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详细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人个对古代的天文历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历年来我也在网络个搜寻过古代天文历法类的古籍资料,不过所找的古籍很有限,
最多的一次也才在 古籍阁 中寻找到了一百多册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资料,真的是太稀少了,非常珍贵,下面是部分古代天文历法的古籍文献,
《清史天文志》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
《大清时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
《恒星星座书苏菲》
《授时历议》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
《晋书·律历志》
《步天歌(影印版)》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
《玉烛宝典》
《甘石星经》
《神道大编历宗通仪 (明)周述学撰》
《月令解 (宋)张虙》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授时历故 (清)黄宗义撰》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御定月令辑要 (清)康熙》
《御制历象考成表 (清)允禄》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清)乾隆》
《御制历象考成 (清)》
《天经或问 (清)游艺》
《天象源委 (清)张永祚辑》
《天学阐微 (清)王家弼撰》
《天元历理全书 (清)徐发撰》
《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
《历算全书 (清)梅文鼎》
《历代长术辑要 (清)汪曰桢撰》
《全史日至源流 (清)许伯政》
《乙巳占 (唐)李淳风撰》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七政推步 (明)贝琳》
1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
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
2 谁能推荐一本关于天象的书"通志天文略"亦称"丹元子步天歌"。这是你可以多加研读的天文著作,"天文略"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用中国特有的七言诗歌形式编撰而且句句押韵。从文章字句里可以随著作者的生花妙笔遨游天际,编撰者除了天文知识丰富之外在在证明远古中国的学者,实在是饱读诗书。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星空描述方式阅读起来与西方在星象文章的感觉真是大相迳庭。以三垣"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这三垣为主跟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斗、牛、女、虚、危、室、壁等等一共二十八宿为辅建构整个中国的天文观。
或者是淮南子一书卷三的"天文训"但是淮南子的天文训较倾向道家思想。描绘的天文观除了空间之外还夹杂时间观念。其中也包含描述阴阳的律吕。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等等。其推算消息意味浓厚,这类文章深具中国特色与思维我个人也觉得这类的天象古文是值得涉猎的。以上是推荐的两部钜著以供参考。
3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
4 古代天象名称《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1、水曜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
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
“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2、金曜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在日出前可见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在日落后可见时,就是“长庚”了。
3、火曜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
《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代中国人民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 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4、木曜
木星,古时又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
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5、土曜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代中国人民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
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搜狗百科-五曜
5 求古代奇异天象的名称,满意的再加50分1、荧惑守心
“荧惑”是指火星,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为“荧惑”。但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
荧惑又名赤星、罚星、执法。又视火星在东方叫悬息,在西方为天理,在南方为火星。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
2、五星连珠
五星连珠,也叫“五星聚”。古代用水、金、火、木、土五行星同时出现在天空同一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常发生,所以古人曾认为它是祥瑞之兆。
3、日食
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4、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5、彗星
我国很古代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记录。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
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
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
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
《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
《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
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
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
《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
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
