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第1张

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

的重视而极盛一时。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史记‧乐毅传赞》记载的战国末期至汉初黄老学派的传授关 《史记‧乐毅传赞》记载的战国末期至汉初黄老学派的传授关

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

. . . 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 窦太后从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景帝窦太后从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景帝

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处于中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处于中

央政权的中心长达四十多年。央政权的中心长达四十多年。 她尊崇黄老之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尊崇黄老之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外,《史记》此外,《史记》

中提到的汉初黄老学者还有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中提到的汉初黄老学者还有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

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

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总计二十一种。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总计二十一种。 这些著作除医书《黄帝这些著作除医书《黄帝

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

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战国黄老学派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战国黄老学派

的作品,抄写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作品,抄写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

。 有的学者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有的学者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 」(中国 」(中国

思想史《上册》张、P245)思想史《上册》张、P245)

汉初黄老思想的特征: 汉初黄老思想的特征: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

、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 、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

体系。体系。 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

万物。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里描绘的『道家』不是老庄之学,正是《黄老帛书》中体现的黄老之学的思想面这里描绘的『道家』不是老庄之学,正是《黄老帛书》中体现的黄老之学的思想面

貌。貌。 」(中国思想史.上册.张、P246) 」(中国思想史.上册.张、P246)

黄老之名义: 黄老之名义:

「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黄老指的是什 「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黄老指的是什

么?么? 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 《史记‧乐毅传》说:『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 《史记‧乐毅传》说:『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

』,《陈丞相世家》说陈平少时『治黄帝老子之书』,《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 』,《陈丞相世家》说陈平少时『治黄帝老子之书』,《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

黄帝老子之言』,王充说得很清楚:『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论衡‧黄帝老子之言』,王充说得很清楚:『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论衡‧

自然篇》)。自然篇》)。 黄老之称虽指的是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却与黄帝、老子不是一码事。黄老之称虽指的是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却与黄帝、老子不是一码事。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任、P95)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任、P95)

黄帝四经的出土与考证: 黄帝四经的出土与考证: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

、《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 、《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 书中避邦字讳,不避惠帝刘盈讳,书中避邦字讳,不避惠帝刘盈讳,

抄写年代当在惠帝至文帝初年。抄写年代当在惠帝至文帝初年。 从它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从它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

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 」(任、P101) 」(任、P101)

「唐兰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贯的。第一篇《经法》,主要讲的是法; 「唐兰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贯的。第一篇《经法》,主要讲的是法;

第二篇《十六经》主要讲的是兵;第三篇《称》,主要讲的是朴素的辨证法;第四第二篇《十六经》主要讲的是兵;第三篇《称》,主要讲的是朴素的辨证法;第四

篇《道原》讲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篇《道原》讲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 四篇体裁各别,但互为联系,成为一个四篇体裁各别,但互为联系,成为一个

整体。整体。 』所以说:『这四篇是一本书。 』所以说:『这四篇是一本书。 』唐兰还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 』唐兰还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

文志》道家里的《黄帝四经》。文志》道家里的《黄帝四经》。 」(任、P102) 」(任、P102)

从帛书老子的出土对老子书的研究: 从帛书老子的出土对老子书的研究:

「帛书老子,小篆本和隶书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德经是上篇,道经是下篇 「帛书老子,小篆本和隶书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德经是上篇,道经是下篇

。 这种编次是不是老子原书的编次?这种编次是不是老子原书的编次? 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无法论定。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无法论定。 不过,从先秦不过,从先秦

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可能就已有两种:一种是道经在前,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可能就已有两种:一种是道经在前,

德经在后,这当是道家传本。德经在后,这当是道家传本。 老子本书论述道德,总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老子本书论述道德,总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

德』摆在第二位;庄子论述道德,也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德』摆在第二位德』摆在第二位;庄子论述道德,也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德』摆在第二位

(例子很多,从略),便是明证。 (例子很多,从略),便是明证。 另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当是法家传本另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当是法家传本

