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书中写的七种武器各自代表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龙书中写的七种武器各自代表什么?,第1张

第一种武器 长生剑 (代表笑)

第二种武器 孔雀翎 (代表信心)

第三种武器 碧玉刀 (代表诚实)

第四种武器 多情环 (代表仇恨)

第五种武器 离别钩 (代表勇气)

第六种武器 霸王枪 (代表兄弟情)

第七种武器 拳 头 (代表一种勇往直前的精力)“没有武器就是有武器,有武器就是没有武器”

终极破甲武器:锤在古籍上的征战史

在古代,将锤类武器统称为“椎”。但是椎仅仅是锤的原始形态,在西周和之后的春秋及战国时代,便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野。长杆的在与钝刃结合后逐渐演变为殳及后世的棒类武器,在宋代演变为诸多形制,明代的刀棒或大棒也属此类。另外短柄的则就演变为后世的锤、骨朵等武器。在战国时期,锤或者椎并不常用于战阵,但是却有诸多使用记录,笔者便将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例子记载如下。

其一、窃符救赵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利用屠户朱亥,用大锤诛杀了晋鄙,方才取得了军权救援赵国。“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王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今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其二、椎击秦皇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秦灭韩,韩人张良为韩报秦仇,悉以家财求客刺秦始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可见当时椎这种武器比较沉重,可以挥击也可以投掷,都是非身强力壮的勇士不能使用。但是因为杀伤威力过剩,所以在直到隋唐之前,“锤”并不运用于军中为制式武器。但是在唐代则有《唐律疏议》中记载“狱官令”中则出现了类似于带头短棒的刑具。在五代时期,因为盔甲技术的升级,同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影响,打击类武器开始大行其道。宋代首先出现“骨朵”记载的是宰相曾公亮编纂的《武经总要》,其中记载为:“蒜头骨朵以铁若木为大首,迹其本意为脉(胍)肫,大腹也。谓其形如脉(胍)而大,后人语言为 以胍为骨,以肫为朵。其首形制不常,或如蒺藜,或如蒜头,俗以随意呼之。”

从史籍和考古学资料上看,在当时不单是宋朝,辽、金、西夏也都使用这种兵器,因为它本来就是由草原牧猎民族自上古便常见的格斗兵器,最适合于骑马作战。同时骨朵也常作仪卫兵器使用。《宋史仪卫志》:“凡皇仪司随驾人数,崇政殿只应亲从四指挥,共二百五十人,执檠骨朵,充禁卫。”河南禹州白沙北宋一号墓,以及内蒙古、辽宁或其他地区的辽、西夏、金墓壁画中,也都有手执骨朵的仪卫形象。在战场上锤虽非制式兵器,但作为杂式武装,也多有士兵和将领使用。如《宋史岳飞传附子云传》中记载:“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这段记载在后世也被小说、戏曲等采用并有诸多改编,如著名京剧《八大锤》等。

宋、辽以后的蒙古、元,锤、骨朵是骑兵擅用的兵器,近战肉搏,得心应手。此时的锤的形状多为瓜形,六棱或八棱。明清两代仍沿用元代的瓜锤,有铜制的,也有铁制的。同时也把它做仪仗使用,装长柄,锤首鎏金鋈银,称为立瓜或卧瓜。除了用作普通肉搏外,就如从战国时期的两个故事中看到的,锤还可以用作投掷,因此其也派生了一个亚形。其形状呈球形或方体,与骨朵大同小异,但没有装木柄的銎孔,而在球体的顶端或方体的一侧铸有半环形钮。通过环钮系上绳索,投掷击杀敌人,时人形象地称之为流星锤,也叫做飞锤。

