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第1张

中国人是最早开始使用食物添加剂的,《食经》、《齐民要术》以及《淮南玉食经》记载着食物添加剂。很多人一想到食物添加剂,就会认为它是一个害人的东西,然而食物添加剂是一种起美观外表、改善口感以及防腐加工等作用的物质,基本是没有害处的。

中国作为一个爱吃的国家,食物添加剂也是最早兴起的,它存在的历史至少有一万年。中国最早使用的食物添加剂就是盐。后来渔民发现海水是咸的,这就有了后面的海水煮盐法。

北魏时期在食品界有两位很出名的人,一位是崔浩,另一位是贾思勰。崔浩留下了一本关于食物添加剂的书——《食经》,但书中的内容并不是他写的,而是他妈妈的口述,崔浩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崔浩的妈妈卢氏特别精通做法,懂得很多做法的经验,书中记载着很多美食的做法以及食物的储藏方法。贾思勰写下的名著为《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这本书中记载着耕田、蔬菜、酿造以及调理等内容。

隋朝的谢讽写下了这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第三本书——《淮南玉食经》。谢讽曾担任国家的“尚食直长”,也就是管理御膳房的官员,会接触很多饭菜同时了解他们的做法。谢讽将自己所了解到这这些饭菜的做法记录在书中,他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记载相比于卢氏和贾思勰更加详细,更加专业。

古人也是注重食品安全的,违反食品安全的人会受到国家重刑处理。古代虽科技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是同样也是存在不良商铺偷工减料,从中获取利益。宋朝的周辉曾写下一本书《清波杂志》,主要记载着一些不良商人的不良行商。

1、神农氏,别名:五谷帝仙,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他发明了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又称炎帝,然而关于神农氏是否就是炎帝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所谓“姜”,就是牧羊人,“女”字底显示出这个姓氏有着古老的母系社会的遗存。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姜氏出自于一个游牧或者半游牧的民族。纵观神农氏起源各争议地,南方各地显然属于附会,唯有宝鸡符合这一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认定,神农氏是宝鸡人。神农有八世和一人两说,八世说中,前两任神农葬在出生地宝鸡,第八世葬于南方;一人说中,神农葬于宝鸡。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是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断肠草”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2、伏羲氏,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3、燧人氏,又称“燧人”,远古人“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人工取火的发明者。关于他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即是代表一个人物,有时则是几个人物的合成;有时它更多的应该是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历史;有时又代表先民生活的一个时代,反映了人类饮食方面的一个时代的特色;是一个时代成就的反应。“燧人氏”这一词汇的多义性,在中国上古神话中是普遍存在的。

4、有巢氏,传说中他教会了人民筑巢而居。现代一般认为。是后世对发明巢居的人给予的荣誉称号。有巢氏,中国上古传说人物、氏族,亦称“大巢氏”。传说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从这个角度看,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

5、轩辕,即黄帝,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一说黄帝作轩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谓轩辕。又据古代传说,轩辕即天鼋,天鼋变为龙,龙为轩辕部落的图腾,因以得氏。

6、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 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

