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岭南文化有哪些,第1张

  1、岭南文化包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广绣、广彩、岭南建筑风格;

 2、岭南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秦牧、黄秋耘等,这些作家都是广东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带有岭南文化特色;

 3、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何香凝、方人定、客大槐、苏卧农、李抚虹、黄独峰、黄少强、叶少秉、张坤仪、赵少昂、何漆园、周一峰等。

  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悠久,诞生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比如梁启超,陈白沙等等,举例如下:

  一、关于岭南文化名人简介:

  岭南文化固然是岭南全体民众共同创造的,而在人文学科、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表表者,则是岭南文化桂冠中最璀璨的明珠。岭南文化的光华,是从一系列的杰出名字中放射而出的。我们说的“岭南文化名人”,既包括了岭南的文化名人,也包括岭南文化的名人,二者略有异同。正是他们,成就了岭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岭南的文化特有的兼容气派和世界意义。从张九龄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陈垣、陈寅恪、容庚、欧阳山、马师曾、王起、陈残云、秦牧,等等,前贤往矣,声华长存。

  二、举例详解如下:

  1、 陈白沙 (1428—1500)原名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江门白沙乡人。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他受到推荐,被朝廷封授翰林院检讨而返乡,设馆教学,培养人才。他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转变风气的重要人物。他主张“自然为宗,忘己为大,无欲为主”,并以“心即理也”的观点,弘扬自己的理学学说,因而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亦称“江门学派”。他的诗作有二千多篇。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贯以自创的“茅龙”笔写字。如今,陈白沙祠、白沙公园、白沙墓、陈白沙父母墓、钓鱼台等成了江门市的历史胜迹。

  2、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江门新会茶坑村人。是我国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声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积极进取。他在康有为主办的万木草堂就学四年,接受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1895年春天,他随康有为进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他任《时务报》主笔时,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后,赐梁启超为六品官衔。他逃亡日本后,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国任司法总长。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他予以公开揭露,与蔡锷策划反袁的护国战争。晚年,他弃政从文,曾任清华研究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他生前著书1400多万字,辑为《饮冰室合集》。

  3、 陈少白 (1869年—1934年)广东江门外海镇人。他是追随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元勋之一,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曾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叔”,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之一。于右任称陈少白“中山三友,海外一人”。在革命胜利后,当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礼聘他为总统府顾问,参与国事。但不久,他辞官归里,甘于平淡。他在家乡整饬乡政,修筑公路,建设市场,办学育才,禁烟禁赌,泽被乡民,群众称颂。他生前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如今,陈少白故居、陈少白墓已成江门市的旅游胜地。

  4、李铁夫 (1869年—1952年)原名玉田。广东鹤山雅瑶陈村人。他是我国第一个到西方学习美术而达到高深造诣的艺术家,曾被孙中山誉为“东亚巨掰”和“我国美术界巨子”。他家境清贫,自幼喜爱绘画,后随堂叔出洋谋生,工作之余,自学绘画,考入惠灵顿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此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以卖画所得和作品奖金支援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190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纽约美术大学,并加入“国际绘画学院”、“美国美术学院”。当时,英美的美术权威称赞他作品的色彩在美国首屈一指,他的油彩肖像画为世界所推崇。新中国建立后,他以80岁高龄从香港回到广州,担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华南文联副主席。1983年,当地政府在他的家乡鹤山建造了铁夫画阁,供人瞻仰。

  5、陈坦 (1880年—1971年)字援庵,广东江门堂下镇石头乡人。他在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结识了革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他任《时事画报》论文主笔,撰文抨击清政府昏庸腐败;任《鸡鸣录》主笔,宣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当过大总统秘书长、教育部次长、代理部长,担任过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导师、京师图书馆长。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哲学社会部学部委员。这期间,他撰写了很多宗教史的著作,对历史年代学、史源学、考古学、史科学等也有研究和著述。他毕生著作有三百余万字。因此,毛泽东主席称赞陈坦为“国宝”。新会政府为之修葺一新的陈坦故居,先已成为人们景仰的地

冼(Xiǎn 洗)姓源流:

  1江三角洲的冼氏族谱多说冼姓出自于沈姓,是一名沈汭的人秦末随赵佗来南越,定居南雄珠玑巷,然后在宋代由珠玑巷分居珠江三角洲各地。具体过程如《岭南冼氏宗谱》所说:“冼氏之先,盖出沈子国,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原注:今直隶正定府)。有名汭者,以义侠闻,为仇家所持,因秦法严,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赵佗将谪卒五十万人戍五岭,汭与佗同里,且有旧,往投其帐。至岭南,遂家焉。是为冼姓入粤之始。 …… 自此子孙蕃衍于岭南。有居广西者,不甚显著,今镇南关内有冼村,亦俨然一都会也。以广东为大宗,分为二支:居广州者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为高凉冼氏。虽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后。”