一般多做暗器使用,对于战国时代只能掷出无法收回的缺点,也通过加以绳索进行改进。明天启年间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中记载了其使用方法:“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意思便是使用时,前面之锤用于击敌,后面的则用于防备。前一击不中时,用后面的锤以防不测。这种流星锤在先秦的鄂尔多斯草原牧猎兵器也可以见到,有的呈球形,外面突出乳丁,有的作多面体,还有的呈秤砣状。不论其形状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鼻钮。它们既可以穿上绳索做流星锤使用。还可系短索,索上再接短柄,做链锤使用,若甩动起来,其击打力度比普通骨朵更强。后来,元朝的蒙古骑兵也使用这种链锤,锤的形状多呈六角形。而在明代火器普及后,锤的作用和大多数的打击兵器一样日渐式微,尽管清代仍有使用,但是多是充作表演或者礼仪所用了。

冷兵器时代,虽然不像现代战争那样具有毁灭性和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古文字中记载的兵器,往往能激发人们的无限想象。比如资深武林高手古龙,突发奇想,炮制出孔雀翎、多情环等七种武器,浪漫又隐秘。当然,如果给古代传说中的武器起一个名字,有很多名字,但也是数不胜数。如果把最著名的七个总结一下,可以如下:盘古之斧。

斧头最早的使用者应该是盘古。盘古的记载很多,他的形象一般是龙首蛇尾。在很多神话故事中,我们的盘古是一个神力,右手持斧,两魂起落。清澈的是天空,浑浊的是大地,让混沌打开。看的出来,从划时代的传说来看,斧头成为了天下第一兵器,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斧头的使用说明除了天赋神力之外,还需要HTC的人生观世界观。可惜世界上像盘古这样高耸入云的神人太少了。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斧头最终演变成了农民樵夫上山砍柴的必备装备,而跌出了杀手之列。只有像程和jy这样的野蛮人在展示肌肉时偶尔会使用它。

黄帝的剑

很多人用剑,但不会用的人不多。同样,世界上也有很多剑,但有名的剑只有几把。毕竟只是少数,比如鱼肠,将军等。有着沉重的故事,而且似乎终于可以落在名剑之列了。不过最出名的应该是轩辕剑。

轩辕剑的主人是我们拜为祖先的黄帝的老师孙。这位老师叫孙公,用第一座山做了一把青铜剑,上面刻着天文古文字。因黄帝本名轩辕,故名轩辕剑。至于这把神剑的履历,还挺牛的。当时有一个大魔王叫蚩尤,经常欺负周围的人。公孙老师看不下去了,约了PK。蚩尤不知道他那么小,就欣然接受了。至于结局,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黄帝拿起神剑,在涿鹿之野将蚩尤斩首。

后羿之弓

弓箭作为古代为数不多的远程武器,自然在军事光谱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于自古善射的英雄,也是不少的。比如李广将军,军务之后,四处溜达,若有奇石挡道,常被比作射虎钻。再比如老将军黄忠,曾经把头盔戴在威武大侠关羽的头上作为游戏。但拉弓最好的人应该还是后羿。

后羿的自信,自然把戚宗政新书网的太阳射上了天。相传在古代,气候四季不分明,往往以炎炎夏日为主。为什么?因为天空中有十个太阳。惨的人找后羿诉苦奉承。后羿心想,哦,还不错。于是他拉开弓,看着太阳,嗖,嗖,嗖,射下了九颗。值得一提的是,后羿是一个传奇,但他并不总是活在童话里。根据历史记载,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项的枪

在古代英雄中,项羽绝对是很受欢迎的一个。一个悲壮的垓下歌,不仅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千古悲壮的英雄,也为他增添了许多忠实的粉丝。这样一个吞山河的狂妄之人,当然得配个武器,于是就有了霸王枪。

据说项羽年轻的时候学不了书,也学不了剑,所以决心向千千万万的敌人学习。但是这一万个敌人,除了兵法之外,还需要随身携带武器,项羽的叔叔项梁认为,这宝贝具有神力,所以剑未必会接,于是他为自己私人订购了一把霸王枪。这把枪长13英尺7英寸,重9981斤。它有一个尖尖的尖端,它会死在那一点上。g的主体