7、女娲(拼音:nǚ wā),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传说共工怒撞不周山,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熟食是人类饮食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一次革命,熟食的发明首先应归功于火的发现与发明。火的发现与发明经历了自然火有意识利用、保存和人工取火两个阶段。熟食的发明、发生始于前一阶段,熟食的发展、发达仰赖于后一阶段。在前一阶段中,由于原始人习惯居住在与原始森林相连的山洞中,每每遇自然灾变,都能不失时机地目睹到因雷电、干旱、地震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森林大火,当大火熊熊燃烧时,人们在恐惧地躲避,而当大火熄灭后,饥肠辘辘驱使着人们不顾一切地出去寻食充饥,外面的世界是余火尚存、余烟袅袅,夹杂着逃生不及的飞禽走兽被烧烤熟后散发出的特殊香味,凭着鼻闻目寻,人们很快在一片木炭灰烬中发现了已烧熟的禽兽,于是手撕嘴嚼,真没想到味道是如此的香美,分撕是如此的容易,狼吞虎咽,美美地饱餐一顿后犹令人回味无穷。一而再、再而三,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久而久之,人们便悟出了火烧的道理和熟食兽禽肉的好处。要熟食或满足口福,就必须有火,自然山火虽然有,但不是经常性的,只有将火带回居住的洞穴,并将火种保存下来,才能满足经常性的熟食欲望,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最后终于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有效办法,从而开创了较为稳定的经常利用火来烧烤猎获禽兽的熟食生活。这大致便是人类早期熟食发生、发明的主要过程。从北京猿人时期开始到山顶洞人、扎赉诺尔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是中国熟食发生和初兴的阶段,是人类掌握保存天然火种技术来进行熟食的阶段。中石器或新石器时代早期而后,河谷地带或平原定居的农业生产和制陶手工业的发生、初兴,意味了人工取火已经发明,古史传说的“钻燧取火,以化腥臊”①、“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②的所谓“燧人氏”时代,大约相当此一阶段。 在关于原始人是怎样开始吃熟食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在远古时代,由雷电引发的大火不仅将大片森林或草原化为一片焦土,而且还将大批的动物烧死,浩劫过后,在被大火烧成焦黑一团的动物尸体还没有腐烂变臭之前,这些焦黑一团的动物尸体可以散发出极其诱人的香味,正是这一诱人的香味,极大的刺激了原始人的食欲,并最终导致原始人开始寻求吃熟食。毫无疑问,迅速蔓延的自然火能够将一些动物烧死或者熏死,尤其是那些奔跑速度较慢的动物。但是,如果火的蔓延速度不是很快,则被火烧死的野生动物将寥寥无几。对于原始人来说,能够“火后取食”固然是一件美事,但绝大部分原始人即使一辈子也未必能遇到一次漫山遍野燃烧的森林大火。原因很简单,在某个原始人部落活动的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发生能够大批烧死野生动物的自然火,可以说是千年一遇,如此之低的发生几率,绝大多数原始人怎么可能碰上呢?

事实上,即使原始人曾经不幸陷入自然火的火海,并极其遇然地看见了倒在浓烟、大火中的动物尸体,惊慌失措的原始人也根本顾不上去嗅什么烤肉的香味。如果原始人是在大火熄灭以后才来到火灾的现场,并发现了被大火烧成焦黑一团的动物尸体,那外表焦黑、里面既夹生又充血的肉团,也决不会有什么诱人的香味。因为灾难性的大火仅仅是将动物烧死或者熏死,决不会在烧死或者熏死动物的过程中,将动物的身体多次来回翻动,以致于能够将其恰道好处的微火烤熟。

事实上,在炎热的夏季,那些被烧成焦黑一团的动物尸体没有变得布满蝇蛆、腐烂得臭不可闻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原始人完全有可能是由于其他更加自然的原因导致其开始吃熟食的。 关于人类是如何开始吃熟食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中记载:燧人氏“钻燧取火,教人熟食。”中国古书上这一记载表明,在燧人氏发明“钻燧取火”之前,原始人其实并没有开始普遍用火,那时的火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资源,并且很难接触到火,而接触到火的原始人有可能也并没有学会用火加工熟食,因为用火加工肉类食品对于原始人来讲其实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工作,原始人不大可能在很难接触到火条件下,就掌握了用火加工出美味的熟肉食品的技术,所以才有《淮南子·本经训》等文献中的燧人氏“教人熟食”的记载。

那么,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原始人最初会用火作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始人首先利用的应该是火所具有的那些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例如,照明和取暖。只是到了后来,由于原始人部落中的燧人氏发明了“钻燧取火”,在有了可靠火源的基础上,使得原始人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火,从而逐步加深对火的认识。通过对火的利用,原始人有可能是首先发现了用火可以烤化冰冻的肉类食品,在多次用火烤化冰冻肉类食品的的过程中,原始人中的燧人氏发明了用火烤制肉类食品的方法。

