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刺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7收藏

中国传统刺绣,第1张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中国传统刺绣品的种类

刺绣工艺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服饰的装饰,这种装饰并非只是起到简单的美化作用,同时发挥着诸多重要的功能,如标识身份,显示社会地位。刺绣服饰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特定的模式和装饰部位,如马面、团花、挽袖、补子等,这些都是刺绣服饰的典型代表。

云肩:是隋唐以后发展而成的一种衣饰,其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从而突出人面。制作多以绸缎为材料,绣有富有地域民俗含义的图案,题材多由写实或写意的花鸟鱼虫动植物形态联想而来,清以后,逐渐从日常服饰中消失。

▲ 刺绣花卉纹云肩

团花:是古代服饰的多用纹饰,呈圆形适合纹样状,具有“美满”、“团圆”、“平和”、“完整”的象征意义,隋唐以后被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故宫团花

挽袖:挽袖是清代妇女衣袖口上的刺绣服饰,起于乾隆,流行至同光。多取刺绣工艺,呈长形两条对称式,分别嵌装在左右两袖口,纹样题材丰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山水风景、吉祥图案无所不有。

补子:明代文武官员公服前胸后背的方形装饰,在常朝视事、奏事、谢辞等场合穿用。补子纹样有明确规定,文官飞禽,武官走兽,是各级官员的重要标志。质量要求高,不惜成本,精致考究。

▲ 清代官服补子

马面:古代百褶裙或侧褶裙的正面和背面的长方形刺绣装饰,垂悬于前后,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修饰形体、突出人体重心作用。马面与挽袖一样,是单独装上去的刺绣,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拆换。

▲ 红罗绣盘长马面裙

肚兜:肚兜是贴挂于胸腹前的内衣,用以避寒侵,亦称“兜肚”或“裹肚”。多呈菱形,上部有领口,两侧有线绳,绕体栓挂在胸腹前。儿童肚兜的纹样多用“老虎镇五毒”、“五子夺魁”、“麒麟送子”等题材;成人肚兜则多取吉祥纹样或人物故事,寄托特定的情感含义。

刺绣佩饰一直在中国刺绣艺术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款式多样、用途广泛,在风俗风尚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包,香囊、扇套、眼镜盒、帕袋、钱包等一系列可随身配挂的刺绣小品都在民间十分流行。

▲ 香囊

据文献资料可知,早在先秦时期,随身配挂物品的习俗已经蔚然成风,并作为礼仪要项载入文献。《礼记·内则》记载:“子事父母,左佩手巾、抹布、小刀……右佩扳指、解锥、臂膊……”这些东西既是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长辈时的礼仪性标志。魏晋时期绣荷包已广泛流行,《晋书·谢玄传》中就提到,谢玄年少时“好佩紫罗香囊”。

唐代著名的佩饰是“蹀躞带”、“帛鱼”和“承露囊”,蹀躞带源自西北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的佩刀、火石等器物佩具,自魏晋流入中原,初唐定为公服制度,因中原百姓多安居市井,没有必要携带更多工具,后蹀躞带成为无实际作用的纯粹装饰品;帛鱼是盛装“鱼符”的袋子(即虎符,唐因避高祖名讳改为鱼符),唐朝时期,鱼符除起“起军旅、易长官”的凭信作用外,还用以发放给官员“明贵贱、应召命”,盛放鱼符的“帛鱼”也非常讲究,根据官阶不同,取不同装饰形式。“承露囊”缘起于唐玄宗生日百官献贺礼,后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互赠送。

▲ 蹀躞带

宋代刺绣佩饰有增无减,秦观《满庭芳》中“香囊暗解,罗带轻分”即指香荷包。而刺绣佩饰最为兴盛的时期,要数清代。男子身上日常佩带的挂件可达十几种,荷包、扇套、眼镜盒、烟袋、牙签、挖耳等无所不有。民间绣荷包还形成了繁荣的流通市场,很多地方都开创了“绣坊”,绣作与销售一体化,大量刺绣佩饰出售,供顾客选购。

除了盛装物品和标识身份的作用外,佩饰还有传情达意的功能,许多男女情爱故事常有佩饰小品发挥作用,《红楼梦》第十七回就描写到宝玉与黛玉因香包扇袋而引起过感情纠葛。

▲ 扇套

刺绣佩饰的种类很多,主要的如香荷包(亦称香囊)用以熏香和祛病防毒,烟荷包用以盛放烟叶,春宫荷包用以陪嫁、供闺房玩赏及做性教育教具,扇袋用以盛装折扇,靴掖则是盛装文书的小夹子,出行时掖入靴筒以防丢失。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特点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但优秀的刺绣艺人也只有在经过多年深厚的学养,将运针及施色互相参酌得当,才能诠释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间运针用线,与此同时又不会过于俗艳奇巧,还能表现淡雅纤丽的风采,才是刺绣最令人颂赞与神往的地方。传统刺绣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三方面:

