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3收藏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第1张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东汉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

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

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申时于陬邑昌平乡诞生。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一共20篇,分别是以下的篇数: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yi,去声)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最后一篇共三章,先总结为君之道,次讲治民之道,最后是为命之道。上一章,讲了帝王治国之道,本章讲在上位的君子治民之道。

        子张向孔子请教做官治理政事之道,孔子告诉他崇尚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了。五美四恶又是什么呢?孔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通读论语后,我们可以知道,这五美四恶不过是孔子治民思想的一次大总结,论语至本章已经要结束了,论语的编者将本章放置于此,或是想最后一篇,该做总结了。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一项美德是“惠而不费”。

        “惠而不费”如今已经成为中文的一个成语,意思是给了别人好处,自己也没有什么损失、耗费。如何才能做到呢?孔子说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君子就着百姓所想要得到的利益,而给予百姓好处,这样对于君子而言呢,却并没有耗费什么,损失什么,老百姓得到了好处,就是惠而不费。中国人历来历史感极强,做这样惠而不费的事情,不独是君子,就是小人也愿意做。

        或有人问,这样的好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古语“身在公门好修行”,作为一级从政官员,手中有一定的权利,做起善事来比普通百姓更加容易。有了惠而不费的指导,琢磨出一个好的办法、好的措施,能够在社会上推行,使更多的人得到实惠、福利的例子太多了,而对于官员自身是没有损害的,不独无损害,官员本身亦是百姓一员。对于普通人,不从政,这样的机会也是有的,就看你想不想做。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二项美德是“劳而不怨”。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如果按照孝子的标准要求一级官员,则“劳而不怨”当解做“君子个人辛劳而心无怨恨”。但从孔子向子张做解释看,“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君子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百姓又有谁会怨恨”,则貌似孔子在答非所问。于是有人主张劳而不怨解做“役使百姓劳作,百姓却不怨恨”。如此,何谓劳而不怨?究竟是谁劳?

        窃以为对于孔子教导学生而言,作为一个有德君子当是辛劳而不怨的,这是君子成德的标准。而孔子教人,有时候不是那么直来直去。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所以当孔子告诉了子张,君子应该培养的第二种美德是“辛劳而不怨”,但在解释时又告诉他,要择百姓之可劳而劳之,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符合孔氏教法一贯作风。

        作为一级从政官员,选择百姓可以做的工作来让百姓做,在官员来说是苦心孤诣心无所怨,就百姓而言并从中获益,百姓又哪里会怨。这事当然也好,这样的好事有吗?答案是肯定的。不想再举具体的例子了,倒是想起孔子的那句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设计的道路走,却难以让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或许民众一时不能理解君子之行为,但历史终将会证明。逢有此种状况,君子更当思“劳而不怨”也。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三项美德是“欲而不贪”。

        是人就有思想,就有欲望,就有所求,区别在于所欲的内容。从后文孔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教育子张所欲在于仁,要追求仁德,但却不过度贪求;而君子需要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不叫贪求。论语里一涉及到仁,这含义就广了,孔子教育弟子们要成长为“仁人”,修养“仁德”,而从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看,对自己的评价看,现实之中难得有人被认可为“仁人”。对于现实中的能人、好人、善人、聪明人……,孔子也认可,但一涉及到评价该人是否为仁人,孔子往往以“仁则吾不知”结尾。所以,仁的境界,在孔子看来可谓“至德”,是一个人一辈子终身以之的理想、目标。这理想目标,的确太难达到了,所以孔子才教育子张说,“欲而不贪”——一个人要把仁的理想作为终身的理想,但因为这理想难以达到,也不要过度去贪求这辈子就一定能够成仁。看来成仁的理想目标实在是太难实现了,这个“仁”实在是个好东西,但是我们将成仁作为理想目标去追求,“求仁而得仁”,能叫做贪吗?当然不,如果这个世界上大家都成为“贪仁”之人,这世界早就大同了。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四项美德是“泰而不骄”。

      泰而不骄,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孔子曾将能否如此作为君子小人区别之标准。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本章孔子对泰而不骄又做了解释,说君子与人相处,无论对方人数多少,势力大小,都会认真对待,不敢怠慢,如此则安详舒泰,即便是身居高位,有权有势也不会骄傲凌人。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君子之傲在骨,小人之傲在气。君子胸有大志,心有定力,与人相处不卑不亢,泰然自若,即使才华出众亦不会表现出骄矜之态,“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小人却是一朝得志,盛气凌人,打击别人提高自己,缺乏气定神闲的从容,一旦落魄,装腔作势,色厉内荏,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泰而不骄正是一个理想官员应该有的品质,亦是一个理想君子应有的道德修养。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推崇的第五项美德是“威而不猛”。

        威而不猛,有威仪而不凶猛,这正是弟子曾经对孔子的评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孔子解释威而不猛,就是作为一级官员应该“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整齐其衣冠,端正其容貌。这让我想到了官服,历朝历代,各级官员都是有着装要求的,则官员需要按照要求着装,并且按照规定的礼仪做事说话,如此则一派严肃、威严,自可让人望之而产生敬畏之心。

        说完五美,再谈四恶。

        为官从政,治理政事,要摒弃的四项恶政是“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犹之与人,出纳之吝”。

        孔子解释说,不加教育,犯了错误就杀戮叫做残虐;不加申戒,只检视其成绩叫做凶暴;缓慢下达命令,却忽然要求期限完成,叫作贼邪;同样是要给予人的,但在支出之际,却不免多所吝惜,叫做小家子气。

共有二十篇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20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