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删定六经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孔子是如何删定六经的,第1张

一、孔子把他当时所能见到的夏书、商书、周书,——涉及从唐尧一直到秦缪公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缪公到孔子有一百年)——进行了篡选而得到百篇,是为《书经》,汉代以后称《尚书》。孔子对这些官方文告的系统编纂和整理,被人们叫做“孔子删书”。

孔子删书的原则是:内容重复的仅取其一,其他的不取;他觉得不必流传后世的也不取;

而那些未被选入的,其后是作为《逸周书》留存传世,《逸周书》亦有百篇之数,在秦始皇以前并没有任何散佚,时至今日也还能读到其多半,只不过《尚书》被孔子作为“教材”而传播得更广。

二、孔子的删定《诗经》。孔子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五百余年间的诗——包括官方的、贵族的和民间的,共三千余篇,筛选、精编成了《诗经》。

其中包含了三百零五篇诗,分作风、雅、颂三大部分。《诗经》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诵,秦始皇下令“焚书”以后,尚有很多人能背诵出来,到汉朝建立,治《诗》者有齐、鲁、毛、韩四家。我们现代人读《诗经》,应该以一个叫《毛诗诂训传》的版本为主。

如果说这部《毛传》里的“诗序”距离孔子原话还有点距离,那么1994年由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收购入藏的楚简里有一篇《诗传》,则乃孔子向弟子讲《诗》的原话。

三、关于“礼经”。现在我们说的“礼经”,包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

《周礼》、《仪礼》是周公所作(后世有增减)。《周礼》讲周代的官职制度,其文体是骈体。《仪礼》讲起居跪拜之礼,文体是散体。《礼记》是汉代人所辑,但主要是战国时文存,是一些关于礼的阐述。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对残存篇什悉心整理以传弟子。他在向弟子传授残存的《周礼》、《仪礼》时,多有阐述,战国、汉代儒者或记之,或自己再阐述,以成《礼记》。

四、《乐经》成书的情况,要从《诗经》说起了。孔子编定了《诗经》以后,他把其中的所有诗篇,都加以重新配乐,“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所谓《乐经》,大略应该就是这些乐谱为主体吧,另外应该还有《韶》、《武》、《雅》、《颂》之谱。总之《乐经》的编定和成书,大约也是出自孔子之手。此书作为六经之一,当然很珍贵,可惜远在“秦火”之前,就散佚了。

五、孔子晚年对《周易》很感兴趣,经常翻阅,以至于“韦编三绝”。《易》一类的书,在孔子之前原本远不止我们今人所见的传本《周易》那么多,比如有《连山》、《归藏》,都是,到了孔子赞《易》,乃专取文王所演的,而成《周易》之书,并且孔子还为上、下经文作了注解说明性质的“十翼”,即“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等。孔子生前于《易》有不尽之意,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六、关于孔子的修《春秋》。孔子“适周问礼”期间,也曾观览周史之书(列国史记都须上呈周室,所以孔子所见,囊括列国之史书也),与他们讨论史记旧闻,这也就为他日后修《春秋》奠定了基础。(当时与孔子同往周室的,有鲁国史官左丘明,他也翻阅那些丰富的史记内容,也参与关于史事原委的讨论。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六经

孔子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有关孔子的资料: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画像

一,有关孔子的资料—出生: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廿七,一说生于公元前552年夏历八月廿一(公历10月9日)。出生于鲁国。其先世有宋国公室及殷商王室,15世祖为宋国第2任国君微仲。6代祖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灾逃到鲁国的邹邑定居。

孔子父亲叔梁纥居于鲁昌平乡邹邑,为邹邑大夫。叔梁纥与元配施氏连出9个女儿,他望子心切,于是续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却脚有残疾。叔梁纥在72岁时三娶18岁的颜征在,生孔丘仲尼。为得子,叔梁纥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二,有关孔子的资料—仪容:

孔子生而首上圩顶,长成后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被称为长人。〔4〕孔子之名丘来源于此的说法。唐朝司马贞认为:圩言乌。顶音鼎。圩顶言顶上窳也,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头顶中部有凹陷。清朝陈立相信此说,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学家钱穆在《孔子传略》中也持此说。

三,有关孔子的资料—早年教育:

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孔鲤先孔子而死〔7〕,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由(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第二年,孔子在为母亲守丧时,季孙氏宴请士一级的人(飨士)。孔子前往,不想却被季孙氏家臣阳虎训斥并拒绝。但后世学者多怀疑此事有伪。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20岁的孔子慕名拜见。韩愈《师说》有语: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苌弘。

大约三十岁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讲学

 

四,有关孔子的资料—晚年:

颠沛流离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前479年,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如何删定六经的

一、孔子把他当时所能见到的夏书、商书、周书,——涉及从唐尧一直到秦缪公的一千六百年间的大事(缪公到孔子有一百年)——进行了篡选而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