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识储字
1 文言文常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文言文需要有很好的语言、语法和文学功底。
2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阅读《小石潭记》,复习下列题型 一、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___ 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 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 之首。本文是《 》中的一篇。 二、注音 清洌( ) 俶( )尔 篁( )竹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嵁( ) 翕( )忽 ( ) 然不动 寂寥( )无人 悄( )怆( ) 幽邃( ) 参( )差( ) 犬牙差( )互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下见小潭( ) 隔篁竹( ) 水尤 清冽( )( ) 为坻为屿为嵁( )( )( )全石以为底( ) 皆若空游无所依( ) 蒙络摇缀( )( ) 参差披拂( ) 往来翕忽( )影布石上( )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 )似与游者相乐( )斗折蛇行( )( ) 凄神寒骨( )( ) 环合( ) 寂寥无人( ) 悄怆( ) 幽邃( ) 崔氏二小生( ) 记之而去( ) 不可久居( ) 隶而从者( ) 2、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③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 ①全石以为底( )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①水尤清冽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不可知其源( )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8、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古文常识古文常识!!!!
悬赏分:3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7 天 17 小时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鸟"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_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春风"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_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沙漠"有关的完整的语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下面一段话,写出与只意思相对应的古诗
在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人们畅饮屠苏酒,好象春风拂面,感到丝丝暖意大年初一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家家户户都把旧春联拿下,换上新的,希望它能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爆竹声声辞旧岁
百姓融融具三牲
初日不及人声早
破旧立新忙贴红 <;王安石<;元日>
5<;小石潭记>;中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潭中的游鱼,其中动态描写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静态描写的句子是: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6鲁庄公在接见曹刿时所说的一番话语中,:“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几句表现出他是个见识短浅的人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现作者虽年老体衰,但保家为国壮志不已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8<;小石潭记>;中,从侧面描写潭水清澈透明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请写出三个与舌头有关的成语
唇枪舌剑 舌战群雄 巧舌如簧 鹦鹉学舌
10在横线上填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一组字,完成成语
承前启后 扶老携幼 冷嘲热讽
龙争虎斗 高瞻远瞩 逆来顺受
抛砖引玉 舍近求远 聚精会神
汗~~这些题目我都会做
4 文言文,文学常识书信
尺牍,信礼
第一个书: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5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6 文言文常识有些什么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
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
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
《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谭嗣同》:“。
7 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一 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一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常识1实词的古今异义:有一部分文言实词的古今意义没有变化,可以用它的今义去理解文言文。
一部分实词在文言中古义与今义都用,这个语境用的是古义,那个语境用的是今义,阅读时必须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去分析斟酌。多数文言实词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在文言文中意义。
具体地说,这种古今词义的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词义扩大或缩小了,如“江”、“好”、“臭”、“让”;感 彩有了变化,如 :“卑鄙”、“爪牙”、“锻炼”、“钩心斗角”、“师心自用”等;古今义没有任何联系,已经转移了,如:“涕”、“偷”(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而其归书也必速后五年,吾妻来归(2)使使如秦受地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此诚社稷存亡之秋也(5)毛遂自赞于平原君 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6)父已在先,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求,无乃尔是过与?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子与我衣,我活也 蹇叔之子与师(7)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8)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9)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0)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11)便言多令才,年始十八九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此三子者,吾遗恨也(13)为学有难易乎?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贼易之(14)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姊乎? 独畏廉将军哉?(15)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6)王有疾在奏里,不治将恐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17)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8)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19)可为约束,立制度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20)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1)少时,家贫,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愿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2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2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4)哭泣无涕,中心不泣(25)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6)光武悬令,往往物色之(27)去:离开;(时空)距离 /虽:虽然;即使 / 每:每次、每逢;经常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祥:预兆锻炼:玩弄法律,使人入罪(2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29)劝君更尽一杯酒 果行,国人皆劝(30)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3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管仲相齐,齐大治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君之面,位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3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33)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2区分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文只有少量的双音词,不能撤分开来理解。
