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制出现在什么代?
"陵墓制"用葬制更恰当一些,中国的墓葬制度出现的很早新石器晚期的墓葬中就用尸体的不同摆放位置来区别死者身份(一般的多采用仰身直肢葬,凶死,有罪被杀多用覆身直肢葬,未成年多用瓮棺葬)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的资料比较缺乏,没有高规格墓葬的一手资料,在商代墓葬制度就已经比较完善了,安阳殷商王陵区的发掘表明,王的墓葬是拥有四条墓道的大型斗型墓葬,王族采用两条墓道,一般贵族使用单墓道或无墓道墓葬,这一时期的墓葬等级的区别多见于墓道数量和殉葬品等级,墓上无封土无标记物(也就是说掩埋后与地面平齐,也就是古籍中提到的“不封不树”)同一血缘关系的人埋葬在同一区域,埋葬区内设统一祭祀区(聚族而葬)
坟墓出现封土要提到著名的孔子,孔子第一次为他父母的墓立了封土(三尺之封)并在墓的两侧种植树木以为标记,严格来说这违反了当时的丧葬礼仪,但有现实考虑(曾子里记载,孔子考虑到自己要外出游学,又没有亲族在,为防止找不到坟墓祭祀才做出这种举动)。考古资料表明在春秋中期楚国已经为王室,贵族墓上培植高大的封土了(江陵擂鼓墩楚墓残余封土有6米多高,据测算原始高度12-15米)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封土,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汉代由于承袭了楚国的丧葬习俗汉代帝王陵墓多树立高大封土并与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北魏时期陵墓的建设内容增加了神道,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皇帝陵寝依山而建(因山而陵),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完善了陵墓制度。其后陵墓制度基本延续唐代制度,只是有少量变化
炼石补天
根据《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也有其他说法。《路史》称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后作乱,导致洪水为患。女娲氏与共工氏战斗,战胜了共工氏,于是天地平复。
女娲炼石补天之日称为天穿日,众说纷纭,华人各地区正月初七、初九、初十、十九、二十、廿一、廿三、廿五日不定,大致上由正月初七至正月廿五日都有,大致上以正月二十日最通行。也有人说女娲补天,由正月二十日到正月廿三日,补了三日才补成。
卢仝称:“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明代杨慎《词品》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
宋代以后,几乎都在正月二十日。客家人、漳州闽南人称补天之日为正月二十日。泉州三邑闽南人不过天穿日,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女娲补天。
扩展资料:
女娲其他传说:
血缘关系
女娲与伏羲为兄妹关系,母亲是华胥氏。古籍多提到华胥氏因为在雷泽踩了大脚印而在成纪生下伏羲。古华胥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蓝田县华胥镇,有华胥沟、女娲谷、炼石台等相关地名遗存。
女娲与伏羲结合,为最早的婚姻。唐代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女娲本是伏羲妇,恐天怒,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补了三日不肯归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鸦。月里栽桂养虾蟆,天公发怒化龙蛇。”
氏族首领
女娲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现在古籍中。唐代司马贞在《三皇本纪》中认为,在伏羲氏之后经历了数个世代,女娲氏便取代伏羲氏成为了氏族联盟的首领。女娲氏和伏羲氏均为风姓,表明这两个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娲氏之后成为氏族联盟首领的是大庭氏。另一说为神农氏。
苫蔽的拼音是shàn bì。
苫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覆盖、遮蔽。在古代汉语中,苫蔽一词常被用来形容用茅草、稻草等材料覆盖房屋或物品,以遮挡阳光、雨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保护物体不受损害。
苫蔽也可以指用器具、布料等物品遮盖、掩饰、隐蔽等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苫蔽一词多用于形容房屋、物品等被覆盖、遮挡的状态或情境,也有遮掩、遮蔽的含义。苫蔽是一个古朴而常用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因时代和语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苫蔽的来历:
苫蔽是一个古老的汉字,其起源和演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时期。苫蔽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主要用来形容用茅草、稻草等材料覆盖房屋或物品,以遮挡阳光、雨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保护物体不受损害。
