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足迹的内容小学六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4收藏

发展足迹的内容小学六年,第1张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发展足迹”如下:

一年级:在一年级,学生们通常会开始学习基础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他们还会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处,并培养团队合作的技能。他们会开始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学会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

二年级:在学生们会进一步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他们还会开始学习科学和社会知识。他们会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历史和地理的概念。他们也会更加独立地完成任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年级:在三年级,学生们会开始学习更高级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他们也会深入学习科学和社会知识,包括动植物的分类和一些国家的文化。他们还会学习一些艺术和音乐技能,并开始发现自己的特长。

四年级:在四年级,学生们会开始学习更多的科学和社会知识。他们也会学习计算机技能,例如如何编写简单的程序和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他们还会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参加一些课外活动。

五年级:在五年级,学生们会开始学习更复杂的科学和社会知识,例如人体解剖和美国历史。他们会学习团队合作、领导力和决策制定等技能,为中学做准备。他们还会参加更多的课外活动,并可能开始担任学校的义工或领袖职责。

六年级:在六年级,学生们将进一步深化他们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包括地球科学和世界历史。他们会学习更高级的数学技能,例如代数和几何。他们还会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为进入中学和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探究发展足迹

"发展足迹"指的是一个人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重要阶段、事件和经历。它记录了一个人在生理、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变化轨迹,可以反映出其成长背景、个性特点、价值观念、技能水平、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发展足迹"的记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某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其现在的状态,也有利于个人自我认识和发展规划。

苏州河,俗称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人们普遍认为它发源于上海的北新泾,在外白渡桥东侧流入黄浦江。有时也指整个吴淞江段。

景点苏州河介绍

上海人提起苏州河总有一种莫名的心情。带着些许沧桑和情怀,两岸曾经繁华奢靡的生活已经被新建筑取代,十里杨航的恩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静静的河水。苏州河作为近代上海的见证,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如外白渡桥、上海邮政总局、原英国领事馆、上海总商会旧址、四兴仓库等。形成了近代上海特殊的怀旧景观。

从010年到1010年,苏州河沿岸工业的兴起造成了河水的严重污染。这条又黑又臭的河流曾经影响了人们的环境和生活,甚至有鱼虾在河流的市区段消失,被称为“盛开的黑牡丹”。经过一系列改造工程,沉睡的苏州河终于苏醒,两岸绿树成荫。不仅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沿河的历史建筑和创意园区形成了上海的新地标,开辟了苏州。

“盛开的黑牡丹”

苏州河,全长125公里,发源于太湖,在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它是上海第二长河。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一直叫吴淞河。准确地说,北新泾以东的吴淞江下游被称为“苏州河”。据说,外国人发现可以从这条河乘船到苏州,因此得名。流淌了五千年的苏州河,记录了上海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其从繁荣到衰败再到改造修复的漫长道路,也代表了上海滩百年来的发展足迹。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二、过程与 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 、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在经历之前三年的义务 教育 阶段的地理课程学习后,同时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渠道 对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学生对“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掌握并不是特别困难。第1课时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来得出原因)。 归纳资料

 提取信息 展示课件材料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完成课本P3“活动”题,注意人口的增长除了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 学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承转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学生:有。 问题探究 引导学生读“图14 1950—2005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到195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05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2005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1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3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4亚非拉

 5发展中国家

 6增长较缓慢 培养学生通过演算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探究讨论

 点评指导 阅读P4 “图15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政策”的资料及课本内容讨论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出现地区不平衡呢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的,各国家〈地区〉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 措施 为什么

 通过课本P5“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

 原因:经济、文化教育、生育观念;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重、劳动力不足;

 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

 原因:政治、经济、医疗水平;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环境恶化、资源不足;

 对策:计划生育。 学生在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应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还要能够探讨分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2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人口的数量变化》这节课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学生从教材的整体上把握教材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承前启后

 理清脉络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人口增长模式。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通过读“图16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老师板图)

 学生阅读板图及课本图16分析总结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人口增长缓慢 重点让学生把握读图方法,从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把握各种增长模式的特点。

 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

 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

 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问题导学

 分析探究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从哪个指标的变化开始原因是什么

 2发达国家主要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二

 教材分析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 热点 问题。在人类与资源环境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本节内容里,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一个地区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时也要学生学会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怎长的差异,最后对于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

 课表解读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把这三点放在一个“标准”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分布。

 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 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 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 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 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教学方法

 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和,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便于学生理解。

