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书签怎么做
古风书签做法如下:
第一步:把卡纸剪成方形的,其中一个中间挖去一个圆,背面贴满双面胶。
第二步:用拓染上植物叶子的薄布,有图案的可以用铅笔沿着圆框画一个圈,在距离铅笔圈大概五毫米的位置剪下,直接贴上就行。
第三步:做干花的先确定下位置,按前面的方法剪下布,贴好,用白胶固定干花,先留一边等干。
第四步:找一根线,两头打个结,撕开双面胶,串上绳子,拉紧,与另一半贴好,再用手捏一捏。
第五步:前面挖出的圆,正好可以剪出两个一角硬币的小圆,两个小圆背面都贴上双面胶,其中一个撕开双面胶,放在线的中间,另一个贴上,在底部打个结。
第六步:边角量出一厘米,剪掉就完成了。
古籍的结构
书衣
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签。
书签
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
书脑
线装书订线的一边。
书脊
线装书订线的侧面,相当于现代图书的书背。
书头
古籍的上端,又叫书首。
书根
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题写书名、卷数,靠近书脊的一端,多用于标注册数,最后一册常用作“止”字的异体字。
书名页
即古籍的封面,专用题写书名,一般置于书衣及扉页之后。多以半页(一块书版的半面)刻写书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页题书名,半页题刻版时间、刻版机构或藏版处。
扉页
在书页之后,书名页之前的一页白纸。
最早的装订形式--简策装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的书大多写在一根根长条形竹片或木片上,称为竹简或木简。为便于阅读和收藏,用绳将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后人称这种装帧形式为简策装。
简策装的方法是用麻绳、丝绳或皮绳在简的上下端无字处编连,类似竹帘子的编法。编完一篇内容为一件,称为策,也称简策。“策”与“册”义相同。用丝绳编的叫“丝编”,用皮绳编的叫“韦编”。编简成策之后,从尾简朝前卷起,装入布套,阅读时展开即卷首。
简策是我国最早的装订形式,商周时通行,到了晋代,随着纸的应用和纸本书的出现,简策书籍逐渐为纸本书所代替。
应用最久的装订形式——卷轴装
卷轴装始于帛书,隋唐纸书盛行时应用于纸书,以后历代均沿用,现代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是由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演变而成的。其方法是在长卷文章的末端粘连一根轴(一般为木轴),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裱”的纸或丝织品。裱的质地坚韧,不写字,起保护作用。
裱头再系以丝带,用以捆缚书卷。丝带末端穿一签,捆缚后固定丝带。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精致的卷轴装主要表现在轴、签、丝带上,如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等。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一--旋风装
旋风装由卷轴装演变而来。它形同卷轴,由一长纸做底,首页全幅裱贴在底上,从第二页右侧无字处用一纸条粘连在底上,其余书页逐页向左粘在上一页的底下。
书页鳞次相积,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藏时从卷首向卷尾卷起。
这种装订形式卷起时从外表看与卷轴装无异,但内部的书页宛如自然界的旋风,故名旋风装;展开时,书页又如鳞状有序排列,故又称龙鳞装。
旋风装是我国书籍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早期过渡形式。现存故宫博物馆的唐朝吴彩鸾手写的《唐韵》,用的就是这种装订形式
由卷轴装向册页装发展的过渡
形式之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首先用于佛经的一种装订形式,始于唐代末年。佛家弟子诵经时为便于翻阅,将长卷经文左右连续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也有人认为是受印度贝叶经装订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以后一些拓本碑帖、纸本奏疏亦采用这种形式,称为折子或奏折。
这种装订形式已完全脱离卷轴。从外观上看,它近似于后来的册页书籍,是卷轴装向册页装过渡的中间形式。
早期的册页形式——蝴蝶装
“蝴蝶装”简称“蝶装”,是早期的册页装。它出现在经折装之后,由经折装演化而来,约出现在五代后期,盛行于宋朝。
蝴蝶装的方法是把书页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一包背纸将一叠折缝的背面粘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蝴蝶装书籍,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飘舞,故名“蝴蝶装”。
书籍的装订形式发展到蝴蝶装,标志着我国书籍的装订形式进入了“册页装”阶段。
宋末开始出现的装帧形式——包背装
包背装又称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出现在南宋末,元、明、清均较多使用,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就是这种装订。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版心朝外,背面相对,翻阅时每页都是正面。
其装订方法是折页对齐,在右边栏外打眼,穿订纸捻,砸平固定裁齐,然后用一张较厚的纸从右侧书背裹装起来,书背处用浆糊粘牢。
明代中期以后盛行的装帧形式——线装
线装的折页与包背装完全相同,版心朝外,背面相对。不同之处是改整张包背纸为前后两个单张封皮,包背改为露背,纸捻穿孔订改为线订。
线装装帧是中国传统装订技术史中最先进的一种,线装书籍便于阅读,又不易散破。线装书籍的工艺方法和书籍式样,后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包角”、“袍套”等,但均未超出线装范围。
用蓝色(准确说是靛青)跟当时的染色工艺水平有关。与内容表达之类的关系不大,所谓的”色彩象征“推断更是牵强。(想想瓷器的纹饰?)植物染料也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布料和纸张染色一般使用的也是植物染料,最常见的是用蓼蓝做成藏青或靛青染色。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另外常见的还有:赤——茜草 红花 苏枋;黄——槐花 姜黄 栀子 黄檗;黑——五倍子、苏木等等,青赤黄白黑共同构成的中国原色称为「五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根基。「终朝采蓝,不盈一詹。——《诗经·小雅·采蓝》」和「蓝,染青草也。——《说文》」中所说的「蓝」,就是指的蓼蓝。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黄永年先生《版本学》里的理解,和经折装非常接近的样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
在二周年纪念日给爷爷的封面上,你可以写下对他的怀念和祝福。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写法和语言:
1 直接在封面上写上爷爷的名字,并在下面加上“二周年纪念”等字样。
2 如果你们有特别的回忆或共同经历,可以写下一些相关的语句,例如:“爷爷,记得我们一起钓鱼的日子,您在天堂也一定会怀念吧。愿您快乐安康。”
3 如果你想表达对爷爷的感激和怀念,可以写下类似于“感恩您一直以来的关爱和支持,我会一直怀念您”的话语。
4 如果你们之间有特别的约定或故事,也可以在封面上写下来,例如:“爷爷,记得我们的约定吗?我会一直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写法和语言,都要尽可能真挚、诚恳地表达出对爷爷的怀念和祝福。
古风书签怎么做
本文2023-10-20 23:27: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