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苫蔽一词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其原始含义可能指用茅草、稻草等植物材料覆盖房屋或物品,以遮挡阳光、雨水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保护物体不受损害。这个意义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例如《诗经》、《左传》等古籍中都有苫蔽的记载。
随着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苫蔽一词的意义逐渐扩大,可以用来形容用各种材料、器具等物品遮盖、掩饰、隐蔽等意思。例如《左传》中有矢石无苫蔽,意思是说箭矢和巨石没有遮蔽物,这里苫蔽一词用来形容军队的防御措施不够严密。
在《战国策》中也有以瓦石为财宝,以苫蔽为衣服的记载,意思是用财宝换取瓦石,把衣服覆盖在物体上,说明物品被不当使用或浪费。
在现代汉语中,苫蔽一词多用于形容房屋、物品等被覆盖、遮挡的状态或情境,也有遮掩、遮蔽的含义。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宝玉笑道:‘青苔之上若再加以苫蔽,如何看得见?的描写。
意思是说青苔上面如果再加上一个遮盖物,就难以看到了。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苫蔽一词来形容房屋、物品等被覆盖、遮挡的状态,或者形容某个人或事物被掩饰、遮蔽的情况。
首乌,学名何首乌,为蓼科植物。
首乌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生山谷灌丛、山坡林下、沟边石隙。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
何首乌(拉丁学名:Fallopia multiflora (Thunb) Harald),又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九真藤等。是蓼科蓼族何首乌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主产于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苏等地。原植物喜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喜温暖潮湿气候,忌干燥和积水,粘土不宜栽培。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截疟、解毒、润肠通便。临床用名有生首乌、首乌、制首乌。
植物学史
《本草纲目》记述:汉武时,有马肝石能乌人发,故后人隐此(何首乌)名,亦曰马肝石。 唐代李翱有《何首乌传》云:“何首乌苗如木藁光泽,形如桃柳叶,其背偏,独单,皆生不相对。有雌雄者,雌者苗色黄白,雄者黄赤。其生相远,夜则苗蔓交或隐化不见。医学著作《大明本草》(《日华子本草》,五代时期著作)记述:因何首乌见藤夜交,便即采食有功,因以采人名尔。“《开宝本草》(宋)曰:“本出顺州南河县,今岭外江南诸州皆有。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生必相对,根大如拳,有赤、白两种,赤者雄,白者雌。”其时已有以醋制法炮制何首乌的记载。 日本人大贺歌子于1918年7月在今辽宁省复县得利寺采集到何首乌标本,存于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冬诸药以上。气血不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此药流传虽久,服者尚寡。嘉靖初,邵应苍真人,以七宝美髭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宋怀州知州李治,与一武臣同官。怪其年七十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叩其术,则服饵首乌丸也。乃传其方。后治得病,盛暑中半体无汗,已二年,窃自忧之。造丸服至半年余,汗遂浃体。其活血治风之功,大有补益。其方用赤白何首乌各半斤,米泔浸液,竹刀刮去皮,切焙,石臼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亦可末服。茯苓为之使。
《本草经疏》:何首乌,本文味苦涩微温,《传》言味甘气温,其禀春深生气无疑。春为木化,入通于肝,外合于风,升也,阳也。入足厥阴,兼入足少阴经,故为益血祛风之上药。雌雄二种,遇夜则交,有阴阳交合之象,故能令人有子。肝主血,肾主精,益二经则精血盛。发者,血之余也,故乌髭鬓。其主瘰疬者,肝胆气郁结则内热,荣气壅逆,发为是病。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与肝为表里,为少阳之经,不可出入,气血俱少,乃风木反主,行胆气,益肝血,则瘰疬自消矣。调荣气则痈肿消。治风先治血,血活则风散,故疗头面风疮。肠为痔,痔者湿热下流,伤血分而无所施泄,则逼近肛门肉分,迸出成形为种种矣,风能胜湿,湿热解则痔将自平。心血虚则内热,热则心摇摇而作痛,益血则热解而痛除。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气,延年不老者,皆补肝肾,益精血之极功也。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者,妇人以血为主,月事通后,厥阴主之,带下本于血虚而兼湿热,行温益血,靡不除矣。
