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的香文化发展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香文化的香文化发展史,第1张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 《尚书》、 《礼记》 、 《周礼》、 《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陶制的熏炉和熏烧的香草。

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

“博山炉”在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年间一直广为流行。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

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熏炉(包括博山炉)、薰笼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随葬品。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汉武帝本人有很精美的鎏金银制薰炉,或许他也喜爱薰香。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

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

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香”的含义也发生了衍变,不再仅指“单一香料”,而是也常指“由多种香料依香方调和而成的香品”,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而唐代之后,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象前朝的帝王一样,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皇帝经行之处,甚至以龙脑、郁金铺地。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样式,外观也更加华美。

熏球(汉代已经出现)、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熏球由两个半球形镂空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杯形容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摇摆晃动,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香斗是带有长柄的小香炉,可以握在手上,清 掐丝珐琅香插主要用于供佛。)

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与普及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

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而且从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的妙物。如苏轼的《和鲁直韵》 、 朱熹的《香界》。

现当代时期的香文化

古代的香,所用都是天然香料,而现当代以来,化学香精已成为制香的主要原料。

化学香精是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

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在19世纪后半期,欧洲就已出现了人工合成香料(即化学香精)。这些化学香精不仅能大致地模拟出绝大多数香料的味道,而且原料(如石油、煤焦油等)易得,成本价格极其低廉,并能轻易的产生非常浓郁的香味。所以它很快就取代了天然香料,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主要添香剂,在制香行业中同样如此。

较之天然香料,采用化学香精制作的香品价格低廉,自然是厂家愿制,商家愿卖,香客愿买。以至于如今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香品都是这类化学香精香。名为檀香、沉香,其实只是使用了有“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学香精。

化学香精与天然香料相比,虽然香味相似,甚至香气更浓,但就香味品质及安神养生、启迪性灵的功能而言,两者却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天然香料被列为上品药材,而作为化学产品的合成香料虽初闻也芳香四溢,但多用却有害于健康。而且,即使单就气味而言,化学香精也只是接近而远远不能与天然香料相媲美。

化学香精类香品之所以能畅行开来,也是由于大多数香客只是把烧香作为祭祀的仪式。既然不闻香,不品香,只是烧香、看香,也就自然忽视香的用料、配方与品质,而只关注香品外形的美观或香味的浓艳了。

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虽有一些传统的方法和技术仍然得到了采用,但那只是一些外围的,形式上的保留,而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都被丢弃了。其后果之一就是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以至当今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虽然化学香精类的香品已是当今的主力军,但仍然可以见到以天然香料制作的香品,这也为那些喜欢品香的人们留下了一方空间。

当今的天然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使用单一香料的“单品香”(或是基本保持香料的原态,如块状、条状或粉末状;或是制成线香、盘香等形状)。其质量虽优于化学香,但直接使用单一香料,其味道与养生之功能都得不到最好的发挥,而且许多香料,如檀香,其实并不适于单独使用,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讲到“檀香单焚,裸烧易气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这种单一香品只是汉代之前原始的用香方法。汉唐之后主要使用的是“合香”(调和多种香料而成)。

第二类是调和多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形状上多为线香、盘香等。而传统合香的制造,不仅要有天然香料作原料,更要有合理的配方,严格的炮制方法和制作工艺。而当前市场上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天然香料的合香,据笔者所知,也大都是仅以天然香料为原料而已,而真正依古法制作的正宗合香,种类极少。

今日人们对香之内在品质的忽视,以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采用等因素,都使得制香的技术门槛大为降低,以至于当前的制香商家大大小小,星罗棋布,香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货架上的香品名称越来越花哨,造型越来越丰富,包装越来越华美,而“金玉”之内却少有“香珍”。低劣者点燃后只有烧草的味道,抑或虽有浓郁的香味却俗不可耐。这些所谓的香,可以说是徒有香的形状而败坏香的美名。面对这些赝品,也难怪如今的人们不愿意品香赏香了。不知道东坡临此是否还能忘情赋诗?而神仙佛祖、祖辈先人们若真能闻到此种烟气,又会做何感想啊?

