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邪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八邪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八邪 41 拼音 42 代号 43 八邪的别名 44 出处 45 八邪穴的定位 46 八邪取穴方法 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八邪穴主治病证 410 八邪穴的配伍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特效 413 文献摘要 5 病因名·八邪 51 风 52 寒 53 暑 54 湿 55 劳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邪 1 拼音

bā xié

2 英文参考

Baxie (Ex3)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axi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Evi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mistak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ight pathogenic factor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UE9 [中国针灸学词典]

bāxié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八邪:1经外奇穴名;2八种致病邪气。

4 经外奇穴名·八邪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1][2]。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2]。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41 拼音

bāxié

42 代号

EXUE9

43 八邪的别名

八关(《景岳全书》)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3]。

4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医经小学》列作奇穴。

45 八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2][4]。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1]。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5]。《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46 八邪取穴方法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3]。

快速取穴:手背,两手第1~5指间各手指根部之间,皮肤颜色深浅交界处即是八邪[6]。

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4]。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4]。

4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

49 八邪穴主治病证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4]。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1]。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5]。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7]。

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3]。

八邪配外关、阳池,治鹅掌风。③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3]。

八邪配外关,治手指麻木[3]。

八邪配阳池,治鹅掌风[3]。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斜刺05~08寸[3][4],局部胀痛[3],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3]。

斜刺05~1寸[5]。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3][5][4][1]。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5][8]。《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4112 灸法

可灸[3][1]。

412 特效

被毒蛇咬伤后手部肿大时,可分别针刺手指间的八邪,可加速排毒退肿[6]。

413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国针灸学》:八邪,手五指歧缝间。针五分。主治手臂红肿。

5 病因名·八邪

八邪为病因名,指风、寒、暑、湿、饥、饱、劳、逸,为八种致病邪气[5]。

51 风

风为病因六*之一,亦称风气[9]。属阳邪,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并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9]。《黄帝内经素问·风论》:“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症状每有恶风寒、发热及游走性、多变性的特点。《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52 寒

寒为病因六*之一。为冬令主气[10]。属阴邪,易伤阳气[10]。寒气侵人,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原因之一[10]。《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53 暑

暑为病因六*之一[11]。暑为阳邪,多在夏季致病[11]。《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11]。因易耗气伤津,故又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11]。暑邪每易夹湿,表现为暑湿证[11]。

54 湿

湿为病因六*之一,亦称湿气[12]。湿为长夏的主气,故长夏多湿病[12]。《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

55 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乌风的病因病机 5 乌风的症状 6 乌风的治疗 61 血瘀气滞 62 肝胆实热 63 阴虚火旺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乌风的方剂 2 治疗乌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乌风 1 拼音

wū fēng

2 英文参考

glau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ark wind glau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乌风为病名[1]。《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此眼虽痒痛,而头不旋,但渐渐昏暗,如物遮定。全无翳障,或时生花。此肝有实热,宜服泻肝散。”“乌风者,初病亦与绿风之证不异,但头痛而不旋晕,眼前常见乌花,日久瞳变乌滞浑红之色。”(《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1]。即乌风内障[1]。

乌风内障(dark wind glaua为病名[2]。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乌风障症、乌风[2]。为五风变内障之一[2]。是指以眼珠胀痛,视物模糊,瞳神气色昏暗,日久变乌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

4 乌风的病因病机

乌风罕见,风痰之人,多由阴虚火旺所致[2]。

5 乌风的症状

乌风内障与绿风内障症状类似,头时痛而不眩晕,眼前常见乌花,瞳神色昏浊晕滞气,如暮雨中之浓烟重雾(《张氏医通》卷八)[2]。

乌风内障患者眼珠胀痛,视物模糊,瞳神气色昏暗,日久变乌[3]。

6 乌风的治疗

乌风治宜祛风涤痰,平肝养阴,用白附子汤加减[2]。

61 血瘀气滞

乌风内障·血瘀气滞证(dark windglaua with pattern of blood stasis and qi stagnation)是指血瘀气滞,以眼内出血久不消散,眼胀头疼,视物昏蒙,眼珠胀硬,瞳神或大或不大,瞳内气色乌昏或带有浑红之色,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苔薄,脉弦或涩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3]。

62 肝胆实热

乌风内障·肝胆实热证(dark windglaua with pattern of livergallbladder excessive heat)是指肝胆实热,以头眼胀痛,泪热羞明,视物昏蒙,眼珠坚硬,抱轮红赤,黄仁膨隆,表面可见新生赤脉,瞳神紧缩干缺,伴见口苦咽干,溺赤便结,舌质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3]。

63 阴虚火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厥的病因病机 5 风厥的症状 6 风厥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厥的方剂 2 治疗风厥的穴位 3 治疗风厥的中成药 4 风厥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厥 1 拼音

fēng jué

2 英文参考

wind syncop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nemogenous frigh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厥(wind syncope[1])为病证名[2]。是指风毒突致,扰乱气血,阴阳乖戾,阳气欲脱,以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厥脉微,皮肤瘙痒,神志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厥证之一[2]。

4 风厥的病因病机

肝气化风所致厥证[2]。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王冰注:“夫肝气为风,肾气凌逆,既风又厥,故名风厥。”

5 风厥的症状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张氏医通·厥》:“风厥者,手足搐搦,汗出而烦热不解也。”

6 风厥的治疗

治宜加减续风汤、人参汤、地黄饮子等[2]。

7

青风内障(blue wind glaua bluish glaua)为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病名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又名青风(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青风障症。为五风变内障(又名五风内障)之一。是指以起病无明显不适,瞳色微混如青山笼淡烟之状,视野日渐缩窄,终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青风内障是绿风内障的早期。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之间,男性略多。青风内障病程进展缓慢,一般症状不明显,故早期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视力已难挽回,终于失明。

详见百科词条:青风内障 [ 最后修订于2018/12/14 15:59:05 共47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青风内障如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