。 韩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经第一章,解道经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后部,便是明韩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经第一章,解道经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后部,便是明

证。证。 大概是道、法两家对于老子书各有所偏重。大概是道、法两家对于老子书各有所偏重。 老子上篇讲『道』的文字多些,所老子上篇讲『道』的文字多些,所

以后人称做道经。以后人称做道经。 下篇讲『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后人称做德经。下篇讲『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后人称做德经。 老子所讲的『道老子所讲的『道

』多属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范畴,所讲的『德』则多属于人生论与政治论的范畴。 』多属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范畴,所讲的『德』则多属于人生论与政治论的范畴。

道家重视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并认为『德』从属于『道』,所以把道经放在前道家重视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并认为『德』从属于『道』,所以把道经放在前

面。面。 法家重视书中的人生论与政治论,而用法家眼光来理解老子的言论,所以把德法家重视书中的人生论与政治论,而用法家眼光来理解老子的言论,所以把德

经放在前面。经放在前面。 两家俱以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安排老子。两家具以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安排老子。 」(天士、P209) 」(天士、P209)

黄老思想中的刑名观念: 黄老思想中的刑名观念:

「黄帝四经的内容很丰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史记把老庄和申韩合为 「黄帝四经的内容很丰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史记把老庄和申韩合为

一传,在申不害传里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一传,在申不害传里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着书二篇,号曰申子』,

这是最早提到『黄老』和『刑名』的。这是最早提到『黄老』和『刑名』的。 韩非传里也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韩非传里也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

黄老』。黄老』。 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关系』。 」(天士、P334) 」(天士、P334)

「从这本黄帝四经来看,他所主的『刑名』,实际上是本于『黄』,那末,所谓黄 「从这本黄帝四经来看,他所主的『刑名』,实际上是本于『黄』,那末,所谓黄

帝学派的刑名家是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上半就开始了。帝学派的刑名家是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上半就开始了。 郑国在春秋时代就重法,子产郑国在春秋时代就重法,子产

铸过刑书,邓析做过竹刑,在这时出现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铸过刑书,邓析做过竹刑,在这时出现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 到战国末年,到战国末年,

韩非这个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郑国人,这也很值得重视。韩非这个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郑国人,这也很值得重视。 凡是神农黄帝的学说,凡是神农黄帝的学说,

都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假托的。都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假托的。 汉书‧艺文志的阴阳家流里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原汉书‧艺文志的阴阳家流里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原

注『六国时诸公子所作』,而韩非也正是韩诸公子中之一。注『六国时诸公子所作』,而韩非也正是韩诸公子中之一。 那末,黄帝四经很可能那末,黄帝四经很可能

也是韩国法家的著作,其时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纪。也是韩国法家的著作,其时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纪。 」(天士、P335) 」(天士、P335)

「司马迁作史记,对汉文帝的宗黄老是讳莫如深的。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到『自曹参 「司马迁作史记,对汉文帝的宗黄老是讳莫如深的。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到『自曹参

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没有说文帝宗黄老。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没有说文帝宗黄老。 『儒林传』里说:『孝 『儒林传』里说:『孝

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但是在老庄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但是在老庄

申韩列传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黄老之术了。申韩列传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黄老之术了。 现在发现这本『黄帝四经』,更可以现在发现这本『黄帝四经』,更可以

看出刑名之言是黄帝言的一个主要特点,更清楚地说明文帝黄老,而窦太后不过是看出刑名之言是黄帝言的一个主要特点,更清楚地说明文帝黄老,而窦太后不过是

文帝的忠实的继承者罢了。文帝的忠实的继承者罢了。 黄帝言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来改变道家的。黄帝言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来改变道家的。 」(天士、 」(天士、

P338)

两汉思想史的理解线索: 两汉思想史的理解线索:

「汉代思想的精华和糟粕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向。汉代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 「汉代思想的精华和糟粕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向。汉代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

历史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此时初步奠定了基础。历史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此时初步奠定了基础。

两汉思想对我国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两汉思想对我国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