假设“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的原始人,在寒冬季节一边围着火堆取暖,一边吃被冻的硬梆梆的肉类食品。在这一过程中,原始人发现,与常温状态下的肉类食品相比,那些冰冻的肉类食品很难被咬入口中,即使咬入口中,咀嚼起来口感也很差,但如果将冰冻的肉类食品放在火上考一阵子,冻肉就会软化下来。于是,原始人开始逐步尝试在吃冰冻的肉类食品时,先将其放在火上考一会儿再食用。

在多次用火考冰冻的肉类食品的过程中,原始人中的燧人氏观察发现,如果肉类食品的某一部分在火中被烧烤的时间太长,或者是火烧的很旺,就有可能将肉类食品的该部分烧焦,以至于不能食用。但是,只要合理的控制烧烤的时间和火候,被烧烤的肉类食品就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吃起来也会格外的松软和易于咀嚼。

于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燧人氏终于发明了用火烤制肉类食品的方法,并通过“教人熟食”,将自己的发明传播给了其他原始人。

燧人氏发明的“钻燧取火”,以及用火烤制肉类食品的方法,堪称是人类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项伟大发明,它标志着人类从此告别了象野兽一样生存的“茹毛饮血”时代,并迈入了吃熟食的文明时代。

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在古代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其水分含量高、膳食纤维及维生素C的含量也相当丰富,富含钾、镁磷、钙等矿物质。许多人认为吃紫葡萄能补铁,但事实上,梨子的铁含量跟葡萄差不多。

水梨是夏天的清热水果之一,每到6~9月份最多,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在古代有「百果之宗」的美誉;却也有人顾忌「分梨」与「分离」音同,避免分梨而食,但现在,已有愈来愈多人不再视此为禁忌。

梨的品种非常多,可概略区分为东方梨及西洋梨两大类,不管是梨型、口感及滋味,完全不同。西洋梨要等到果肉变软,才能食用。

水梨有什么营养?

梨子水分含量高,一份200公克重的梨子,热量为61大卡,与其他水果差不了多少。别看梨子「水水」的,它的膳食纤维含量相当丰富,每100公克就有25公克;口感较硬的粗梨,膳食纤维含量反倒略低一些,但也有21公克,称得上是高纤水果。不少民众相信,生吃营养价值一定比熟食来得高,不尽然如此。以纤维质为例,煮熟后的纤维质较好分解、吸收。

梨子的维生素C虽无法与柑橘类相比,却比苹果略高一点。维生素C能让皮肤白皙、维持皮肤组织完整性。

矿物质方面,梨子的钾含不少,镁含量也不错,还含有磷、钙等。许多人认为吃紫葡萄能补铁,但事实上,梨子的铁含量跟葡萄差不多,每100公克有02毫克,等于喝100公克的葡萄汁。

梨子生吃、熟食,各有什么优点?

梨子除了当水果生吃,还能做成梨子派、红酒炖梨等甜点,或炖冰榶、川贝等,相传能治咳嗽。不管生吃或熟食,各有优点。

梨子的品种很多,但不管哪一品种,性、味没太大差别,都属甘、凉。古代较少以梨入药,常拿来食疗用。梨子生吃可以清肺热、止咳化痰,热性咳嗽患者肺热、干咳,鼻涕及痰都呈黄稠状。生梨还能解较轻微的酒毒,增加排尿。炖熟的梨子,维生素B、C等水溶性纤维及钙、磷等矿物质,可能溶于水,能缩短在体内消化时间,增加肠道利用率。

冰糖炖梨能止咳?

梨子品种不少,性、味却大同小异,都属甘、凉。古书记载,梨能养阴生津、滋润肺胃、清热化痰,可用于咳嗽少痰、咽干口燥,以及声音嘶哑。生者可清六腑之热,热者滋五脏之阴。

古籍「温病条辨」中有提到,梨、荸荠、麦门冬、芦根及莲藕捣烂后取汁服用,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咳。不想喝冷饮的人,煎热后饮用亦可。

不少人都有这类经验,感冒症状早已消失,唯独久咳纠缠不清。站在中医观点,要止咳,除了冰糖炖梨,也可以梨子与川贝母、杏仁粉或百合同炖后服用。

不过,可不是所有咳嗽都有效,炖梨只适用于肺热型咳嗽,即干咳、鼻涕及痰都呈黄稠状;像痰多色白的湿咳就不宜吃。

炖枇杷 止咳效果更好?