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
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
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
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
《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
7 这句文言文天象是什么意思讲的都是白虹贯日”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虹霓横贯太阳。在我国古代,多表现兵祸之象。“白虹”是兵,而“日”是君主,“白虹贯日”则有君主受危害之象。日本也有类似的说法,还记得《遥远时空中》里出现过这个天象,那时候安倍说了是“有人谋反”。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出处 《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1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
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术家: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精通权谋的人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 、张良 是也”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2 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判断天文与历法历法,节气(候,季,时,年的概念)以及日月的视运动与人体生命活动均有重要的关系,因此得到中医学的重视《内经》中专设《素问 六节藏象论》讨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2吸收地学研究成果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地学的专著相继问世,主要有《山海经》,《尚书 禹贡》和《管子 地员》《山海经》中的山经对超过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广大自然环境作了综合概括对每一山岳详略不一地论述了关于位置,水文(包括河流的发源,流向,湖泊,沼泽等),动植物(包括其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矿物特产(包括产地,色泽等特点)以及神话传说等,内容极为丰富,保留了许多极宝贵的自然地理知识《尚书 禹贡》在地学知识和地学思想方面比《山海经》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广大地区分为九州: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描述了各区自然条件(水文,土壤,植被)的特点,较好说明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管子 地员》中对土壤的论述非常深入,详细它根据土色,质地,结构,孔隙,有机质,盐碱性和肥力等各方面的性质,并结合地形,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将土壤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大等级,每一等级又分为六类,这种分类方法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古人不但考察地形,土壤等情况,还将这些内容与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管子 治国篇》)"辨于土而民可富"(《管子 立政篇》)这时已有著作将地理条件与动植物结合起来进行论述:"以土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其动物宜毛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泽,其动物宜鳞物,其植物宜膏物,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其动物宜羽物,其植物宜a物,其民专而长四日填衍,其动物宜介,其植物宜荚物,其民哲而痔五日原N,其动物宜赢物,其植物宜丛物,其民丰肉而库"(《周礼 地官》)地学研究成果为天人相应论中人与地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如《尚书 禹贡》中九州的概念,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灵枢 邪客》中已有所反映,并与人体联系起来,作为人与天相应的具体内容之一《内经》中的"十二经水"中有九条可以在《尚书 禹贡》中找到其水源,流向,流经地,所纳支流和河口等内容在((内经》中将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的十二经水相匹配,成为天人相应论的内容之一《内经》中(素问 异法方宜论》是讨论人地关系的专篇,其中所论五方之人的体质特点与《周礼 地官 大司徒》中的内容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古代地学知识在天人相应论中的地位和作用3采用物候学的方法《夏小正》已经把物候,天文和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联系在一起论述,如:正月(月份),启蛰,雁北飞,难震响,鱼险负冰,田鼠出,獭祭鱼,囿有见韭,鹰则为鸿,柳f$,梅杏抛桃则华,堤搞,鸡摔粥(物候),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天象),农率均田,采芸(农事活动等)对于物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吕氏春秋 任地》也有记载:"草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营始生,营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寂,此告民地宝尽死"这段论述将自然界的植物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与农耕活动及农作物的生长时期结合起来,使自然界植物变化的规律成为农业活动的指南,说明我国在很早时就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物候学知识《吕氏春秋 月令》的五行模式图已经是一个近乎包罗万象的天—物候(包括人)—地宇宙框架了物候知识在古代科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物候是人类认识季节,气候等自然规律的参照物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3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中国有一部很古老的书,被人称为“天书”。
它就是《尚书》。
