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第1张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医将热疖归人“温毒”范畴,又称暑疖;有头疖又称石疖,无头疖又称软疖。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体质衰弱,皮毛不固患儿,更易发生本病。[临床表现]局部红、肿、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出脓即愈。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活血生肌膏膏药内加生-肌-丹帖敷可以活血化瘀、提毒外出、祛腐生肌、清热解毒;清除坏死组织,杀菌消炎。迅速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快速生长。对各种化脓性溃烂,无名肿毒、久治不愈的伤口、外伤感染、等疾病疗效奇特,不打针、不吃药、不手术、无痛苦,可迅速愈合伤口而达治愈目的,无副作用。

问题一:为何总是长疖肿,怎么回事 按照中医的说法是身体内部有毒火,才长疖肿的,需要排毒败火,才能够化解,需要吃一些解毒败火的中药,而西医需要等疖肿“熟透”后开刀排脓,用一些消炎药物慢慢愈合。只是等疖肿自己愈合,往往毒火不消,还会长疖。 而吃一些解毒败火的中药,可以使疖肿消退,不再长疖,不过这类中药由于利润低,越来越少了,如“小败毒膏”就是一种很好的口服的治疗疖肿的小药,现在没有了。“牛黄上清丸”、“西黄丸”也对内火排毒很有效。

问题二:为什么经常长疖子? 疖子  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治疗:  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地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已经化脓则应切开排脓、换药,并继续使用抗生素。严重的痈如项部痈则须早期切开,以防败血症的发生。有发热、头痛者可口服解热止痛药。  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合。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疖子的防治  MTP医学信息网 2000-7-22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  本病的预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  疖子虽小不可不防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问题三:身体为什么会长疖 这是体内有毒气,我到了夏天经常会长,背上和 上都长过。

那个疖子不可以挠或挤压,否则毒气会扩散,也没不可以挑破,否则会留下疤的。

不可以吃上火和发的东西,比如肉类、油炸的东西。多吃清热解毒的东西,多喝水,最好是金银花茶、绿豆汤。药的话,最好不要吃西药,可以吃大败毒胶囊和六神丸。

还有一种外敷的方法,把大败毒胶囊打开,里面的药粉和醋,最好再加上麝香,调成黑褐色的糊状,用纱布敷在包包上。每天换一次,大概三天,包包会冒出尖头,等尖头硬了,把针烧热,把尖头挑破,把毒 ,切忌不要像挤痘痘那样挤。然后包包就会消,不过刚把毒 会有个洞,不要碰它,注意不要感染,过几天就一点也看不出来了。

不过如果吃药可以消的话,就不要用拔毒的方法,因为没经验的人很容易在拔的时候把毒挤扩散了。我的疖子都是我爸帮我弄的,他年轻时也经常长,所以有经验。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买蛇回来做蛇羹,蛇是凉性的。小时候,爸爸去农村给我抓了条眼镜蛇呢,说是以毒攻毒,呵呵,那条蛇吃了就全好了。

问题四:长疖肿了怎么办? (一)普通康复疗法

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患处碰撞挤压,给予清凉饮食,忌食辛辣食品,戒烟,酒及油腻的食品全身症状的疖及疖病要多注意休息,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千万不能任意挤压,以免引起并发病症。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热毒蕴结

初起皮肤出现圆形小结节,红肿,疼痛,逐渐增大,中央突起,形成米粒样点,继之丹节中心处变软,溃破出脓.轻者疖肿只有1~2个,多者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可有发热、口干,溲赤、便秘、苔黄、脉数等症.

[治法] 清热解毒。

[方药] 连翘败毒丸加减:金银花16克,赤芍12克,生甘草6克.热毒较甚加黄连,生山栀,紫花地丁等,小便短赤加车前子、六一散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生石膏等。

2.暑热漫*

多见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小儿头面部,单个或多个散在小疖,或兼见发热腻,脉滑数。

[治法] 清暑利漫,凉血解毒.

[方药] 清暑涵加减:鲜藿香65克,鲜佩兰65克,赤芍12克,青蒿12克皮12克,六一散16克。若热甚可加黄芩,生山栀等增加清热之力。

3.体虚毒恋

疖肿常此愈彼起,不断发生,缠绵不愈,或串通皮肤,脓水溢流,表面结脓痂,可伴食少纳呆,口干不欲饮,苔腻,脉滑。常见于体质虚弱或有某些慢性病患者,井有相应的全身证候.