蒸煮或炖煮后的梨子,滋阴、润肺功效更强,可用于慢性咳嗽或病后的长期咳嗽。润补的食材属性通常较凉,除了梨子,百合、莲子也有类似功效。

蒸梨时,为加强食疗效果,可以加入胡椒、百合、麦门冬等简单中药材。麦门冬跟梨子都能清肺,有加乘功效。要想止咳,可以将枇杷与梨同炖,还能清热解渴。久咳不愈或肺热的人,可以蜂蜜、梨子熬煮,缓解症状。

来源:经《元气网》授权使用,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食物相克表提到,梨不宜与蟹同食,真的吗?

营养学上并无此禁忌!但因古早年代没有冷藏设备,或冷藏条件不是那么好,稍有不慎,虾、蟹即会腐败,下肚后当然会闹肠胃,也有可能因为没煮熟,有人吃梨子与蟹后身体不适,留下此纪录。

不过,中医有不同看法。古籍「名医别录」里提到,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饮膳正要」则记载,梨不可与蟹同食。从食物属性来看,梨、蟹皆为冷利之品,一块儿下肚,恐伤脾胃,体质虚寒者尤其要避免。

哪些人要少吃梨?

不少人探病时喜欢送上一盒梨子,梨子不算高钾水果,但对须限制钾摄取量的肾脏病患,须节制食用;糖尿病患也要计算分量食用,以免血糖飙高。

糖尿病患每日可食用两份水果,以一份梨子约200公克来算,大约是一个拳头大小,韩国梨的个头较大,单颗重量可能就有500公克,甚至更高,几乎是两份半以上的份量。

至于中医建议,湿咳型咳嗽(痰白)、脾胃虚寒,以及经常容易稀便的人,最好避免吃水梨。相较之下,老师、播音员,或需要叫卖等用嗓子的工作,可以用水梨「顾嗓子」。

咨询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院区中医师许中严

北市联医中医院区中医师杨素卿

署立八里疗养院营养师叶香兰

※ 本文授权自元气网,原文见此。

古代冰箱——冰釜

冰箱是近一个世纪来才发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它不仅可以对食物进行保鲜,还可以运用到储存医药等方面,为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冰箱现在已成为一种人们不可缺少的电器。 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裏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裏,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裏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由於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贮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金寄水、周沙尘著的《王府生活实录》中有“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可为当时用冰祛暑的写照。明代黄省曾的《鱼经》裏曾写道:渔民常将一种鳓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可以保持新鲜,谓之“冰鲜”。可以想像,当时冷藏食物可能比较普遍。 其实,无论冰箱还是冰鉴都是在过去平民无权使用的,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食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

   燧人氏 发明人工取火的古籍记载。 燧人氏是传说中第一个发明人工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尸子》云::“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

《拾遗记》云:“燧明国有大树名燧,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古史考》云:“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使(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悦,号日燧人。”

《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

《汉书》亦有“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的记载。清末着名学者尚秉和先生说:“火自无而有者也,其发明至为难能。燧皇感森林自焚,知木实藏火,不知几经攻治,几经试验,始钻木得之。其功又进于有巢,而即以是为帝号,可见当时之诧为神圣,而利赖之深矣。”又说:“或谓火化而食始于庖羲,故以为号,岂知燧人既发明出火,其智慧岂尚不知炮食?况炮者裹肉而烧之,燎其毛使熟耳。在熟食中,燧人氏不仅发明了人工取火,而且最早教人熟食。

尚秉和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还说:“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申弥国去都万里,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号鸟),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同书卷七八引《礼古文嘉》云:“燧人始钻木取火……遂天之意,故为燧人。”又有“燧人氏夏取枣杏之火”的传说(见《艺文类聚》卷八七引《九州论》)。

