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6收藏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功能主治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36 用药禁忌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38 各家论述 39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1 拼音

guì zhī qù sháo yào jiā má huáng xì xīn fù zǐ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22 处方

桂枝9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麻黄6克 细辛6克 附子5克(炮)

23 功能主治

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2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5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金匮》卷中 3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32 组成

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33 功效

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34 主治

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35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36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37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床应用

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38 各家论述

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39 附注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古籍中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里证类]水胀

者,以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治正水者。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如治石水者,以麻黄附子汤主之。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皮水。与此牾。然其属黄汗者。为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外台引深师。名附子汤。主证与本条

《金匮要略方论》:[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三因。名桂附汤。)桂枝(三两)生

《脉经》:[卷八]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目录 1 拼音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1 拼音

fù zǐ fáng fēng sǎn

2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附子防风散

21 处方

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22 制法

上药捣碎,研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2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25 摘录

《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3 《活人书》卷十七 31 附子防风散的别名

防子防风汤

32 组成

白术1两,白茯苓3分,柴胡1两半(去苗),五味子1两,干姜3分(炮裂,切),甘草3分(炙微赤,切),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防风3分(去芦头)。

33 主治

伤寒阴痓,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34 附子防风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盏,加生姜4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6 附注

防子防风汤(《医统》卷十四)。《得效》有川芎三分。

古籍中的附子防风散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伤寒

甘草〔各两半(半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附子防风散(出大全良方)治伤寒阴痉。手足厥冷。闭目合面

《本草简要方》:[卷之三草部二]附子乌头天雄侧子(一类而四名)

分。食远服。治附骨疽在腿里侧属足太阴脾经者。附子防风散。附子防风甘草茯苓干姜各七钱五分。柴胡一两五

《类证活人书》:卷第六

柔。附术散、(杂五八)桂心白术汤、(杂五九)附子防风散、(杂六十)八物白术散、(杂六一)桂枝煮散。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七]痉二十六条

。乃之正病也。朱氏又曰。术附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八味白术散、桂枝煮散。可选而用之。其感疾既

《医门法律》:[卷四热湿暑三气门]三气门方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3 《伤寒全生集》卷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茵陈茱萸汤 1 拼音

yīn chén zhū yú tāng

2 《伤寒微旨论》卷下 21 方名

茵陈茱萸汤

22 组成

吴茱萸1两,木通1两,干姜1两半,茵陈1两半,当归3分,附子2个(作8片)。

23 主治

阴黄,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

2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水4升,煮取2升,去滓放温,分作4服。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6 附注

本方方名,《准绳·伤寒》引作“茵陈吴茱萸汤”。

3 《伤寒全生集》卷三 31 方名

茵陈茱萸汤

32 组成

吴茱萸、当归、附子、木通、干姜、茵陈、人参。

33 主治

阴黄,腹痛或脉伏不出。

34 茵陈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加灯心,水煎服。

古籍中的茵陈茱萸汤 《医门法律》:[卷六黄瘅门]黄瘅门方

炮)干姜(炮二两半)上为粗末,水煎,分三服。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吴茱萸(一

《校注医醇剩义》:[卷三黄瘅]女劳瘅

附子(一枚切)干姜(二两五钱)水煎,分温服。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症未退及脉伏者。茵陈(一两五

《医垒元戎》:发黄兼诸杂证

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大抵只是仲景阴证药内加茵陈也用者要当识之掌中

《类证治裁》:[卷之四黄胆论治]附方

甘草〔阴黄〕茵陈姜附汤即茵陈四逆汤。〔阴黄〕茵陈茱萸汤茵陈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阴黄〕理中汤参术姜

《医宗己任编》:[卷七西塘感症(中)]感症变病

目录 1 拼音 2 《顾松园医镜》卷九:调荣散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调荣散的用法用量 24 各家论述 25 摘录 3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荣散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摘录 4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惠眼观证》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调荣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调荣散 1 拼音

tiáo róng sǎn

2 《顾松园医镜》卷九:调荣散

21 处方

丹参23钱,桃仁23钱,赤芍钱许,刘寄奴23钱,玄胡索钱许,泽兰23钱,莪术钱许。

22 功能主治

瘀血肿胀,或单腹胀大,不恶食,小便赤,大便黑。

23 调荣散的用法用量

热,加连翘、黄芩,或再加童便;如欲行瘀,量加制大黄,或参用大黄(庶虫)虫丸。

24 各家论述

方中丹参活血,桃仁、赤芍破血,刘寄奴破血下胀,玄胡素活血化气,泽兰行血化水,莪术破气中之血。

25 摘录

《顾松园医镜》卷九

3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调荣散

31 处方

当归、川芎、赤芍、生地、丹皮、滑石、甘草、山栀、瞿麦、红花、香附、阿胶、竹叶、陈皮。

32 功能主治

清热行血,祛瘀利水。主产后淋证。有热邪搏血流渗脬中,血随小便而出,名曰血淋;更有污血阻滞,溺窍不通,以致淋沥,亦名血淋。

33 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4 《幼幼新书》卷三十引《惠眼观证》 41 方名

调荣散

42 组成

血余(父母首上者)1团(用绿竹、笋壳1片裹,烧过)。

43 主治

小儿衄血不止。

44 调荣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或1钱,新汲井华水送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调荣散 《顾松园医镜》:[卷十六·数集]产后

肉、扁豆之属。〕二症亦有因败血入脾胃而然者。〔调荣散去莪术,加楂肉、黑豆之属。〕气急喘促,因血脱气

《顾松园医镜》:[卷九·御集]肿胀

胀,余谓此方甚是恰当,可参清燥救肺汤诸药用之。调荣散〔重订。〕治瘀血肿胀,或单腹胀大,〔皮肉必现赤

《医门法律》:[卷六水肿门]水肿门方

抑莫如之何矣。用方者,将君附子乎?抑君茯苓乎?调荣散治瘀血留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血

《医灯续焰》:[卷十一]水病脉证第七十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别名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