简误:何首乌为益血之药,忌与天雄、乌头、附子、仙茅、姜、桂等诸燥热药同用。
《本草蒙筌》:味甘、苦、涩,气微温,无毒。茯苓引使。忌猪羊血汁,恶萝卜菜蔬。主瘰疬痈疽,疗头面风疹。长筋骨,悦颜色,益血气,止心疼。久服添精,令人有子。妇人带下,为末酒调。原取名曰夜交藤,后因顺州南河县何翁服之,白发变黑,故改称为何首乌也。花采九蒸九曝,久服亦驻颜容。
《本草乘雅》:何首乌,原名交藤,以言象也。观夫赤白交结,则金火亡刑,火金合璧矣。更观夜合昼疏,则通乎昼阳辟则辟,夜阴之阖则阖矣。设地大失其坚固,为痈,为痔,为瘰疬,为疠风;设水大失其润湿,为带、为淋、为精竭、为髓涸、为血液枯;设火大失其暖热,为冷、为厥、为卒中、为心痛;设风大失其动摇,为挛、为痿、为身半不遂、为行步不正。仍可使风归动摇,火归暖热,水归润湿,地归坚固,而众眚除。驻五形,充五藏,美毛发,悦颜色,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药性解》:味苦甘涩,微温,无毒,十二经络无所不收。观其藤夜交,乃补阴之剂也。消瘰疬,散痈肿,疗五痔,止肠风,乌须发,美容颜,补劳瘦,助精神,长肌肉,坚筋骨,添精髓,固腰膝,除风湿,明眼目,及治妇人产后带下诸血,老年尤为要药,久服令人多子延年。春夏采鲜者,赤白合用,兼补气血。茯苓为使,畏猪羊血、无鳞鱼、萝卜,忌铁器。
按:何首乌大能补益,全在蒸晒如法。
《药鉴》:气微温,味苦涩。疗头面风,消诸痈肿。长筋骨而悦颜色,益气力而止心疼。久服添精,令人有子。与血药同用,能黑须发。与利药同用,能收痘疮。佐白芷,又止痘疮作痒。君寄生,又驱风疾作痛。大都多年肥大者为美。忌萝菔。
《景岳全书》:味甘涩微苦,阴中有阳,性温。此其甘能补,涩能固,温能养阳。虽曰肝肾之药,然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凡血气所在,则五阴之脏何所不至?故能养血养神助气,壮筋骨,强精髓,黑须发,亦治妇人带浊失血、产后诸虚等疾。第其性效稍缓,暂服若不甚显,必久服之,诚乃延年益寿,滋生助嗣之良剂。至如断疟疾,安久痢,活血治风,疗痈肿瘰疬、风湿疮疡、及一切冷气肠风宿疾,总由其温固收敛之功,血气固则真元复,真元复则邪自散也。故唐之李翱著有《何首乌传》,即李时珍亦曰此物不寒不燥,功在地黄、门冬之上,诚非诬也。服此之后,须忌生萝卜并诸血败血等物。
《本草求真》:何首乌专入肝,兼入肾。诸书皆言滋水补肾,黑发轻身,备极赞赏。时珍曰:何首乌足厥阴、少阴药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肾主闭藏,肝主疏泄,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气血太和,则风虚痈肿、瘰疬诸疾可知矣。与地黄功力相似,独冯兆张辨论甚晰,其言首乌苦涩微温,阴不甚滞,阳不甚燥,得天地中和之气。熟地、首乌虽俱补阴,然地黄禀仲冬之气以生,蒸虽至黑,则专入肾而滋天一之真水矣,其兼补肝者因滋肾而旁及也;首乌禀春气以生,而为风木之化,入通于肝,为阴中之阳药,后天之阳。故专入肝经以为益血祛风之用,血活则风散。其兼补肾者,亦因补肝而兼及也。一为峻补先天真阴之药,故其功可立救孤阳亢烈之危;一系调补后天营血之需,以为常服,长养精神,却病调元之饵。先天后天之阴不同,奏功之缓急轻重亦有大异也。的解。况名夜合,又名能嗣,则补血之中,尚有化阳之力,岂若地黄功专滋水,气薄味厚,而为浊中浊者,坚强骨髓之用乎!斯言论极透辟,直冠先贤未有,不可忽视。
现代药理研究
1 何首乌能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有一定的强心作用,有明显的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并可保护缺血心肌,改善氧的代谢平衡。
2 何首乌能提高机体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降低血浆中的LPO(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并能提高老年机体DNA 修复能力,从而有延缓衰老作用。
3 何首乌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增加血浆cAMP含量,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能使肾阴虚慢性气管炎病人痰液中免疫球蛋白的IgA显著升高。
4 何首乌不但能使肾上腺重量增加,还有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5 何首乌可使老年大鼠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增加,有使肝糖元积累升高的作用。
6 何首乌能促进肠管运动,可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及其对肝细胞的破坏,从而有保肝作用。
7 何首乌对红细胞的生成有促进作用,可增加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粒-脾系细胞产生率、骨髓细节系粗细胞、外周血网织红细胞。
8 何首乌有抗肿瘤作用。
9 何首乌有骤减神经的时值,促进神经兴奋,增加肌肉时值,使肌肉麻痹的作用。
10 何首乌有促进生长、缩短幼年的作用。