关羽的名气不在王祥之下。关羽的声望甚至比王祥还高。关羽的武器自然比王祥的有名。这把青龙偃月刀不仅在民间口耳相传,还立在庙上供众生供奉。至于很多被剑杀死的灵魂,成就了关羽无与伦比的名声,最后被奉若神明,进入了神仙阶层。

当然,也许是青龙偃月刀的杀气太重了。有些学者巧妙地利用一些舆论对关羽进行了恰当的包装。于是,武器的主人关羽同志一手拿着刀,一手不得不装文艺,摆出一副春秋的样子。至于青龙偃月刀,自然成了散发着文艺气息的杀人刀。

侯的锤子

李元霸绝对是民间传说中的一朵奇葩。至于历史原型,应该是唐力家族的第三子李玄八。关于这个人的长相,他嘴尖,腮窄,中间黄毛,看起来像个病鬼;骨瘦如柴。不仅不好看,甚至很丑。这个人的武力是另一个极端,骑着万里云,天下无敌,没有人能在他手下打三轮。至于的武器,是一把总重量800公斤的大锤。有了这个武器在手,铁在战场上自然是扭得像泥一样。

一个骨瘦如柴的人可以举起将近一吨重的武器。看似不合理,实则合理。原来李元霸一顿饭吃十斤肉。

吃十斤肉说明能量来源没有问题。至于骨瘦如柴,大概意味着李元霸新陈代谢旺盛,可能是肾上腺素分泌过多造成的。肾上腺素的类似物可能是一种现代兴奋剂。因此,李元霸在战场上打鸡血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副作用是严重的内分泌失调。因此,我们在李元霸的生活可能在成年初期就结束了。

清朝皇帝的隐藏武器

断头台是雍正帝特务机关特有的一种隐蔽武器。为什么要搞特勤组织?原来,这个雍正帝是个老奸巨猾的人,总是担心他的政敌在背后说闲话和玩阴谋诡计。所以雍正还动用专项经费,在特务署设立秘密武器实验室,对付不听话的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断头台终于研制出来了。据传说,这种断头台的形状像鸟笼,可以从很远的地方取下敌人的头。所以政敌们经常会受到惊吓,早上起来做早操。如果遇到便携式鸟笼,他们的心难免会紧绷。

是啊,谁知道我前面的人是来遛鸟的?还是去取人头?

文字:白马君一

  《中国兵器收藏与鉴赏全书》:出版社是天津古籍出版社,论述了中国古代、近代兵器、战车、战船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分类、分材质地对各种兵器进行分析鉴赏;《中国古代兵器图册》:出版社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该书辑录了我国历代兵器图1460幅,按兵器性质归纳成25个大类,并加简要的文字叙述,总结了我国从殷周至明清历代各种兵器的式样、其演变情况;《中国军事百科》:出 版社是辽海出版社 ,全书包括历代军制、历代骑兵、历代疆域、因防建设、军事武器、军事通信、谍战诡影、著名战役、军事将坤、军事名著、军事智道、军事谜案等内容。

在十世纪,在军阀混战的战场上已出现了使用火药代替易燃物质的火药箭和火药炮。《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开宝三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宋人王应麟的《玉海》也提到冯继升、岳义方进火箭法。以后火药武器有了发展,记载也较详细。《宋史·兵志》记载:“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各赐缗钱。”《续资治通鉴长篇》和《通雅》记载:“宋咸平五年冀州团练史石普,也能制造火毯、火箭。宋真宗把他召来,和大臣一起在便殿看他实验一番。”这些记载确凿无疑地证明发明火药已通过应用阶段,火药武器已开始被采用,并得到很快发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 拐子流星)

