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乡愁一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第1张

乡愁,指思乡之愁,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其它出处还有: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乡愁》全诗的表达的意思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希望祖国早日团圆。

全诗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扩展资料: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

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

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

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

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乡愁

乡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参考资料:

-乡愁

乡愁,是什么?

乡愁,是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是无法返回故土的惆怅,是对过去一切美好的回忆。

人在外漂泊,甚至流亡,乡愁就是对故乡的具体人、事、物的牵挂,而每每想起,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事物。

在余光中眼里,不同时期,与乡愁有关的事物也会不同。它可以是邮票、船票,也可以是坟墓、海峡。前者是彼此分离后的联系,通过邮票与母亲说说话,通过船票与新娘见面;后者则是彼此之间的阻隔,坟墓是生与死的阻隔,海峡是大陆与台湾的阻隔。情感也是逐渐升级,越来越浓烈,从亲情、爱情到对祖国的爱,这也是从对个人到对国家的牵挂。

这种乡愁是漂泊者的乡愁,还有一种乡愁是流亡者的乡愁。这就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芭芭拉·卡森在《乡愁》所要探讨的话题,这本书借“乡愁”探寻了祖国、流亡和母语之间的关系。这里的乡愁与余光中眼中的乡愁有所不同,后者偏向情感抒发,前者偏向自我认同的思考。

引发芭芭拉产生对乡愁问题思考的是他的一种生活体会,他是巴黎人,但每次来到科西嘉岛就会产生回到自己家的感觉。“因为我在这里被接待才有了在自家的感觉”,“被接待”有当地人的热情,也有当地文明与作者自身的契合。这也就让作者开始进行文明上的溯源,去到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古罗马——《奥德赛》和《埃涅阿斯纪》。

史诗《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在外漂泊时,总想着归返,即使神女卡吕普索劝他留下来可以获得永生。“乡愁,就是让人更喜欢回家,哪怕在家发现时间在消逝,发现死亡,最糟糕的是,发觉衰老,而不是永生不死。”返乡欲念的力量,让奥德修斯抵抗住获得永生的诱惑,依然选择归返。

那他最后回到故乡伊塔卡岛了吗?可以说到了,也可以说没到。地理位置上,他到了伊塔卡岛,但他已认不出伊塔卡岛了,对这里没有了认同感了。“在自己家了,又不在自己家”,这样一种复杂矛盾的感觉让他不安。

奥德修斯在旅程中,一方面在寻觅身份,一方面在思念家乡。可到了家乡,这身份又无从确认。所以,最后他与妻子重逢一晚后再次出发。

“乡愁是围绕扎根和拔根而展开的。”从故土拔根,向外面出发,选择一个地方扎根,而乡愁就从拔根开始,到扎根并不是结束,而是积累下来。何为结束,那就是落叶归根。

可奥德修斯再次出发,意味着他返家无望,继续成为漂泊者。与他一样返家无望的则是古罗马神话里的埃涅阿斯。

埃涅阿斯与奥德修斯不一样的是,他并不会一直漂泊,他从特洛伊出发,漂泊一段时间,选择建起一座城市拉维尼乌姆,作为他扎根的地方。

“奥德修斯在家却还没有真正回家,因为他必须立即再出发去另外能生根的地方,而埃涅阿斯呢,当他抵达这个陌生的场所意大利时,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本根。”

他这个选择虽然让他结束了流亡生涯,却要他放弃母语,因为“只有用他者的语言才能形成新的祖国”。

可是,语言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

埃涅阿斯对母语的放弃,让作者从神话人物想到现实人物,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

她是美国籍犹太人,1906年在德国出生,1933年开始流亡在外。当问及是否怀念希特勒之前她出生时的德国,她的回答是:“希特勒之前的欧洲吗?我不能说自己对它毫无思念。有什么东西保留下来了吗?只有语言。”

只有语言,是阿伦特与德国的联系。而她从不承认德国人的身份,因为她一直在流亡中。

当然,其实阿伦特并不只会一种语言,德语只是她身上的一种印迹,但并不能决定她的身份。

“如果说我们很难了解人们改变了我们的语言后,在我们身上发生的变化,那么人们改变语言后,被面向另一个能指世界的另一个语言体所俘获时,对自身的改变也很难知晓。”

语言,是我们用来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是世界进行联系的方式。改变语言,也会随着影响到我们的思维,也会影响到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一个地方无论如何变,那里人说的话总归不会变。一个人在外漂泊、流亡,乡音也总会一直都在。当你说起话来,故乡也就活了起来。尽管那个故乡十分遥远,甚至已与你无关。

阿伦特的乡愁何时能结束呢,不是回到德国,而是“当自己,自己的亲人,以及自己的一门和多种语言受到欢迎的时候”。

全句是:他乡容纳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有了无穷无尽的牵挂

家乡好,但是要有更好的生活追求就得出去闯荡。可离开家乡,就是异乡客,灵魂不属于那里。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叶落归根,这是几千年来留下来的传统,男生都恋家,老家才是根,虽然现在只能外出打工,但是老家是不能丢的!