虽然当今世界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段时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展露出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

近代香文化的发展状况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人,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而近现代社会的持续动荡,不仅极大地影响了香斗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人们失去了熏香怡情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在科技、军事上全盘落后于西方世界、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开始广泛接受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潮。而在民族危亡之际所开始的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难免过于偏激,由此而来的矫枉过正的、运动式的批判,使得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被混同于糟粕一并否定了,甚至像净心明志、修身养性这样的观念也被当作消极的态度受到了批判。在这种偏激的反思中,具有鲜明传统特征的香文化受到株连也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随着文人阶层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嬗变,自魏晋以来长期支持推动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文人阶层的力量越来越衰弱。在这种情势下,早已融入厂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失去了安神养生、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而主要是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在中国古代古籍中奇楠沉香出现的过很多记载,当然对于奇楠沉香由来也有大量资料,对然说存疑比多,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基本吻合的,下面让您了解一下在《粤海香语》和《本草乘雅》中有关奇楠沉香的记载吧。

《粤海香语》:伽(奇楠)杂出海上诸山,凡香木之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者,气性皆温,故为大蚁所穴,大蚁所食石蜜遗渍其中,岁久渐浸,木受石蜜气多,凝而坚润,则成伽 。其香木未死,蜜气未老者,谓之生结,上也;木死本存,蜜气膏于枯根,润若饧片者,谓之糖结,次也;岁月既浅,木蜜之气未融,木性多而香味少,谓之虎斑金丝结,又次也;其色如鸭头绿者,名绿结,掐之痕生,释之痕合,按之可圆,放之仍方,锯则细屑成团,又名油结,上之上也。伽(奇楠)本与沉香同类,而分阴阳 ∶或谓沉牝也,味苦而性利,其香含藏,烧乃芳烈,阴体阳用也;伽(奇楠)牡也,味辛而气甜,甘香勃发,而性能闭二便,阳体阴用也。然以洋伽(奇楠)为上,产占城者,剖之香甚轻微,然久而不减;产琼者名土伽,状如油速,剖之香特酷烈,然手汗沾濡,数月即减,必须濯以清泉,膏以苏合油,或以甘蔗心藏之,以白萼叶苴之,瘗土数月,日中稍曝之,而后香魂乃复也。占城者静而常存,琼者动而易散,静者香以神行,动者香以气使也。藏者以锡为匣,中为一而多窍,蜜其下,伽(奇楠)其上,使熏炙以为滋润,又以伽(奇楠)末养之,他香末则不香,以其本香返其魂,虽微尘许,而其元可复,其精多而气浓故也。寻常时勿使见水,勿使见燥,风霉湿土则藏之,否则香气耗散。

《本草乘雅》云∶奇楠与沉同类,因树分牝牡,则阴阳形质臭味情性各各差别,其成沉之本为牝为阴,故味苦浓,性通利,臭含藏,燃之臭转胜,阴体而阳用,藏精而起亟也;成南之本为牡为阳,故味辛辣,臭显发,性禁止,能闭二便,阳体而阴用,卫外而为固也,至若等分黄栈品成四结状肖四十有二则一矣。第牝多而牡少,独奇楠世称至贵,即黄栈二等,亦得因之以论高下,沉本黄熟,固坎端棕透,浅而材白,臭(嗅)亦易散,奇本黄熟,不唯棕透,而黄质邃理,犹加熟色,远胜生香,炙经旬,尚袭袭难过也。栈即奇楠,渡重者曰金丝,其熟结、生结、虫漏、脱落四品,虽统称奇楠结,而四品之中,又有分别,油结、糖结、蜜结、绿结、金丝结,为生为熟,为漏为落,井然成秩耳。大都沉香所重在质,故通体作香,入水便沉。奇南虽结同四品,不唯味极辛辣,着舌便木,顾四结之中,每必抱木,曰油曰糖曰蜜曰绿曰金丝,色相生成,迹迥别也。

