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想补气血,大家有什么试过的好办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0浏览:2收藏

立秋想补气血,大家有什么试过的好办法?,第1张

立秋时节气候转凉,正是进补气血的最佳时间。气血充足才能皮肤光亮,牙齿坚固,年轻有活力。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进补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尝试过的方法。

一、什么是气血?

要想知道怎么进补气血,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气血,才能够对症下药。在中医来讲,气的意思是生存的根本,比如呼吸时气的出入、活动时汗的发散等等。血则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主要负责在人体中循环,对于五脏六腑起到滋润和营养的作用。气能生血,血能养气,以致生生不息。所以,所谓的补气血就是补身体里的血液和精气。

二、怎样补气血?

1、饮食调理法:日常可以吃一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以及含必需微量元素(铁、铜、叶酸和维生素B12等等)的食物,能够很好的帮助提高人体的造血功能,预防贫血的出现。比如,动物肝脏、蛋类、豆制品、红枣、花生和黑芝麻等等。我曾经坚持过一段时间每天吃红枣和猪肝粉,大概吃了三个月左右,确实感到精气神好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也不会总是手脚发凉了。

2、中药调理法:气血不足的人其实可以适当的服用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方。补气一般可以服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等;补血则可以喝一些四物汤、当归汤。前些年,我到中医院看过医生后开的就是四君子汤的方子,就是用人参(党参也可以)、白术、茯苓和甘草加水煎煮制成的,对面色萎黄、气短无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当然,使用中药调理一定要在医生看诊过后,遵循医嘱进行服用,切不可自行随意更改药量。

3、良好习惯法:事实上,服药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要想长期的补足气血还是要依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滋养气血关键在于良好的睡眠,尤其是良好的子午觉。我也尝试睡过午觉,短暂的十五分钟午休就能让我一整个下午都保持神清气爽。其次,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大部分气血不足之症的出现都和脾脏有关,而脾脏失衡又和思虑过度有关。我有一段时间因为学业的压力而时常感到疲倦不堪,后来懂得了凡事不强求的道理,给自己减压,注重劳逸结合,气血也渐渐恢复了过来。

4、晨练拉伸法:立秋后,天气转凉,大部人都想懒懒的窝在室内温暖的地方。但是,这样反而会让身体出现说不出的疲惫感,导致气血亏损。有古籍记载:“红霞四布,一轮突现,阳光弥满,昂首舒步。调其呼吸,纳天地间清新之气,以充实于丹田气海之中,此朝时之健步逍遥法也。”早上到空气好的地方,深呼吸,放松身体,抬头大步走。这样既可振奋阳气,又可补足气血,疲劳感会少很多。

这四种方法都是我亲身实践过后感到简单、实用、性价比高的。其实,不只是在立秋前后,全年都可以用这些方式滋养气血。此外,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的吃一些燕窝、阿胶之类的补品。气血亏损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还是要注意防患于未然。

在中医学方面,隋唐时期出现的重要中医典籍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干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唐代公私修撰的一系列本草著作。另外,还完成了几部整理、注解《黄帝内经》的典籍,如隋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释义》。所有这些著作,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宋元时期中医学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这个时期的医药学典籍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的特点。方书方面有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私修的有《苏沈良方》《史载之方》等一百余种。疾病诊断方面,有崔嘉彦的《脉诀》、朱震亨的《脉诀指掌病式图》等。妇科方面,有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等。儿科方面,有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文中的《小儿病源方论》《小儿痘诊方论》等。法医学方面,有宋慈的《洗冤集录》。针灸方面,有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许希的《神应针经要诀》。研究伤寒病的,有庞安时的《伤寒病总论》、朱肱的《伤寒百问》等等。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不仅内部的分科更为细密,同时也出现了代表不同理论特色的医学学派,金元时期的四大家便各有多种著作,阐述各家的医学理论。如“寒凉派”的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问病式》等,“攻下派”的张从正著有《儒门事亲》等,“温补振”的李呆著有《脾胃论》等。“养阴派”的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他们的著述都从不同的侧面为丰富祖国医学作出了贡献。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在中国悠久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都是依靠中药来治病救人的,而经过中国漫长的岁月检验,事实证明中医也确实是存在一定的疗效的,不然的话不可能在中国有这么长的历史。而中国古代有一些特别著名的中医典籍,其中大家都可能听说过的一些,比如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青囊书,黄帝内经等等。

其中青囊书是华佗书写的一本医学典籍,可惜随着华佗去世,青囊书也不见了踪影,所以我们现在并没有完整的青囊书流传下来,但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这些都是有成本的流传下来的。其实我们现在医学已经发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一下中医的这些医学典籍究竟还有没有参考价值?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是以西方医学为主的医疗体系,而中医则主要还是在中国有一定的分布,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得十分的快,所以现在的医疗体系也有很大的发展,并且对于一些病和一些药做了很透彻的研究。

但是中医好像渐渐的不受到大家的信任,主要就是因为在一些基础的药理研究上,中医还是存在很大的欠缺的,就比如我们买到的中成药,说明书上居然连不良反应这些都没有写明而相反我们现在买到的西药上面连病理不良反应等等这些都是有很清楚的标注的,这样也更能够让人放心一点。

所以我觉得中医需要进行一个科学的理论改革,把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都进行一个透彻的研究和分析,对于一些药方是否有用,也应该做一个科学的实验论证,而中国那些流传下来的传统医学典籍应该去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把其中有用的留出来,而没有用的就可以去掉,以免对后来学医的小伙伴造成一定的误解。

在未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

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

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经典,即源头。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立秋想补气血,大家有什么试过的好办法?

立秋时节气候转凉,正是进补气血的最佳时间。气血充足才能皮肤光亮,牙齿坚固,年轻有活力。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样进补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