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总结
1 文言文阅读技巧
学习文言文重点主要是文言文的读音,断句,对句意的理解,对精美语段的背诵,对文章内容的要点的概括这五个方面,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也扩大了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
学法指导: 1读准字音 借助课本(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
这些都是学习的重点。 2、学会断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词之间的停顿根据文意,古汉语大多采用单音词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误读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
长句可根据文意断句,句首的语气词可停顿。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词义变化,正确理解句意。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对精美选段进行背诵 要想背得快、记得牢,首先要读准课文,一字不差,不丢字,不多字,不错字,认真地逐字读,待到读熟后,再考虑背诵,一篇新课文,最主要的是先读正确,否则读错的地方形成习惯很难纠正。其次,边读边理解,已有理解内容,才能背得准确。
第三,背诵时可将较长的文章分成小段,“个个击破”。第四,借助联想,形体动作,辅导记忆背诵。
第五,不断复习,任何人记忆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计划地进行反复训练,可以增强记忆。第六,背诵中心难点易错之处,可摘重点写笔记。
5、对内容要点的概括 针对文章的内容,一般设问:写什么人,叙了什么事,介绍了什么物品的特点,阐述了怎样的道理,答这些问题,就要逐句逐层逐段理解文章,在阅读方法上是与现代文相同的,文言文虽然因距离我们生活较远,但它的学习是有明确范围的,无论那个知识题,都以课本为主。所以一般同学只要肯下力气,文言文的成绩就会较好。
2 阅读文言文的好方法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赵学红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知识点的把握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文言文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إ1课内向课外延伸,比较阅读成为重要试题形式。إ从2004年到2006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我们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学与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
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2考查内容仍以字词为主,兼考对内容的理解。إ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重要句子的翻译以及文段主要内容的理解等。
题型主要有三大类:إ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开放性命题有几种形式:①名句赏析。
如“以为凡。
3 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感悟经过学习文言文,我感到方法很重要。下面说说我的几点感悟。
一是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对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等,一定要熟练地掌握。
二是要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三是要把握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内容。
1、学习文言文要树立语境意识,运用“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方法较准确地理解文章。①“以文解文”,即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词所处的位臵,在语境中较科学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习中可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例如:“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行为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臵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 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求得正确解释。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与“奔”相对,都作宾语,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还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对应的事、人等等进行理解。②“以事解文”,这里的“事”指的是有关事实背景。学习时,可通过对课下注释的阅读,对此进行了解。③“以理解文”,既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合理理解。例如:可通过体会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所叙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等理解文章。
2、学习文言文要树立古文文体意识,通过把握文体特征,快速把握文章内涵。古文的文体大致有:记(包括: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例如:《梦溪笔谈》。)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例如:《原君》(黄宗羲))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例如:《马说》《师说》)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例如:《六国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序、跋(赠序: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史传(一般先介绍某人的生平、性格、经历,然后记叙具体事件,最后记述其人的结局、影响或后人对其的评价等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根据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快速获取文章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四是在读懂文言文,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文言知识点,总结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按照文言基础知识将课文知识点归类,同时按照文体特点总结阅读技巧,做到举一反三,从而达到会学文言文,学会文言文的效果。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为我们的学习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我们快乐地遨游在历史的天空,体味细腻、真诚、优美,领会博大、深沉与宽广!