石蜜是野生蜂酿造的蜂糖,形为固态状,也称之为石饴、岩蜜,具有强心润肺功效,可治疗咳嗽、支气管炎等疾病。真正的石蜜多产于亚热带雨林,野生蜂筑巢于山坡陡峭岩壁多上,很难采集,目前已十分罕见。纯正石蜜表面是小颗粒,而不是蜂窝眼儿,每个颗粒都非常圆滑,排列均匀。另外,纯正石蜜颜色呈白色,味道清纯。[歌决]:石蜜甘平,益气补中,润燥解毒。[译注]石蜜是中药名称,味甘、性平、补中益气、健脾胃和润燥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身体及脾胃虚弱,经液不足的肠燥便秘,以及肺燥干咳。高血压病人常服可软化血管,起到降低血压作用,石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胺基酸及维生素,只要是纯净的野生山蜜,妇女常服可起到养颜、润滑、美容皮肤的作用。糖尿病人可以放心使用。(摘: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方剂教研组药性歌决)。

本人研究过很多的沉香,个人觉得香至尊还是很好的,常温下气韵妙不可言,香甜,醇美,清凉,闻过无法忘怀,非常一流的极品香韵。

一、新石器时代之萌芽期

人类对香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有所感觉,闻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时,

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并逐步发现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此时,人们对香的使用仍处于懵懂之中

,使用的香料是单纯的自然香料,除个别直接熏烧取香外,大多并不经过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动、

植物自然散发香味。

二、春秋战国时期之初始期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

可佩”。当时的文人雅士都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

三、秦汉时期之成形期

香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海外的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汉代香品中第一次

出现了和香,宫廷的术士开始用多种香药根据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来调配香方。汉武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博山炉

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其不仅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四、隋唐时期之成熟期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海路交通便捷,佛教鼎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用香风气相当普遍,丰富了各

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参加佛事活动甚为频繁,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当时唐代

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香囊等香

具开始广泛使用。正是此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熏香文

化。佛教的兴盛带来了香料的需求,域外香料的大量输入使得香料成为重要贸易物资。唐朝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

材、香料的商人、香行。

五、北宋时期之鼎盛期

这一时期,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

,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

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

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香文化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

香品香,还亲手制香,香事仪式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

六、明清时期之稳定期

明代,在继承和发展宋代香道精致熏香文化的同时又与理学、佛学结合成了“坐香”与“课香”,从而成为丛

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们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一时成为时尚。这一时期,线香

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到了大清盛世,“行香”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之中,炉、瓶、盒三件一

组的书斋、香案已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七、乱世征战之萎缩期

随着清朝末年,国势衰退,战乱开始,士大夫与文人墨客们的精神生活趋于粗疏呆板,香学与诗词乐舞等纯粹

的艺术形式一样,渐趋式微。接下来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使得人

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质疑,从此,包括“香道”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一蹶不振。

八、现当代时期之回春期

到今天,除了烧香礼佛、佩带香包等用香方式因深入民间而得以沿存外,传统香学和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们仪规严格

的品香仪式渐已遗失,很多人甚至不知“香道”为何物,更不用说什么以香道来修身养性了。

香道,总是作为高雅与修为的象征,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是在焚香、品香中,与所品之香灵性、魂魄的融入与合

一。历来“焚香、品茗、插花、挂画”,成为精神贵族追求的生活的极致。这是一种融合了财富和素养的生活方式

提起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求推荐几本与香道有关的书籍,另外,还有人想问大家好,有没有人在玩香呢?最近想普及香道方面的知识哦。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我是个香道初学者,随着学习的深入觉得得香道这行很深,哪个师兄知道香道师职业培训这方面的,推荐一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求推荐几本与香道有关的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

1、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求推荐几本与香道有关的书籍

2、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大家好,有没有人在玩香呢?最近想普及香道方面的知识哦。

3、我是个香道初学者,随着学习的深入觉得得香道这行很深,哪个师兄知道香道师职业培训这方面的,推荐一下?