  2出自洗姓,“冼(Xiǎn)”与“洗(Xiǎn)”的实际情况是改革以后洗(Xiǎn)姓多作“冼”,实际上,“冼”成为了原来正体字“洗(Xiǎn)”的通用简化字,原来的正体字“洗(Xiǎn)”已很少有人用了。所以,在翻印古籍时要用原来的正体字即繁体字“洗(Xiǎn)”,今人应使用其通用的简化字“冼”。

  3壮、黎、苗等民族也有此姓。 二、迁徙分布  冼姓出自古代南方高凉少数民族姓氏。据万震《异物志》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数千里”之地位于西江以南。在梁、陈、隋时,这一带土著居民以俚人为主,也有后来分别称为僮(壮)、瑶、黎人和汉人共居,他们的文化经过通婚、融合,形成了共同的信仰,敬奉远古祖先名叫盘瓠,尊称“盘王”。盘瓠是神农氏后裔高辛氏的女婿。据考古发现,在漠阳江上游阳春地域,有从北而南一百多华里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山带。石山带北段的凌霄岩风景区,于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在距今一万五千余年前后,石灰岩溶洞居住着先民部落,以渔猎为生,溶洞里的文化层中埋藏着大量的各种古野兽遗骨化石。考古学家在阳春县独石仔岩洞发掘出旧石器晚期古人类文化遗址,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独石仔岩洞深达25米的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距今为15350年至16650年。这个盘瓠部落的先民,在石器工具发展,以农、渔、猎为谋生手段以后,离开洞穴逐步向漠阳江、鉴江流域迁徙定居繁衍,称为“狗郎部落”,所居村庄均称“狗郎寨”,有的沿用到解放后,至今大都以谐音改称高朗寨、高良垌等等。此区域的俚人和其后的僮(壮)、瑶人,均以盘瓠为祖先,以其狗头人身的头像为旗帜,北方的汉人讹音称之为“高凉人”。秦始皇时进军统一岭南。岭南之地土著居民称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别称为“山越”、“瓯越”、“骆越”。戍军中有一个河北真定人沈汭,是沈子国的后代,和秦军统领尉官赵佗是同乡。沈汭(Ruì 音锐)被高凉部落的女首领招为夫婿,生儿育女,发展男系氏族,以岭南地域最先取姓的“先”字加沈汭的姓名“氵”旁,取姓洗(Xiǎn 音显),沈汭的儿子取名洗齐。从此世称洗氏。沈汭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见南越王赵佗,相谈甚欢,赵佗遂命洗氏世守高凉。经秦、汉至晋,洗氏未留世系记载。洗姓人相传:“沈改为洗,原因莫问。”到了清康熙己丑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广东冼姓入编西江房冼氏族谱,开始把“洗”姓书写为“冼”姓,尊东晋时的冼劲为始祖。东晋元兴年间,著名的清廉官吏广州刺吴隐之以人格力量感化高凉俚人,召其首领冼劲率领部队出为广州刺史府中兵参军。东晋元兴三年,流贼卢循率众攻广州,冼劲领扬威兵五百人出战,兵败被执,骂贼不屈而死。刘裕受晋禅位,建立宋(南朝),追封广州死难将领冼劲为曲江县侯,以冼劲遗孤冼承烈袭爵。承烈生楚艾,楚艾生文斡、文枢,文斡生企圣、企贤、企豪,文枢生企及(杰讹音),企圣生长子冼挺和次女冼英,冼英嫁高凉太守冯宝称为冼夫人,是冼劲的六世孙女。冼氏在阳江西部的黄什河边西岸建立冼村,由来已久。远在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在广州属下设立高凉县,县治遗址在今阳江市北的阳东县大八镇古城村,冼村在阳江北。高凉县辖地包括恩平、阳春、阳江、电白、茂名、化州、吴川至廉江广阔地域。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吴主孙权派吕岱为交州刺史,征讨高凉俚人,俚人首领钱傅(即洗傅谐音)战败归降,因汉人不承认有“洗”姓,《三国志》以谐音写为“钱傅”。吴主命洗氏部落从漠阳江东迁至漠阳江西,任命洗傅为“高凉西部都尉”,后改为高兴郡(余略)。冼姓望居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西南一带。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高兴郡(今广东省化州市)。

