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第1张

一般的通史类书,上起三皇,下至满清,写到蓝朝和红朝的就比较少了,因为蓝、红朝典故不属古代史范畴,要了解袁皇帝的故事,恐怕得另寻他书了。

话说,关于妃子。。呃,宫里的那些事儿一般在通史里不会特别提及的。二十五史里通常会写,不过此书楼主必然不会去看。 -。-

推荐楼主看一套叫做“中国历史宝库”的书,通俗史类,学究气不重,不过是繁体竖排的,楼主看多了也就适应了。

简介: 《中国历史宝库》是一套分叙中国各朝代历史文化知识的丛书,共十二册,以散篇小品的方式,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把历史上的大事与小片段,盛衰兴亡,原原本本地带给读者。「君是中国人,应知中国事。」本书正好作为窥探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给你把书名也发上来:

《文明曙光-上古秦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冯宝志)扫描版[PDF]

《治乱嬗替-魏晋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胡汉分治-南北朝卷(中国历史宝库)》(曹文柱)扫描版[PDF]

《大河滚滚-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王素)扫描版[PDF]

《流金岁月-唐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董乃斌)扫描版[PDF]

《乱世风云-五代十国卷(中国历史宝库)》(田居俭)扫描版[PDF]

《两京梦华-宋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汪圣铎)扫描版[PDF]

《塞北三朝-辽夏金卷(中国历史宝库)》(聂鸿音)扫描版[PDF]

《大汉烟尘-元代卷(中国历史宝库)》(星汉)扫描版[PDF]

《枯荣之间-明代卷(中国历史宝库)》(刘新风)扫描版[PDF]

《冷月清风-清代卷(中国历史宝库)》(赵伯陶)扫描版[PDF]

--------------------PDF的分割线--------------------

或者楼主可以看一套叫做《中国断代史系列》的丛书,起始同上,简体横排。不过此书学术性就较上者要强,不知楼主爱不爱看。

中国断代史系列-中华远古史pdf 详情 27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殷商史pdf 详情 32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pdf 详情 5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春秋史pdf 详情 32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pdf 详情 16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pdf 详情 6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魏晋南北朝史pdf 详情 52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上)pdf 详情 446MB

中国断代史系列-隋唐五代史(下)pdf 详情 42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pdf 详情 407MB

中国断代史系列-元史pdf 详情 439MB

中国断代史系列-辽金西夏史pdf 详情 434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上)pdf 详情 358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明史(下)pdf 详情 475MB

中国断代史系列-清史pdf 详情

------------------详情的分割线-------------------

上述两套丛书,在电驴(Very CD)里分别搜索“历史宝库”和“断代史”两个关键字,都可找到并且免费下载。

表告诉我你不会用电驴。 ╮(╯﹏╰)╭

或者,如果楼主嫌书太多眼太花,那就直接看顾颉刚口述、何启军执笔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史学入门》~~

1 求有关秦始皇(即秦王嬴政)的文言文,各位看见帮帮忙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原话: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

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生活在赵国邯郸城,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

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秦始皇本纪》出自《史记》卷六,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扩展资料

《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风云变幻的历史场面。

这篇本纪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动为中心,逐年叙写,简中有繁,概括与重笔相间,通篇读来,不仅给人以历史的原貌,还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两代帝王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写秦始皇,首先简要地历数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调兵遣将,乘胜进击,并吞六国的过程,中间穿插记叙了粉碎嫪毐吕不韦集团、李斯上书谏逐客、尉缭献计、荆轲行刺等事件。

然后依次叙写他统一天下后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举了诸如议帝号、改历法服色、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陆梁地、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咸阳宫关于学古与师今的一场大辩论、焚书坑儒等等。

另一方面又列举了秦始皇不惜巨资派人入海求仙、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和骊山陵墓、随意杀戮无辜等等。