会和思想的发展上,是颇为关键和重要的。会和思想的发展上,是颇为关键和重要的。 ---历代学者颇多以『经学』概括汉 ---历代学者颇多以『经学』概括汉

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准确。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准确。 两汉时代,是继先秦以后,诸子百家融汇绽两汉时代,是继先秦以后,诸子百家融汇绽

合,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时期。合,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时期。 特别是儒、道二家并行发展,并都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儒、道二家并行发展,并都有了重大突破。儒

家从对《易》、《礼》等经典的解说和论著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经公羊家说家从对《易》、《礼》等经典的解说和论着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经公羊家说

和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天人感应的哲学神学体系,到刘歆强调『行事』『人道和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天人感应的哲学神学体系,到刘歆强调『行事』『人道

』,注重『立功』的古文经学的兴起,到白虎观会议以后今、古文经的逐步合流。 』,注重『立功』的古文经学的兴起,到白虎观会议以后今、古文经的逐步合流。

儒家经学确实成为两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儒家经学确实成为两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另一方面,道家,从汉初黄另一方面,道家,从汉初黄

老之学的盛行,到严遵融合老、庄,阐述、发挥『虚无』『体玄』的思辨哲学,到老之学的盛行,到严遵融合老、庄,阐述、发挥『虚无』『体玄』的思辨哲学,到

扬雄、『易纬』融合儒道二家,开始把老、庄和《易》学三者结合起来,开了魏晋扬雄、『易纬』融合儒道二家,开始把老、庄和《易》学三者结合起来,开了魏晋

玄学的先河。玄学的先河。 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阴阳家、墨家等思想结合,形成中国土生的宗教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阴阳家、墨家等思想结合,形成中国土生的宗教

——道教。 ——道教。 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另一条思想发展的重要路线。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另一条思想发展的重要路线。 」

(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开着、p423) (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开着、p423)

教材名称: 教材名称: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流传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流传与发展>

汉初有个黄老之治,这是政治应用上的黄老思想,严格地说,是先秦道家经过战国学汉初有个黄老之治,这是政治应用上的黄老思想,严格地说,是先秦道家经过战国学

者将法家治国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者将法家治国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

其中有几项要点,首先,是黄老思想中的「黄」,名义上即是指称黄帝,实质上是战其中有几项要点,首先,是黄老思想中的「黄」,名义上即是指称黄帝,实质上是战

国时人假托黄帝之名而著书立说者,假托黄帝名义而著书是战国迄两汉的学术习惯,如「国时人假托黄帝之名而着书立说者,假托黄帝名义而着书是战国迄两汉的学术习惯,如「

黄帝内经」即是。黄帝内经」即是。 然而黄老连名即已非先秦老庄思想之本貌。然而黄老连名即已非先秦老庄思想之本貌。

其次,黄老学是道家与法家哲学结合的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其次,黄老学是道家与法家哲学结合的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

技术,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技术,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 (其理论性内容应见原典)「所谓刑名即形名,指法 (其理论性内容应见原典)「所谓刑名即形名,指法

家提出的循名责实的君主驭臣之法。家提出的循名责实的君主驭臣之法。 ″黄老″与″刑名″相联系,正表现了老学与法家的 ″黄老″与″刑名″相联系,正表现了老学与法家的

融合。融合。 」(任、秦汉、98) 」(任、秦汉、98)

第三,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政策,在历史经验中被确实执行过,这第三,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政策,在历史经验中被确实执行过,这

是有它的历史条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是有它的历史条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 (西汉之帝王及主政者) (西汉之帝王及主政者)

第四,冯友兰先生认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齐国稽下学宫的黄老思想发展第四,冯友兰先生认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齐国稽下学宫的黄老思想发展