11 何首乌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秋老虎高温发威,半夜突然清醒睡不着觉,「暗公鸟」的失眠岁月非常痛苦。中医认为,失眠的人是胆气旺盛,引发入睡困难,尤其在晚上23点至晨1点,走的是胆经,可以通过敲一敲胆经的方法来缓解。此外,也推荐食用一道纾压解忧郁、助眠的「远志酸枣仁粥」,以及必按帮助入睡的3大穴位,提升睡眠品质。
《黄帝内经》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指胆是公正的器官,主宰人的决断,如果没有胆气的促进,就会表现出胆虚怯弱、心神不宁现象,例如心悸、失眠,甚至忧虑等。
晚上11点至晨1点睡不着 敲一敲胆经能助眠
如果你是睡到一半,经常在晚上11点至晨1点就清醒睡不着,此时走的正是胆经;而凌晨1点至3点,走的是肝经(出现比例最多);以及凌晨3点至5点,走的是肺经(肺热)。所以,强化胆经助眠,还能解忧郁,而敲一敲胆经即是不错的好方法。
胆经位于臀部侧边往下经过膝盖外侧
彭温雅中医师在其新书《彭温雅医师的湿气调理全书:排湿从养气开始》中表示,胆经是由头部绕往身体侧面,并达到脚尖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从外眼角开始,往上走到额头鬓角处,绕道耳后,沿着脖子到肩膀,其中一个分支会从耳朵后面进入耳中,绕到耳朵前并走到眼角外侧;另一个支脉从眼角外侧往下经至眼下、下颌角、颈部、胸部,通过肝、胆,绕 毛际,进入髋关节部。直行的经络从锁骨往下沿胸侧、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膝外侧、小腿外侧、外踝前,沿足背进入第四趾外侧。
胆经是位于臀部侧边往下经过膝盖外侧,平时工作习惯久坐的人,容易在此处累积脂肪,此时可以利用双手握拳,顺着臀部侧边,由上往下的方式轻敲胆经,同时可以针对「环跳穴」、「风市穴」、「中渎穴」、「膝阳关」这几个穴点加强 ,效果更佳。
中医看失眠原因: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血虚
除了适度敲胆经有助眠、解忧郁的效果之外,按中医阴阳学说而言,夜为阴,而神其主,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因此失眠在中医古籍记载称之为「不寐」,而人体为顺应天人合一,入夜则寐,入昼则寤,为人体适应自然界规律的表现。中医认为失眠的成因主要可归因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肝郁血虚等,容易导致不易入眠、多梦、易醒。如果属于瘀血内阻、阴虚火旺症型,除了失眠外,也常合并情绪烦躁不安、头痛、心悸、精神紧张等问题。
因此,中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依辨证论治来改善气虚,让气血通畅,就有助于治疗失眠。透过中医改善失眠的优势很多,除了能分别针对忧郁、火气旺、压力大等不同失眠成因对症下药,还兼具补身、调体质作用,更不会因长期服药而出现增加肝脏负担等副作用。尤其若长期仰赖安眠药或镇定剂,恐在日常生活中导致嗜睡、昏沉、成瘾等问题,甚至可能提高交通、工作上的意外可能。彭温雅中医师以下推荐一道有助于纾压解郁,并提升睡眠品质的「远志酸枣仁粥」,以及助眠3大穴位,提供大家参考:
远志酸枣仁粥
材料: 远志30克、酸枣仁30克、白米10克。
作法: 所有药材洗净后,加入两千毫升开水,煮滚后闷一下,即可饮用。
功效: 远志能安神益智、祛痰消肿;酸枣仁能镇静宁心、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两者合用有助于纾压解郁,并提升睡眠品质。
3大穴位放松心情助眠
按压的穴道包括耳神门穴、太冲穴,以及涌泉穴等。每次可按压5秒、每回20次,每天数回,平时按压可改善睡眠品质,若经常反复失眠,则可以增加 频率,以改善症状。
神门穴
穴位: 位于耳朵最上方的三角窝里。
功用: 为帮助睡眠、缓解疼痛、清热安神及调整自律神经。
小小的耳朵对应的是全身器官,每天捏、搓、拉自己的耳朵就能辅助改善失眠的困扰,调整紧张焦躁的情绪,并启动身体的自然治愈力。
太冲穴
穴位: 位于足背侧,大拇趾和第二趾中间两根骨头交会凹陷之处,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能够反应肝经以及肝的状况。
功用: 太冲穴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适合肝火旺盛、心情焦虑、郁闷及失眠的人,经常用指腹按揉此穴就可以平肝熄风、清肝明目。
涌泉穴
穴位: 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泉穴。
功用: 轻轻点按涌泉穴,能启动经络传递作用,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帮助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情绪。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浸泡双脚,热水以能适应为度,可以帮助一夜好眠。
