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的部首和结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1收藏

信的部首和结构,第1张

信字的部首是单人旁,是左右结构。

信,拼音:xìn,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又可指消息,讯息。

左右结构的字是由左右两部分组成的。有的左边是边旁部首,右边是一个独体字,如:何、冰等。有的左边是独体字,右边是边旁部首,如:都、知等。有的是左右两边都是独体字组成,如:双、林等。

左右结构字的特点:

1、普遍结构规律。此类汉字结构的特点主要是依据了主伸宾缩,动态平衡的原则,即字的主要部分、主要笔画要写得舒展,而次要部分、次要笔画要写得收敛。

2、具体分析左缩结构、右缩结构的书写要领。左缩结构在汉字里比较多见,在临写过程中,思考、观察是主要环节。要先看字形、先写左部收缩部分,书写过程要紧凑。后写右部伸开部分。要写得比较舒展,是为先紧后松留有余地。临写时要力求写像、写准确。

右缩结构是相对于左缩结构的,从字形上看,左部笔画较多于右部笔画。临写时,要从字形。上去寻找有代表性的结构特点。

学习汉字的方法

1、学习基本知识: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掌握基本的汉字笔画、部首和构造规律。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你理解汉字的形态和意义,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刻意练习:汉字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可以通过写字练习册、汉字书法练习等方式,反复练习汉字的写法和读音。重点练习一些常用的汉字和生词,逐渐扩大汉字的学习量。

3、分解拼音法:对于不熟悉的汉字,可以通过分解拼音的方法来学习。将汉字分解成部首和偏旁,再结合拼音进行学习,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汉字的发音和意义。

信字的甲骨文不知道,其金文如下:

点击输入描述

信是个会意。从人,从言。即一个人开口说话。此字的本义为:信者,诚也。表示开口许诺。即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如诚信、信任等。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有邮政。古籍中有"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语。所谓"置邮传命",即通过邮递而传达命令。"邮"字在2000多年前即已出现了。到秦末汉初,更是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驿站,传递政府公文。当时是用快马做工具,每到一个驿站便换人换马,以求迅速。至1912年,驿站才给全部裁撤。驿站撤消前,我国民间也同时存在公共的寄信机构,叫"民信局",明永乐年间(1403-1425)创立,直到1935年1月1日才全部停业。

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古代称信鸽为“飞奴”。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古代的名人中名字里有信这个字的有两个,分别是信陵君和韩信,不过前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公子 ,后者是汉朝的名将,都不是作家作家名字中有信这个字的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有关以上两个人介绍如下:

  1、信陵君(?~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即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2、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

1 《夔一足》的解释,译文

解释:

《吕氏春秋·察传》:“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乐正 夔 ,一足,信乎?’ 孔子 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於天下,乃令重黎举夔於草莽之中而进之, 舜以为乐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於人, 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 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

译文:

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

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

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 ,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先秦风气,名士所养门客人数越众越说明名士声誉高。比如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魏有信陵君,都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政治名人,在列国间享有极高声望。

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吕不韦

2 求《夔一足》的翻译

译文: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3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读音kui二声,人名)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 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官名)。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其实是这个意思,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只有一条腿,确实是这样吗?”孔子说:“夔是一个人,因为什么会只有一只脚呢?他没有其他的异常的地方,只是特别通晓音律,尧说:‘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

’于是任命他为乐正。因此君子说:‘夔有一个就够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条腿的意思。

’” 翻译到这儿够么?。

4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什么意思

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出处:秦国吕不韦的门客《吕氏春秋·察传》

原文节选: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

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本文就是应运而生的产物。

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将领。李信在灭燕国之战中立有大功,并参与灭齐之战。

韩王信(?-前196),战国时期韩襄王姬仓庶孙,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为避免与同名的名将韩信相混,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

鲍信(151年-192年),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

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

史朝义(?—763年),突厥人,生于宁夷郡,史思明长子,是安史之乱的领导者之一。

张全义(852年-926年),初名居言,又名宗奭(朱温赐名),字国维。唐末至五代时期将领。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信的部首和结构

信字的部首是单人旁,是左右结构。信,拼音:xìn,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