一些连绵词、叠音词、专用名词、表示时间的词都属于这一类。如: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社稷、天子、足下、布衣、宾客、区区、郁郁唧唧;斯须、须臾、少间、有顷、有间、久之、质明、黄昏、人定、鸡鸣、隅中。
另外,有些双音节词在特定的语境里也不能撤分开来理解,只能把它当作一个词。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旦日,卒中往往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同一个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有时是两个单音词,有时是一个双音词,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去仔细分辨。
胜相士,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武贤,上以为大将吾祖死于是,吾父又死于是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冬有雷电,夏有霜雪,然而寒暑之势不易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双音词的,在文言里往往是两个单音词,需要撤分开来理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公车特征拜郎中 /于是相如前进缶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屈原行吟泽畔,形容枯槁,颜色憔悴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
8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1薄雾冥冥/日薄西山 (薄字的意思不相同)薄雾冥冥:薄báo(形)不浓;淡日薄西山:薄bó〈书〉(动)迫近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 (善字是相同意思) 善shàn(形)良好:至若春和景明(景字是什么意思)“景”是景色的意思。
征于色/未尝稍降辞色 (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未尝稍降辞色:但前辈(先达)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三顾茅庐/瞻前顾后 (三顾茅庐 顾:拜访。 瞻前顾后 顾:回头看)2这个句子中成语用是对的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实验,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 轩然 解释: 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出处: 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 起,宇宙隘而妨。” 例子: 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一场~。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水面波浪;也可用于事件的发展;人群中或人物的心灵上;作品的情节发展冲突上。
一般作主语、宾语。3绝句和律诗有何区别? 绝句:中国诗体,是近体诗的一类。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问题补充:另外,单句和复句有什么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如下: 1 定义法 单句是由一个的词或短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语言单位,叫复句。 分句与分句在结构形式上互不包含,语义上不存在主谓、述宾、述补这类语法关系,而是因果、转折、让步、条件等关系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句是一个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组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各个分句之间都不能互为句子成分如: 对待失败的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 第一个是单句,是一个句子。
“是”后面的部分看起来很长,但它不是独立的分句,而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后一个是复句,有两个句子组成,两个句子不能互为句子成分。
2抓主干法 &nbs, p; 对复杂的句子用定义法不好判断 ,那么需要用抓主干法来区别。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都可以缩成一个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
而复句缩短后,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例如: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当你哭泣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人生的意义。
妈妈的病好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一个句子是单句,缩短后是一个主谓短语,这个短语是:你想到意义。
后一个是复句,缩短后是两个主谓短语:病好和大家高兴。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这种形式的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可以用定义法和抓主干法来区分。
另外一种借助关联词语 组合起来,一般来说这些关联词语是组成复句的标志,但是出现关联词语的句子也不一定是复句。例如:“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
“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虽然这两个句子都借助了关联词语,但是前一个是复句,后一个是单句。
那么怎么区分呢?需要用关联词语法来区别。 4关联词语法 如果关联词语法连接的是句子,那么这个句子是复句,如果关联词语连接的是句子成分,那么这个句子是单句。
所以,“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这是个复句。
关联词语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做了说的宾语。
关联词语连接句子做了句子成分。这个句子是单句。
5标点符号法 如果主语是承前者或承后者,中间。
是《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古籍除避讳字外,某些时代规定的特殊用字,因其“独能行于一世而止”(《宣和书谱》卷一),故亦有很强的时代性,这对我们鉴定古籍的年代具有重要价值。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时造了十二个字,《宣和书谱》则说是十九字,《通志》又说是十八字,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根据《后山丛谈》等记载,认为“总计则又二十字矣”。不唯字数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字,由于辗转传抄,写法亦各异。为了方便,今将《宣和书谱》等四家所记,列表于下,以作参考:
《新唐书》所载十二个新字没有释义,《七修类稿》将此字写作“”,释义为“幼”。
在这二十个新造字中,据宋人郑樵分析:“天作,日作,并篆文也;年作,正作,并古文行于世者;授,古文亦作、者,国亦有作圀者;地,籀文或有作坔者。”这就是说,武则天时所造新字,并非全出杜撰,实际是用了不少古字,或者将古字作了若干变通或改造。遇到这些字就需要特别小心,因为前乎此或后乎此,都可能出现这些字,需要综合它种因素才能下结论。但由此而否定这些字在鉴定古籍年代时的重要性,则是站不住脚的。
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囯政权,也规定了部分特殊用字,这主要是纪年月的干支,不用丑、卯、亥三字,而分别代之以好、荣、开。同时,太平天囯的“囯”字,既不作“国”,又不作“国”,而中间是个“王”字,大有尊重天王之意。这些字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其在鉴定古籍年代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有啊,我学汉语言文学的。
恩《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分析字形入手的字典。它是由许慎编写的。
至于《康熙字典》,它极其详细地分析字形,诠释字义,对字的来源也引许诸如明朝《正字通》这样的古籍,而且对于汉字的注音,它引《广韵》等注音法,特别是这本字典对异体字有详细介绍,现装最豪华的是内府影印本。 但是这本书它的查阅太繁琐,就是很多字根据古代形体,跟我们现在的查阅方法有很大出入,所以如果你不专门研究古代汉语方向的话,不建议你买它。
从字形和来源入手的比较全的 ,还有《中华大字典》(商务印书局)、《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这几个和我们现代查阅方法基本相同,其中一本是汉语专家陆费奎先生编著的。
以上是从字形字义来源查阅分析实词的,如果是查阅虚词,你还可以 找《助字辩略》等等,当然,古代汉语你也可以找《尔雅》 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古籍,价格都不菲哦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2、的。例: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4、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7、调整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8、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例:然后驱而之善。
文言文常识储字
本文2023-10-20 21:08: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