经常在晚上11点至晨1点就清醒睡不着,此时走的正是胆经。 属于瘀血内阻、阴虚火旺症型,除了失眠外,也常合并情绪烦躁不安、头痛、心悸、精神紧张等问题。 轻轻点按涌泉穴,能启动经络传递作用,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帮助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情绪。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募穴之一·胆募 41 日月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日月穴的定位 47 日月穴的取法 48 日月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日月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日月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日月穴的配伍 413 文献摘要 414 研究进展 4141 治疗慢性胆囊炎 4142 治疗胆石症 4143 对胆汁分泌的影响 4144 收缩胆囊 5 经穴别名 51 日月的别名·胆募 52 辄筋的别名·胆募 521 辄筋穴的别名 522 出处 523 穴名解 524 特异性 525 所属部位 526 辄筋穴的定位 527 辄筋穴的取法 528 辄筋穴穴位解剖 5281 层次解剖 5282 穴区神经、血管 529 辄筋穴的功效与作用 5210 辄筋穴主治病证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 52112 灸法 5212 辄筋穴的配伍 5213 文献摘要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胆募 1 拼音
dǎn mù
2 英文参考Rìyuè GB2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胆募:1募穴之一;2经穴别名。[1]
4 募穴之一·胆募胆募为募穴之一,指胆的募穴日月[1]。见《脉经》。《脉经》:“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穴位 日月 汉语拼音 Riyue 罗马拼音 Jinhyueh 美国英译名 Sun Moon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4 富耶氏 VB24 德国 G24 英国 G24 美国 GB24
日月为经穴名(Rìyuè GB24)[2]。出《脉经》。别名神光[3]。属足少阳胆经[2]。日月是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日即太阳,月即月亮,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穴为治肝胆的要穴,故名日月[2]。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呕吐,胁肋疼痛,呃逆,胁肋胀痛,胃脘痛,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胁肋痛,胃痛,腹胀,肝脏疾患等。
41 日月穴的别名神光(《千金翼方》)、胆募(《千金翼方》)。
42 出处《脉经》: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43 穴名解日即太阳,月即月亮,日为阳,指胆;月为阴,指肝,此穴为治肝胆的要穴,故名日月[2]。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月,《说文》:“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日照乎昼,月照乎夜。同曜,齐明。本穴为胆之募穴,胆为中正之官,决断所出,十一脏皆取于胆,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从日从月,日月本为太阳与月亮,此指双目及胆之脏象而言。道经以双目为日月。《黄庭内景经》肺部章:“日月之华救老残。”注:“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主肝,配东方木行也。”又曰:“外应眼瞳鼻柱间。”注:“外应眼瞳,目之所主于胆,胆之所仰于目。”天中章:“眉号华盖覆明珠,九幽日月洞空无。”肾部章:“上致明霞日月烟。”注:“日月即二目。”双目为肝胆之所主,而胆募乃名日月也。又,山名。《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又旗名。《释名·释兵》:“九旗之名日月,为帝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黄庭内景经》胆部章:“雷电八振扬玉旌。”注:“八方雷振,威怒之貌也。玉旗刚色之色也。”肝为将军,胆主决断。其阳纲之气,自应如山岳之高大,如旌旗之威武也。[4]
日月又名“神光”。神之光,日与月也。[4]
44 特异性日月是胆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2]。
45 所属部位季胁[5]
46 日月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日月穴在上腹部,当 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胆的募穴[6]。
日月穴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日月穴位于 直下,当第七肋间处(《针灸甲乙经》)[3]。
另说“在期门下五分”(《备急千金要方》);“在期门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经考穴编》);“在期门直下八分”(《针灸集成》)[3]。
日月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肌肉)