[治法] 健脾扶正,利湿解毒。

[方药] 一般可选用二妙散加味;土茯苓3s克,黄柏12克,黄芩12克,归尾12克,白术12克,白茅根35克,六一散13克,蜂房12克。阴虚内热者可加生地,玄参、天门冬等.如有消渴病或其他慢性病,应视原发疾病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4.维生素

一般可补充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片,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C片,每次o.2克,口服,每日3次.

(三)局部治疗

(1)早期病灶涂擦络合碘、外敷鱼石脂软膏、红药膏或金黄膏.患处以50%硫酸镁湿热敷或物理疗禁忌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五)中成药疗法

可选用防风通圣丸,连翘败毒丸、梅花点舌丹、醒消丸、蜡酥丸等内服或外敷。

(六)挑刺疗法

在蒌中穴处先行 十数次,用2寸针直刺该穴1~2寸深,重手法捻转,留针lO~30分针,拔针后挤压针眼,使出血形成瘀斑,隔日1次,lo次为一疗程。

(七)药酒疗法

(1)甘草升麻酒;炙甘草20克,升麻2克,沉香20克,麝香o.6克,淡豆肢35克。上5味,除麝香外,共捣碎过筛,与麝香拌匀置瓶中密封.每次用15克,酒1杯同煎至八成,去渣。早晚食前各服1次。渣热敷肿处。本方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头上肿毒,刺痛难忍。

(2)瓜萎甘草酒:瓜萎1枚,甘草2克.上2味,粗碎,用酒1小杯、水1小杯,煎3~5沸去渣。临睡时温服。本方具有消肿、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痈疗多日不消者。

(3)忍冬藤煎酒:忍冬藤150克,生甘草10克.先取一把忍冬叶入砂盆研烂,入酒少许和匀成膏.再将忍冬藤、生甘草人砂锅内,加清水2碗,武火煎至1碗,入好米酒l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渣,分为3份.将药膏调涂患处四周,留头。早、午、晚各服一份药酒,病重者1天可服2剂.本方具有消肿解毒、清热祛湿的作用.适用于痈疮初发,关节红肿热痛。

(4)神效酒:人参30克,没药3>>

问题五:为什么会得疖肿 皮脂腺分泌旺盛,金**葡萄球菌感染

5 中医对疖子的认识

中医认为疖子的发生与外感火热邪毒有关,火热邪毒蕴结于皮肤,导致火毒与气血凝结化热而酿脓而成;或因嗜食肥甘辛辣之物;或是由于在夏季炎热季节,更柔暑热湿邪;或因天热汗出不畅,暑湿阻于肌肤等因素均可引起。

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大多数为金**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中医亦称疖,多由暑、湿、热毒蕴于肌肤所致。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致病菌为金**葡萄球菌。其特点为初起即有多个粟粒样脓头,溃后状如蜂窝,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范围较大,甚者大于30厘米。属中医“有头疽”范围,多因外受风温热毒,内有脏腑蓄毒所致。

疔是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很容易走黄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以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蛇头疔,指疔毒发于手指末端,肿胀形如蛇头者。

方一清暑汤

出处《外科全生集》

组成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滑石15克,车前仁10克,花粉10克,赤芍10克,薄荷6克,荷梗10克,生甘草5克。

功用清暑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夏秋季节,患处结块,形似如锥,单个或多个,胸闷少食,小便短少。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二热疖方

组成银花20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营和血。

主治患处突起,形似如锥,灼热疼痛,脓成溃破,数日而愈,或有发热、口渴。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五味消毒饮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银花,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酒少量。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

方解银花清气血热毒,地丁、紫背天葵、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清解之力尤强,并能令血散结,消肿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防风通圣散

出处《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各6克,石膏、黄芩、桔梗各12克,滑石20克,甘草10克,荆芥、白术、栀子各3克。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疖肿此愈彼起,不断发生。散发全身各处,疖肿较大,易转变为有头疽。

方解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五托里透脓汤

出处《医宗金鉴》

组成党参6克,生黄芪10克,白术3克,当归6克,穿山甲、白芷各3克,升麻2克,皂角刺5克,青皮、甘草节各2克。

功用益气活血,托里透脓。

主治治气血亏损,痈疮将溃,体虚邪盛,脓成未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舌淡苔白,脉虚缓。

