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都没人看懂那副藏在故宫的南宋时期的“鬼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为何现在都没人看懂那副藏在故宫的南宋时期的“鬼画”?,第1张

“木偶戏”最出名的地方莫过于福建,当地又称木偶戏为“嘉礼戏”,古代又叫做“悬丝傀儡”。作为民间常见的表演游戏,出现在许多古籍、古画中。

其中就有一副古画在故宫沉睡多年,那就是《骷髅幻戏图》,它以木偶戏入手,只不过画的内容却让人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其画风古怪、构图阴森,甚至被称为鬼画。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看懂其“画中意”,这究竟是怎样一幅诡异的画作?

内容诡异

首先,从画作内容上来看,一位身份疑似艺人的大骷髅席地而坐,上下颌张开嘴巴微动似乎正在说话。

他右手提线以悬丝操纵一个小骷髅,小骷髅呈戏耍状,右足接地,左足抬起,双臂向前伸展。

小骷髅的对面是一个趴在地上的幼童,像是被小骷髅吸引故不理会身后焦急的母亲。大骷髅的身后是一位正在给婴儿喂母乳的妇人,目光安详,正在看着眼前的景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

背景呈黑白之姿,浑身散发死亡气息的骷髅,被重墨密线组成的格子中,显得拥挤狭窄,光线偏暗,与骷髅对面的背景颜色成鲜明对比。

幼童置身于简写的土地,背景大片空白,增强晴朗光明,新生之感。若以此情此景再配一段诡异哀转的音乐,大概会更加令人惊悚。

暗藏玄机

作家如此构图,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对此一直众说纷纭,没有统一见解,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最为可信。

第一种说法,这幅画要表达的是人世间的悲苦与亲情。大骷髅与身后的妇人乃是夫妻,因为某种原因丈夫去世,丈夫放心不下家属,便化身为骷髅返回阳间,以骷髅现身逗笑世人求得钱财养家糊口。

但更多的说法是,此幅画要表达生死转换以及因果轮回。将《骷髅幻戏图》一分为二,我们会发现画中景象生死各占一半。

画的左边,大骷髅头带冠巾身着透明薄衣,关节之间以线串联,明明是死物却像一个活着的艺人表演傀儡戏,暗含死意。画的右边,一幼童趴在地上仰面看着小骷髅,蹒跚爬行,暗含生机。

明明生死相隔,却又相互吸引。大骷髅戏弄小骷髅吸引幼童,他到底是要将此幼童带向死亡,还是仅仅只是表演游戏让人不得而知,充满遐想。整幅画名为幻戏,而画中又有骷髅表演游戏,可谓戏中之戏。

据专家解读,《骷髅幻戏图》其实暗含三重幻戏结构。一关乎操控,画中内容大骷髅对小骷髅进行操控,而大骷髅关节处皆有线条,可见又有人对大骷髅进行操控。

二关乎结构,整幅图画面不论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似乎都可,交相生发的幻术结构让观图者会在不自觉中落入其中,本是图外旁观者,不经意间已成戏中人。

三关乎“背反”,所谓“背反”是指当局者与旁观者两方面转换,当局者迷但旁观者也不一定就清晰明了,让人难以忘怀。

画家李嵩

想要深入的了解一幅作品,探究它的深意,我们往往需要从它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者等多个维度解读。《骷髅幻戏图》的作者李嵩为南宋画家,是地地道道的浙江杭州人氏。

李嵩少年时本是个木工,后来成为画院待诏李从训的养子,跟随李从训学习画画,后来子承父业成了画院中的待诏。在众多画师当中,李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造成他与众不同的原因很多,有出身因素,他出身贫寒,市井民间黑的白的,干净的肮脏的,他都见过。再加上李嵩活得足够久,历经三朝看尽人心。

想来,李嵩对这世间会有不少的感悟和感想,如何表达?只能画之。

画中之意为何?

结合李嵩的经历再谈这幅《骷髅幻戏图》到底要如何理解?元代画家黄公望为此画题词《醉中天》,词中写道: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按照黄老先生的说法,他认为李嵩是为了表达民间艺人的凄惨现状,风餐露宿,饿成白骨,四处漂泊。

也有人称这是作者在抨击社会现实,因为当时靖康年间,南宋政权一味退让,天下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底层艺人难以生活等等。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如南宋一般,宛若蜕变中的蝴蝶,在挣扎中绽放绚烂的羽翼,从一开始就将它的精致与脆弱暴露在夷族的铁蹄之下。在你为它的半壁残垣惆怅哀叹的时候,也不禁臣服于它臻于极致的妩媚与嫣然。”