日月穴在季胁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47 日月穴的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 下方,当第7肋间隙处取穴。
日月穴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2]。
仰卧位,在 下方,当第7肋间隙取穴;或 直下,期门下1肋处取穴,女性在锁骨中线与第7肋间隙交点处[7]。
48 日月穴穴位解剖日月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直肌、肋间外韧带、肋间内肌、腹横肌、胸内筋膜。皮肤由第6、7、8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胸膜薄而透明,是非常坚韧的浆膜。它可以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包绕肺的表面,称脏胸膜(肺胸膜);外层贴附于胸腔各壁的内面称壁胸膜。由于贴附部位不同,壁胸膜又分为:衬于胸内筋膜内面的是肋胸膜;覆盖于膈肌上面,并与其紧密相贴为膈胸膜;从两侧覆盖纵隔器官的浆膜是纵隔胸膜。此外,胸膜壁层,突出于胸廓上口,第1肋上方的部分称胸膜顶,其突出的程度,与胸廓的形状有关。胸膜壁的脏与壁层相互移动,形成潜在性间隙叫胸膜腔。胸膜各部的相互移动行处,肺的边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空隙称胸膜窦。肋胸膜和膈胸膜的返折处,是胸膜窦中最大,而位置最低的,其最低相当于第12肋处,称肋膈窦。因此,针刺该穴时,若盲目进针,除穿经上列结构以外,可经肋窦膈、肺、膈达肝(右侧)、胃(左侧),其后果是严重的。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2]。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8]。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7肋间神经和动脉分布[8]。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3]。
49 日月穴的功效与作用日月穴具有利胆疏肝,降逆和胃的功效。
日月穴有疏肝利胆、化湿和中的作用[2]。
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9]。
日月穴系胆与脾经之会穴,有疏调肝胆、和中降逆作用[4]。
本穴挨近期门,本穴能佐期门,调月信,更知日月之义。不仅取意之光明,且寓意朝夕朔望之期也。[4]
凡属募穴均在脏器之表,与本脏器内外相对。如肺之中府、肾之京门、肝之期门、脾之章门、心之巨阙,虽不直对,亦相距不远。[4]
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辄筋、日月两穴所治之症,所差无几。[4]
410 日月穴主治病证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呕吐,胁肋疼痛,呃逆,胁肋胀痛,胃脘痛,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肝炎,胁肋痛,胃痛,腹胀,肝脏疾患等。
日月穴主治胁肋、胆、胃等疾患:如呕吐呃逆、反胃吞酸、口苦多唾、黄疸、胸闷、胸肋疼痛、四肢不收等[2]。
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8]。
日月穴主治 黄疸,呕吐,胁肋胀痛;吞酸,呃逆,胃脘痛[7]。
现代又多用日月穴治疗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2]。
日月穴现代常用于治疗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等[9]。
日月穴主治胁肋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胃痛,腹胀;以及胆囊炎,肝脏疾患等[3]。
1消化系统疾病:黄疸,膈肌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2其它:肋间神经痛。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2]。
斜刺03~05寸[3]。
斜刺或平刺05~08寸[8]。
沿肋骨间隙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重胀感,向四周放散[7]。
注意: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8][3]。
右侧穴下为胆囊底部所在,故针刺时注意掌握针刺的角度、深度;若进针过深,可伤及胆囊和肝脏,造成胆囊穿孔等意外事故,故不能深刺[7]。
4112 灸法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日月穴的配伍日月配丘墟、阳陵泉、支沟,有疏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疼痛。
日月配期门、阳陵泉、丘墟、足临泣、支沟、外关,治胁肋疼痛[7]。
日月配内关、中脘,有降逆止呕的作用,主治呕吐。
日月配内关、中脘、胃俞,治呕吐[7]。
日月配大椎、至阳、肝俞、阴陵泉,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黄疸。
日月配大椎、至阳、肝俞、胆俞、阴陵泉、太冲,治黄疸[7]。