方解本方治证乃气血亏损所致。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托;穿山甲、皂角刺、白芷、青皮溃疡排脓;当归补血活血。其配伍特点,是益气升陷与托里透脓同用,使气充陷升,提脓泄毒。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痈疮脓熟、正虚不溃的方剂。以气血亏损,痈疽脓熟不溃,见紫陷无脓者。若疼痛较剧者,加乳香、没药;气虚不足,面色萎黄者,加熟地黄、枸杞子;阳虚畏寒,局部紫陷者,加鹿角、肉桂。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产后缺乳,心悸等属气血亏损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服下,每次冲酒少许服用。疮疡已溃者忌用。

方六托里定痛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熟地黄15克,当归、白芍、川芎各9克,乳香、没药各7克,**壳6克,肉桂2克。

功用补血行瘀,内托止痛。

主治治痈疽溃后,因体弱血虚疼痛者。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补血活血;肉桂温经助阳,通血脉,散寒止痛;乳香、没药活血定痛,消肿生肌;**壳专止疼痛。诸药共奏其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补血行瘀,内托止痛的方剂。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实热者忌用。

方七阳和汤

出处《外科证治全生集》

组成熟地黄30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6克,肉桂、麻黄、生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治阳虚寒凝所致阴疽、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不热,舌淡苔白,脉沉细;外科常治一切阴证疮疡。

方解本方所治阴疽,属阴寒之证,由营血本虚,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筋骨、血脉、关节而成。故本方重用熟地黄,以温补营血;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助熟地黄以养血;炮姜、肉桂温中有通,以温通经脉,解散寒凝痰滞;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同用,则补而不腻,通而不散;生甘草有化毒之功。本方配伍特点,为温补营血不足,解散阴凝寒痰,使破阴回阳,消寒化痰。

药理抑制结核杆菌,扩张血管,强心,利尿。地黄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用法水煎,1日1剂。

方八回阳三建汤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附子、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陈皮、枸杞子、山茱萸各6克,木香、甘草、紫草、苍术、厚朴、红花、独活各3克,煨姜5克,皂角树根白皮6克,米酒30毫升。

功用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主治治阴疽发背,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硬若牛皮,坚如顽石,后皮色紫暗,根脚平散,软陷无脓,皮不作腐,身冷,肢体倦怠,脉细。

方解方中附子、人参、黄芪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经脉;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诸药合用,共奏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效。临床应用:本方是治疗阴疽不起之危证的方剂。以阴疽不起,根脚平散软陷,皮色暗而不活,无脓不腐,身凉,脉细为据。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水煎,1日1剂,分3次服。

方九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大黄、黄柏、五倍子。任选1种,每种30克,或3种同用各等量。

主治疖。

用法研为细末,用食醋适量,调为糊状,敷于患处。每日4~5次。

方十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巴豆6克、生姜10克、大黄6克、桂圆20克。

主治疖肿初期。

用法上药捣烂后加面粉调拌,塞于鼻孔中,左右交替,1日4次,3天为一疗程。

方十一神功内托散

出处《外科正宗》

组成当归6克,白芍、川芎、茯苓、陈皮、附子、穿山甲各3克,人参、黄芪、白术各5克,炙甘草、木香各2克,煨姜6克,大枣6克。

功用补气益血,温阳托毒。

主治治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所致疮疡平塌,漫肿钝痛,不散不腐溃,身凉,舌淡,脉细弱。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大枣补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补血活血;附子温阳散寒;穿山甲散结透脓。诸药合用,共奏托毒外透之功效。临床应用:适用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多种化脓性疮疡,贫血,心肌劳损,心力衰竭,属气血不足,寒邪凝滞者,畏寒肢冷者,加鹿角、肉桂;疼痛者,加乳香、没药;身有寒热者,加麻黄、白芷。

用法水煎,1日1剂,半饿时分3次温服。内服药的同时,外敷温散箍毒药。

方十二

出处流传民间和医界

组成鲜马兰头100克,白酒适量。

主治疖、痈。

用法前一味加食盐少许捣烂用酒拌成糊状,涂敷于疖痈患处。

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火疖子是由于皮肤软组织感染了化脓菌而引起的炎症,常见的化脓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后人体后表现为红 肿 热 痛及后期的化脓等症状。早期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化脓后需要手术切开引流。