  注:(3)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十八般兵器——弓

  弓为古代兵器之一,激弦发矢,可以及远,考此法之由来最古,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此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当时之弓矢,都以竹木为之,虽能及远,终未能完善,迨后推阐其理,互相发明,加以精密之改造,于是乎弓矢逐成为战争之利器,非但发古人射抉之技,抑亦开后世火器之端,虽曰此皆由后人推阐而来,其创作者之功,要亦未可遽没也。按照弓箭之第一人为挥;考工记云:古传黄帝臣挥作弓,荀子则称倕作弓,而山海经则谓少皞生般,是始为弓。按年代考之,当以挥为创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在当时弓箭之用,诚十百倍于其他兵器,非但力劲及远,擅是术者,精研而熟娴之,穿杨贯虱,百步射人,万无一失,较之现代之火器,无多让焉,故十八般武艺,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终,其重视之也宜矣。

  汉刘熙《释名·释兵》:「弓,穹也,张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箫,言箫梢也;又谓之弭,以骨为之滑弭弭也。中央曰抚,抚也,人所抚持也。箫抚之闲曰渊,渊,宛也,言宛曲也。」

  1963年,山西峙峪遗址发现二万八千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燧石镞头。用很薄的长形石片制成,尖锐周正,已具备镞头的形式。

  周时有王弓、弧弓、夹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种。它们的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瘦弓用于田野狩猎和弋射飞鸟,唐弓、大弓用于习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长和体力,区分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弩

  弩亦弓属,相传为黄帝所造,亦名窝弓、其发矢不仗人力,而用机括,力强而及远,较弓为烈,猎人恒设置丛莽阊,使虎豹等误践其机而中矢,于此可见其力之强也。惟弩之形式,与弓略异,弓背之中,横置一臂,发矢之机,即置于是,发时先架弦于机,此处名弩牙,然后捩其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木,不过方向相异,此上则彼下,此下则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机括然,故一捩弩鼻,牙与此处本一本,牙即脱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异,小者以手攀捩,其大者须用足踏,盖非手之力足以胜任也。其名则有神臂弩,花装弩,穿镫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异名。至弩之构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于唐宋之间,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称也。弩之功用较弓箭为巨,及火器兴,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习此者少,并其名称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兽时出为民害,山居者犹多设窝弓以自卫。猎户以猎兽为生,火烧之外,亦借窝弓以设伏,一旦火烧失效,亦有以弩杀兽者。故弩箭虽不见用于战争,而山陕口外之人,尤多习此者,自卫谋生,两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虽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则无复能之者矣。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

  弩的射程比弓远。

  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瘦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

  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寸,将十枝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板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随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武术论集P164)

  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

  宋神宗熙宁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

  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枪

  长枪之物,由来最古,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枪之来,实始于此;惜当时虽为战斗之具,惟无一定使用之法;两阵相对,不过借此兵器,遥相击刺而已。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谱载:西方有武吃氏者,民以勇悍着,不论男女,都娴武艺,艺精者王,群众慴服,莫敢有违;故武吃氏之族,小儿五六岁,即令习武,孱弱不能军者,父母弃之,里人不与伍;其族尤以长枪法着,枪长七尺至八尺,金其锋而以木为柄,舞动时,寒星点点,银光皪皪,泼水不能入,用以临敌,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枪法之始也。按西方疑指西域,武吃氏之族,不得其考矣。至于此法于何时传入中原,则又各异其说,亦不必深究。总之枪法之起于武吃氏也,可以无疑。

  枪和矛一样,是古代战场上使用最广的长形刺兵,后汉已有载录,但是刀刃锐长,还未脱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世的铁枪头相类了。唐代善枪者甚多,《五代史·王彦章传》说:「彦章为人饶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而他人莫能举也,军中号王铁枪。宋代以后,矛在基本上就被枪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勾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

  《宋史·李全传》: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全妻杨氏,「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戚继光《纪效新书》说:「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杨康用的就是杨家枪法。

  明代是武术发和分枝的盛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的提高,各家枪法,相竞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明崇祯八年(西元1635),兵部侍郎毕懋康《军器图说》,载有一幅喷火烧灼的梨花枪,并说明道:「梨花枪以梨花一筒,系缚于长枪之首,发射数丈,敌著药昏眩倒地,火尽则用枪刺敌。」这种枪兼有火器效能,在新式火器出现之前,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利器。