4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太息善悲,少腹有热,欲走,日月主之。
《千金翼方》:呕吐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胆募)百壮,三报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
《医宗金鉴》:呕吐吞酸。
414 研究进展 4141 治疗慢性胆囊炎取日月(双侧),用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用夹持进针法,沿肋骨缘斜刺05寸,行雀啄泻法1 min,以窜胀感至右上腹或背部为度,留针30 min,留针期间不行针,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4周。共治30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100%。[9]
4142 治疗胆石症日月用药物外敷配合耳穴压丸法可治疗胆石症。消石散:金钱草500 g,生大黄、玄明粉各600 g,槟榔、炮山甲、威灵仙各250 g,郁金、白芷、木香、虎杖各300 g,枳壳、陈皮各200 g,薄荷冰50 g,麝香少许。将上述药材用机器粉碎后拌和调匀,过100目筛,装罐备用。用时取该散20 g左右,用蜂蜜适量调成膏状摊在塑料薄膜上,将肝胆投影区用水洗净擦干,将备好的消石散膏贴于右日月,用布带固定,7d换药一次,2周为一疗程。耳穴压丸法:将王不留行粘于5 mm×5 mm医用胶布上,分别固定在肝、胰、胆、胃、十二指肠、神门、三焦、直肠穴处。患者于每餐后自行按压每穴5 min,隔日换贴另侧耳穴。6次为一疗程,一般1个疗程内见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早餐或午餐前20 min进食猪蹄1只。共治536例,痊愈83例,显效211例,有效195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为912%。[9]
4143 对胆汁分泌的影响电针日月对胆汁分泌有促进作用,并可使胆囊收缩,有利胆和排石作用。取胆总管引流患者的日月,电针后30 min,可见胆总管明显规律性收缩,迫使胆道造影剂阵阵通过Oddi括约肌而进入十二指肠。也有报道用皮内针针刺日月,在X线下可见胆囊缩小,表示可促进胆囊收缩。还有报道针刺期门、日月对胆结石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针刺加口服硫酸镁,其排石率为69%,对照组为205% (P <0001)。[9]
4144 收缩胆囊针刺日月、期门等穴,可引起胆囊不同程度的收缩,又可使胆道术后置T管引流患者奥狄氏括约肌开放频繁;开放时间稍延长,关闭时间稍缩短,但对胆总管压力无明显影响[2]。
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2]。
5 经穴别名 51 日月的别名·胆募胆募为经穴别名。见《针方六集·神照集》,即日月[1]。日月为胆之募穴,故名胆募。《脉经》:“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52 辄筋的别名·胆募胆募为经穴别名,《针灸聚英》作辄筋之别名,非[1]。《针灸大成》谓辄筋穴为胆之募(胆之募穴应为日月,《脉经》:“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故名胆募[4]。辄筋穴在第8肋骨上缘内侧端,日月穴在第8肋骨下缘外侧端,两穴相对只隔1条肋骨。
穴位 辄筋 汉语拼音 Zhejin 罗马拼音 Chechin 美国英译名 Flank Tendon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B23 日本 23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3 富耶氏 VB23 德国 G23 英国 G23 美国 GB23
辄筋为经穴名(Zhéjīn GB23)[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神光、胆募[11]。属足少阳胆经[10]。辄筋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0]。辄原指车两旁靠板,筋即筋肉,此穴当胸胁筋骨之间,故名辄筋[10]。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
521 辄筋穴的别名神光(《针灸大成》),胆募(《针灸大成》)。
522 出处《针灸甲乙经》: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著胁。
523 穴名解辄原指车两旁靠板,筋即筋肉,此穴当胸胁筋骨之间,故名辄筋[10]。
辄,即车耳,可以凭倚,故引申为有倚恃而妄为之义。筋,筋肉。指穴在肋间状如两口之筋肉处。本穴主治四肢不收,喘息不卧,针后可使疾病若失,亦可使筋有所依附:又辄与辙通,以其穴在肋间若辙迹之故,故名之。此穴在胸胁部,当第4肋间之渊腋前1寸处。是处如车之两耳,穴依其筋肉处,故名辄筋。《庄子》中载有:“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因该穴主治四肢不收,喘息不卧,针后可使疾病若失,使人忘吾有四肢形体,亦可使筋脉有所依附,因名辄筋。[4]
《针灸大成》谓本穴为胆之募,故又名胆募[4]。
524 特异性辄筋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0]。