--秦始皇本纪

2 用文言文介绍汉朝的历史

汉,炎刘之国也。

义帝封高祖邦於汉,与楚争,得天下,即皇帝位,国号汉,都长安。文景二帝,宁邦守土,数十年间,国力充盈。

武帝乃恃以击匈奴,征四夷,营西域。连年攻战,户口折半。

昭宣息兵,至於孝元间,极盛一时。元帝崩后,政事一决於王皇后家,卒为王莽所乘,伪符瑞篡汉,改国号新。

莽图复古,革尽前法,立不世,天下大乱,四方不朝。光武起於草野,平定天下,中兴汉道,都雒阳。

明章能承於后,复营西域。惟孝和以下,帝不永年,太子方幼,须得南面,外戚宦者,相继而起,擅国政,乱朝纲。

士子患之,起而清议,乃兴党狱,尽绝贤臣。朝中无人,国事日衰,民生不乐,太平道乃广招黎民,为乱中原。

灵帝乃改刺史为州牧,授以大权。乱事虽平,州牧各据一方,相互攻战。

献帝流离,终为兖州曹操所持。操故后,其子丕令献帝禅让,改国号魏,汉遂亡。

汉中王备乃自嗣於成都,以存汉祀。力支三十余年,后主出降。

汉自高祖即位,至后主降魏,历四百又五年卅一帝。汉制承秦,颇有所改,垂用后世千年。

尊儒术,定历法,未尝不沿袭於后。故有谓汉大纲正也。

始陈涉起於野,天下响应,高祖邦斩沛令,号沛公,投楚项梁。梁得楚怀王孙心,立号楚怀王,以为号召。

梁死,怀王封邦武安侯,令西入秦地,且与梁侄藉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其时藉杀上将军宋义,渡河救赵,秦兵乃急击之,邦得避锋芒,道武关而进霸上,秦王子婴持节出降。

邦入咸阳,废秦峻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欢迎。

秦既亡,论功邦当得关中地。然藉背约,以关中为三分,分予秦降将,邦仅得汉中。

而分封各有不公,天下哗然,旋有新封王讨项。汉元年,汉王袭取三秦,与项王争天下。

初连战俱败,相持於中原。乃令韩信北袭赵,东下齐,项王无奈,约楚汉界於鸿沟,两分天下。

汉王背约,围项王垓下,项王突围至乌江,觉大势已去,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汉遂一统。

五年,汉王即位,都洛阳,旋迁长安。汉初立,匈奴南寇,高祖尝亲征而遭围。

故许以和亲,期宁北境,而南掠不禁。武帝即位,汉日盛,命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破之。

昭宣之世乃息干戈。元帝即位,匈奴势末求内附,有入居朔方者,称南匈奴。

和帝间联南匈奴灭北匈奴,自是北境无患。后羌侵於西京,汉末段熲出塞千里击羌,几绝其种,方平。

汉初之政,以秦人苛,乃用黄老无为之术,并复封建。虽吕后用事而不革,至文景之世犹用。

及无为之弊见,富者田连千百,贫者无立锥之地,任侠犯禁,王公反叛。景帝间七国之乱起,既平,约王公。

武帝用主父偃推恩之策,以削诸王势力,自是王国大者如郡,无力兴乱。武帝得董仲舒天人三册,黜百家,尊儒术。

立太学及博士弟子,授五经,通者为郎。武帝亦用酷吏,世称之表儒法里。

此起中国学术独重儒学,诸学趋微焉。武帝崩,太子弗陵少,以霍光辅佐,外戚始用事。

及元帝之后族王氏,数人历任辅政将军,成、哀、平之世莫非其天下。终於王莽以谶纬罗织天命,逼汉孺子禅让,改国号新,未三十年而亡。

新莽乱天下,舂陵汉室秀乃起於草野,并族人玄同起而倾新。新既亡,玄续汉祀,不幸遭祸,赤眉立宗室盆子为帝。

建武元年,秀即皇帝位,都雒阳,讨盆子。复击灭公孙述等,重定天下。

汉玉璧,出楚王墓中汉历明章之治,和帝后皇帝皆冲龄嗣位,以外戚为辅。皇帝既长,用阉宦诛外戚以夺权。

如此至於桓灵,宦者权倾天下,太学生并朝臣外戚同起声讨阉寺。乃兴党锢之狱,士如寒蝉。

后黄巾之乱起,灵帝以州刺史为州牧,授大权以讨贼。灵帝崩,一时大乱,终并州董卓入诛诸阉而用事,天下乃藉以起兵。

献帝投曹氏,卒为丕所逼,延康元年禅让,改国号魏,汉遂亡。时宗室备领益州,以献帝遭祸,嗣於成都,又历二主,后力支不敌,为魏所灭。

史称蜀汉。时三国之世,用人多重才不重德,独蜀中用人贤德兼重,为三国吏治清明者。

季汉亦无宗室相残,权臣持国之例,后人病后主无能,实非然也。此诸葛亮等辅臣之功也。

纪统前后四百有五年,凡卅一帝。汉承秦制,以三公九卿掌理国事,其后颇有所改。

初沿旧不革,丞相总百揆,御史大夫贰之。太尉司兵马,不常置,后废。

及武帝伐匈奴,以军机要务,置大将军,得以内廷决事,丞相及以下摒於外。少府属官尚书,本掌皇帝文墨,内廷立,故尚书权日大。

武帝崩后,昭帝幼,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摄国事。光以下,皇帝或与尚书决事,或委於外戚,皆加将军号行事。

哀帝间,丞相三分,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有曰:士之权不过尚书。

王莽罢政,虽更官号,制如旧。光武中兴,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政不任下,事归台合,三公之职,实为备员。