  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镞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刀

  大刀本亦为车战时代之利器,其法初止斫砍劈勒而已,初无制敌之种种神化也,与丈八蛇矛,殆同其功用。迨夫后代,战争变法,易车而马而步,用大刀之将士,知成法之不足制胜,乃各本其战之经验,而想出种种利用大刀之法,俾为杀敌制果之助,于是乎有种种变化矣。大刀之最着者,为关王刀,盖即关羽之刀法也;三国志载关王刀,重八十二斤,长一丈二尺;古之度制,较今为短,合之今度制,长仅八尺有奇耳;今世之大刀,盖皆彷此,即刀法亦本此而变化之也。考大刀之种类,亦正不止关王刀一种,如拨风刀、大斫刀、九环刀、两刃刀等,皆大刀也,其式样不同,而名亦因之而异。至其用法,则殊途同归,初无若何之大区别也;故关王刀。可谓之为大刀之祖,其他各刀,皆自此脱胎而出者,虽各有变化,要皆未能及其精密神化,足征完善也。我今即以此刀编为讲义,以公同好,抑亦遵古法也。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宋代,承袭三国、两晋、隋、唐之制,传统单刀只一色,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用之,有屈刀、掩(揠)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

  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

  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编辑本段]十八般兵器——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候,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剑与艺,自古常纵横沙场,称霸武林,立身立国,行仁仗义,故流传至今,仍为世人喜爱,亦以其光荣历史,深植人心,斯可历传不衰。

  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云:「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又据管子地数篇云:「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以上两说,似黄帝与蚩尤,均己制剑为兵。

  据以上所述,无论剑之创始人为谁,其出生于黄帝时代,可无置疑。黄帝于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零四年]建庙,国号有熊氏,当时尚系初入青铜器时期,但由此推知,剑之出世极为古远,历史悠久,故后人称之「短兵之祖」,确可当之无愧。

  自黄帝至东周,大多以铜铸剑,剑质颇佳,炼制技术亦逐渐进步。春秋战国之时,并定剑制,详言制剑之法。周礼考工记云:「 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按:周礼六两半为一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又考古记云:「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曰铎」。

  由上文可知,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郑锷更于剑有所详解,谓「人之形貌大小长短不一也,制剑以供其服,非直以观美,要使各适其用而已。故为三等之制,以待三等之士,俾随宜而自便焉。剑之茎其长五寸,剑身若五倍长其茎,则三尺也,重九锵,则重三斤十二两也,其长之极,重之至也,故谓上制。唯士之长而有力者,然后能胜之,故上士服之。剑身四其茎,茎之长则二尺五寸也,重七锵,则二斤十四两也,长短轻重得中焉,故谓之中制。唯人之得中者所宜服,故中士服之。若剑身止三其茎,则二尺耳,重止五锵,则二斤一两三分之中耳,轻而且短,故谓之下制。士之形短而力微者,可以服焉」。

  上述剑制,大抵沿用于远古,历代仍多变更,自秦至宋,改易尤钜。郑锷云:「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 ,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剑既亦为仕宦书生所同好,于是流为艺品,始则于剑身之上雕铭刻画,继则于剑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饰,进而于剑鞘上镀金嵌玉,各其匠心,历代相傅,靡有不然。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著名的有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春秋时的龙泉剑,仍有一只藏于故宫,至今仍很锋利,证明我国在剑的制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历史。

  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站剑」和「行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而「行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轫性。同时剑还有长穗、短穗之刀,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

  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绿水亭杂识四》中说:剑「锋锷如槊刃,而以身为之柄,微州目连猷人之身法,轻如猿鸟,即剑法也。」这里说的「以身为柄」,就是说以身领剑,这是练剑之要。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剑道》三十八篇。