《尚书》,在先秦的古代叫《书》,后世称为《尚书》。尚者,上也,上古之书。现代的《尚书》共有58篇文章。它在先秦时,已经有了定本,孔子已经将它作为给学生上课的教材,《论语•述而》有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那时有多少篇呢?汉代的《纬书》说有3240篇。《汉书•艺文志》记载说,孔子删减成了100篇。孔夫子教学生的应该只是一个选本。后来,经历秦始皇焚书到汉代,《尚书》分为今文和古文两种。今文在汉代一直作为国家认可的版本,古文只能够在民间传授,其中只有很短的时间被认可。是到了曹操的儿子曹丕做了皇帝的时候,古文的版本才得到官方认可而成为官学。稍后的西晋时,今文本失传,古文本仍然存在。到了唐朝时,出了伪古文的《尚书》本(58篇),取代了真古文的学界地位。虽然伪,对于今人来说,也算是古珍了;当然,伪也不是全伪,其中33篇是真品。这个伪本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尚书》的内容涉及到虞、夏、商、周四个朝代。所以,又在归类后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当然,今天的考古只考出了后三个朝代,专家们对于虞朝基本持否定态度,但不知道学富五车的孔夫子为什么要认可虞朝?《尚书》后来成为了儒家的六大经典之一。由于它的文字晦涩,非常难懂,加之又是孔圣人亲自担任过主编,中国社会从“大内”到“大外”,研究者历朝历代非常之多。两汉之间,曾经刮过一阵《尚书》风,有点像“文革”中学毛主席的书,大家都要读(限于知识分子)。因此,靠此书混饭吃的人多如牛毛,据称仅一位汉代大师门下的徒众动辄上万人,两汉大师如云,徒众自然多得数不清;而对于《尚书》的注疏和理解及发挥,其一人之言可著书数十万字,那时还没有发明纸,都是写在竹片上的,不然相关的著述就更不得了。
《尚书》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这得从它的功用说起——它是干嘛使的?虽然,《尚书》的文字生僻,晦涩难解,如果不是专门的研究者,又没有师承,对于古代的人来说,的确很难读懂。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故意将自己混饭吃的家伙抬得很高,加大了《尚书》的神秘和玄虚。其实,正如现代的某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它只“是一部官方文件的汇编”。当然,是周代及之前的历史文献。按我简单的理解,还应该加上一句话:该文件不是编年性质的,而是中国第一位大编辑孔丘先生有选择、有目的、有思想的汇编了周代前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书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给统治者(及其辅助统治的知识分子)准备的用于吸取历史上经验教训、以便有效进行统治工作的一部教科书。现在的人不是喜欢编《什么什么实战案例》的书吗?那些编辑们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孔子最先干这样的工作,他编辑出的《尚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帝王统治天下实战案例丛书”,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神秘莫测的所谓“帝王术”丛书。
4 求高人帮我归纳一下古文中的天文地理常识”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星宿,分野,扪参历井。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古代常用天文历法词语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5 谁能推荐一本关于天象的书"通志天文略"亦称"丹元子步天歌"。这是你可以多加研读的天文著作,"天文略"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用中国特有的七言诗歌形式编撰而且句句押韵。从文章字句里可以随著作者的生花妙笔遨游天际,编撰者除了天文知识丰富之外在在证明远古中国的学者,实在是饱读诗书。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星空描述方式阅读起来与西方在星象文章的感觉真是大相迳庭。以三垣"天市垣、太微垣、紫微垣"这三垣为主跟角、亢、氐、房、心、尾、箕、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斗、牛、女、虚、危、室、壁等等一共二十八宿为辅建构整个中国的天文观。
或者是淮南子一书卷三的"天文训"但是淮南子的天文训较倾向道家思想。描绘的天文观除了空间之外还夹杂时间观念。其中也包含描述阴阳的律吕。徵生宫,宫生商,商生羽,羽生角,角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等等。其推算消息意味浓厚,这类文章深具中国特色与思维我个人也觉得这类的天象古文是值得涉猎的。以上是推荐的两部钜著以供参考。
6 天文学家翻译成古文是什么古人称天文学家为“术家”,天文学为“术学”。
术家: 古代指擅长天文历算的学者。《后汉书·律历志上》:“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
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晋书·天文志上》:“三光之行,不必有常,术家以算求之,各有异同,故诸家历法参差不齐。”
特指操占验、阴阳等方术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
《新唐书·王疑传》:“会大星直寝庭坠,术家言宜上疾不视事以厌胜。”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蔡太师 父 准 葬 临平山 ,为駞形。
术家谓駞负重则行,故作塔於駞峰。” 清 赵翼 《四月初一日营葬事于马迹山礼成敬志》诗:“多谢术家言,佳城荫后昆。”
精通权谋的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流业》:“盖人流之业,十有二焉:有清节家,有法家,有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 范蠡 、张良 是也。”
精通某种技艺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假如术家所谓仇,必是何等为最?”术,此指剑术。
7 有没有记载古人对昼夜现象认识的文言文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
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名 飞廉 雨师 名 屏翳 云师 名 丰隆 日御 名 羲和 月御 名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
《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
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
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
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
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
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
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三星在隅。”“三星在户。”
《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
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
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
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
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
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
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
哪位有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详细资料?
本文2023-10-20 22:27: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