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什么部门炼铁的
山东在北宋时称京东路,涵盖徐州地区,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有四座著名的“监”。监是掌管某一项国家控制物资的机构,各地可因事而设,最著名的有兖州莱芜监、徐州大通利国监,此外,登州、齐州、淄州、沂州都是著名的冶铁重镇。
苏轼在1078年路过徐州,看到壮观宏伟的冶炼场面,曾赋诗曰:“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拨水愈光明,烁玉流金是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这首诗记录了冶炼的情形,“根苗一发”说明工匠们找到了石炭的矿苗,催发了冶炼的规模。
北宋时朝廷对于铁的需求是迫切的,铁是打造犁铧镰锄的重要材料,对农耕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锻造冷兵器的重要材料,戍边固国,对铁的需求是“官确”,地方对于朝廷的“官确”是“纳课”。在这种情况下,连道士都加入冶炼大军,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兖州道士冶,岁课铁二万余斤,主者尽力采炼,常不能及。”
铁在史前时期就为人类所知道,至于炼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用铁最早的国家当推埃及、中国和印度。约在公元前2700年的埃及金字塔里就发现有一部分是用铁作建筑材料的。我国黄帝时代(公元前2550年左右)的指南针就是使用铁的证明。印度在3000多年前就已使用铁作武器。埃及炼铁和用铁的历史与我国不相上下,可能比我国要早一点。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会炼铁和用铁。春秋时代齐国宰相管仲的《管子·海王篇》里有一段话,译成今文,意思是:如果要把事情做成,一个妇女必定要有一根针和一把刀;一个农人必定要有一把锄头、一把铲子、和一把锹;一个替人家驾马挽车的人必定要有一把斧头、一把锯子、一把钻子和一把凿子。如果没有这些工具而能把事情做成,天下是没有的。可见当时对铁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在《管子·地类篇》里又说:“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可见当时发现的铁矿已经很多,而且这些铁矿也不是在一个短时间内所能发现的。在《国语·齐语》里管仲还说:拿青铜来铸成剑、戟一类的武器,试用在狗马身上;拿铁来铸成锄头、铲子、镢子等农具,应用在田地上。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炼出生铁来铸造杀人利器和生产工具。距今2500多年前的齐灵公时,齐国已有炼铁工人4000名。这说明当时炼铁业的规模已很可观了。
1972年,在河北蒿城县台西村一座殷商时期奴隶主坟墓里,发现了1件铁刃铜钺(刀口镶铁的兵器),距今已有3500年左右了。
1960~1961年,在河南辉县古墓里挖掘出战国时期的铁器,几乎不带铁锈,这足以证明当时冶铁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秦汉以后,炼铁技术和规模大大发展,铁的产量也大大增加。到了汉武帝时,把炼铁、煮盐和铸钱三大行业作为官营,全国设置铁官49处,使炼铁生产技术更有迅速的进展。当时官营的300人以上炼铁工场就有40多处,从事炼铜铁的所谓“卒徒”多到10万人,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原始的炼铁方法,大致是在山坡上就地挖个坑,内壁用石块堆砌,形成一个极简陋的“炉膛”,里面装以木炭和矿石,依赖自然通风,空气从“炉膛”下面的孔道进入,使木炭燃烧,部分矿石就被还原而成铁。由于通风不足,炉膛较小,炉温难以提高,生成的铁混有许多渣滓,叫毛铁。不久,劳动人民创造出了“橐”的装置。橐是一种皮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原始送风工具。以后又出现了风箱。随着鼓风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这种原始的炼铁炉就逐步加高,慢慢演变而成原始的土高炉,炉温也随之而提高。在这种炼炉中得到的不是毛铁而是液态的生铁了。在河北遵化县附近曾发现这样一座高4米、整个用石块砌成的炉子,并且装有2具风箱。据考证,这可能是古老土高炉的遗迹。而西欧在公元1350年以后,才有用石头砌成的竖式高炉,炼出液态铁来。
综上看来,铁的冶炼和应用以我国和埃及为最早。用高炉来炼铁,我国要比西欧早1000多年。
原理 湿法冶金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工开物》中好像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是指硫酸铜溶液,意思是:硫酸铜遇到铁就会变成铜)。 就是在铜的硫酸盐溶液中加如铁,可以得到铜。其实就是用金属性强的物质,去置换比它弱的金属,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金属锌或铁,可置换得到金属铜,这就是湿法炼铜的原理,主要反应为:(1)CuSO4+Zn=Cu+ZnSO4; (2)CuSO4+Fe=Cu+FeSO4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国古代工匠们在冶炼过程中不断有独特的创造,通过退火、正火、淬火、化学热处理等工艺,炼出了炒钢、百炼钢、灌钢等品种。我国古代炼铁、炼钢技术虽然起步相对稍晚,但是它的发展却是后来居上。例如商代熔铸司母戊方鼎这样的大型铸件,必须要有较大的熔炉、鼓风器和较高的炉温。
司母戊方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为一次铸造成功,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水平。被推为“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楚王听说铸剑师欧冶子的大名,为了在纷争中获胜,就叫他制造宝剑。
欧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寻觅能够出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因为只有这3样东西都具备了,才能铸制出利剑来。
欧冶子来到了龙泉的秦溪山旁,发现在两棵千年松树下面有7口井,排列如北斗,明净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实乃上等寒泉。于是,欧冶子又在茨山下采得铁英,拿来炼铁铸剑,就以这池里的水淬火,铸成剑坯。由于没有好的亮石可以磨剑,欧冶子又爬山越水,千寻万觅,终于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
欧冶子发觉坑里有丝丝寒气,阴森逼人,知道其中必有异物。于是焚香沐浴,素斋3天,然后跳入坑洞,找到一块坚利的亮石,用这儿的水慢慢磨制宝剑。
经两年之久,终于铸剑3把:第一把叫“龙渊”;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
这些宝剑弯转起来,围在腰间,简直似腰带一般,若乎一松,剑身即弹开,笔挺笔直。若向上空抛一方手帕,从宝剑锋口徐徐落下,手帕即分为二。斩铜剁铁,就似削泥去土。之所以如此,皆因取此铁英炼铁铸剑,取这池水淬火,取这山石磨剑之故。
欧冶子铸成宝剑,是和他的冶金技术分不开的。其实先民在此之前的商代中期,就已经对铁有所认识,而且已能够进行锻打加工并与青铜铸接成器。
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使它从矿石、燃料、筑炉、熔炼、鼓风和范铸技术等各个方面,为人工炼铁技术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 2 O 3 ; (2)①炭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可以和炭进一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炼铁的原理可以知道在炼铁的过程中需要氧气、铁矿石、炭、石灰石等物质. 故答案为:(1)Fe 2 O 3 ; (2)①C+O 2
②3CO+Fe 2 O 3
③CaCO 3
(3)空气(或氧气). |
古代朝廷什么部门炼铁的
本文2023-10-21 01:39: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3283.html