525 所属部位胁[5]
526 辄筋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辄筋穴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 ,第4肋间隙中[6]。
辄筋穴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侧卧取穴[10]。
辄筋穴位于侧胸部,腋窝中点直下3寸,再向前1寸处,约平 [11]。
辄筋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肌肉)
辄筋穴在胁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527 辄筋穴的取法正坐或侧卧位,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处取穴。
辄筋穴位于胸外侧区,第四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侧卧取穴[10]。
仰卧或侧卧位,在渊腋前1寸,平 ,当第4肋间隙中取穴[12]。
528 辄筋穴穴位解剖辄筋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部深筋膜、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前锯肌贴于胸廓的后外侧面,以肌齿起始上8至9肋骨的外面,在肩胛骨前外侧,止于该骨的内侧缘(脊柱缘)。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该神经由腋动脉的第一段的后方入腋窝,沿前锯肌表面下降,最后分成小支,布于该肌各个肌齿。该神经与胸外侧动脉、静脉伴行。胸腔内相对应的器官为胸膜及肺。(参看渊腋穴)
52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10]。
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8]。
52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外侧动脉分布[8]。
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并有胸外侧动、静脉及第五肋间动、静脉通过[11]。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29 辄筋穴的功效与作用辄筋穴有疏肝和胃、平喘降逆的作用[10]。
辄筋穴具有降逆平喘,理气止痛的功效。
辄筋穴系胆与膀胱经之会穴,有宽胸理气之功。主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宿汁,吞酸。[4]
5210 辄筋穴主治病证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
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等[10]。
辄筋穴主治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8]。
辄筋穴主治呕吐,吞酸,胁痛;胸满,腋肿;气喘[12]。
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10]。
辄筋穴主治胸满,气喘、胁痛,呕吐,吞酸;以及乳腺炎,肋间神经痛等[11]。
1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支气管哮喘;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
3其它:呕吐。
5211 刺灸法 52111 刺法一般斜刺03~05寸[10][11]。
斜刺或平刺05~08寸[8]。
沿肋骨间隙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12]。
注意:辄筋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8][11]。
52112 灸法可灸[10][12]。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11]。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212 辄筋穴的配伍辄筋配阳陵泉、支沟,有宽胸行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胁疼痛。
辄筋配膻中、阳陵泉、支沟、外关,治胸胁疼痛[12]。
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尺泽,治喘息不得卧[12]。
5213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胸中暴满,不得眠,辄筋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中暴满,不得卧,喘息也。
《针灸大成》:主胸中暴满不得卧,太息善悲,小腹热,欲走,多唾,言语不正,四肢不收,呕吐宿汁,吞酸。
陵墓制出现在什么代?
本文2023-10-20 23:41:3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2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