下来的。下来的。 并且,管子书即是稽下学宫学术成果的一个代表。并且,管子书即是稽下学宫学术成果的一个代表。 更重要的是,管子书中有重要更重要的是,管子书中有重要

的黄老思想,即是白心、心术、内业诸篇,冯友兰的诠释是,这是道法两家思想的统一,的黄老思想,即是白心、心术、内业诸篇,冯友兰的诠释是,这是道法两家思想的统一,

故而黄老思想的要点中:一为谈治身,一为谈治国之道。故而黄老思想的要点中:一为谈治身,一为谈治国之道。

黄老思潮是道家在汉代的一个发展型态,但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型态仍不只此。黄老思潮是道家在汉代的一个发展型态,但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型态仍不只此。

1. 《淮南子》是黄老政治到了尾声之后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淮南子》是黄老政治到了尾声之后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可惜时代已经改变,汉可惜时代已经改变,汉

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2. 其后,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着《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另一个型态,其中有庄子曰之其后,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着《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另一个型态,其中有庄子曰之

语,以为是讨论庄学之说,然有人考据,庄子即严子本人,因避讳,故称严,严子姓庄。语,以为是讨论庄学之说,然有人考据,庄子即严子本人,因避讳,故称严,严子姓庄。

故而严君平之老学仍是老学,而非老庄学。故而严君平之老学仍是老学,而非老庄学。 「严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称庄 「严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称庄

子。子。 东汉章、和之间,班固作汉书,避明帝讳,更之为严,庄、严亦古今之通语。东汉章、和之间,班固作汉书,避明帝讳,更之为严,庄、严亦古今之通语。 君平生君平生

西汉中叶,王莽篡治,遂隐遁炀和,盖上世之真人也。西汉中叶,王莽篡治,遂隐遁炀和,盖上世之真人也。 」(唐代谷神子在《老子指归》序 」(唐代谷神子在《老子指归》序

目小注中说)目小注中说)

3. 东汉太平经——张角——太平道——黄金贼;东汉太平经——张角——太平道——黄金贼;

4. 汉末(张修)张道陵——张鲁——张天师,所发展起来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汉末(张修)张道陵——张鲁——张天师,所发展起来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

一个型态。一个型态。 其理论性著作是《老子想尔注》。其理论性著作是《老子想尔注》。

大陆学者认为:汉初黄老是从河上公注老子发展下来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汉代大陆学者认为:汉初黄老是从河上公注老子发展下来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汉代

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战国时人。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战国时人。 )它和淮南子书是老学的唯物主义发展;而严君平的 )它和淮南子书是老学的唯物主义发展;而严君平的

《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唯心主义之玄学化的发展。 《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唯心主义之玄学化的发展。 至于道教思想是老学的唯心主义神学化至于道教思想是老学的唯心主义神学化

的发展,关于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争,我们有待保留,关于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值得注意的发展,关于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争,我们有待保留,关于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值得注意

汉初黄老之治在西汉政治上的倡导人物: 汉初黄老之治在西汉政治上的倡导人物:

曹参:治齐,问诸儒治国之道,众议不定,问于盖公,教以清净无为之法。曹参:治齐,问诸儒治国之道,众议不定,问于盖公,教以清净无为之法。 后继萧何后继萧何

为相,时汉惠帝,「萧规曹随」,民咸称善。为相,时汉惠帝,「萧规曹随」,民咸称善。

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八年,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张苍等营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八年,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张苍等营

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 (有一段故事) (有一段故事)

窦太后:文帝时与儒者辕固生辩老学,欲害之。窦太后:文帝时与儒者辕固生辩老学,欲害之。 武帝十七岁时赵官、王臧即因武帝十七岁时赵官、王臧即因

之赐死。之赐死。

景帝:景帝:

参考数据:

参考资料:

1. 管子心术上、内业篇;及帛书黄帝四经之若干文字。管子心术上、内业篇;及帛书黄帝四经之若干文字。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秦汉. 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汉初黄老学派)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汉初黄老学派)

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 冯友兰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冯友兰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

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册第十七章、第三册第二十五章。)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册第十七章、第三册第二十五章。)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

二篇第一章)二篇第一章)

阴阳五行及其体系邝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阴阳五行及其体系邝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第三章西汉的政治人物及知识分子) (第三章西汉的政治人物及知识份子)