一是用线条说话。“线条”是中国艺术的品格,表现于绘画中的白描,书法中的行书、草书,佛像雕塑中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卷轴的形式概念。而“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可谓线条性格里精工巧艺的极致体现。当刺绣艺人以缜密的巧思及纯熟的技艺在针尖处排列组合时,线条便有了丰富的对话与表情。

二是绣与画的完美结合。刺绣依存于绘画形式,必须先有画稿,再经过以针线分析画稿内容的过程中,刺缀于织品上。但刺绣也有别于乘兴挥洒的绘画,刺绣的艺术性就在于线条、色彩及光影的表现,而这一切都要求刺绣艺人必须对针线材料的物性及画稿对象的媒材特质、造型、色彩有十足的训练、观察与掌握后才能透过针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绣艺术,以针线演练对画稿重新创造,可以说每一幅绣画作品都是刺绣艺人的学养功力的精彩演出。

三是刺绣图形的象征手法。民间刺绣纹样中为数众多的吉祥图案普遍运用了象征性的表达方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通过谐音、会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为图形。已知最早的刺绣图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表现出对“照临、无私、镇定、忠孝、决断、明辨”等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借象征手法得到准确的表现。而这种手法,也历代传承,不断拓展和完善,最终形成“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创作原则。

中国的刺绣究竟源于那个朝代?由于刺绣作品不易保存,因此极难说清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刺绣恐怕要算殷商和西周的了,从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来看,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证明刺绣在中国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和独特的工艺门类。

人们一定会想,为什么会出现刺绣呢?其实,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

第一、说到刺绣不能不说丝织,可以这么说,是丝织的产生和完美造就了剌绣的诞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比之以前更发达,男耕女织成了这一时期的重要经济特征,几乎家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由于当时的养蚕方法已经十分讲究,因此所缫出的蚕丝质量很高。其纤维之细之均,可与近代相媲美。发展到西汉时,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织锦来看,每根纱由4-5根丝线组成,而每根丝线又有14-15根丝纤维组成,也就是说每根纱竟由54根丝纤维捻成。如此高的丝纺水平,同时也推动着染、绣的发展,使它的成品更加美观和更富表现力。

第二、社会等级制度的强化和人类审美感的提高、商品制的形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间,华夏民族的部族联盟首领在举行重大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时,必须穿着绘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鸡)图纹的上衣和有宗彝、水藻、火、米粉、黼、黻图形的下裳(裙)礼服,后世称为“十二章服”并形成定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刺绣工艺渐趋成熟,这可从近百年来的大量出土文物中得到印证。这一时期的刺绣有经过夸张变形的龙、凤、虎等动物图案,有的则间以花草或几何图形,虎跃龙蟠,龙飞凤舞,刻画精妙,神情兼备;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

进入秦汉时期后,刺绣工艺已相当发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篇》中所描述的:“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齐郡临淄(今山东临淄)为汉王室设官服三所,织工数千人,每年耗资万万。在前汉武昭之世,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而且坐卧的席子也要“绣茵”,床上帐幔也是“黼绣帷幄”、“锦绨高张”,甚至死后殉葬的口袋也是“缯囊缇橐”。民间如此,朝庭贵族更不待言,他们的宫室以丝织藻绣装饰,以至“屋不呈材、墙不露形”,甚至“柱槛衣以绨锦”,其奢侈程度可见一般。汉代剌绣的空前繁荣,使刺绣的艺术处理又前进了一大步,在马王堆一号汉墓里的竹简“遗册”中记载着三种刺绣名称:“信期绣、乘云绣、长寿绣”。

到了汉末、六朝时期,中国便开始进入“像教弥增”(佛教因造像众多,故也称之为“像教”)的时代,因而兴盛了绣制佛像之风。1965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北魏的一佛两菩萨说法图刺绣残片一件,用几种彩色丝线绣出佛像、菩萨、供养人和相应的文字,供养人的长衫上绣有忍冬纹和卷草纹,示意着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交融贯通,并在刺绣中得到反映。说到这一时期的刺绣,不得不说说三国时期吴王赵夫人的“三绝”――机绝、针绝、丝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吴王赵夫人,丞相赵达之妹。善书画,巧妙无双,能于指间以彩丝织为龙凤之锦,宫中号为“机绝”。孙权尝叹,蜀魏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夫人乃进所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夫人又于方帛之上,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时人号为“针绝”。又以胶续丝发作轻幔,号为“丝绝”(见壬子年《拾遗记》)。汉末、六朝剌绣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今后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意义。

