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廉颇什么意思,第1张

廉颇的意思是一个人名。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中国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击破齐军,取阳晋,拜为上卿。他曾因蔺相如位居己上,深感不服,后因蔺相如屡谦让退避而感悟,负荆请罪,二人遂为刎颈之交。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年),廉颇被派到长平抵御秦军,用坚壁固守之策,秦军劳而无功。后来赵孝成王中秦国所施的反间计,以赵括取代廉颇,终遭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年),廉颇与乐乘率军大破燕军,杀燕将栗腹,燕割五城请和。

以功封信平君,为假相国。赵悼襄王即位后,派乐乘接管廉颇兵权,廉颇大怒,驱逐乐乘,自己则投奔魏国,居于大梁,但不被重用。在秦国的军事压力下,赵悼襄王欲复用廉颇,廉颇也想回国效力。

但赵悼襄王所派的使者受到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使其以为廉颇衰老,遂不召其回国。廉颇后为楚将,最终于寿春悒悒而终。廉颇作为赵国末期的主要军事将领,征战数十年,破齐败燕,守卫长平,战功卓著。后世有说法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的艺术形象:

京剧、婺剧等剧中均有《将相和》一出,描写从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到廉颇、蔺相如将相和好、同心辅国的故事。在明人冯梦龙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廉颇出场于第95、96、98、99、101、102、105回中,是故事后期赵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小说中的廉颇形象与《史记》等书所载大体相同,但其性格通过作者创造出的一些情节,则被润色的更为饱满。

史书对廉颇的军事才能只有一句评价:“以勇气闻於诸侯。”春秋时期的鲁国名将曹刿曾经说过:“夫战,勇气也”,这说明廉颇在年轻时算是那种比较传统的将领,即不是靠计谋,而是靠战场正面怼。和白起这种战术天才不能比,但白起只有一个,其他的将领与廉颇相比,大多数也是正面怼的,就怼不过他了。廉颇为将时,把赵国周围打了个遍,可见其战斗力之彪悍。

一、孙膑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二、苏秦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三、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四、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后位列武庙十哲。

五、田忌

田忌,妫姓,田氏,名忌,字子期,陈郡(今河南淮阳县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封地于徐州(今山东滕州时),又称徐州子期。

出身贵族,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参加赛马活动。。参加桂陵之战,听从孙膑的参谋,以“围魏救赵”大胜魏军。参加马陵之战,听从孙膑谋略,采用“减灶之计”,诱杀魏将庞涓。屡立军功,受到国相邹忌陷害,逃亡于楚国,受封江南之地。齐宣王即位,返回齐国,恢复官职。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样的大分裂时期,处在一个乱世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因此春秋战国出现了许多名将,廉颇就是其中之一,他更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是两个时代,春秋时期是春秋时期,战国是战国,最为熟悉的就是战国七雄,此时的天下诸侯国大大减少。

春秋时期,诸侯国是非常多的,这时候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了以往的威望。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诸侯都不听周天子的话了。说到廉颇,人们肯定会想起“负荆请罪”,再就是“长平之战”。无论是“负荆请罪”,还是“长平之战”,对廉颇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来看,廉颇的名气不小。

其次就是廉颇的战斗力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成为战国四大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军打败东方另一个大国齐国,夺得阳晋这个地方。之后,廉颇的功绩越来越大,同时官职也是一路高升。夺得阳晋之后,廉颇的官职升高,因此廉颇进入了赵国的核心圈。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坚守不出,与秦军死耗。在耗战的过程中,秦赵双方发生小摩擦。从战术层面上看,赵军吃了不少小亏,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秦国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因此长期下去,秦国是耗费不起的,毕竟粮草在古代的时候很难得到,其次就是粮草不如现代生产便捷。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在古代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长平之战中,廉颇不主动出击,而是选择耗战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消耗秦国的国力。面对廉颇的战术,假如长此以往,廉颇的战术肯定能够起到作用,只不过赵王很着急。赵国的军粮供应压力同样浩大,整个国家的经济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在当时,赵王向齐国借粮食。

可是赵王并没有借来,赵王实在等不下去了,多次催促廉颇进攻,可是廉颇有自己的战术,无奈之下赵王更换主将。赵王临阵易将,赵括取代廉颇。廉颇不主持长平之战后,廉颇去了哪里呢?长平之战失败后,秦军包围了邯郸。廉颇不计前嫌,在国都邯郸城积极组织防御,多次打退秦国的进攻。

廉颇的积极防御,打败了秦国的进攻,不仅仅是廉颇的积极防御,当时的信陵君同样帮助廉颇。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燕国开始趁人之危。赵国实力大减,远方的燕国趁火打劫,起兵60万分三路向赵国杀来。赵国万万想不到,会有人在背后捅一刀。燕国出兵后,军力虽多,但是主将的能力却很一般。

燕国的主将能力一般,后来廉颇赶到,廉颇带领新招的13万大军迎面对战燕军,成功将大将栗腹斩落马下,赢得了关键的胜利。燕国战败后,用五个城池求和。经过这一场战争后,廉颇被赵王封为信平君。不久之后,新赵王登基,在奸佞小人的耳边风之下,将廉颇替换掉。廉颇十分恼怒,脱离军队,只身一人来到了魏国。

可是魏王并不信任廉颇,廉颇身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在魏国没有受到重用,原因就是廉颇毕竟是曾经的敌人,魏王肯定是不信任他的。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的后半生可谓是非常“凄惨”,魏王不信任廉颇,之后廉颇转战到楚国。除了在赵国,廉颇无论是到哪里都属于“敌人”。这些诸侯国的君王不信任廉颇。

