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个古豳国,怎么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现存多少这个国的信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过去有个古豳国,怎么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现存多少这个国的信息?,第1张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样的,懂历史的人知道有这个国家么难道已经被人类遗忘了

解析:

豳风文化

常有朋友问起:咱们城内的“姜嫄街”“公刘街”、、、、、、这些街道的命名有什么历史文化渊源?在末查阅资料前,我对其也不甚了解,对于朋友的问题常常含糊其词。有人说:“不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只能算是半个中国人。”而我作为这方热土上的子民,不认识自己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真是有点汗颜。于是搜集整理出点滴以便应急之用。说起这些具有纪念意义名称的由来,不得不去追溯豳源。

彬,三代称豳,(直至唐开元十三年前)。开元十三年因其与“幽”字形相近,诏改命为“邠”,1964年改为“彬”。豳字是汉字中较早的字。在三代,在西部各地还未定名以前,它就存在了。在中国古籍中,最早说到豳的是商汤。有人曾从泾水北岸收集到一块原始陶片,那是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片,上面刻着豳字形状,说明豳地的起源和豳字的古老。(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距此陶片出土不远处的,炭店乡水北村挖掘出一处仰韶文化房址。这是迄今为止在陕西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仰韶文化房址,其规模也为国内罕见。有专家评定:水北遗址是泾水中游地区第一处大规模发掘的史前时期大型聚落遗址,其延续时间长,遗迹分布密集,房屋形制特殊且规模庞大,出土器物种类繁多等,较为罕见。它对于研究关中地区、泾水流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文化谱系、聚落形态演变规律等各层面的学术问题将有较大的推进作用)。据黄金来老师在”华夏文明的源头“一文中介绍,“豳处泾汃流域,是古颛顼之墟,帝喾驻跸之邑(时当华夏民族始融一体的重大时期)。是尧舜的农官,后稷弃降生地(正处我国农耕文化发祥之期)。是公刘因避夏桀暴乱入迁,至古公亶父居岐,周先祖十一代立国之所,与商政权并存长达五百余年之久)。是周王朝的建立和中华文化艺术、思想、道德的发展孕育之地。我们常说的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就是“东、南、西、北、中,夷、蛮、戎、狄、夏”的繁衍联盟,融合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华夏民族统一,是在轩辕黄帝、炎帝神农和“九黎”蚩尤的大联盟之后的颛顼、帝喾时代的豳地”

颛顼(号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之孙帝喾高辛氏有四个妻子,她们分别是姜嫄、简狄、常仪、庆都。姜嫄生后稷,是周人的始祖;简狄生契,是商人的始祖;常仪生挚,庆都生尧。帝挚和尧先后继承了帝喾的王位。颛顼之母邹屠氏是蚩尤族女。初都帝邱(河南濮阳),后迁于豳。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生于穷桑(山东曲阜),居都西亳(河南偃师)迁豳或者跸豳地。其原妃姜嫄,有邰(今陕西武功)国君之女,一说生后稷于邰,一说生于豳。后稷十余世孙公刘在夏桀当政时,因为受不了暴政的迫害--------夏桀废农桑,撤掉公刘的农师职任(这个职任从后稷开始都由他的子孙但任)--------率族人来到了豳地。从《诗 公刘》篇中可以看出,公刘来豳,是一次威武雄壮的大进军。有《诗经》原文载: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裹糇粮/于橐于橐/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公刘不愧是号称姬族后稷之后的第二位伟大奠基人,在遭受迫害、失掉职任、无家可归时毅然打起精神“弓矢斯张、干戈戚扬”地进军豳地,开拓创业,这就是豳文化的底蕴。中国首部史诗《诗经》15国风中其所以有豳国豳风之名,从而把豳文化纳入文质彬彬(原字为豳豳)的轨道推上大雅之堂,就是从这里发端的。《诗经》其中不光《豳风》7篇27章203句记叙了豳地物产风光,历史演变过程,而且在《大雅》章中同样以抒情的手法描述了后稷、公刘、古公亶父乃至他们的子孙季历、文王继承前辈事业,建立周朝800年王业的过程。