4 求一篇文言文的读书笔记学好语文不愁 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
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
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
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
“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
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
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
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
5 高中生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精选篇章,抓好熟读、背诵一环这是历来的传统经验。
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学生必须读多少文言文,背熟多少文言文,怎样才能背熟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学生要真正能够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不读上100—150篇文言文是不行的,而熟读到背诵程度的,至少在50—60篇之间。
其所以要求熟读、背诵五六十篇,是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仅熟悉文言文句法的特点,而且能掌握阅读一般文言文古籍所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中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熟读、背诵50—60篇文章可能吗?如果按十个学期计算,平均每学期不过五六篇,只要增加课堂的朗读因素,只要重视背诵、默写的反复检查,只要入选的文章便于朗诵,是完全可能的。
而这三者中,精选篇章又是重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凡是生动活泼,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容易熟而且经久难忘的;凡是枯燥乏味,不能引起读者强烈兴趣的作品,都是难以读熟而且容易忘记的。
抓好读熟、背诵一环,督促学生反复温习是重要的,但尤须在精选文章上用功夫,要选择短小精悍、文质兼美的让学生精读,而且要各类文章齐备。 此外,在教法上要注意启发学生自学钻研,也是很重要的。
凡是采用注入式的教法,学生对所学的东西难以记住;凡是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认真钻研过的东西,学生则难以忘记。每个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个体会。
二、系统整理,掌握一定数量词语 严格说来,要具有独立阅读哪怕是较浅易的文言古籍有能力,单是读了百多篇,背熟50—60篇短文还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科学化的教法,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古籍所必须撑的文言句式和常用词语。
文言句式并不复杂,教学中容易解决,本文只就词语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要掌握多少文言常用词语。
文言常用词语为1350个左右。而在这些词语中,学生有500多个,实际上要着重讲析的只有800多个。
这就说明,即使是阅读《孟子》那样的古代哲学著作,在文言词语方面着重讲析800多个也就够了。 对这些要着重掌握的词语,要使学生熟悉它,读后能举一反三,单是逐课讲释是不行的,必须在一个单元结束以后,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
我的做法如下:(一)在文言虚词方面,采用点面结合,反复辨析的方法。比如代词,在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知识后,我就指导他们按人称、批示、疑问三类,共归纳出33个(包括主要不用作代词的“尔、而、乃、若”)。
然后抽出其中最常见或用法较复杂的代词如“其”、“之” 、“彼”、“夫”、“或”、“莫”等等,指导学生结合句子结构的分析,反复辨析。文言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除去古今通用或过于生僻的,大致在80个左右,其中兼有多种词性,出现频率最高的,又不到30个。
采用上述方法,这30个重点虚词,学生有反复辨析的机会。(二)在文言实词方面,采用按照特点,分类归纳的方法。
其具体做法有三,即汇合总注、古今对照、综合分析三种办法,所谓汇合总注,就是将几课中的 同义词和近义词找出来,加上总的注释。所谓古今对照,就是将几课中现已消失或古今字面相同而意义迥别的词列出来,要求学生参看注释,写出与之意义相当的现代语词所谓结合分析,是将几课中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也就是通常讲的“一字多义”的词)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分析。
例如“亡”这个字,有“逃亡”、“灭亡”、“死亡”、“离去”、“丢失”、等义,又与“无”通假。先逐课讲清其一两种意义,然后把例句汇集起来,指导学生分辨它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三)在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的古名词方面可采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的方法。 现在,对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的归纳整理,一般都比较重视,而对古代文化知识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词,有的人还注意不够。
其实,这些古名词,在古籍中比比皆是。 三、指导自学,扩大学生阅读面 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可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第二阶段,指导学生离开注释阅读课文。在这两个阶段,都注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均要求教师比逐句串释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方面,要熟悉全部文言文教材,摸清学生的知识底子,确定在该课应着重讲清什么,并善于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来理解课文。
例如教《六国论》在词语方面,学生自学一遍以后,我根据课文中的难点和系统归纳的整理的需要,联系旧课,着重讲了“兵”、“赂”、“互”、“亡”、“暴”、“厌”、“弥”、“判”、“速”、“劫”、“以”、“盖”、“然”、“殆”、“为”、“苟”、等文言实词、虚词,有的从一字多义的角度讲,有的从古今字义异同的角度讲,有的结合句子结构分析。学生再读课文,就不感到困难了。
采用这样的教法,在开初,教学进度较慢,但过了一段时期,速度愈来愈快。 大扩大阅读面方面,要配合课文,编选一些文章选段,由浅到深,由短到长,让学生标点、翻译。
此外,还应推荐一些文言普及读物让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得力于课外阅读。
1 怎样背论语速度快
“所谓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先人们创造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但这对现在的初中生来讲,在语言上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隔膜。
其实,文言文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学生来说,首先要要明确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为我们进一步阅读古籍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留传下来的古籍数不胜数,不仅包括文学、史学,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医药、地理……这丰富的文化遗产无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宝贵经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那无疑是一种浪费。
如果我们不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将来无论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势必要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我国的古籍数量之多,举世罕见,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翻译成现代汉语。
因此,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我们的现代汉语水平。