老子王弼注.老子王弼注. 帛书老子.帛书老子. 伊尹九主.伊尹九主. 黄帝四经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国七十一黄帝四经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国七十一

年十月初版年十月初版

两汉思想史.两汉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祝瑞开着.祝瑞开着.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人之受生,貌异音殊,若乐愚智,尊卑寿夭,无非三势,业理使之然。)  夫天道性命,圣人所希言也。虽有其旨,难得而详。然校之古今,错综其纪,乘乎三势,亦可以仿佛其略。何以言之?荀悦云:“凡三光(议曰:三光,日月星也。)、精气变异,此皆阴阳之精也。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政失于此,而变见于彼,不其然乎?”

 (文王问太公曰:“夫人主动作举事,有祸殃之应,鬼神之福乎?”太公曰:“有之。人主好重赋敛,大宫室,则人多病瘟,霜露杀五谷;人主好畋猎,不避时禁,则岁多大风,禾谷不实;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伤人,五谷不滋;人主好武事,兵革不息,则日月薄蚀不息,太白失行。”文王曰:“诚哉!”)

 今称《洪范》咎征,则有尧、汤水旱之灾;消灾复异,则有周宣云汉宁莫我听!《易》称:“积善余庆。”则有颜、冉短折之凶。善恶之报,类变万端,不可齐一,故视听者惑焉。

 (太史公曰:“《书》称:‘天道无亲,尝与善人。’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回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餍而早夭。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也。)

 尝试言之:孔子曰:“死生有命。”又曰:“不得其死。”又曰:“幸而免”者,夫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此皆性命三势之理也。(昔虢太子死,扁鹊治而生之,扁鹊曰:“我非能生死人者,我能治可生者耳。”然不遇扁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病,虽医和不能治矣。故曰: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此荀悦论性命三势之理也。

 扬子《法言》云: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或问曰:“回、牛之行德矣!何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之残,牛之贼,焉得寿?”曰:“残贼或寿。”曰:“彼妄也,君子不妄也。”)

 推此以及教化,亦如之。人有不教化而自成者,有待教化而后成者,有虽加教化而终不成者,故上智与下愚不移,至于中人则可上可下(议曰:《传》云:“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此可上可下者。)。推此以及天道,则亦如之。

 灾祥之应,无所疑焉。故尧汤水旱,天数也。(议曰:夫阴静阳动,天回地游,太一算周,成百六之厄,太岁数极,为一元之灾。必然之符,不可移也。故《传》曰:“美恶周必复。”又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言必定也。故曰天数。汉时公孙弘则不然,以为尧遭洪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余烈。桀纣行恶,受天之罚。禹汤积德,以王天下。因此观之,天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纪。观公孙弘所言,以为德感水旱,非天数也。一家之谈,非为正论。)

 《洪范》咎征,人事也。(议曰:《传》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谓立事以应休咎,故曰人事。)

 鲁僖霪雨,可救之应也。周室旱甚,难变之势也。(议曰:孔子云:“祭如在。”言祭法在精诚也。语曰:“应天以实,不以文言。”上天不以伪动也。《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古语曰:“土性胜水,掬壤不可以塞河;金性胜木,寸刃不可以残林。”《传》曰:“小惠未孚,神勿福也。”此言善少不可以感物也。今雩祭是同而感应异者,或谓仁甚少,而求福甚多。或徒设空文,精诚不至。故不同也。)

 颜冉之凶,性命之本也。(议曰:秦伯问于士鞅曰:“晋大夫其谁先亡?”对曰:“其栾氏乎?”秦伯曰:“以其汰乎?”对曰:“然栾黡汰虐已甚,犹可以免。其在盈乎!”秦伯曰:“何故?”对曰:“武子之德在人,如周人之思召公焉!爱其甘棠,况其子乎?栾黡死,盈之善未能及人,武子所施没矣,而黡之怨实彰,将于是乎?”在后世一年,晋灭栾氏。由是观之,黡虽汰虐,以其父武子之德,身受其福;盈虽贤智,以其父黡之汰虐,遂遇于祸。然则祸之与福,不在我之贤虐矣。

 范晔曰:“陈平多阴谋,而知其后必废;邴吉有阴德,夏侯胜识其当封及子孙。终陈掌失侯,而邴昌绍国,虽有不类,不可致诘。其大致归于有德矣。袁安、窦氏之间乃情,帝室引义雅正,可谓王臣之烈。及其理楚狱,未尝鞠人于脏罪。其仁心足覃平后昆。子孙之盛,不亦宜乎?”