重科举教育,兴礼乐文治,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科技创造众多,文化思想鼎盛。

“世界伟大海洋贸易史上的第一个时期”“东方的文艺复兴”“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在中外学者对南宋的高度评价中,那个文明而富庶的朝代缓缓向我们走来。

为南宋“平反”

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

一、民生富庶

南宋城市繁华便利,民物康阜。宋人注重衣冠打扮,讲究生活品味。饮酒品茶,焚香插花,琴棋书画,自在悠闲。这不仅反映了南宋富裕的经济,也表现出了文人雅士的艺术品位。

1 珍馐嘉肴 —— 南宋人的饮食

南宋人一展中华民族的吃货属性,一迁到南方就改变了江南地区以稻米为主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以米面为主食、南北食并存的饮食格局。

宋人爱吃,追求饮食的精致、时令,无论是街头小吃还是豪华宴请,都是种类丰富、变化多样的;宋人爱酒,因此南宋酒的产量极大,见诸记载的酒名就有六十多种;宋人爱茶,茶肆林立,有着分别适合文人士夫聚会、富家子弟娱乐、各行各业交易、三教九流往来的茶馆。

南宋吉州窑剪纸凤纹大碗(图6) 口径165厘米、底径56厘米、高69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南宋吉州窑鳝皮地剪纸双凤纹盏(图8) 口径128厘米、底径41厘米、高64厘米。吉安市博物馆藏。

 宋代斗茶“捧红”的不仅仅是建盏,还有另外一个关键角色——汤瓶,这对亲密搭档完美演绎了斗茶艺术。汤瓶,又称执壶、注子,南宋审安老人著《茶具图赞》称其为“汤提点”。《大观茶论》专门论述了此物在斗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未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正如斯,为适应斗茶需要,时人对执壶的流和壶嘴作了特别设计:壶流一改唐代的挺直粗短而变得曲长,壶嘴的出水口圆而小,这样才能使壶嘴在出水时, 注汤落点准确,收放自如,并且水流呈抛物线,极具线条美。与此同时,壶的执柄开始加长,几于壶嘴齐平,或高于壶嘴,如此设计,减少了人体手臂上扬的幅度,注水点茶,轻松尽在掌握。

《茶录》载:“瓶……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宋代汤瓶不仅具有注水的功能,还要附带烧水,因此金、银、锡、铁等金属器皿为多。即便以瓷器替代,也会仿照金属器的造型。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江西吉州窑、浙江龙泉窑等多个窑口均曾生产执壶,虽釉色不一,但器形设计上存在许多共性,这亦是宋代各地斗茶习俗和评定标准相差无几的一个佐证。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几件执壶:

南宋青白釉带盖执壶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图17) 口径11厘米、足径42厘米、高56厘米。浙江丽水市博物馆藏。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图18) 口径16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莲花纹碗(图18) 口径165厘米、足径55厘米、高61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2 服章之美 —— 南宋人的服饰

古代有严格的服饰制度,种类、色彩、材质等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然而追求时尚的南宋人以热切的爱美之心冲破了贵贱等级的阶级堤防。无论士族庶人,衣着皆崇尚绮罗靡丽、时样奇巧,各个都是追求时髦的时尚达人。

 南宋 佚名《歌乐图》纵20厘米,横1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从这幅名画可以更清楚地辩识宋代女装旋袄的特点:直领,镶一道叫“领抹”的花边;对襟,无钮常敞,露出腰腹围;小袖,袖口及腕缩 紧。更值得注意的是乐伎的奇异发型。宋服不求华美,女人对美的追求转而体现在发式上,用“无奇不有”来形容不为过,甚至头戴高达3尺的花冠,或把一台乐舞 模型安放于头顶,总之,高、险、奇、巧是宋代女人发式和头饰的特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可是,也只有贵妇或某些特定职业的妇女,才能顶着各种各样 的飞髻危冠招摇过市让人大开眼界。”

南宋福州贵妇衣服轻如云烟 一件衣服仅167克 堪比国宝

1975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在浮仓山(福州七中操场)挖掘出一座宋代古墓,经过了一番挖掘清理,不仅弄清了轮廓和墓主的身份,还发现这是一座富存福建古代丝绸的宝库。

墓主乃南宋时期福州贵妇

墓主黄升,系宋代赵氏宗族的贵妇,其父亲为福州状元黄朴, 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黄升16岁嫁与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赵与骏。