  冼(xiǎn)姓,在全国约有人口83万,在各姓中排第310位,占全国人口的006%。冼姓主要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两省。广东冼姓主要分布于茂名、湛江、广州、阳江、江门、云浮、肇庆、佛山和珠海等地。

六祖惠能的思想,集中体现于《六祖法宝坛经》。六祖是中国佛教的实际创始人,是广东新兴广府人。六祖慧能被称为东方的释迦牟尼,他的禅宗改变了整个世界,是中国最伟大的宗教人物之一。惠能六祖(638年-713年),生于新州(今新兴县),他建立了禅宗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经过他的弘传,禅宗得为后世一切佛法的源流,甚至可以代表整个佛法。

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等,都是著名的广东文化名人。要排出广东十大历史文化名人是很复杂的事,这里着重介绍10位各文化领域的名人,只是一般的知识介绍,不是十大广东历史文化名人的定论,排名不分先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1]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男,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之一。该国以盘古为祖先,以盘古为姓氏,以盘古为图腾。《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记载:“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关于南海盘古国,详见笔者所著文章《南海盘古国——一个真实存在的古老国度》)。广东历史上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不少著名的岭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现列举出十位介绍一下,排名不分先后。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冲破顽固守旧势力的禁锢,积极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岭南画派,给岭南文化注入了勃勃生机,并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

“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在中外艺术史上,一个画派的取名,大致依照两个原则:或按画家活动的地区,或按艺术表现的特点。

前者,如中国古代的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等等;外国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巴黎画派等等。

后者,如中国的“没骨派”、米家山水(以“米点”得名,这是双关语);外国的印象派、点彩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超现实派、表现派等等。

除此以外,有的还以画家群体的某种特点得名,如中国的文人画派、外国的巡回展览会派等。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南派”、“北派”之分则比较特殊,它既与佛教的禅宗分派有关,亦与中国南北地质环境、气候特征的差异有关。 很明显,“岭南画派”之称,是按第一种原则 ——地区性命名的。这本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很奇怪,这个名称却曾经很令画派的创始人感到不满。据关山月说:“当时高、陈诸先生对‘岭南画派’这个称号,并不满意,因为它带有狭窄的地域性,容易使人误解为只是地区性的画家团体。更主要的,它没能体现出吸收外来营养使传统艺术发扬光大的革新国画的理想。所以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这个用语,也并非全为贬意的,只谓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已。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接受‘岭南派’这个名称,而且它已经造成广泛的影响,所以这个名也就被写进了现代美术史册了。”

赵世光说:“当岭南三家的画风越来越受全国欢迎时,三人再次商讨,以岭南人所创的画派,简称为‘岭南派’,据闻最初高剑父不同意,认为此派不应局限岭南,树人则解释——‘画派是从岭南创立,并无不得向外发展之意’,终于定名为‘岭南派’。” 如果所传属实,则岭南画派的取名使有点“强加于人”的味道了——至少对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来说是如此。后来,好些“派中人”也一唯师言是依,如黎葛民等,直至六十年代还在文章中置辩,认为岭南派之名“不够恰当”。到今天,尚有人提议要“恢复‘折衷派’ 之名”呢。 第一说云:关于'岭南画派'这个名称。并不是哪个岭南画家自封的,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群众创造的。当年'二高一陈'被时人尊为'岭南三杰',并因此引申出'岭南画派'的称号,其实也是人们沿着习惯的思路,犹如称'扬州八怪'为'扬州国派'一样。其余两说则见于香港赵世光的《岭南画派界说及其发展导向》一文。其中自己商量说已见前引;另一说则是解放后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大师到北京画展,当地报刊因其来自岭南,故一致宣传为'岭南派',并把其师称为岭南画派的始创者。同属北方来源的还另有不同的一说:'岭南派'这一带有地方色彩的称谓,建国初期,郑振铎依北方人的习惯,在中国近百年绘画到海外展览,撰文介绍时冠上的,后来便加以沿用。让我们来评断一下各说的是非,如果真是在1948年以前,还没有'岭南派'这个称号的话,那么,高奇峰早在1933年已去世,当时尚未有岭南画派之名,何来三人商量之事?可见那一说是不可信的。另外北方来源之说亦靠不住,它们的时间都在解放以后,比1948年要迟了好几年。可见,揆之以理,只有约定俗成一说比较可信。

岭南画派的历史:

岭南绘画艺术萌芽较早。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简单的图画;青铜时代的珠海宝镜湾摩崖石刻画,不仅规模较大,构图也已非常复杂。但是,从传统中国画意义上讲,岭南这一艺术形式仍然起步很晚,并且还是在中原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岭南的画家,据说最早的几位是唐朝的张询、宋朝的白玉蟾和元朝的孔伯明,但是,他们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明朝以后,岭南开始闻名中原。明清两代,岭南画坛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及近代,西洋画法传进中国,岭南画家首开中西结合之风,“岭南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画派”独步天下。而油画和版画等画种,主要也是由岭南画家介绍进中国,并由他们使之走向繁荣的。

编导简介

李娜,《记住乡愁》栏目组编导

代表作品:《九江——九水汇一城》《山海关——巍巍雄关 山海之城》等。

“ 拍摄《记住乡愁》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发现美、发现感动的过程。于我而言,走在这条路上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享受。

——李娜 ”

岭南人家 陈皮飘香

2021年12月底,带着几分期待与好奇,我们走进了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茶坑村,早在网络调研的时候,我就了解到这里既是新会陈皮的主产地,又是梁启超先生的故乡。究竟是怎样的一方灵山秀水,才能孕育出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我想一探究竟。

当我们走进茶坑村时,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味道,循着这香气我们发现,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前、屋顶、甚至是私家车的顶棚上,都晾晒着一箩筐一箩筐的陈皮。而走进街边的任意一家店铺,都能品上一杯主人自己晾晒的陈皮茶,聊上几句关于陈皮的话题。

陈皮,之于这里的人们来说,仿佛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

看着如今村庄里一街两行的陈皮店铺和村庄四周郁郁葱葱的茶枝柑果园,陈皮产业无疑是茶坑人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密码,让这个银洲湖畔的古村能够走过600多年的时光,并且在时代发展中抓准机遇,乘势而上。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了进一步的调研。

在村民梁普田大叔的家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民国年间的梁氏族谱。梁姓是茶坑村的第一大姓,梁氏家族也是最早来到这方土地上定居的人家,斑驳的古籍已有些残破,但书页翻动间几百年的时光就在指尖划过。说起家族的 历史 ,梁大叔有些激动,他给我们讲起先祖和陈皮间的故事,也让我们明白了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为何会和陈皮有着这么深的感情。

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林里的野生柑树,治好了村里的一场瘟疫,也让初来这里的人们摸索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饮食方式,陈皮逐渐成为了岭南人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味道,这种味道随着岁月的流转,最终焕化为当地人身上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就如同一枚枚果皮,在时光的流转中,在岁月的氤氲下,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推陈出新,最终华丽蜕变。

也许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下,梁启超带着家乡这缕陈皮香,开启了寻求救国之路的漫漫征程。秉持“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理念,这位来自茶坑村的年轻人,成为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也发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他的成就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也成为了家乡人引以为豪的精神印记。

如今的茶坑村里人气特别旺,听村里人说,这些年在政府和 科技 部门的助力下,当地陈皮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这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既继承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也秉持着不断求新、求变的精神,把家乡的陈皮产业做出了新的高度,新的维度。如今的村庄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老人们老有所乐,孩子们幼有所养,大家的幸福感都满满写在脸上,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最美的模样。

编辑 | 郦雨婷

岭南,原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历史上,唐朝岭南道,也包括曾经属于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在宋代以后,越南北部才分离出去。岭南之概念逐渐将越南排除在外。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到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

出名的有张九龄 韶关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宰相。

清朝以来较多。出名的有,洪秀全,花都人,太平天国杰出领袖。

康有为 南海人,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 新会人,维新变法领袖。

詹天佑,南海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

孙中山, 香山(中山)人,中华民国国父,中华民国建立者,同盟会,国民党创立者,三民主义思想创立者,中国革命先驱,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首。

岭南荔枝传说

杨贵妃是一个绝代美人,充分体现了唐朝推崇的那种雍容之美。相传,杨贵妃平生最喜食两样东西。这第一种即荔枝·对此,有唐朝诗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为证。

在我国,荔枝一般生于岭南,据白居易《荔枝日序》所言,这种水果嘈离该校,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则香味尽去矣”岭南距杨贵妃居住的京城长安有千里之遥,当时又没有发明飞机,无法空运,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只得派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快马于当日送到京城,因此杨贵妃看到快马荡起的尘埃,知道是有人送她爱吃的荔枝来了,故喜形于色。宫中厨师根据这一典故,特创制“贵妃荔枝”一菜。

岭南文化有哪些

  1、岭南文化包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广绣、广彩、岭南建筑风格; 2、岭南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秦牧、黄秋耘等,这些作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