 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认真分析不同国家人口问题及其应对的对策。

  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下,可以多进行调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长模式,学以致用,深刻理解本节课内容。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说明 导入新课 投影课本“图11世界60亿人口日”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为中国第13亿小公民颁发证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个孩子的出生备受社会关注 思考回答问题。 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当今人口问题的严峻形势。 板书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探究活动

 自学讨论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通过读“图12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及“图13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讨论完成读图思考题。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引起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来得出原因)。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三

 教材分析: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沿着人类成长的足迹探究三大问题的关系,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学情分析:

 作为当今世界最令世人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特别是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受型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同时,教学中有意设计了部分活动,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也使学生能够更乐于参与互动,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4、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2、比较两种“低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本质区别。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中心主线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互动一

 老师:大家 春节 回去有没有发现自己住的社区周围人口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略

 老师小结:很多同学都感觉到了人口数量上面有所变化,有变多的,有变少的。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有关人口变化的一个最直观的,在数量上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引起这样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产生、正在产生和将要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寒假归来的第一节课,从春节和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显得很自然亲切,能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本节的课堂教学,并激发他们对该课的兴趣。

 [新课教学]:

 ★互动二

 (展示):世界60亿人口日

 老师: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安南抱着一个小孩。

 老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都要亲临现场

 学生:因为他们降临人世,意味着世界人口增长到了创纪录的60亿。

 老师:是的,这个小孩的出世,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请大家计算下到今年,世界人口已经大概达到了多少

 学生:约65亿。

 [设计意图]:由书上的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在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互动三

 请同学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1)通过实例及问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根据P3“活动”,使学生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设计意图]:针对人口自然增长和自然增长率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通过实例和活动帮助学生对概念的充分理解。

 ★ 互动四

 (课本展示):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结合课本的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快慢及判断依据。

高中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

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还是一名出色的密码专家,1931年图灵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毕业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博士学位,二战爆发后回到剑桥帮助盟军破解德国纳粹著名的密码系统Enigma,为盟军在二战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自由软件的精神领袖:理查德·斯托曼

是GNU项目和自由软件基金会的创始人。作为一个著名的黑客,他的主要成就包括Emacs及后来的GNU Emacs,GNU C 编译器及GDB 调试器。他编写的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PL)是世上最广为采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为copyleft观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他最大的影响是为自由软件运动竖立道德、政治及法律框架。他被许多人誉为当今自由软件的斗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固执、观点落伍。

3、王安:计算机磁记录发明人

王安博士是美籍华人,于1920年在上海市出生,至交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后,由政府选派赴美至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应用物理博士学位。28岁时发明了磁记录/磁圈记忆(CoreMemory),开计算机大容量存储之先河。首创文字处理系统(WPS),制造出第一台中文电脑,在美国纪念“自由女神”100周年仪式上,王安被评选为全美最杰出的12位移民之一。1988年,美国发明家纪念馆也将王安列为继爱迪生等人之后的第69位伟大发明家。

4、计算机语言之母格蕾丝·霍波

格蕾丝·霍波190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中产家庭。1952年,她事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编译程序A-O,1959年,她领导的一个工作委员会,成功地研制出第一个商用编程语言COBOL。

1971年,为了纪念现代数字计算机诞生25周年,美国计算机学会特别设立了“格蕾丝霍波奖”,颁发给当年最优秀的30岁以下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因此,“霍波奖"正是全球电脑界少年英雄”的标志。

5、电子计算机之父一冯.诺依曼

美籍匈牙利裔学者约翰冯诺依曼(JohnVnNeumann,1903-1957)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1945年6月,冯:诺依曼与戈德斯坦等人,联名发表了一篇长达101页纸报告即计算机史上著名的"101页报告”,这份报告奠定了现代电脑体系结构坚实的根基。冯诺依曼巧妙地想出“存储程序”的办法,并明确提出计算机必须采用二进制数制,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出自春秋时楚国公族“芈潘崇”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讳崇字道安,楚成王时大夫,穆王立,以其太子宫予公,使为太师,掌国事,环列之尹,楚国大治,有认楚公族后以字为氏,列公为潘姓始祖之一。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后裔子孙的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在古籍中所记载春秋时代的潘氏名人,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今天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皆有该支潘氏的后裔。

(二)以国为姓

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 。又,番,邾国也 。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还音烦,音盘者即潘氏 。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为氏者 。

(五)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发展足迹的内容小学六年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的“发展足迹”如下:一年级:在一年级,学生们通常会开始学习基础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他们还会学习如何与同龄人相...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