医说的心悸、心律不齐、早搏、房颤、骤停都可以用它来调理,所以说啊张仲景不愧为医圣,他给我们开了多少千古名方,从桂枝汤到葛根汤,再到小柴胡汤,历经千年,到现在仍旧适用。
关于炙甘草汤,《伤寒论》原文是这么说的: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甘草(炙)12、生姜9、桂枝9、人参6、生地黄50、阿胶6、麦门冬10、火麻仁10、大枣(擘)10。
古人说话都是言简意赅,简简单单六个字就把炙甘草汤治疗什么病高度概括了。就好像那冰山,古书中记载的只是那上面的一角,而它下面饱含的深刻内涵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去挖掘。
不管是结脉也好,代脉也好,简单来说,就是心脏跳着跳着咯噔停一下。只要是这种经常偷停的,张仲景就用这个炙甘草汤来调理。
炙甘草汤这个方子的境界很高,它既能补血又能补气,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气血阴阳它都能调理到。
第一,你不是心血不足吗,那就帮你补足,让心得到滋养,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了。阿胶补血毋庸置疑,它可以走到心脏去,把心血补足。
第二个,心血不足的时候,心火很容易烧起来。
身体里有一团火老在那儿烧着,心就无法平静下来,就会砰砰乱跳,怎么办呢?
用生地补补肾阴,麦冬补补肺阴。
生地可以滋五脏六腑滋阴,重点滋肾阴。肾主水,身体里的水液都要听从肾的指挥,肾阴足了,可以牵制心火,心火就烧不起来了。
生姜、大枣、炙甘草专入脾胃,帮助恢复脾胃功能,让脾胃这个轮子转动起来,源源不断地制造气血,运到五脏六腑上去。
人身上要是没有血,就好比机器没了油。心脏好比人体的油泵,要想让它运作起来,光有血不行,还得补补阳,必须要靠阳气把心血带动起来。桂枝强心阳,心阳强大了,心主血脉的能力就强大了。
火麻仁是种子类药,植物的种仁都是精华,
含有很多精油,能补、能润。前面说了,心火旺,肺也会跟着热,热到后来排便会很困难,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虽然肠子有在走,但是因为热气灼伤津液,不够润滑,走的很慢,所以通大便很重要。火麻仁一下去,肠道就像点了润滑油一样,排便就不会干干的,涩涩的。火麻仁润肠通便,慢慢地把肠道里的积滞排出去,把肠道清空。
这个方子张仲景特别嘱咐说,熬煮的时候要兑入清酒,用黄酒就可以,酒最大的作用是通经络,十二经络没有它不能到的,也正因为它无经不达,所以它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把药性带到心那里去报道。
炙甘草汤一吃下去,心脏的憋闷感就消失了。三剂吃完,脉象就顺畅很多,老爷子觉得又恢复到了以前那种很舒服的感觉。
古籍中的茵陈四逆汤简介
本文2023-10-20 18:22: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