 由是观之,夫陈平、邴吉及袁安之后,衰与盛乃在先人之德,又不在我之得失矣。虞南曰:“夫释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与夫仁、义、礼、智、信,亦何殊?故盖以所修为因,其果为报。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随灭。”是以鬷明丑于貌而惠于心。赵壹高于才而下于位,罗裒富而无义,原宪贫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悬绝。兴丧得失,咸必由之。由是言之,夫行己不周则诸福不备,故吉凶祸福不得齐也。故世人有操行不轨而富寿者矣,有积仁洁行而凶夭者矣。今下士庸夫,见比干之剖心,以为忠贞不足为也;闻偃王之亡国,以为仁义不足法也。不亦过乎?)

 《易》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言其异也;“兼三才而两之。”言其同也。故天地之道,有同有异。据其所以异,而责其所以同,斯则惑矣。守其所以同,而求其所以异,则取弊矣。迟速、深浅,变化错乎其中,是故参差难得而均也。天、地、人、物之理莫不同之。故君子尽心焉、尽力焉,以邀命也。

 (议曰:孙卿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理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惑,则天不能祸;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若星坠、木鸣,天地之变,怪之,可也;畏之,非也。唯人妖,乃可畏也。何者?政险失人,田荒稼恶,籴贵人饥,道有死人,夫是之谓人妖也。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妖也。礼义不修,外内无别,男女,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日至,夫是之谓人妖也。三者错乱,无安国矣。”其说甚迩,其灾甚惨。《传》曰:“万物之妖,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也。”墨翟曰:“古之圣王,举孝子而劝之事亲,尊贤良而劝之为善;发宪令以教诲,明赏罚以助劝。若此则乱者可使理,而危者可使安矣。若以为不然,昔者桀之所乱,汤理之;纣之所乱,武王理之。此世不渝而人不改,上变政而人易教。则安危治乱,在上之发政也。岂可谓有命哉?”

 昔梁惠王问尉缭曰:“吾闻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世之所谓刑德者,天官、时日、阴阳、向背者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以言之?今有城于此,从其东西攻之,不能取;从其南北攻之,不能取。此四者,岂不得顺时乘利者哉?然不能取者,何也?城高池深,兵战备具,谋而守之。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天官之阵曰:背水阵者,为绝军;向阪阵者,为废军。武王之伐纣也,背漳水,向山之阪,以万二千击纣之亿有八万,断纣头,悬之白旗。纣岂不得天官之阵哉?然而不胜者,何也?人事不得也。黄帝曰:‘先稽己智者,谓之天子。’以是观之,人事而已矣。”

 按:孙卿、墨翟、尉缭之说,言吉凶祸福在于人矣。周公诫成王曰:“昔殷王中宗,治人祗惧,弗敢荒宁,享国七十年。其在高宗,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享国五十九年。其在祖甲,爰知小人之衣食,能保惠于庶人,弗侮鳏寡,享国卅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惟耽乐之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三、四年。呜呼!嗣王其鉴于兹。”

 《史记·陈世家》曰:“陈,舜后也。周武王封之陈。太史公云:舜之德,至矣。禅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氏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南越传》云:“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人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尝为君主,勾践一称伯。盖禹之烈也。”又曰:“郑桓公友者,周厉王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于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吾欲南之江上,何如?’对曰:‘昔祝融为高辛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兴非郑之利也。’公曰:‘周衰,何国兴?’对曰:‘齐、秦、晋、楚乎!夫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氏,伯翳之后也。伯翳佐舜,怀柔百物。及楚之先,皆尝有功于天下。而武王封叔虞于唐,其地阻险,以此有德。若周衰,并必兴矣。’”