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正因如此,那些深宅大院的**们,刺绣便成了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唯一活动。"闺绣"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明代屠隆在《考磐余事》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由于参加刺绣对象的进一步扩大、作者的文化修养和物质条件不同,加上文人们开始参与,剌绣到了唐、宋期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结合得更为紧密,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精品倍增的新趋势。

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商品性生产的专业作坊。尤其是明代,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却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缺乏竞争力的官府院落手工艺品,到商业性作坊的专业化生产,加上唐宋期间文人艺人结合刺绣工艺品的巨大影响,刺绣技术和生产获得了全所未有幕盍Γ 锏搅丝涨暗姆比伲 肓酥泄 炒绦宓牡叻迨逼凇3鱿至硕院笫烙跋旆浅V 蟮募父鲆帐趿髋桑 缟虾5墓诵濉⒈本┑木┬濉⒖ 獾你晷濉⑸蕉 穆承宓龋 约昂笕擞 四大名绣"即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

从唐宋到明清,刺绣工艺的发展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运用上,还是针法的多样性和组合运用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文人画师的加入,对仿画的刺绣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竭力追求与书画原作惟妙惟肖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针法的发展与创新。如对色线的处理上出现了把丝线劈成更细的丝缕,使线条的表现更为柔弱和逼真;如在针法上出现了乱针、钉线、圈金、掺针、滚针、接针绣等大量新型的针法,把被绣对象的纹理和结构提练为一种专门的普适性技艺和针法;甚至采用补笔加绘等技法,使画面的主次结构和轻重表现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如果觉得好请评上最佳答案噢^_^

绣花,也称刺绣, 又名“针绣” 。以绣针引彩线

(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绣花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据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绣花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绣花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绣花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绣花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绣花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顾绣针法,最主要继承了宋代最完备之已成绣法,更加以变化而运用之,可谓集针法之大成。用线主要仍多数用平线,有时亦用捻线,丝细如发,针脚平整,而所用色线种类之多,则非宋绣所能比拟。同时又使用中间色线,借色与补色,绣绘并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视图案所需,可以随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罗斗鸡尾毛,薄金、头发均可入绣别创新意,尤其利用发绣完成绘画之制作,于世界染织史上从未一见,即此可知顾绣有极其巧妙精微之绣花技术。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苏绣出现了创新作品。光绪年间,余觉之妻沈云芝绣技精湛,闻名苏州绣坛。沈氏30岁时,逢慈嬉太后70寿辰,沈氏绣了“八仙庆寿”的八帧作品祝寿,获赐赠“福”“寿”两字,因而改名沈寿。沈绣以新意运旧法,显光弄色,参用写实,将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表现于绣花之中,新创“仿真绣”,或称“艺术绣”,针法多变,富立体感。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小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得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刺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针线在各种服饰上面绣上一些我们喜欢的图案,刺绣在我国的历史也有二三千年了。一直是我国传统的 民间艺术 之一。刺绣还分为多种的分类,例如苏绣,湘绣,蜀绣等等。一般都用于服装,台布和艺术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刺绣的起源历史。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此外还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

 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刺绣按照材料又可分为丝绣、羽毛绣和发绣。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明代刺绣中最着名的是顾绣。

 刺绣在渭南世代相传,遍及全市。花色品种达上百个。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门帘、鞋垫、床围、针线包、荷包、动物玩具等,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和风俗画面,潼关一带的妇女,将象征富贵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绣于布马镫两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称“东府刺绣一绝”。随着时代的变化,乡品内容有所更新。同时一些传统绣品已进入外贸市场。

 百鸟裙,唐中宗安乐郡主拥有两件百鸟裙,都是旷世珍品。就是用天然羽毛做成的衣服。羽毛绣不但能绣出山水花鸟,还能绣出各种日用品抱枕、羽毛绣地毯、羽毛绣服装。

 水族马尾绣:最古老的刺绣艺术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源流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着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有了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在当时既有绣画并用,也有先绣纹形后填彩做法。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我国除了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这"四大名绣"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中国四大名绣简介----苏湘蜀粤

还有根据刺绣特点和材料的分类:

彩绣 泛指以各种彩色绣线统制花纹图案的刺绣技艺,具有绣面平服、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在服装饰品中多有应用。彩绣的色彩变化也十分丰富,它以线代笔,通过多种彩色绣线的重叠、并置、交错产生华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针针法来表现图案色彩的细微变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浅融汇,具有国画的渲染效果。