公刘在豳,大片新开发的土地给了他发挥聪明才智和专长的机会,使豳地很快成为中国农业的先进地区。他不但开发农业,还“涉渭为乱,取砺取锻”进行冶铁,这又是个了不起的创举。在此基础上他“度其夕阳,豳居允荒”,“乃觏于京”,“于豳斯馆”,建立了京城-----豳邑。于是豳豆、豳草、豳铁等专有名词出现。这些从此发源的名词,后来随着豳地的落后,被人们淡忘了。〈辞海〉〈辞源〉上虽有,但将“豳”字改为其他的同音字!公刘在世称豳邑,他的儿子庆节立豳国,是因为得到了商汤对其父的赞扬肯定,封其为公。姬族在豳国繁衍生息,农耕事业不断发展,大致三百年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亶父约为公刘九世孙)

古公亶父继位不久,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豳国面临首次危机。危机来自泾河西北的戎狄,这些以游牧为业的边族,早就觊觎豳国这块乐土。当时商朝已到后期,武乙当政,史称武乙帝。他是个无道之君,边民内侵,势在必然。戎狄侵廹豳国,第一次来,要财宝,古公亶父给之,接着又来,要地与民,豳国人发愤怒,要求以战斗保护自己千辛万苦、世代开发的土地。但是古公不答应,他说:有民立君,君主就要为人民谋利益。人民跟我,与跟他们何异?今日若相互战斗,残杀百姓,伤人父子,交恶何时了?于是他率族人过泾河翻越岭梁(今永寿梁一带)在岐山周原定居下来。古公避狄迁岐的言行深深感动了豳民,他们相互议论说:仁人也,不可舍之。于是“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古公由此得到了千古仁人的好名声。古公亶父(其子为季历、文王、武王)到岐山后改号为周,归附者甚至有少数民族者,实力大增,为子孙建立800年王业奠定了基础。可见仁人的影响力。召唤力之大,这种容让精神又成为豳文化的内涵。

如果说公刘以实诚忠厚、艰苦创业造就的农业财富构成了豳文化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古公的仁人名声便是豳文化的精神支柱。因此已逝曹剑老先生将豳文化的概念归纳如下:

豳文化就是三代以来,以西极豳地为中心,以周人先祖公刘开创的农业文明为经济基础,包含了公刘、古公、文王世代磨练形成的老实忠厚、艰苦奋斗、宽容仁让优秀品质,以《诗 豳风》为源头,融儒、墨、道三家传统及佛家外教为一体,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加入先进成果的人文载体。豳风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包容性-----包容一切外来的先进文化财富。

众所周知,我国可是一个拥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在这几千年漫长历史河流中,县衙是古代时候负责帮助封建王朝管理乡村事务的力量,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频繁,县衙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在河南省的叶县,有着我国仅存的明朝县衙,并且里面珍藏着七十余件我国仅存的珍宝。

首先,河南叶县拥有着我国唯一的明朝时期的县衙建筑。叶县位处河南省的西南部,是全世界两千多万名叶氏后裔的起源地,同时叶县是一座拥有着很悠久历史的古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而位于叶县东大街有一座罕见的明代县衙,众所周知,明朝时期在全国设置一千多个县,并且按照纳粮数量来设立品级,当时叶县地大物博,位处交通要塞,因此叶县县衙是罕见的正五品县衙。叶县县衙气势雄伟,规模非常宏大,大堂采用和宫殿以及庙宇的拜殿的工艺,体现出五品知县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且大门前的匾额和三堂两侧廊柱上有着内涵丰富的楹联,极具明朝县衙的典型特征。

然后,叶县县衙的确藏着七十多件我国仅存的珍宝。根据史书记载,叶县县衙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几百年间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部分设施都有所破坏,因此在1997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对叶县县衙进行抢修,在修复的时候挖掘出超过300多件的文物,例如青铜鼎、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所书的幽兰赋碑刻等等7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是我国仅存的稀世珍宝,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其中在这七十多件稀世珍宝中被誉为镇衙之宝的是一套春秋时期的编钟,这套编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的组合式编钟,并且出土之后还可以演奏各种乐曲,代表了我国春秋时期音乐方面的最高成就。其次在县衙内更有一座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所书的戒石铭,因此叶县县衙也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到来。

最后,叶县县衙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且自从局部对外开放之后,便成为了体现叶县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在万种以上

具体数量和数目,虽然经过版本目录学数十年的发展,至今尚没有哪怕是初步的完整名单。

不要说现存明代活字古籍版本数量及书目,就算是现存宋版书的版本数量及书目,距离完整名单都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若你能投资个几千万,集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版本目录学专家合力,大约10年左右可以搞出一个初步的完整名单吧

据全国

古籍普查

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

四库全书

》,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过去有个古豳国,怎么没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现存多少这个国的信息?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这个国家究竟是怎么样的,懂历史的人知道有这个国家么难道已经被人类遗忘了 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