 按:周公、马迁、太史伯之谈,言兴亡、长短,必依德矣。此略言其本而不语其详。尝试论之曰:命也者,天之授也;德也者,命之本也。皇灵虽阴骘下人,定于冥兆。然兴亡、长短,以德为准。若德修于曩,则命定于今。然则今之定命,皆曩之德也明矣。夫命之在德,则吉凶祸福不由天也;命定于今,则贤圣、鬼神不能移也。故君子尽心焉、尽力焉,以邀命也。此运命之至也。)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之谓矣。

 (议曰:夫吉凶由人,兴亡在德。稽于前载,其在德必矣。今论者以尧舜无嗣,以为在命,此谬矣。何者?夫佐命功臣,必有兴者,若使传子,则功臣之德废。何以言之?昔郑桓公问太史伯曰:“周衰,何国兴?”对曰:“昔祝融为高辛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氏,伯翳之后,伯翳佐舜,怀柔百物。若周衰,并必兴矣。”是以班固《典引》云:“陶唐舍胤而禅有虞,有虞亦命夏后,稷、契熙载,越成汤武,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由此言之,安在其无嗣哉!又曰:“楚师屠汉卒,睢水鲠其流;秦人坑赵士,沸声若雷震。虽游、夏之英才,伊、颜之殆庶,焉能抗之哉!”此其弊也。

 对曰: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问子韦,子韦曰:“心者,宋分野也,祸当在君。虽然,可移于人。”据此言,则君有祸,人当受之。若当君厄舍之时,则生人涂炭。虽伊、颜、游、夏,何所抗哉?故庄子曰:“当尧舜,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桀纣,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时势适然。”此之谓矣。

 又曰:“彼戎狄者,人面兽心,晏安鸩毒,以诛杀为道德,蒸报为仁义。自金行不竞,天地板荡,遂覆瀍洛,倾五都。呜呼!福善祸,徒虚言耳。”据此论,以戎狄内侵,便谓由命,此所谓不量于德者也。何则?昔秦穆公问戎人由余曰:“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理乎?”由余笑曰:“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可小理。及其后世,日以骄,阻法度之威,以责督于下;平疲极,则以仁义怨望于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杀,至于灭宗,皆此类也。夫戎狄则不然,上含淳德,以遇于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夫戎狄之德有如是者。”今晋之兴也,宗子无维城之助,而阏伯实沈之隙岁构;师尹无具瞻之贵,而颠坠戮辱之祸日有。宣、景遭多难之时,务伐英雄,诛庶桀以便事。其倾覆屠脍,非止于诛杀也。风俗僻,廉耻并失。先时而昏,任情而动,皆不耻逸之过。不拘妒忌之恶,有逆于舅姑。有反易刚柔,有杀戮妾媵,有黩乱上下,其凶逆,非止于蒸报也。

 由是观之,晋家之德,安胜于匈奴哉!今见戎狄乱华,便以为在命不在德,是何言之过欤!)

  (《人物志》曰:夫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论其大体,则宏略而高远;历纤理微,则宕往而疏越。亢厉之人,不能回挠,其论法直,则括据而公正;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宏详而长雅;趋时务,则迟后而不及。好奇之人,横逆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又曰: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理小则迂;策术之政,宜于理难,以之理平则无奇;矫亢之政,宜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公刻之政,宜于纠,以之治边则失其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此已上皆偏材也。)

 昔伊尹之兴土工也,强脊者使之负土,眇者使之推,伛者使之涂,各有所宜,而人性齐矣。管仲曰:“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臣不如隰朋,请立以为大行;辟土聚粟,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以为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不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以为大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大谏。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焉;若欲霸王,则夷吾在此。”

 黄石公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淮南子》曰:“天下之物莫凶于溪毒(附子也),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麋之上山也,大章不能企;及其下也,牧竖能追之。才有修短也。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易事则悖矣。”