发明

食物是很容易变得不新鲜的,我们现代有很多方法可以保存,但是你知道古代是怎样保存食物的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古代食物保存方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食物保存方法

首先,高温蒸煮可以杀死食物中的绝大部分细菌等有机物,使食物失去变质(腐 败)的源头。进而密封,使外界细菌无法进入,以达到使食物长久保存而不变质的目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腌制、烘干等。也是创造一个细菌无法繁殖的环境,使食物不会变质。

腌制是使食物含盐量达到很高的浓度,使细胞无法摄取营养水分而无法生存,(这个可以参考细胞膜的渗透原理)。比如,咸鱼、咸菜。

烘干多用于面食,使食物缺乏细菌繁殖所需要的水分。当然这个方法仅适用于空气干燥地区,例如:新疆的馕饼,北方的干粮、炒面等等。

另外:

古代冰箱——冰釜

冰箱是近一个世纪来才发明的一种家用电器,它不仅可以对食物进行保鲜,还可以运用到储存医药等方面,为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冰箱现在已成为一种人们不可缺少的电器。 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

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到明朝时,北京城裏的皇公贵族已把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

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铜环的用途就是便於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 那时的冰箱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十分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裏,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於锡裏的保护,冰水不致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除此之外,冰融化时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温,还可以起到空调的作用。由於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需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公廨,都各自有贮冰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金寄水、周沙尘著的《王府生活实录》中有“王府从五月初一起,开始运进天然冰块,每房都备有硬木制作的冰桶……每天,由太监往各房送冰,以供瓜果等食品保鲜。”可为当时用冰祛暑的写照。

明代黄省曾的《鱼经》裏曾写道:渔民常将一种鳓鱼“以冰养之”,运到远处,可以保持新鲜,谓之“冰鲜”。可以想像,当时冷藏食物可能比较普遍。 其实,无论冰箱还是冰鉴都是在过去平民无权使用的,然而他们却有自己的一套制冷食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

古代食物保存方法详细介绍

(1)仓窖法: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用地窖或仓库储存食物。这种方法多用于储藏大量的粮食、水果或蔬菜等。一般来说,北方干燥土厚,多采用地窖法,南方地下水位高,气候湿热,多在地面设置仓库。采用仓窖法储藏食物时需要解决防潮防虫等基本问题,其中防潮主要采取干燥通风的方法,防虫则采用日晒法和天然杀虫剂法。

(2) 密封法:食物在密封的条件下,由于呼吸作用,不断消耗环境中的氧气,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这种变化会反过来抑制食物的呼吸作用,使营养物质消耗减少,从而保持食物的新鲜程度。密封法的贮存对象多以水果为主,可以利用容器、沙泥或蜡等,如在活毛竹上挖孔,将樱桃等鲜果放入,装满后将孔封住,可以储藏较长时间而不变质。

(3) 干燥法: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当食物中水分降低到一定比例以下就能抑制微生物活动,有助于食物的贮存。干燥食物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风,如将牛肉切成细条,挂在阳光下的通风处,将肉晾成肉干进行保存。当自然干燥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也会利用热能蒸发掉食物中的水分,如古人在荔枝采下后会先将荔枝在太阳下晾晒数日,直到荔枝颜色发生改变,荔枝核也比较干燥,再用火加热,直到核十分干硬为止,再进行储存。

(4) 盐制法:利用盐或其他配料,对新鲜食品进行腌制加工。这种方法主要利用食盐高渗透压、可以降低食物的水分活度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盐制法主要以蔬菜和肉类为主要对象,如各种腌制咸菜、腌鱼、腌肉等。

(5) 糖制法:主要应用在果品的贮存加工中,通常是以完整的果实或块状果肉经过盐腌、糖渍和蜜煎而成。蜜饯、果脯一类的食品是非常典型的通过此种方法实现食物储藏的产品。

有三本古书专门记载食品添加剂,古代食品安全问题知多少

中国人是最早开始使用食物添加剂的,《食经》、《齐民要术》以及《淮南玉食经》记载着食物添加剂。很多人一想到食物添加剂,就会认为它是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