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第1张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金瓶梅》、《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造成很多古籍变成孤本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多抄录几本就可以避免的。至于究竟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很多的古籍变成了孤本,下面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首先来说,原本很多古籍当年确实是抄录了很多本,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本古籍都损坏了,极少数得以幸存下来的古籍于是就变成了孤本。由于一些古籍在当年就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所以曾经也是爆火的畅销货,也被很多人抄录过。只是由于古代时期竹简、纸张的使用年限不是太长,一些人学到了古籍中的知识后便疏于保存,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损坏了。可能只有极少数的古籍被后人精心的保护者,成为了孤本。

其次就是,一些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古籍受众范围很有限,在当时也是不允许多抄录几本的,所以最终能够流传下来的也就成为了孤本。其实相对于四书五经那些受众范围很广的书籍来说,一些特殊行业的受众范围就非常的小,流传范围非常的有限,自然也就成为了孤本。比如在古代的医生、工匠、武术等行业,都是讲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很多都是师傅与徒弟之间秘密传授的,为了避免同行窥探自己的秘密,又怎么可能多抄录几本呢。

最后就是,为了维护皇权的统治,古代出现过官方对其他思想、行为进行打压的情况,也造成了很多孤本的出现。在古代,很多君王为了维护正统的思想,都曾对其他思想进行过打压,比如焚书坑儒、三武灭佛等历史事件。原本流传度很高,受众范围很广的古籍可能因为这种官方行为而一下就变得人人自危,很多古籍因此而遭到了损毁,万幸保存下来的也就成为了孤本。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秦始皇以前的古书是不是全都被烧掉了,现在人已经看不到秦以前的古书了。

解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很令正直的读书人讨厌。

博士淳于越是个书呆子型的人物,当面直斥他“面腴”。非但如此,淳于越还不识时务地转向了法今还是法古的老话题。战国诸家就这个话题争论了不知多少次,总起来说,儒家一直主张法先王,而法家则坚持以为审时度势的“察今”更为重要。

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就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这段十分著名的倡言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是法家的一贯主张。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秦即已发生焚书事件。根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秦孝公在商君教引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将《诗》、《书》、礼、乐看成是病国之虱,以为国家必去虱才可富强。站在极端扩张君 力和威势立场上的韩非子更是激烈反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的“学士”,“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他认为“私学”是与统治者“二心”的,“二心私学”“大者非世,细者惑下”,如果“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的话,是要“乱上反世”的。在著名的《五蠹》中,他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逃避耕战依附重臣的人)、商工之民并称为害国之“五蠹”,并明确声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是韩国贵族,他多次上书韩王安但未被采纳。韩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言说,但他的书写得好,秦始皇读到他的《孤愤》、《五蠹》等篇大为赞赏。韩非子终于得到了一次出使于秦的机会,于是他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而缓伐韩。韩非子的才能引起他的老同学李斯的嫉妒,在李斯的谗害之下,韩非子最后服毒自杀。

但是,韩非子鼓吹的法家的理论学说在秦国还是被秦始皇和李斯所采用。李斯,同样是个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身为秦国的丞相,他是秦国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

秦始皇应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而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很自然地批准了李斯的焚书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从而大大增加了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可以读到国家典藏的“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还是为六国史书的不传而痛心不已。《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秦始皇焚各国史书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其实秦始皇焚敌国的史书这一举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任何一个王朝毫不含糊也都这么干。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是儒家之经典,百家语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学说。秦始皇实行如此严厉之措施,将法家以外诸子百家统统禁锢,实在是种对学术进步、文化繁荣的反动,把战国时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文化学术的大好局面破坏殆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从此几千年,直到现在也再也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了。因此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2520多年前,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在守关人尹喜的请求下写出了著名的五千字《道德经》,出关后下落不明至今仍是一个谜,没有定论。

中华文明的先驱们,似乎都是那么的神秘。他们存在历史上的名气很大,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辉煌事迹。然而时间却很短,短到一夜之间退出世人视野,踪迹更是难寻!虽然后世的历史典籍记载有限,但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蛛丝马迹也许会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有人说老子西去到了印度,教育出了释迦摩尼这个徒弟;也有人说老子晚年在甘肃临洮修身养性,羽化成仙是为太上老君;还有人说老子那也没有去只是东归回到家乡,河南鹿邑老家罢了。

但是小编认为老子的去向至少有三个人知道或者三种可能:

1、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从上可以看出老子是他的老师推荐去的周都,那么学成归来很有可能去找他老师去了,以老子的性格接替他老师的位置大有可能。讲学传道,善莫大焉!至少孔子就曾向老子求道解惑!

2、据说鬼谷子是老子的徒弟,天赋异禀的他尽得老子真传,经过多年苦修,拥有神鬼莫测之能。虽然比不上他的师父,但是身怀旷世绝学,精通百家学问,无人能及。

鬼谷子

所以老子如果要隐居,很可能鬼谷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为什么要说之一,后面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说到。

3、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这“莫知始终”应该说的是司马迁不知道老子去哪了,而作为能让老子亲自为他留下五千言的伊喜,肯定和老子关系不一般,春秋时期竹简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五千字从思考整理到编撰刻录,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期间的日日夜夜足以说明老子对尹喜的重视。

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或称"关尹"。甘肃天水人,周敬王(-前477年)之大夫,他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敬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能知前古而见未来的人,伊喜必然知道老子的去向,见到了老子就说“子将隐矣”可见他确实能知过往未来。只是为好友的避祸乱世而保密罢了。不管老子是否成神、成仙或者出走外星系亦或是所谓的穿越,完成使命功臣身退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那么问题来,老子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么?你们觉得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古籍?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