都看一下说推荐一下听香阁这个对香道入门非常有帮助香道术语。

我是个香道初学者,随着学习的深入觉得得香道这行很深,哪个师兄知道香道师职业培训这方面的,推荐一下?

4、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请教香道文化

5、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香道不只是品香那么简单?怎么讲?

我国近代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香道几乎处于灭绝的边缘,近几十年来,又由于受化学合成无所不能时代的长期,天然香料一直受到冷遇,香道已失去原有的风彩…。但是,请不要忘记“香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应拥有和发展属于自己的“香道”文化。香道可以自学吗。

中国盛唐时期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等各种文化相继发展起来的同时,熏香也成了艺术。达官贵人、富裕人家经常性地聚会,争奇斗香,使得熏香艺术形成自己风格。鉴真东渡,不仅把传到日本,同时也传入了熏香,平安时代以后,香料开始脱离用于”美”的目的。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多次提到一种熏香盛会。是说贵族们学习“唐人”的样子,经常“香会”或称之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这也是唐朝的熏香又经“和风”熏陶而形成的一种风习。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闻香”风俗,逐渐形成日本的“香道”,后在享保年间<香道条目录>一书问世后,“香道”取得了飞跃发展。

事实上,类似日本“香道”这种香文化除了中国、日本以外,其它文明古国也曾出现过。古代雅典的香料商店实际上成为各阶层人士的场所,家.哲学家.艺术家以及社交界的知名人物频繁出入,成为热闹的社交活动中心。这些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为了表现他们的“天才”,在香气方面大做文章,香的知识成为每个到此场所的人所必备,他们谈论香就象今人谈论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香气鉴赏会”逐渐深化成各种各样的“香道”。古罗马也有相似的情形,只是都没有像中国和日本那样普及并流传下来。

“香道”发展到,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的香的文化。正如同人们熟知的“茶道”的概念,“茶道”的含义远远超越了喝茶和茶制品本身,而是通过茶这个载体达到修养身心,培养高尚情操,追求人性完美的茶的文化。

香道是充满人情味的,它告诉我们如何去享受和爱护自然的美,又启迪我们如何运用她的美去创造生活的美,天然芳香花草茶、芳香食品、芳香天然洗涤剂、芳香贴花、用芳香植物制作的各种艺术品,都让人们在美的自由空间尽情享受,尽情发挥。女人为什么要学香道。

香道的“道”包含了道德、道路等含义,她向我们指明了一条芳香的道路,健康我们的身体,美化我们的肌肤,明亮我们的心灵,高尚我们的情操。与人宽厚善良、创造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心理能力;给环境以呵护与培育,培养人与自然环境的感情,使人性得以提升。香道介绍。

“香道”是一种文化,她将贡献与热爱她的文化人,同时热爱她的人们会将这种文化发展下去。想要了解更多香道知识,可以到香,也可以关注香公众号,与香友哦。

以上就是与求推荐几本与香道有关的书籍相关内容,是关于求推荐几本与香道有关的书籍的分享。看完有关香道方面的知识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序言

第一章 香文化史

1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2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3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4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5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6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第二章 香药

1沉香

2檀香

3龙涎香

4龙脑香

5麝香

6丁香

7乳香

8苏合香

9安息香

10降真香

11郁金

第三章 香品

1中国传统香

2香品的种类

3天然香与合成香

4香品的鉴别

5香品的使用

第四章 香具

1香具的家族

2香炉的样式

3云烟缭绕的山海一博山炉

4珠光宝色的传奇一宣德炉

第五章 佛教与香

1尊贵的香

2妙香与佛法

3殊胜的供养

4上香的仪轨

5香汤浴佛:佛诞节

第六章 文人与香

1文人与香

2文坛轶事

3历代咏香诗文

4散文:林语堂、许地山、林清玄

后记

香文化的香文化发展史

西汉骑兽人物博山炉春秋至汉魏:香文化的初步发展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