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火疖子多发于青少年群体,通常多发与头部、面部、颈部、背部、臂部等位置,主要特点是色红、灼热、有疼痛感、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多在3厘米左右,易脓、易溃、易敛。在患病期间如果火疖子长在人体的敏感部位,如脸、血液活跃区等地方,可能会引起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症状。

早期促使炎症消退红肿阶段可选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理疗措施,也可敷贴加油调成糊状的中药金黄散、玉露散或鱼石脂软膏

谨防挤压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专家提醒: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个人卫生,平时不要吃一些太油腻的食物,最好以清淡为主,火疖子这种疾病就会远离你的,通常患病原因都是不注意个人卫生。最后提醒大家,早期的疖子不能切开引流。成熟的疖子已化脓变软者,可切开排脓。也可每日外用(鹿草拔毒膏)可促进炎症消退。

疖子的成因

疖子

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治疗:

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地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已经化脓则应切开排脓、换药,并继续使用抗生素。严重的痈如项部痈则须早期切开,以防败血症的发生。有发热、头痛者可口服解热止痛药。

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合。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疖子的防治

MTP医学信息网 2000-7-22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覆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

本病的预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

疖子虽小不可不防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

金**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生殖器部位的复发性疖可继发于厌氧菌感染。5%为无菌性,由异物反应所致,如囊肿破裂。青少年易发。易感因素包括长期携带金**葡萄球菌、糖尿病、肥胖、不良的卫生习惯以及免疫缺陷状态。

2临床表现

最初,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再数日后,脓栓脱落,排出脓液,炎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若发生在血液丰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和厌食等毒血症状。面部,特别是所谓"危险三角区"的上唇周围和鼻部疖,如被挤压或挑破,感染容易沿内眦静脉和眼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延及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和硬结,伴疼痛和压痛,并有头痛、寒战、高热甚至昏迷等,病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很高。

3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可支持诊断。广泛的疖、痈血中白细胞计数增高。

治疗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红外线或超短波),也可外敷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已有脓头时,可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以下四种情况应系统用抗生素:

1毛囊炎位于鼻周、鼻腔或外耳道内。

2大的或复发性疖。

3皮损周围有蜂窝织炎。

4皮损局部治疗无反应。

应给予青霉素、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等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上火,皮肤堵塞,毒素排不出来,当然还有地域原因, 东北比较常见,医学上考虑和基因遗传也会有影响的,饮食是很关键的因素,大鱼大肉高脂肪蛋白辛辣 烧烤等的食物对这个有很大促发作用,尽量多喝水,饮食清淡能调节。

火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火疖子又称毛囊炎,这与油脂分泌毛囊堵塞感染,上火,雄性激素旺盛熬夜压力神经精神情绪,饮酒吸菸,辛辣 食物,体内毒素排出不畅,等等有关,得了此病建议及早发现,早期进行治疗,避免反复发作为主,严重些可用中药(鹿草拔毒膏)来治疗。生活中注意休息,多吃蔬菜水果,避免熬夜,祝您健康

什么是疖?疖是由什么引起的?

疖是一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致病菌大多金**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人体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通常都有细菌到磨擦和 ,都可导致疖的发生。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颈、头、面部、背部、腋部、腹股沟部及会 和小腿。多个疖同时或反复发生在身体各部,称为疖病。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儿或糖尿病病人。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特别是在盛夏,要勤洗澡、洗头、理发、勤换衣服、剪指甲,幼儿尤应注意。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喝。疖周围皮肤应保持清洁,并用70%酒精涂抹,以防止感染扩散到附近的毛囊。 治疗措施 对炎症结节可用热敷或物理疗法(透热、红外线或超短波),亦可外敷鱼石脂软膏、红膏药或金黄膏。已有脓头时,可在其顶部点涂石炭酸。有波动时,应及早切开引流。对未成熟的疖,不应俐意挤压,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面部疖,有全身症状的疖和疖病,应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并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适当增加营养。

希望采纳

疖子是怎么引起的

你好,疖肿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自觉灼痛和压痛,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时,除去脓栓,排除血脓。建议你不要提前挤压疖子,酌情口服抗生素,配合清热解毒中药治疗,忌吃辛辣 之品。

火疖子是怎样形成的?