和帝以下,戚宦相倾,外戚以加将军号如旧,宦官则为中常侍、或任尚书,称中尚书,盖尚书官已摒於外廷。汉季,董卓、曹操复以丞相号,摄理天下。

诸葛亮辅后主,亦用丞相号。自此以降,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而中尚书、黄门侍郎、尚书之职日显。

汉用郡县,别复封建。以郡守改太守,废监御史,郡尉以下如旧。

武帝间以天下为十三部,各置刺史,督察地方。刺史位微权大,以。

3 秦始皇焚书坑儒故事文言版

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赏析 这首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

“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

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

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

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

“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

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

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

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4 谁有关于“秦始皇焚书”的文言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酒宴上与众多儒生方士召开关于分封问题的讨论。这次争论首先由博士仆射周青臣挑起。当时他借祝酒对秦始皇和郡县制大加赞颂,遭到博士齐人淳于越的反驳。后者当即提出:“臣闻殷周之三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并告诫和批评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由于二者的观点严重分歧,秦始皇便将这一问题交群臣讨论,于是顺理成章得引出了丞相李斯的焚书建议。书中记载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5 秦始皇焚书坑儒故事文言版

1 焚书坑

2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3 赏析

这首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像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此时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6 秦国统一六国前的文言文

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殊体。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与秦文不合的六国古文。六国古文,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战国时代,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和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生长力发展,使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要求文字简化;书写工具和材料变化,用毛笔书写于竹帛远比范铸简捷,文字使用者扩大到平民,而他们对字的形义关系理解又差;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各国文化自由发展,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

对汉字形义关系理解差,便难免写错字形,以讹传讹,就形成讹变字;书写的简捷和文字应用的广泛,便导致字形书写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省变字;文字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必然使地区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异体字;除了秦国文字墨守春秋以前正统文字的字形,仅在书写风格上渐趋规整匀称,向小篆过渡之外,其他六国文字与春秋以前相比,字形差异很大,几乎面目全非。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7 古文中关于秦朝的书籍有哪些,像史记中的一篇,一节,都可以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

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桓齮定平阳、武城。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韩王请为臣。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

地动。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

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地动。华阳太后卒。

民大饥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始皇帝母太后崩。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

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

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

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

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

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

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制曰:“可。”

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

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

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

世人评论  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东汉史学家班固虽然批驳秦始皇残忍,但依然肯定了秦始皇的一些制度认为“制作政令,施于后王。盖得圣人之威,河神授图”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

客观必然趋势,所谓“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圣人意也,势也。”

明朝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认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西汉之治,简严近古,实赖秦之驱除也。”

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清末又一位史学先驱夏曾佑认为:“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

中国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评论道:“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

就连鲁迅先生也认为:“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作者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确实做出了许多有利于历史发展的举措,但他也制定了许多残暴的政策,做了许多愚昧的事。

秦始皇不仅修建豪华宫殿,而且还为其死后修剪更富丽堂皇的陵墓,由此便有了他苦心经营数年的宏伟工程骊山墓。兴建这些大规模的工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便纵情享乐,贪恋酒色后宫列女万余人,他的下属自然也是上行下效了,那些地主阶级的新贵,他们也是宫室,车马,衣服姿其所好,秦王朝的迅速衰败。

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和思想统治,秦始皇做出骇人听闻的的焚书坑儒,他畏惧人言,虽然一时控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固了统治,但是就其长远来说,并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秦始皇为求不死之身,多次派人去寻访不死之药,从开始的徐福渡海,到后来求不死药,成为一些人的谋财之道。秦始皇为了不死之药,可谓费尽心思劳财伤民。

参考资料:

-秦始皇

这是有可能的,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的里耶古简就是一个例子。不过里耶古简保存的是秦代官方资料,不是先秦资料。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但并没有彻底地毁掉那些古籍,因为秦朝的统治时间并不长。秦始皇用强制力来扼杀民众的思想,但对文化破坏最大的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用王道限制民众的思想。

中国文化最繁荣活跃的时期有先秦、魏晋、民国,都是乱世。不过本人尤其推崇北宋,北宋文人是不会因言获罪的。其他时代虽然也出过大家,但当时的社会气氛都不利于文化发展。多说一句:袁世凯当大总统的时候,北京的报纸可以天天批评袁世凯,其不说对与不对,现在中国有一家报纸敢吗?不因言获罪,文化才能繁荣。

记载中国从古至今所有王朝的史书,都有哪些?

一般的通史类书,上起三皇,下至满清,写到蓝朝和红朝的就比较少了,因为蓝、红朝典故不属古代史范畴,要了解袁皇帝的故事,恐怕得另寻他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