乡愁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扩展资料:

乡愁由浅到深的三个境界

1、睹物有思、借物喻情

很多诗人往往在深夜睡不着的时候,或者某个佳节喝了点酒之后。会触动起内心的孤寂,而四面无所依托,往往就会用乡愁来填满空虚的心境。大量的思乡作品,都停留在这一阶段,所以诗歌很多,这里,我们就用一些相对著名的诗句来进行分析。

2、无声无息、突如其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说愁是愁,所有的愁绪仿佛悄无声息之间便自然流露,不做作,也不刻意,仿佛是一阵风过,一场雨落,一溪水流。乡愁是愁,又不是愁,可以是世间万物,可以是空空如也,可以是一片虚无。

3、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人在异乡,难以归去的时候或许乡愁只体现在心中,而有切身感受的乡愁,往往是在归乡途中,这时候,山水很近,一切都很熟悉。因为故乡越来越近,难免喜悦中会带有一种惊恐和慌张,因此百感交集,却又无处安放。这个层次的思乡明显要高于前面一个层级,思乡已经不再是一种概念性的感觉,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何为乡愁?就是一想起家乡来,就不行了。

何谓乡,乡就是故土。所以乡愁的概念在空间上是很模糊的。在国外的,祖国就是故土,在省外的,也怀念自己出生的市、县,在其他村的还老说“这里不如我们村”。“乡”指代了所有大小的地理位置,一方面传递了“安土重迁”的农业社会文化传承,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小而美”的纯真怀念。所以,乡愁是抽象的,是对本土文化、环境的热爱与怀念,但同时也是具体的,是对山川地貌、草木虫鱼以及风俗、食物的熟悉与念念不忘。

那“愁”呢?离人心上秋。一想起来,秋风萧瑟,心里拔凉拔凉的,我难过啊!为什么难过?回不去呗。这种回不去,最浅层的是空间上的回不去,是经济原因要赚钱养家常年出差回不去(嗯,就是我),是政治原因等囿于异国他乡,也是明明回的去,权衡之下太费事儿了,自己觉得“回不去”。。。其次是时间上的回不去,随着社会发展时过境迁,乡愁中的客体故乡多半已经被时间淹没。抓鱼摸虾清澈的小河,捉迷藏的草垛子,幽暗阴森的四合院二楼角落,偷瓜的田地,一起插猹的咳咳咳,跑题了。。。。故乡更多的变成了很多美好回忆的一个场所,更是一个时间上的庇护所。

那为什么想起来就不行了呢?是情绪起伏,满心惆怅,双目微润,眼前一幕一幕走马灯似的过,过个几轮,越陷越深,被孤独给吞噬了。金樽清酒也不香了,玉盘珍馐也没味了。一抬头,月也是故乡明,一低首,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老家来人了,千言万语不知道说点啥,最后憋出来一句“我家梅花开了没”。这些是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们的不行了。好像挺浓烈哈,但主要是局限于当时交通情况吧,没手机开视频,没高铁只能骑马驿站换驿站的跑,情绪上来没跑到家估计就快消磨完了,或者越跑越苦,想想算了不如继续纵情游乐吧。但说真的,乡愁这种情绪孕育了太多璀璨的诗词了。

反观当代年轻人,这种“不行了”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崩溃。“996”福报完后突然想到儿时夜晚出门夹泥鳅的欢乐,回过神看着改不完的bug好像有些迷茫生活的意义;全年无休的工地上画完图纸或盯着浇完混凝土后看到一轮圆月,想起青梅竹马的小芳已为人妇,自己却受制于专业巨大的沉没成本,在城市安不了家,回老家就不了业;每月工资还完房贷后,出现十多年前的画面——从存钱罐里倒出五毛钱,去村口小店买包“唐僧肉”,坐在大树下和弟弟分享。。。。。。城市居不易,故土回不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这三十年里,无数年轻人像煤球一样被投入社会机器中,燃烧着,变成城市的灰尘漂泊着。情绪的崩溃,是无法心安,无限焦虑,无“家”可归。

乡,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回忆相结合的地方;愁,是对于难以到达的理想乡的感慨,也是积聚已久的不安情绪被点燃后的爆发。

但最后的最后,你会发现———

崩溃多了,也会慢慢习惯的,这也是一种成长。

乡愁的解释为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思乡病或乡愁指的是“一个生病的人因为他并非身处故乡而感觉到的痛苦”,或者“再也无法见到故乡的恐惧”。

例句:

1、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异乡逢佳节,秋风拂纸鹞。登高无处闲,小酒添乡愁。

乡愁一词的历史来源是什么?

乡愁,指思乡之愁,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它出处还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