楚王也不例外,廉颇仍然不受到信任。到了楚国之后的廉颇仍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的廉颇客死他乡,死后埋葬了安徽省寿县八公山一带,想想就令人心酸。长平之战后,廉颇虽然为赵国仍然建功立业,可是此后的廉颇在各个方面都不顺,最终一代名将竟然客死他乡,这一点,想想就让人感到心酸。

英雄末路,无限悲凉。秦军长平之战的胜利,使得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它在中原的最后一个强大的对手,为其向东扩张、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王的临阵换将可是古代兵家大忌,只不过赵王急于求成,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同时赵国也面临很多问题,长平之战的粮草就是其中之一。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廉颇。

"破釜沉舟"是一个出自古代中国历史的典故,主要描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的一次军事行动。廉颇(公元前292年-公元前233年),字正则,赵国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时的大将军。他在赵国军队中表现出色,具有高度的忠诚和责任心。

传说中,赵国面临强大的敌人秦国的侵袭。当时,赵国的国君下令削减军费,以应付国家财政的困难。廉颇认为,如果守城等待敌人来攻,赵国势必陷入被动局面,因此提出了“破釜沉舟”的计策。

他说服赵国君主,决定不再返回故乡,也不再保留后路,而是破坏掉返回赵国的船只和炸毁釜具,表示誓死与秦国抗战到底。这个决策的意义在于,士兵们明白再无退路,只能顽强抵抗,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战场。这种决心和信念激发了赵军士气,最终赵国取得了战胜秦军的胜利。

这个典故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的来源,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毫不退缩,勇往直前,毫不留情地铲除万难,做出决心坚定的表现。廉颇的勇气和决断,使他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的英勇将领,并为后来的人们传颂不衰。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所体现的决心和毅力,不仅在古代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一直影响着后人。它不仅仅是古代将领廉颇的壮丽事迹,更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世界,"破釜沉舟"的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挑战各种各样,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困难,还是国家面临的挑战,都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毅力和决心。正如廉颇所展现的那样,在面对困境时,我们不应该退缩,而应该勇往直前,毅然决然地去克服难关。

"破釜沉舟"的精神也成为了激励人们追求目标,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泉。在追求事业成功、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坚定的决心,甘愿放弃过去的安逸,勇敢面对未知的未来,为了理想,为了信仰,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因此,"破釜沉舟"的精神不仅是古代的传世之宝,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激励着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勇于挑战,坚持信念,不断奋进。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天才武将如繁星璀璨,耀眼夺目,他们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在战争中率部取得辉煌的战绩,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神,我们的民族才不会为外族欺辱,华夏文明才能不间断发展延续数千年。以下试列出华夏民族十位千古名将:

一、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柏举之战后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着《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二、吴起,战国初期魏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人,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白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阙之战,采取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法,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因功晋升国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韩、魏、赵、楚等国70余城。三十六年,领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赵、魏联军攻韩国华阳,白起率军救韩,大败联军,斩魏军13万人,淹死赵军2万余人。五十五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坑杀赵俘40多万人,为秦国最终一扫六合消除最大的障碍。后为相国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杀。

四、韩信,秦末汉初淮阴(今江苏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夜袭魏国,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此后,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乌江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五、卫青,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中国古代三大骑兵战天才之一。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六、霍去病,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军事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侯。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善于长途奔袭、闪电战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初次征战即率领800骁骑深入敌境数百里,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在两次河西之战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虚岁)。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象祈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七、李靖,隋末唐初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唐初第一名将。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罗马帝国的灭亡。同时,他治军、作战又积累了一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军事思想和理论。他写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大都已经失传,后人编辑了《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是古代兵学的代表著作。

八、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在贞观末年投军,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故事。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去世,年七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今已佚。

九、岳飞,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人,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十、徐达,元末明初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虽是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1363年鄱阳湖之战以少胜多全歼陈友谅65万大军。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率军20万北伐中原拔洛阳后分兵山东山西,四面出击收复华北、中原,攻克通州包围大都、灭亡元朝。徐达深通谋略,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仅沈儿峪之战就斩获元军首级10余万,俘获元朝官吏1865人,将校士卒84500余人,北元第一名将扩廓帖木儿仅与其妻子数人逃窜至黄河时得流木以渡。徐达北伐不仅推翻了元朝黑暗残暴的统治,使燕云十六州时隔430年再次回归汉人的手中,更是打破了历史上由北向南统一的公式,可谓千古奇功。

以上十位名将,几乎都是常胜将军,他们要么以弱胜强,要么以少胜多,他们指挥的战役几乎都是经典。孙武和吴起是中国兵家之祖,白起和韩信协助明君在统一国家进程中奠定基础,卫青、霍去病、李靖、薛仁贵、岳飞、徐达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在抗击外族入侵或开疆辟土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名将也应让我们记住的,他们有姜尚、乐毅、李牧、王翦、廉颇、孙膑、蒙恬、项羽、李广、班超、曹操、周瑜、诸葛亮、冉闵、谢玄、祖逖、陈庆之、刘裕、韦睿、郭子仪、柴荣、狄青、韩世忠、常遇春、王守仁、袁崇焕、左宗棠,但限于篇幅,本文无法一一列举。

(按自己的想法读书,我是六甲番人,请您关注我的百家号。)

廉颇什么意思

廉颇的意思是一个人名。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中国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廉颇参与五国联军伐齐...
点击下载
上一篇:法术和鲁班下一篇:麒麟的种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