  汉代剑术已甚精备,斗剑中显示了武艺造诣的深浅。曹丕《典论·自叙》:「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这段有声有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剑术的高超和斗剑风的兴盛。

  杨泉《物理论》:「阮师之作刀,受法于金精之灵,七月庚辛,见神于冶监之门,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链,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夹刃,方口洪首,截轻微不绝丝发之系,斫坚刚无变动之异。」

  但自唐开始,士大夫心理充满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说,剑乃变为镇邪凶之器,一若此数尺刚铁,铸成剑形,即具有无上魔力者。于是家悬一剑,即以为祥,不习剑术,而以为剑自可以御敌而胜。所以自唐以后,剑类短兵,有一支为释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从征军士多用刀而鲜用剑,佩刀者渐多于佩剑者,这显然对剑术的发展有相当的阻作用。

  舞剑在唐代兴盛起来,杜甫<舞剑器行>描述公孙大娘舞剑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江海凝清光。」剑的声光,似闻如见,精湛技艺,如呈眼前。

  明唐顺之《武编》说:宋太宗「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舞剑,皆能掷剑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妙绝无比。会北戎遗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袒裼鼓澡,挥刃而入,跳掷承接,霜锋雪刃,飞舞满空。」这些高超绝技,对后来剑术套路及表演技艺的发展,影响很大,至今我们演练的武术套路中,亦有所见。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冲灵剑法」,就是惊绝的特技。

  明代各武术流派,在剑术应用的基础上,创造了不少珍贵的剑法,如何良臣《阵纪》所云:「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生之愿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起之出手法」等,这些剑法为后世剑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它的特点是刚柔相济、吞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正如拳谚所形容的「剑似飞凤」,由此可知其妙。

古今兵器、器械大赏

兵械泛指古代战场运用的冷兵器和武术运动中使用的运动器械。武术运动器械主要由冷兵器演化而来。但是,冷兵器并非全是武术器械,武术器械也并非全是冷兵器的简单易名。例如古代兵器中的蒺藜等,因其形制不便携带,亦不便用于日常的健身锻炼,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逝而进人了博物馆,并未演化为武术器械。即使由古代冷兵器演化而成的刀枪剑、戟等武术器械,也在形制和运用方法上依自身的锻炼目的作了改进而发展。

一般来说, 古兵器是以战阵格杀为目的,沿着便于诸种兵器相互配合发挥整体作战效果的路径改进形制,发展技术的简洁性与实效性。武术器械则以健身、防身、娱乐为目的,沿着便于携带易于演练的路径改进形制,发展法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短器械

什么器械可以归在短械里呢?长度超过练习者的小臂,低于练习者直立站立时的眉毛高度。

我们练习时常用的单剑、单刀、双刀 、鞭、锏等都属于短械。图中展示部分不常见短器械

长器械

多长的器械可以称为长器械? 械长等于或超过练习者直立时眉毛高度的兵械。如齐眉棍、枪、大刀、方天戟等。这类器械都主要以双手握持进行练习,偶有个别单手握持器械的动作。图中展示部分长兵械、重兵械。

软器械

软器械是以环、链、绳索为中间环节而串连的器械。比如:三节棍、九节鞭、等

双手器械

双手器械一般指双手各持一械进行演练。根据所握兵器的不同,又分为双手持握同一种兵器和持握不同种兵器两类。前者如双刀双剑等;后者如盾牌和刀,刀和鞭。

小器械

指的是长度短于练习者小臂长度的兵械,如:匕首、峨眉刺、乾坤圈、鸳鸯钺等。这类器械一般是两手各持握同一种类的兵器进行练习。

暗器

暗器是指匿藏不露抛射击敌的兵械。这类兵械一般都具有便于隐藏携带,便于突然抛射击中目标等特点。暗器的种类繁多,形制差异很大。一般按抛射方法分为以下四类:

1 手掷暗器:即以手臂之力抛掷击敌的一 类器物。如飞蝗石、飞镖、飞刀等。

2索击暗器:即以绳索-端系住器物,另一 端握于手中,用手臂之力使索系器借圆运动的惯性力沿切线方向飞出抛射击敌的一类暗器。这类暗器,发后能收回,可连续击敌。如飞爪、绳镖流星锤、锦套索等。

3机射暗器:即以机括或弹性力发射机发射器物的一类暗器。 这类暗器射距较远,命中率高。如袖箭、弹弓等。

4药喷暗器:即以机械力或火药力喷射毒品或利器的一类暗器。 此类暗器十分险恶。如毒液喷筒、毒焰喷筒、鸟嘴铳等。

剑是最常见的一种器械,在古代剑除了御敌、锻炼还有多种用途。这里给大家介绍下其他用途。

其一,剑被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授给亲信大臣的“尚方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

其二,剑被僧道作为法器,说剑能“隐身”“降妖”“杀魔”。

其三,剑被作为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古籍中记有严格的佩剑制度,如佩剑人的年龄不同,地位不同,装饰剑的金属或玉石等也不同。

其四,剑被作为一种风雅佩饰, 文人学士佩之以示高雅不俗。

[论兵器]百刃之君,短兵之师一一剑

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剑,基本承袭旧制,但剑身变薄,且不开锋刃,剑的长度以练习者直臂垂肘反手持剑时,剑尖不低于耳上端为准。《武术竞赛规则》(1986年版)还要求成年组男子剑重(包括剑穗)不轻于06公斤,成年组女子剑重不轻于05公斤,少年儿童则不受限童。

刀是一 种平直、细长、带尖,单侧有刃的兵械。早期的铜刀仿原始社会的石刀、骨刀制成。商代的铜刀形状,有直脊、弯脊、直脊而首部上弯三种,长度仅 20 -40厘米,是种自卫用的兵器随着骑兵的出现,刀的使用日盛,刀的形制也随之变化。到西汉,出现了加长刀身的短柄长刀。刀体通常长1米,柄首为扁圆环形,称为“环柄刀”或“环首刀”。这种刀脊厚刃利,杀伤力很大很快就取代剑成为战争中主要的短柄兵械,并且随之出现了为进一步加强劈砍斩、杀效力而加长刀柄的长柄刀。

长柄刀的种类很多,记载的有晋代大刀,以及后世的屈刀、掩月刀、偃月刀、眉尖刀、笔刀、凤嘴刀、钩镰刀挑刀、宽刃刀、片刀、虎牙刀,以及陌刀三尖两刃刀掉刀、戴刀等。这些刀的形状除后四者外,其余十二种的形制都较接近。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们泛称为“大刀”,并以明代的“偃月刀”作为基本形制。

武术器械中的“朴刀"、宽刃刷刀船尾刀等,刀身狭长,刀柄较短,是一类介于长柄刀和短柄刀之间的兵械,也称为“短柄长刀"或大刀形短柄刀。

短柄刀的种类也很多,有环刀、长刀、手刀、腰刀、佩刀、短刀、鬼头刀响环刀、象皇刀等。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将它们泛称为“单刀”,并以清代的腰刀为其基本形制。清代腰刀制做精美。现代武术运动中的“刀”,实际上也仅指这仅指这类短柄刀。“刀术”,类刀的运用方法和运动形式。而将长柄刀等加以具体明确的称谓,如大刀、双手带等。刀术套路运动使用的刀,不开刃。刀的长度以练习者直臂垂肘抱刀时刀尖不低于耳上端为准。

武术竞赛规则》(1986年版)还规定,成年组男子的刀重量(包括刀彩不轻于07公斤,成年组女子的刀重量(包括刀彩)不轻于06公斤,少年儿童不受限制。

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有18种正规兵器。

下面举例五种。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环刀,朴刀,还有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

5、戈:中国的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镰头剑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实话实说,戈并不是杀伤很强的武器,戈的种类繁多,从夏朝倒汉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绝迹。戈是中国的老兵器,因为是横刃,所以以钩,啄,挥,推为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