 魏武诏曰:“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者,任其长也。”

 由此观之,使韩信下帏,仲舒当戎,于公驰说,陆贾听讼,必无曩时之勋,而显今日之名也。故任长之道,不可不察。

 (议曰:魏·桓范云:“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书策为先。分定之后,忠义为首。故晋文行咎犯之计而赏雍季之言,高祖用陈平之智而托后于周勃。”古语云:“守文之代,德高者位尊;仓卒之时,功多者赏厚。”诸葛亮曰:“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第4集《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第5集《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第6集《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第7集《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第8集《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第9集《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第10集《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第11集《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第12集《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第13集《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第14集《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第15集《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第16集《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第17集《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第18集《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第19集《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第20集《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第21集《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第22集《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第23集《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第24集《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第25集《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第26集《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第27集《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第28集《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第29集《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第30集《皇甫谧浪子回头》

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第31集《李白铁杵磨成针》

李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天天在山中打猎玩耍。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边遇见一位白发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可以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后,李白顿时领悟,于是在山中好好学习,成为了大诗人。

第32集《李晟练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李晟希望长大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学习射箭,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让父亲刮目相看。

第33集《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第34集《白居易诗进长安》

少年时代的白居易已经在家乡小有“诗名”,在父亲的鼓励下他来到长安开始求学之路。为了得到大诗人顾况的指导,白居易费尽周折。他的谦虚和诚恳最终打动了顾况,他的诗文也得到了顾况的嘉许,白居易的名字从此在长安城中流传开来。

第35集《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第36集《宋应星买书》

明朝大科学家宋应星,从小勤奋学习,在《梦溪笔谈》的影响下,写成《天工开物》一书。《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写作《天工开物》之前,宋应星却与《梦溪笔谈》,发生了一个很好玩的故事!

第37集《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第38集《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第39集《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第40集《蒲松龄草亭路问》

这个故事讲述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第41集《孔丘学琴》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学者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多才多艺,学问渊博。在中国的教育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名人”的行列之中,孔子的名字同样也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孔丘小时候学琴,有一个十分好看的故事。

第42集《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他可以不顾一切。本片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故事,正是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第45集《纪晓岚知错改过》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晓岚小时候既聪明又顽劣,很为自己吟诗作对的天赋而骄傲,对学堂里的先生也不放在眼里,上课时常常迟到、开小差。为了教育纪晓岚,石先生花费了不少心思,而纪晓岚也终于领悟到先生的苦心,从此开始发奋努力。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这是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一段话。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名称吴学究,人号智多星。---------------附: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诗曰:勇悍刘唐命运乖,灵官殿里夜徘徊。偶逢巡逻遭羁缚,遂使英雄困草莱。卤莽雷横应堕计,仁慈晁盖独怜才。生辰纲贡诸珍贝,总被斯人送将来。话说当时雷横来到灵官殿上,见了这条大汉睡在供卓上,众土兵向前,把条索子绑了,捉离灵官殿来。天色却早是五更时分。雷横道:“我们且押这厮去晁保正庄上,讨些点心吃了,却解去县里取问。”一行众人却都奔这保正庄上来。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郓城县管下东门外有两个村坊,一个东溪村,一个西溪村。只隔着一条大溪。当初这西溪村常常有鬼白日迷人,下水在溪里,无可奈何。忽一日,有个僧人经过,村中人备细说知此事。僧人指个去处,教用青石凿个宝塔,放于所在,镇住溪边。其时西溪村的鬼,都赶过东溪村来。那时晁盖得知了大怒。从溪里走将过去,把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东溪边放下。因此人皆称他做托塔天王。晁盖独霸在那村坊,江湖上都闻他名字。却早雷横并土兵押着那汉,来到庄前敲门。庄里庄客闻知,报与保正。此时晁盖未起。听得报是雷都头到来,慌忙叫开门。庄客开得庄门,众土兵先把那汉子吊在门房里。雷横自引了十数个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