疖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是疼痛的半球形红色结节。以后,中央贰脓坏死,终于溃破或吸收,多发而反复发作者称疖病。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见。

其病原菌主要是金**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侵入毛囊或汗腺所致。皮肤擦伤、糜烂等均有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皮脂溢出过多及因职业而常与矿物油接触的人,也容易发生疖子。疖病多半发生于炎热的夏季。高温、潮溼、多汗容易使病原菌侵入皮肤。皮肤不清洁是一个重要因素。身体抵抗力降低、体弱、糖尿病、肾脏炎、贫血等皆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疖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感染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环境温度较高或机体抗感染能力较低相关。疖可发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肤区,往往以头、面、颈、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为多见。  (一)发病原因  疖的致病菌以金黄葡萄球菌为主,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亦引起本病。皮肤局部与全身的抗感染能力降低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婴幼儿、营养不良者、糖尿病病人是本病的好发人群。皮肤不洁、皮肤擦伤、环境温度较高等常是导致局部感染的直接诱因。  (二)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和汗腺后,在毛囊及周围组织中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疖的中心,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故形成脓栓,向外突起。临床可见在红肿硬结的中央有黄白色脓栓。此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病灶的特征。破溃排出脓液后,脓腔逐渐被新的纤维组织修复而愈合。

中医将热疖归人“温毒”范畴,俗称火疖子,是由于皮肤软组织感染了化脓菌而引起的炎症,病因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或在日光下曝晒,感受暑毒而成;或由暑湿郁蒸肌肤,汗泄不畅,致生痤痹,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多发于头面部。常见的化脓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感染后人体后表现为红肿热痛及后期的化脓等症状。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初期红肿疼痛可以外用同仁堂的拔毒膏,内用牛黄解毒片,三黄片,也可以用银翘败毒丸(散),喝金银花充剂,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化脓后需要手术切开引流,用石炭酸点涂脓点或用针头将脓栓剔出,或作切开引流,禁忌挤压。出脓后辅以呋喃西林、湿纱条或以化腐生肌的中药膏,直至病变消退。

宜食食物: 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泻肠热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麦、豆腐、绿豆、绿豆芽、苦瓜、冬瓜、黄瓜、苋莱、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只要不挤压,轻轻的洗净患处,使用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涂于疖子上,轻柔片刻。多搽几次,每天5次左右。3至7天消失。有点疼,末期可能会有脓,不要用针挑,这样就不会留下疤痕。

疖子

疖子是一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治疗:

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应及时地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已经化脓则应切开排脓、换药,并继续使用抗生素。严重的痈如项部痈则须早期切开,以防败血症的发生。有发热、头痛者可口服解热止痛药。

预防:

注意身体卫生,勤洗头、洗澡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合。若伤口过深就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伤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疖子的防治

MTP医学信息网 2000-7-22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疱,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粘稠的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而还有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生了痱毒的患儿具有传染性。

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

在疖子初起时,要及时热敷,周围皮肤可常用75%酒精消毒,以利于疖子的局限化;当疖子形成时,可用10%鱼石脂软膏或中药芙蓉膏外敷;若疖子成熟,表面柔软,并出现波动感时,可以切开排脓,排脓后,再上复方新霉素软膏至痊愈;但对于外耳道、鼻、上唇部的疖子不可切开,更不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蔓延。

若发生疖病,疼痛显著,并伴有发热、局部淋巴结肿痛时,应口服或注射抗菌素治疗。必要时,可口服清热解毒中药五味消毒饮。对一些疖病患儿,还应检查有无糖尿病,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菊花煎汤代茶饮。

本病的预防

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所用过的用品要清洗晾晒消毒。

疖子虽小不可不防

疖子,中医认为是热毒侵入皮肤而发病,属于疮疡热证,所以又称“热疖”。细小如钉而反应较重的疖子,则称为“疔疮”。疖子以头、面、颈、背、臀等处最为多见;疔疮主要见于颜面及手指、足趾。疖子虽小,但也不可忽视对它的预防和治疗。

首先,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否则葡萄球菌侵入毛囊、皮脂腺及皮下组织,就会化脓而发病。

平时用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绿豆衣各12克,甘草6克,煎水代茶饮用,也有助于预防疖子的发生。也可少量服用六神丸。

一旦发生疖子,宜内外兼治。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可用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马齿苋各15克,水煎服用。外敷清热解毒中药,可用新鲜马齿苋60克,或用蒲公英60克,或用败酱草60克,或用芙蓉花嫩叶60克,加少许食盐,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换药2~4次,对尚未化脓的疖子效果较好。已经化脓的,必须让疖子成熟溃破,脓液流出,才能逐渐愈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