包梗绣 主要特点是先用较粗的线打底或用棉花垫底,使花纹隆起,然后再用绣线绣没,一般采用平绣针法。包梗绣花纹秀丽雅致,富有立体感,装饰性强,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包梗绣适宜于绣制块面较小的花纹与狭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单色线绣制。

雕绣又称楼空绣,是一种有一定难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绣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绣制过程中,按花纹需要修剪出孔洞,并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绣出多种图案组合,使绣面上既有洒脱大方的实地花,又有玲戏美观的楼空花,虚实相衬,富有情趣。绣品高雅、精致。

贴布绣 也称补花绣,是一种将其他布料剪贴绣缝在服饰上的刺绣形式。中国苏绣中的贴续绣也属这一类。其绣法是将贴花布按图案要求剪好,贴在绣面上,也可在贴花布与绣面之间衬垫棉花等物,使图案隆起而有立体感。贴好后,再用各种针法锁边。贴布绣绣法简单,图案以块面为主,风格别致大方。

钉线绣 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是把各种丝带、线绳按一定图案钉绣在服装或纺织品上的一种刺绣方法。常用的钉线方法有明钉和暗钉两种,前者针迹暴露在线梗上,后者则隐藏于线梗中。钉线绣绣法简单,历史悠久,其装饰风格典雅大方,近年来在和服中应用较多。珠片绣,也称珠绣,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宝石、闪光珠片等为材料,绣缀于服饰上,以产生珠光宝气、耀眼夺目的效果,一般应用于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装的美感和吸引力,同;时也广泛用于鞋面、提包、首饰盒等上面。

十字绣 也称十字桃花,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刺绣方法。其针法十分简单,即按照布料的经纬定向,将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线迹排列成设计要求的图案。由于其针法特点,十字绣的纹样一般造型简练,结构严谨,常呈对称式布局的图案风格。也有写实风格的纹样,题材多为自然花草。十字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

绚带绣 也称扁带绣,是以丝带为绣线直接在织物上进行刺绣。绚带绣光泽柔美、色彩丰富、花纹醒目而有立体感,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和服装饰形式。

抽纱绣,是刺绣中很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其绣法是,根据设计图案的部位,先在织物上抽去一定数量的经纱和纬纱,然后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丝,用绣线进行有规律的编绕扎结,编出透孔的纱眼,组合成各种图案纹样。用抽纱绣绣面具有独特的网眼效果,秀丽纤巧,玲珑剔透,装饰性很强。由于透制有一定难度,抽纱绣图案大多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与块面,在一幅绣品中作精致细巧的点缀。

戳纱绣 又称纳锦,是传统刺绣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纱的底料上严格按格数眼进行刺绣的。戳纱绣不仅图案美丽,而且随着线条横、直、斜的不同排列作丰富的变化,但花纹间的空眼必须对齐。

刺绣 ,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中国的手工刺绣工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

刺绣起源很早。黼黻絺绣之文,见于尚书。虞舜之时,已有刺绣。东周已设官专司其职,至汉已有宫廷刺绣。三国吴孙权使赵夫人绣山川地势军阵图,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卢眉娘以法华经七卷,绣于尺绢之上,因刺绣闻名,见于前者著录。自汉以来,刺绣逐渐成为闺中绝艺,有名刺绣家在美术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绣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饰,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据《尚书》记载: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宋代以后崇尚刺绣服装,后逐渐在民间广泛流行,促使了中国丝绣工艺的发展。

  上海的露香园顾绣,就是当时最出名的刺绣。顾氏家族世袭相传,善于刺绣的声誉名扬大江南北,并得到朝廷的赏识。清代,顾绣不仅名震海内,而且蜚声海外,吸引了不少国外商人。

  如今,中国的刺绣工艺几乎遍于全国,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各具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发展到今天的刺绣艺术品,工艺精细复杂。例如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之一。艺人们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1/2、1/4,以至1/12、1/48的细线绣,并将千万个线头、线结藏得无影无踪。无论从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猫调皮活泼的神态。绣猫最难的是一对猫眼睛,艺人们需用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才能把猫睛绣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1958年,在中国长沙楚墓中出土了龙凤图案的刺绣品,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刺绣品,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

  中国古代的刺绣,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不走销,价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开始有人专门收集。据市场分析家推论,要使刺绣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新宠儿,还需收藏家们10年的努力。近两年国内的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刺绣拍品,价格竞相高攀,非常吸引买家竞争。

中国传统刺绣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中国传统刺绣品的种类刺绣工艺最基本的功能是对服饰的装饰,这种装饰并非只是起到简单的美化作用,同时发挥着诸多重要的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