△广袖袍:古代上流社会高级丝织品

黄升17岁便命薄而亡,由于身份的显贵,黄升的随葬品十分地丰厚,服饰及丝织品就有354件之多。

福州南宋服饰轻薄如烟雾

“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是宋代诗人陆游,对当时福建织造的轻绢的形容。 轻绢的质地轻薄漂浮,质感细腻滑嫩,是当时贵族们追逐时髦的衣着。黄升随葬的这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仅重167克。整件背心不仅轻盈若羽,同时剔透似烟。据说,一个火柴盒能塞下两件这样的薄裳。

△漆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要制成这样精美绝伦的高级服饰,对缫丝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从这丝织品实物分析看,当时福建各地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各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福州南宋服饰制作样式极为考究

墓葬中所出土的服饰制作样式极为考究,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刺绣等装饰技法在服装缀饰上的广泛运用。

织物提花织造的文饰有暗花、小提花和大提花。花纹有牡丹、芙蓉、山茶、梅花等十余种,而以牡丹、芙蓉为主。布局自然,层次分明,显得新鲜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福州南宋黄升山茶花罗上衣

另外,黄升墓还出土了抹胸实物,它以素绢为之,共两层,内衬少量丝棉,长55厘米,宽40厘米,上端及腰间各缀绢带两条,以便系带,带长三十多厘米。 这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抹胸实物,后世的抹胸形制基本都沿袭它的样式。

 △南宋时期黄升墓中的女性服饰:抹胸

在一些纹样设计方面,还有一些比较大胆的创造,增添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给人以清新的美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织造提花工艺上的杰出成就。

福州南宋服饰刺绣工艺高超

刺绣技法的高超也是该墓葬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这批绣品的针法多样,同时富有特色,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一批刺绣技法完整的南宋刺绣品。

△褙子(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

印金和填彩相结合而制作出来的纹样,也是一项新发现的工艺。 印金的叶子里还敷以色彩,鲜艳夺目,在蔷薇、菊花、芙蓉等的印金纹饰轮廓线条里,填敷以各种颜色,显得绚丽多姿。

△南宋金线绣花边罗对襟女上衣

这件紫灰色绉纱镶花边窄袖袍上,花边的纹饰不仅有彩绘的百菊,也有印金的芙蓉花和菊花。印金的成就使得这批丝织品更添色彩,可见印金技法在该随葬物品中的重要地位。

△烟色梅花罗秀边单衣

宋代妇女服装反映了阶层区别

福州南宋黄升墓中也出土了一款百褶裙,褶皱仍旧清晰可见,至今其样式也不落伍。

△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百褶裙

就裙子的色彩和纹饰来说,宋代较为讲究,以**裙为贵,红色是歌舞伎穿的,青绿色裙是为老年妇女或农村妇女穿着,裙子的纹饰样子多为彩绘纹。

△罗印花褶裥裙

两宋时期,妇女穿的裤子有两种,一种是开裆的,其形制主要继承了原有的裤子形式,穿着方式是外面罩上裙子来搭配穿。黄升墓出土时所穿的裤子是开裆裤,并且套在长裙里面。

△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的开裆裤

而中下阶层的女性则多以裆裤、掩裙的衣饰为主,这也是宋代所特有的衣装形式。这是因为裤装便于劳动,所以下层劳动妇女一般以穿裆裤、掩裙相搭配的形式居多。

△福州南宋有腰四幅两片花绫直裙

福州南宋黄升墓里的丝织品和衣物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纺织史以及印染、刺绣、服饰等科学技术发展史和丧葬制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体现福州南宋女子服饰精美的特点,以及南宋时期福州社会状态。

南宋女子自不用说,穿美衣、戴华饰是基本标配,化起妆来比现代人还要复杂许多。而“堂堂须眉”爱起美来那是连“巾帼”都害怕的,南宋儿郎们身上佩戴的金银饰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插花簪、戴玉佩,走起路来“叮铃啷当”响。

3 赏心乐事 —— 南宋人的娱乐

大概是古代的娱乐项目太少,南宋人秉着疯狂庆祝每一个节日的原则不动摇,逢年过节便要好好娱乐一番。比起我们现在以“吃”来过节的单调,宋人过节的形式可就丰富多了。

新年放爆仗贴桃符,元宵观灯猜灯谜,寒食清明插柳踏春,端午悬挂午时符,七夕乞巧,中秋赏月放水灯,重阳登高赏菊,除夕驱傩守岁……

此外还有焚香插花、弈棋百戏、西湖泛舟、钱塘观潮等。无论是富家巨室,还是陋巷贫民,莫不对时行乐。

二、商业外贸

不同于传统的“重农抑商”,宋代极其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施行“农商并重”的国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经济史上的“商业革命”。南宋丰饶的物产、发达的手工业、便利的水陆交通、繁华的城镇集市以及开放的经济政策,为商业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南宋商税加专卖收益超过了农业税的收入,改变了宋以前历代王朝农业税赋占主要地位的局面。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60%,最大的城市临安府和成都府人口已过百万,而此时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黑暗统治下。