文言文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布局谋篇,巧妙得体,我们完全可以取其精华,加以借鉴,以提高现代汉语的读写能力。 再次,培养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开扩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虽然有限,但它也能反映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开阔眼界,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例如,学习《曹刿论战》可以得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知识。再如学习周敦熙的《爱莲说》,莲花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至今还能激起我们心灵的涟漪。
既然文言文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是“读”。这里的“读”是指出声朗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可以培养我们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诵读时一定要做到读准字词,读清句读。因为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万一读错,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
例如:如果把“为学”中的“为wéi”(动词)读成“为wèi”(介词),意思可就变了,词性也变了。一般情况下,课下注释对这些字都注了音,我们完全可以读准。
但读清句读就不那么容易了。所谓句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段落。
换句话说,句读就是句子中的停顿和句子间的停顿。能正确读清句读,对文言文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
此外,还要注意重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这样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才能激起读的欲望。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熟了,意思自然就理解了。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方法反复朗读,对文章中的大部分语句都能读懂。
这时就可进行文言文教学的第二步──理解。理解首先要整体挨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字字落实,而且还要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00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将向课外延伸,那么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是非常迫切也非常必要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学会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虽然我们现在不写文言文了,便还需要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时,作为“例子”的就是课文中的词语、古文化知识等。只有将这些词语、古文化知识积累下来,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
因此,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本中又分若干类,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代官职等等,而且每一个词语后面必跟着一个例句。这样一课课地积累,一册册地积累,长此以往,积少成多,不等总复习,手中就积累了一本厚厚的复习资料了。
文言文学习的第三步是“背”。“背”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记忆。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然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背诵是最头疼的事。
其实,掌握一定的方法,背诵就不难了。培根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记忆的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A比赛记忆法,也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记忆,以比赛的形式来快速背诵文言文。比赛时,同学们的神经高度紧张,精神高度集中,背诵速度自然就快了。
B限时记忆法,就是限定时间记忆的方法,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背下一定的内容。例如背诵《〈论语〉十则》,限定半分钟背一则,虽然时间短,但效率高。
C故事记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这类文章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可读性强,完全可以把它编成一个白话故事讲出来,加深印象,便于理解记忆。
比如《愚公移山》一文,人物很多,情节曲折,把它编成个故事,自编自讲,效果比死。
2 怎样能轻松的背文言文和论语一、像唱歌一样背古文
背过《木兰诗》没有?耗时多少?
我班上背诵最快的一个学生只花了37秒,这家伙平时成绩也不好,语文100分大概就是60分上下晃荡,谈理解啥的简直就是笑话。
那么,他为什么就能背的这么快呢?
很简单,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木兰诗》,形成了语感,就像你唱歌一样,上了调,哪里会忘词?
二、见缝插针诵读
上下课路上有事没有?吃饭中、睡觉前有事没有?上厕所、洗脸刷牙时候脑袋有空没有?
背诵啊~亲!
在我看来,除了聊天和睡觉之外,无时无刻不能背诵。
天才过目成诵,你也能百炼成钢,加油!
3 论语十则文言文总结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择善而从
三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 [时习]
[朋]: [亦]
[自]: [(不)知]
[愠(yùn)]: [君子]
[吾]: [日]
[三省(xǐng)]: [为(wèi)]
[谋]: [忠]
[交]: [信]
[传 [故]
[罔(wǎng)] [殆(dài)]
[诲(huì)] [知(之)]
[是] [贤]
[齐] [内]
[善者] [士]
[弘(hóng)毅 [任]
[重] [已]
[岁寒] [凋(diāo)]
[行] [其]
恕(shù)] [欲]
[勿(wù)]
(二)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
1、通假字:
[女]:
[(是)知(也)] :
[说] :
2、古今异议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3、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
课文描写了“我”儿时在家乡帮大人摇桂花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桂花雨”,就是在桂花盛开的时节,人们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那桂花纷纷落下就像下雨一样。因为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以及童年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以《桂花雨》为文章标题,借描写桂花雨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作者将桂花树的样子与梅树进行对比,突出桂花树没有梅树姿态优雅,再从“不开花”“开花”两个方面来说明桂花的平淡无奇,然后笔锋一转,点出“我”喜爱桂花的原因———香气迷人。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的香气不是一缕,而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好像就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浸”字将桂花香无处不在展示得淋漓尽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喜爱桂花的感情。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此处的“浸”说明桂花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仅可以闻,还可以吃,一年四季带给全村人花香和甜蜜。桂花的香气不受季节的限制永远甜在人们的心里。使村子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甜美。
文言文阅读教学总结
本文2023-10-20 18:53: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