南宋开辟了古代中国东西方交流的新纪元,通过官办和私营两种途径大大扩展了海外贸易,形成了南宋万余里海岸线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贸易范围从南洋、西洋直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史称“海上丝绸之路”。这种盛况不仅唐代未见,就是明清亦未能再现。

当时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以手工业成品为主,这表明其外向型经济在发展程度上高于其外贸伙伴。

三、百工竞巧

南宋工商贸易发达,手工业兴盛。随着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和生产技术的传入,手工业迎来了南北技艺相互碰撞、融合创新的崭新局面。南宋的手工艺既精巧细致,又注重实用。

最能代表宋代手工业成就者莫过于瓷器。被“靖康之难”的血雨腥风无情扑灭的北宋官窑的炽烈炉火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重新燃起,碰撞出新的火花。

还有倾销全国、款式多样的湖州铜镜,爱美的宋人人手一面;名震四方、漆艺高超的温州漆器,提升格调的家居必备;惟妙惟肖、浪漫天真的复古玉器,彰显品味的装饰神器……

四、科技繁荣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

经济的富庶、政府的鼓励,促进了宋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最活跃的时期,中国历史上一半以上的重要发明都自宋朝。

南宋承继北宋,重建科技,将诸多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推向了新的高潮。如果当时有诺贝尔奖的话,宋人估计都拿得手软了。

天文地理、农田纺织

南宋时人口的增长使农田的开垦、稻麦的培育、棉桑的种植达到了新的高度。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理论取得重要成就,农桑园艺专门著作大量出现,围田满遍,水利大兴。统治者重视天文研究和历法编撰,测绘星象以掌握农时。

雕版印刷

南宋社会读书应举氛围浓厚,印刷技术发展,版印书籍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胜前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学宫、寺院、私家和书坊都从事雕版印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崇尚学问,推广文化。

火药 南宋时期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火药和火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传入欧洲。

冶炼法 南宋发明了“冶银吹灰法”和“铜合金铁”冶炼法;开始使用焦煤炼铁(欧洲人在18世纪时才发明),是中国冶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丝绸 南宋蚕桑丝绸生产,已形成了一整套从栽桑到成衣的过程,为明清的丝绸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

造船业 宋代的发明使航海技术跨入了海洋时代,远洋的商船可装载1000多人,航行于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国惊叹不已。

五、文化鼎盛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造就了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南宋时期文化成就璀璨夺目,被誉为“东方文艺复兴”时期。

行在国子监补充太学生牒抄件

百家争鸣

南宋思想流派纷呈,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雄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尤其是朱子理学的诞生,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此后对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化教育

南宋尊奉“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训,“以儒立国”,优礼文士,提倡文治,重视科举,官学、私学得到有力扶持,书院发展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教育的兴盛带动了刻书、藏书之风。

文学艺术

宋词在南宋达到鼎盛;宋诗在唐诗之后另辟蹊径,开拓了宋诗新境界;南宋话本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南宋戏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宋代还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着中国中古时期绘画的高峰。北宋宫廷画院崇尚严谨细致的写实作风。宋室南渡后,在临安望江门一带重建画院,汇聚当时名家巨匠。此外,注重抒发主观情志的文人墨戏画兴起,山水画风趋向简率豪放,在画院外别具一格。

释道并崇

南宋统治者推行尊佛崇道的宗教政策,优待有名望的僧人与道士,重视经典的研读与传播。南宋佛教提倡儒、佛“共为表里”,世俗化程度渐深,各派别之间不再有严格的界限。道教也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衍生出金丹派南宗。宋孝宗则以皇帝之尊著《原道论》,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

人们在评价南宋时往往将南宋朝廷作为对象,认为其腐败、积弱。其实所谓南宋,并不仅指朝代,更是指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今人应该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观点出发,全面辩证地评述南宋,南宋的辉煌和伟大不应被否认。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976年)

宋太宗 赵匡义(976年—997年)

宋真宗 赵恒 (997年—1022年)

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为何现在都没人看懂那副藏在故宫的南宋时期的“鬼画”?

“木偶戏”最出名的地方莫过于福建,当地又称木偶戏为“嘉礼戏”,古代又叫做“悬丝傀儡”。作为民间常见的表演游戏,出现在许多古籍、古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